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

2008年11月

第6期 阿拉伯世界研究 Arab World Studies Nov., 2008 No.6.

石油经济

新世纪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

钱 学 文

摘 要: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

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

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

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石油外交;中东能源;产油国;国家利益;能源安全

作者简介: 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83)。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6-0065-06 中图分类法:F371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冷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06JJDGJW008)阶段性成果,并受教育部“211”三期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B702资助。

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方兴未艾,汽车工业时代迎面扑来,凸显了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外交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前提条件

多元发展、加强国际互利合作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之一。石油产业在中国能源发

[1]展中有其特殊性。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石油与煤炭之比

接近1:3,两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表明迄今为止我们仍处在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煤炭时代,游离于世界能源发展潮流之外,这对我国经济运行和能效利用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不利。中国石油资源方面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二是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三是探明率较低——石油为33%,天然

[2]气为14%;四是开采难度大,油质不高,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五

是储采比低,每年探明的新增可采储量抵不上当年产油消耗的储量,可谓入不敷出。近年来,为填补不断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也水涨船高。2007年中国石油进口1.968亿吨(含3380万吨成品油),逼近2亿吨。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

65

国起至进口石油1亿吨,中国用了11年;从进口1亿吨到逼近2亿吨,中国只用了3年时间。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增量水平的头号大国。业内专家普遍预测,如此快的

[3] 40石油进口增速,2亿吨可能远不是尽头,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将很快突破50%似成定局。

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2004年中国消费石油

2.9亿吨,进口原油约1.2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3年的36%增至42.4%。中国的石油需求若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年均5.77%的增速计算,到2010年为4.06亿吨,2015年为5.375亿吨,2020年为7.115亿吨。国内的原油产量若保持1.67%的增速,到2010年为1.93亿吨,2015年为2.24亿吨,2020年为2.28亿吨。但实际上,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将稳定在年产2

[3] 40亿吨左右。这样,中国的石油供求缺口理论上将分别为2.2亿吨、3.375亿吨、5.115亿吨。2007

[4] ①年中国生产原油约1.87亿吨,已接近2亿吨,增产空间微乎其微。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50

亿吨,虽经控制仍处历史高位。这意味着需进一步解决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问题,继续加大与海外石油生产国的能源合作。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的石油需求在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并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为基础。众所周知,中国石油安全供应问题的严重性并非今天才显露,早在新世纪初,中国前外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就公开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外交将是石油外交”。

二、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理论考量

对已实现工业化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言,石油是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油价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率紧密相连。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物价增长过快和石油短缺都将威胁社会稳定。由于石油对国民经济十分重要,各国的决策者都将确保以相

[5]对稳定的价格获得石油视为施政重点。在此条件下,中国的石油外交遂成为中国外交的主旋律。

一般认为,美国石油外交的特点是确保既得油气利益,鼓励大公司抢占战略地区,最终以军事行动为后盾,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日本的特点是官商结合,灵活渗透,怀抱金条四处

[6]塞钱,以占有资源为最终目的;俄罗斯的特点是手握油气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中国

的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石油外交需用“双赢”手段加强与中东、北非、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石油输出地区的能源合作,或以市场换资源,或与产油国签署协议、成立组织,建立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油气进口渠道,完成中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体系,增强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

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中东石油外交的实践秉承了中国外交的一贯原则和宗旨,重视国家利益的同时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发展,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合作原则,依靠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利用互利互惠的石油外交政策为本国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同时,也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利益,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正如一些国外专家所言,在不确定的将来,中东将一直是中国原油的“首要来源地,因为中东的石油蕴藏量约占全球的2/3,开发成本也比较低……中国需要能源,海湾周边国家需要技术和消费品,该地区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由于中国与海湾各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双方的贸易,投资,旅游以及其他形式的经

[5]济合作会继续发展,同时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也会增强。”

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理论考量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基本要素。国家要正确处理与别国的关系,就需正确了解其国家利益。有了对相关国家的利益的判断,①表观消费量是净进口量和产量的总和,不考虑库存等因素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反映社会需求量。

66

国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其对外政策行为并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对外战略。

