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系列--运用素材

第四节 如何积累和运用素材

我们总是在写作文时感到没东西可写,找不到素材。其实,素材无处不在。

素材是生活。乡村的朝霞、傍晚的暮蔼是素材;山村的鸟鸣、原野的清风是素材;山涧的杜鹃、花园的玫瑰是素材;校园的欢笑、教室的聆听是素材;街头的叫卖、广场的晨练是素材;伤心的眼泪、成功的微笑是素材;风中的圣火、奥运的五环是素材„„生活的外延有多广,素材的空间就有多大。

素材是历史。尧舜的禅让、周公的礼制是素材;孔子编《春秋》、孙子著《兵法》是素材;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著书是素材;墨子苦修、庄子梦蝶是素材;秦王登泰山、曹操观沧海是素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视死如归是素材;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是素材;谭嗣同的喋血变法、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素材;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素材„„厚重的时间尘土下,全是写作的矿藏。

素材是文学。《静女》的彤管、巫山上的神女、屈原的山鬼、上古的精卫是素材;曹植的白马、嵇康的《广陵散》、陈子昂的幽州台是素材是素材;关羽的青龙刀、项羽的乌骓马、六郎的杨家枪是素材;姜子牙的垂钓、林黛玉的香冢、孙悟空的筋斗云是素材„„人类想象创造的所有世界,都是作文的优质材料。

素材是课文。《关雎》鸟的和声、《蒹葭》上的白露是素材;李白的蜀道、杜甫的草堂、柳宗元的江雪是素材;于勒的痛苦是素材,仲永的悲哀是素材;愚公移山、孙权劝学、范进中举是素材„„不要以为素材在课外,素材也在我们的课本里。

总之,人类一切文化与生活的总和,均是写作的素材,素材无处不在。

一 如何积累素材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许多时候,写作的失败,往往并不在动笔之际,而在动笔之前。” 司马迁为写《史记》收集素材的方法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唐代诗人李贺骑驴外出,随身带着锦囊,一有所得,即投入囊中。鲁迅先生说:“我当做《阿Q 正传》到阿Q 被捉时,做不下去了,曾想装作酒醉去打巡警,得一点牢狱的经验。” 材料从生活中来。留心一场春雨,孟浩然吟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绝句;留心母亲的叮咛,毕淑敏写出了《提醒幸福》的美文;留心倒霉,唐代杜甫因一夜秋雨而淋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材料从书报中来。书刊报纸是我们又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多读书、、多摘抄是非常必要的。观察了就写好日记,读了就记好笔记,上网下载资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在此,特别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叫做“一二三工程”,即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后,按照这个中心摘抄两句名言,三则事例。例如: 一个中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两句名言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2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一只脚踩烂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它的香气留在那只脚上。

——马克·吐温

三则事例

1 曼德拉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在就职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它让我学到很多,尤其是宽容。”

2 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和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3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一名男子干扰演讲,向温家宝投掷鞋子。该男子被保安带离现场。温总理淡定从容,继续完成了演讲。事后,温总理转告剑桥校方给肇事者继续学习的机会。此举受到世界舆论的一致好评。

这么做,一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给它们分类了;二来也训练了思维,每一次作业就是一次作文的构思!若能持之以恒,必有大益。当然,中心的确定必须关注中学生成长,考虑到不同角度,针对性才更强。

二 如何运用素材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那么如何运用素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一材多用见活度

提起议论文的训练,必然会谈到素材运用的问题。据了解,不少学生在限时作文的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难题往往不是审题立意,而是写作材料匮乏,短时失忆(舌尖现象),或即使有材料,但不运扣题表达材料的内容等。

教学实践证明,解决这类难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例如:

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可以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可以论证多少个话题与观点呢?请看:

[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本段表述素材的特点是:引述材料后,在说理处点题“忘记和铭记”,让材料与说理融合一体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本段对素材的表述仍是采用先叙后议的方法的。即先引述原文---太宗吃蝗虫的材料,然后从“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角度来分析材料,论述观点。

[角度3-——“说‘安’”](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

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段特别注意围绕话题“安”这个角度表述材料。而在引述材料后,即以说理的方式扣题论述,令到材料与话题、观点相勾连。

也许有人会问:手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如同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达与叙述的问题。而叙述材料除了存在角度问题,还有是主次问题及陈述的角度等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就可以活用于不同话题的作文,而所谓“活用”,就是看你如何表述:

[叙述的角度:诸葛亮以理智战胜情感《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山东高考作文] 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由于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叙述的角度:马谡因偏信自己,坚持己见,导致失去街亭。材料中关于诸葛亮的内容应删去《择善而从》2004年安徽高考作文]

