《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五莲三中 秦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
⑴民族节日
庆祝民族节日,是 的集中展示,也是 的集中表达。
⑵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意义: 。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 。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 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 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 。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 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 、 、 等。
2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大众传媒有 、 、 、 等多种形式。特点:大众传媒能够 ,成为文化传播的 。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 ;
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 。
(2)要求: 。 第四课 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
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② ,传统文化是 精神纽带。
(2)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作用;反之,如果 ,传统文化也会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 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 ,发展是继承的 。
(2)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即“ ”。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 的功能;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保证。
第二框:文化创新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⑴根本途径:
⑵基本途径之一:
⑶基本途径之二: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 为营养,充分吸收 、;②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
⑷要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克服“ ”、“ ”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②克服“ ” “ ”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的倾向。
二、【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的)
1.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2013年经济工作“( )”总基调。
A .扩大内需 B.稳中求进 C.改革开放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2012年9月25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A .沈阳舰 B.吉林舰 C.辽宁舰 D.北京舰
3.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 番。
A 全面建设 一 B 全面建设 两 C 全面建成 两 D 全面建成 一 4.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 、 )。
A .王振义 、师昌绪 B.谢家麟、吴良镛 C.谷超豪、孙家栋 D.郑哲敏、王小谟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以看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6.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A. 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B.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2012年6月23日,冀晋鲁豫辽五省“历史文化名村(镇)村(镇)长论坛”在蔚县落幕,为更好保护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胡同”的一些具有传统民间文化色彩的古村落带来了曙光。保护古村落:
①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有利于维护和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能增强综合国力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近年来,关于“汉服”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汉友”穿汉服,就是想以汉服为切入点,推动传统文
化复兴,倡导光复“汉服”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寻找和重视。是不是穿汉服,
这只是表面的问题,我们重视传统服装的目的应该是
A. 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
B. 使中国的服饰多样化
C. 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D.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现代文化
10.某校部分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准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课题进行研究。假如让你从文化的
角度对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能准确表述的一组关键词是
A.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B. 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丰富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C.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D. 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11. 下面三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依次属于 的继承。
A.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 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C.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12、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2年7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老河口木版年画列
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之所以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 )
A .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向往,我国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B
A. 继承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相对稳定性 D.鲜明的时代性
14、2012年~2013年,中国和土耳其将互办文化年。中土互办文化年表明( )
A .文化在相互渗透中融合
C .文化在相互推崇中竞争 B .文化在相互继承中发展 D .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传播
15、截止2012年4月,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国内外共开办了268所,很多地方都树立了孔子像。下列对待孔子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2012年广州市天河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推行国民教育,将经典教育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全面铺开。
该区这么做的原因(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经典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80分钟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英伦三岛的田园牧歌,回顾了英国从
工业革命走向强盛的历程,并将莎士比亚、憨豆先生、卓别林、摇滚乐等经典的英国文化和影视艺术
符号精彩重现。这告诉我们( )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③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 ④文化创新需要借鉴和融合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8、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推出了一批鲜活的报 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是基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
③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④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先进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明末清初,晋西北高原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连年饥荒迫使无数山西难民背井离乡北上,远赴内蒙古中西部逃荒,谓之“走西口”。这一走就走了300多年,它对内蒙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
“走西口”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
A .商贸活动 B.旅游活动 C.人口迁徙 D.口语传播
20. 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 )
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 .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21、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 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 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 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 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22.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
A .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 .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 .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3.文化创造的主体( )
A.文化工作者 B.新闻、出版、图书、电视行业人员
C.先进人物 D.人民群众
24、《梁祝》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交流、借鉴、融合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二)非选择题
25.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6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 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26、材料一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是促成世界和平、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吸收外来文化,包括佛教的传入,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儒、释、道长久以来的和谐共处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近代,最为典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之一。
材料二 文化正是由于差异而精彩纷呈,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是让彼此相互理解、共同繁荣的重要过程。不同文化不应刻意排斥,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文明?