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叙述的角度:马谡先胸有成竹立下军令状,后痛失要塞,是出乎意料的;分析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而致失败又是情理之中。《孔明的失误》2005年安徽高考作文]

马谡自告奋勇,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得胜券在握,然而面对魏军却不堪一击,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人意料;可是只要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一意孤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论述的角度不同,材料的取舍去留也就不同了。

要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取一些较为典型的材料, 变换话题让学生写几段”材料+分析”的文字. 。

总之,任何一则写作素材,站在不同的认识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故此,我们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要习惯多角度地思考它的价值点,并注意运用技巧进行多角度的表述训练,从而让这些素材真正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

拓展训练示例:

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训练:

1. 援用“太宗吃蝗虫”的素材,以“责任”、“不敢忘记”为话题,分别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2. 援用“失街亭”的素材,以“得与失”、“位置”为话题,分别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二、古今中外见广度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所采用的材料的广泛性即它的“广度”。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材要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面对逆境》的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不能说不多。既有爱迪生小时候读书由于喜欢提一些怪问题而被赶出学校的事例,又有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双耳失聪的事例,还有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出了非常难看的小板凳而被同学嘲笑的事例。事例虽然有三个,但角度只有一个,即全是外国的事例。而把古代和现代中国人如何面对逆境的事例给疏忽了。在“广度”方面显然是不合格的。事例的选用是如此,名言的引用也是如此。

三、正反对照见深度

要写好议论文,其次必须注意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即“深度”。要使议论文的分析有深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采取正反对比的写法。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必须怎么样,而且要从反面阐述不这么样会有什么后果。请看《有钱就幸福吗?》中精彩的对比论证:

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家产。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也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困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解放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个人即使有许多钱,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绝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 理" 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殒生。这说明了金钱多并不等于幸福。

以上是段与段之间的对比,段的内部进行对比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就是运用这种方法。

四、点面结合见厚度

点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段落内,抓住某一个事例或某一句名言进行分析论证。它的好处是笔墨详尽,说理透彻。例如: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人尽知之,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生涯是从画蛋开始的。不要以为画蛋容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都能得心应手了。是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大厦能矗立云天,就在于它根底深厚,基础坚实。不是吗?如果达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

面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段落内连续铺排三个以上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论证,一般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它的好处是笔墨节俭而材料丰富。例如;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古往今来,无数名垂青史的成功者,有谁不是以诚信待人,以诚信任物的呢?从汉高祖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到司马迁为“李陵事件”的中肯之言;从魏征以诚信直言敢谏,到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正面的例子实在多得不胜枚举。

※当卧龙草庐外的刘皇叔在朔风飞雪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诚信”。

点式论述和面式论述相结合,可以使文章在材料上显得丰富多彩而又详略有致。一般来说,对于自己比较熟悉、能够充分展开分析的材料,用点式较好,那样可以展示自己的论证实力和风采。而对于那些不够熟悉、又不想舍弃的材料,用面式论述就较好。另外,新颖新鲜的材料用点式,众所周知的材料用面式。

五、模糊引用见确度

一个素材往往由几个要素组成,如名言素材由名人和名言两部分组成,事例素材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组成。这些要素不可张冠李戴,更不可胡编乱造,一定得准确引用。有的同学说,这个材料的朝代我忘了,或者说那句名言的作者我不记得了,怎么准确得了?那就采用模糊引用吧!举个例子说说吧:你现在要写一篇有关“思考”的作文,正好记起了一句名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但不知是哪个国家叫什么名字的人说的。怎么引用呢? 那就模糊引用吧。

比如:有一句名言说,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又如:外国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把不知道的内容模糊掉,不是照样引用吗?不是很准确吗?

第四节 如何积累和运用素材

我们总是在写作文时感到没东西可写,找不到素材。其实,素材无处不在。

素材是生活。乡村的朝霞、傍晚的暮蔼是素材;山村的鸟鸣、原野的清风是素材;山涧的杜鹃、花园的玫瑰是素材;校园的欢笑、教室的聆听是素材;街头的叫卖、广场的晨练是素材;伤心的眼泪、成功的微笑是素材;风中的圣火、奥运的五环是素材„„生活的外延有多广,素材的空间就有多大。

素材是历史。尧舜的禅让、周公的礼制是素材;孔子编《春秋》、孙子著《兵法》是素材;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著书是素材;墨子苦修、庄子梦蝶是素材;秦王登泰山、曹操观沧海是素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视死如归是素材;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是素材;谭嗣同的喋血变法、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素材;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素材„„厚重的时间尘土下,全是写作的矿藏。

素材是文学。《静女》的彤管、巫山上的神女、屈原的山鬼、上古的精卫是素材;曹植的白马、嵇康的《广陵散》、陈子昂的幽州台是素材是素材;关羽的青龙刀、项羽的乌骓马、六郎的杨家枪是素材;姜子牙的垂钓、林黛玉的香冢、孙悟空的筋斗云是素材„„人类想象创造的所有世界,都是作文的优质材料。

素材是课文。《关雎》鸟的和声、《蒹葭》上的白露是素材;李白的蜀道、杜甫的草堂、柳宗元的江雪是素材;于勒的痛苦是素材,仲永的悲哀是素材;愚公移山、孙权劝学、范进中举是素材„„不要以为素材在课外,素材也在我们的课本里。

总之,人类一切文化与生活的总和,均是写作的素材,素材无处不在。

一 如何积累素材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许多时候,写作的失败,往往并不在动笔之际,而在动笔之前。” 司马迁为写《史记》收集素材的方法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唐代诗人李贺骑驴外出,随身带着锦囊,一有所得,即投入囊中。鲁迅先生说:“我当做《阿Q 正传》到阿Q 被捉时,做不下去了,曾想装作酒醉去打巡警,得一点牢狱的经验。” 材料从生活中来。留心一场春雨,孟浩然吟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绝句;留心母亲的叮咛,毕淑敏写出了《提醒幸福》的美文;留心倒霉,唐代杜甫因一夜秋雨而淋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材料从书报中来。书刊报纸是我们又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多读书、、多摘抄是非常必要的。观察了就写好日记,读了就记好笔记,上网下载资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在此,特别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叫做“一二三工程”,即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后,按照这个中心摘抄两句名言,三则事例。例如: 一个中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两句名言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2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一只脚踩烂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它的香气留在那只脚上。

——马克·吐温

三则事例

1 曼德拉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在就职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它让我学到很多,尤其是宽容。”

2 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和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3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一名男子干扰演讲,向温家宝投掷鞋子。该男子被保安带离现场。温总理淡定从容,继续完成了演讲。事后,温总理转告剑桥校方给肇事者继续学习的机会。此举受到世界舆论的一致好评。

这么做,一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给它们分类了;二来也训练了思维,每一次作业就是一次作文的构思!若能持之以恒,必有大益。当然,中心的确定必须关注中学生成长,考虑到不同角度,针对性才更强。

二 如何运用素材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那么如何运用素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一材多用见活度

提起议论文的训练,必然会谈到素材运用的问题。据了解,不少学生在限时作文的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难题往往不是审题立意,而是写作材料匮乏,短时失忆(舌尖现象),或即使有材料,但不运扣题表达材料的内容等。

教学实践证明,解决这类难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例如:

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可以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可以论证多少个话题与观点呢?请看:

[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本段表述素材的特点是:引述材料后,在说理处点题“忘记和铭记”,让材料与说理融合一体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本段对素材的表述仍是采用先叙后议的方法的。即先引述原文---太宗吃蝗虫的材料,然后从“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角度来分析材料,论述观点。

[角度3-——“说‘安’”](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

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段特别注意围绕话题“安”这个角度表述材料。而在引述材料后,即以说理的方式扣题论述,令到材料与话题、观点相勾连。

也许有人会问:手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如同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达与叙述的问题。而叙述材料除了存在角度问题,还有是主次问题及陈述的角度等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就可以活用于不同话题的作文,而所谓“活用”,就是看你如何表述:

[叙述的角度:诸葛亮以理智战胜情感《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山东高考作文] 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由于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叙述的角度:马谡因偏信自己,坚持己见,导致失去街亭。材料中关于诸葛亮的内容应删去《择善而从》2004年安徽高考作文]

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叙述的角度:马谡先胸有成竹立下军令状,后痛失要塞,是出乎意料的;分析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而致失败又是情理之中。《孔明的失误》2005年安徽高考作文]

马谡自告奋勇,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得胜券在握,然而面对魏军却不堪一击,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人意料;可是只要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一意孤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论述的角度不同,材料的取舍去留也就不同了。

要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取一些较为典型的材料, 变换话题让学生写几段”材料+分析”的文字. 。

总之,任何一则写作素材,站在不同的认识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故此,我们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要习惯多角度地思考它的价值点,并注意运用技巧进行多角度的表述训练,从而让这些素材真正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

拓展训练示例:

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训练:

1. 援用“太宗吃蝗虫”的素材,以“责任”、“不敢忘记”为话题,分别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2. 援用“失街亭”的素材,以“得与失”、“位置”为话题,分别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二、古今中外见广度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所采用的材料的广泛性即它的“广度”。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材要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面对逆境》的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不能说不多。既有爱迪生小时候读书由于喜欢提一些怪问题而被赶出学校的事例,又有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双耳失聪的事例,还有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出了非常难看的小板凳而被同学嘲笑的事例。事例虽然有三个,但角度只有一个,即全是外国的事例。而把古代和现代中国人如何面对逆境的事例给疏忽了。在“广度”方面显然是不合格的。事例的选用是如此,名言的引用也是如此。