27、近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等五部委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他们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鲜活报道,发挥了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广大新闻工作者上述做法的依据。
28.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DDA 6—10 BBACA 11—15 ACBDB
16—20 DBACA 21—24 BBC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
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26、(1)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做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闻报道。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对
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提供群众喜爱的新闻信息服务。
(4)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闻工作者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促进了文化传播。 28. (1)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启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莫言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古齐文化的丰厚底蕴,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
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莫言的作品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 魔幻" 启迪,这启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
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
(4)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我们必须立足时代要求,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内容形式等创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5)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
义”。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五莲三中 秦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
⑴民族节日
庆祝民族节日,是 的集中展示,也是 的集中表达。
⑵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意义: 。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 。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 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 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 。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 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 、 、 等。
2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大众传媒有 、 、 、 等多种形式。特点:大众传媒能够 ,成为文化传播的 。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 ;
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 。
(2)要求: 。 第四课 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
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② ,传统文化是 精神纽带。
(2)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作用;反之,如果 ,传统文化也会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 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 ,发展是继承的 。
(2)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即“ ”。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 的功能;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保证。
第二框:文化创新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⑴根本途径:
⑵基本途径之一:
⑶基本途径之二: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 为营养,充分吸收 、;②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
⑷要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克服“ ”、“ ”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②克服“ ” “ ”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的倾向。
二、【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的)
1.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2013年经济工作“( )”总基调。
A .扩大内需 B.稳中求进 C.改革开放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2012年9月25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A .沈阳舰 B.吉林舰 C.辽宁舰 D.北京舰
3.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 番。
A 全面建设 一 B 全面建设 两 C 全面建成 两 D 全面建成 一 4.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 、 )。
A .王振义 、师昌绪 B.谢家麟、吴良镛 C.谷超豪、孙家栋 D.郑哲敏、王小谟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以看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6.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A. 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B.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2012年6月23日,冀晋鲁豫辽五省“历史文化名村(镇)村(镇)长论坛”在蔚县落幕,为更好保护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胡同”的一些具有传统民间文化色彩的古村落带来了曙光。保护古村落:
①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有利于维护和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能增强综合国力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近年来,关于“汉服”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汉友”穿汉服,就是想以汉服为切入点,推动传统文
化复兴,倡导光复“汉服”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寻找和重视。是不是穿汉服,
这只是表面的问题,我们重视传统服装的目的应该是
A. 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
B. 使中国的服饰多样化
C. 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D.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现代文化
10.某校部分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准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课题进行研究。假如让你从文化的
角度对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能准确表述的一组关键词是
A.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B. 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丰富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C.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D. 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11. 下面三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依次属于 的继承。
A.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 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C.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12、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2年7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老河口木版年画列
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之所以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 )
A .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向往,我国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B
A. 继承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相对稳定性 D.鲜明的时代性
14、2012年~2013年,中国和土耳其将互办文化年。中土互办文化年表明( )
A .文化在相互渗透中融合
C .文化在相互推崇中竞争 B .文化在相互继承中发展 D .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传播
15、截止2012年4月,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国内外共开办了268所,很多地方都树立了孔子像。下列对待孔子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2012年广州市天河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推行国民教育,将经典教育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全面铺开。
该区这么做的原因(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经典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80分钟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英伦三岛的田园牧歌,回顾了英国从
工业革命走向强盛的历程,并将莎士比亚、憨豆先生、卓别林、摇滚乐等经典的英国文化和影视艺术
符号精彩重现。这告诉我们( )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③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 ④文化创新需要借鉴和融合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8、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推出了一批鲜活的报 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是基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
③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④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先进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明末清初,晋西北高原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连年饥荒迫使无数山西难民背井离乡北上,远赴内蒙古中西部逃荒,谓之“走西口”。这一走就走了300多年,它对内蒙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
“走西口”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
A .商贸活动 B.旅游活动 C.人口迁徙 D.口语传播
20. 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 )
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 .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21、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 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 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 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 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22.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
A .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 .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 .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3.文化创造的主体( )
A.文化工作者 B.新闻、出版、图书、电视行业人员
C.先进人物 D.人民群众
24、《梁祝》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交流、借鉴、融合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二)非选择题
25.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6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 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26、材料一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是促成世界和平、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吸收外来文化,包括佛教的传入,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儒、释、道长久以来的和谐共处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近代,最为典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之一。
材料二 文化正是由于差异而精彩纷呈,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是让彼此相互理解、共同繁荣的重要过程。不同文化不应刻意排斥,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文明?
27、近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等五部委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他们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鲜活报道,发挥了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广大新闻工作者上述做法的依据。
28.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DDA 6—10 BBACA 11—15 ACBDB
16—20 DBACA 21—24 BBC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
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26、(1)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做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闻报道。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对
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提供群众喜爱的新闻信息服务。
(4)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闻工作者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促进了文化传播。 28. (1)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启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莫言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古齐文化的丰厚底蕴,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
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莫言的作品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 魔幻" 启迪,这启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
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
(4)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我们必须立足时代要求,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内容形式等创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5)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