三、正反对照见深度

要写好议论文,其次必须注意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即“深度”。要使议论文的分析有深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采取正反对比的写法。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必须怎么样,而且要从反面阐述不这么样会有什么后果。请看《有钱就幸福吗?》中精彩的对比论证:

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家产。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也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困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解放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个人即使有许多钱,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绝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 理" 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殒生。这说明了金钱多并不等于幸福。

以上是段与段之间的对比,段的内部进行对比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就是运用这种方法。

四、点面结合见厚度

点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段落内,抓住某一个事例或某一句名言进行分析论证。它的好处是笔墨详尽,说理透彻。例如: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人尽知之,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生涯是从画蛋开始的。不要以为画蛋容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都能得心应手了。是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大厦能矗立云天,就在于它根底深厚,基础坚实。不是吗?如果达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

面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段落内连续铺排三个以上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论证,一般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它的好处是笔墨节俭而材料丰富。例如;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古往今来,无数名垂青史的成功者,有谁不是以诚信待人,以诚信任物的呢?从汉高祖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到司马迁为“李陵事件”的中肯之言;从魏征以诚信直言敢谏,到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正面的例子实在多得不胜枚举。

※当卧龙草庐外的刘皇叔在朔风飞雪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诚信”。

点式论述和面式论述相结合,可以使文章在材料上显得丰富多彩而又详略有致。一般来说,对于自己比较熟悉、能够充分展开分析的材料,用点式较好,那样可以展示自己的论证实力和风采。而对于那些不够熟悉、又不想舍弃的材料,用面式论述就较好。另外,新颖新鲜的材料用点式,众所周知的材料用面式。

五、模糊引用见确度

一个素材往往由几个要素组成,如名言素材由名人和名言两部分组成,事例素材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组成。这些要素不可张冠李戴,更不可胡编乱造,一定得准确引用。有的同学说,这个材料的朝代我忘了,或者说那句名言的作者我不记得了,怎么准确得了?那就采用模糊引用吧!举个例子说说吧:你现在要写一篇有关“思考”的作文,正好记起了一句名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但不知是哪个国家叫什么名字的人说的。怎么引用呢? 那就模糊引用吧。

比如:有一句名言说,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又如:外国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把不知道的内容模糊掉,不是照样引用吗?不是很准确吗?


相关文章

  • 中考作文备考主题素材系列第一季 第五串 朋 友
  • 原文地址:中考作文备考主题素材系列第一季(第五串朋友)作者:冰儿 中考作文备考主题素材系列第一季 第五串   朋  友 [时文选读] 寝室里酌那帮兄弟 木易子 风悠悠,穿梭在七月的门缝间. 雨淅淅,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 独自坐在苗家的风雨桥 ...查看


  • 2015哈尔滨中考大纲改革
  • 生活报11月22日讯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教育行政网公布了<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详述了5大学科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等,本报依据<考试说明> ...查看


  • 中考作文题材分类指导
  • 中考作文题材分类指导 无论是半命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或是话题作文,只要我们精心准备以下几方面的素材,写好以下几方面的文章,届时在考场上灵活变通,自然就稳操胜券. 一.家庭生活(亲情)类 1.题材解读: 亲情类虽然有老套之嫌,但却是永恒的命题, ...查看


  • 中考作文如何挑选作文素材教师
  • 初中作文如何挑选作文素材 (一)细心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二)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三)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四)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素材 (五)勤于动笔,在习作中积累素材 精挑细选作文素材,注重日常积累,可以从以下三 ...查看


  • 中学作文题目选编
  • 中学生作文教学梯级设计系列(博客) 初中作文阶梯训练计划 中学作文题目选编 初一作文题目 1.升入初中,我们生活的舞台更加宽广,我们飞翔的天空更加广阔,我们离 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了!请以"我的理想我做主"为题,写一篇60 ...查看


  • 中考语文魔法训练
  • 一.复习理念 1.明确学科特点,淡化教材 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各知识基本上可独立成块.各块知识的考查又重在对能力的考查,纯课本上的东西比较少,联系生活.时代却很紧,故宜淡化教材,多向生活中延伸. 2.紧扣考纲,落实基础 ...查看


  • 中学生中考作文写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 中学生中考作文写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作者:杨忠庆 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4期 作文的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写作能力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也是对学生实施整体培养的教学目标 ...查看


  • 中考满分作文指导:怎样写好中考作文
  • 一谈起作文,很多同学就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其实,作文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难"也就自然变为"易 ...查看


  • 关注社会 关注自我--中考作文变化及应对策略
  • <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是"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涵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