石油外交政策制订与实践基本遵循了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原则。

[7]4中国对中东产油国

三、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实践与成果

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也决定了国家基本需求和国家具体的目

[7]4标。新世纪伊始,中国国家高层领导频繁会晤中东产油国元首及高级官员,派遣外交使节频频出访中东,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中国高层领导的石油外交活动在沙特、伊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也门、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中东产油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沙特。2006 年 4 月 23 日,胡锦涛主席率团访问了沙特,在沙特协商会议发表了题为《促进中东和平 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和谐中东”的概念。此后不久,中石化在对沙特某沙漠地带开发天然气的项目招标中一举击败美国公司,成为该区域有权开采的4家公司之一。2005年以来,沙特石油在美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20%,在中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17%,是美中两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另外,中石化同埃克森·美孚和沙特石油公司合作,共同投资35亿美元,在中国福建动工兴建一家炼油厂。沙特还对海南、青岛、大连的一些石油储备和炼油项目进行了投资,这些项目构成了中沙石油合作的基本框架。

2.伊朗。中国与伊朗的能源合作起步较早。自1995年起中国就大量进口伊朗原油,2000年进口量猛增至700万吨,价值14.64亿美元,占中国从伊朗进口总额的83%,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总值的10%,原油成为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第一大商品。2001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增至1085万吨,价值20.69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原油进口总值的18%。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增长至1110.70万吨,因油价变化因素,实际支出20.40亿美元,不增反降,占中国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15.76%,伊朗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03年伊朗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量被沙特超出,退居次席,但一直都是中国进口原油超过1000万吨的贸易伙伴。2005年7月5日,伊朗副总统奥列米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了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胡锦涛主席会见奥列米时表示中方愿同伊方加强各领域、各层次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并表示中伊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合作富有成果,双边贸易连年增长,能源合作也有新的进展,双方已相互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3.阿曼。2004年中国对阿曼的石油外交结出丰硕成果:(1)中国从阿曼进口原油1635万吨,占阿曼出口原油总量的38%,中国成为阿曼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阿曼则成为当年中国5个千万吨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2)阿曼与中石化签订了石油合作生产协议,授权中石化对阿曼地质进行评估,开展地震勘测,在开发期前3年钻探油井;(3)两国的贸易额高达45亿美元,居阿拉伯世界第三位;(4)根据“走出去”、“请进来”方针,相互投资成倍增长,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原则;

[8](5)在阿曼开展经济业务的中国公司增至30家。2005年阿曼的国民经济总产值达307.3亿美

[9]元,其中油气产业的产值达188.8亿美元,同比增长38%。

4.科威特。科威特出于国家利益需要希望同中方加强能源合作。2005年底,科威特和中国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在广州附近兴建一座日加工30万桶原油、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的合资炼油厂,用来加工来自科威特的原油。这一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总投资为43亿美元),可谓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2006年3月29日,科威特石油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中国石油企业。这是个双赢结果,说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到产油国搞开发合作,也可引进产油国的资金和技术,从事中国的石化项目,形成与石油输出国的共生关系。科威特无视美国投资中国,大搞能源合作,在中东产油国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不断升温。2007年5月22日,中国燃气集团与其战略性

67

股东阿曼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协议,从中东进口能源产品,帮助中国燃气集团稳定获取能源供应。合资公司的法定资本4000万美元,双方各持合资公司的50%权益。[10] 5月23日,世界级的乙烯供应商——卡塔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继北京、上海、台湾和香港之后,在广州设立了它在中国地区的第五个办事处。[11] 6月20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访华,期间随团前来的石油部长就中国在伊拉克石油领域里的投资进行了磋商。这次协商虽未产生具体的协议,但伊拉克驻华大使明确表示,即将诞生的伊拉克《石油法》将向国际公司开放伊拉克油田,中国将成为受惠国之一。[12]

5.阿联酋。根据中阿两国政府的合作意向建设中国商品(迪拜)分拨中心,工程造价约2.45亿美元,主要投资方为迪拜政府。该中心以进口阿联酋油气、出口中国产品为基线,由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与迪拜杰拜勒—阿里自由贸易区共同组织实施,2004年12月7日建成开业。该中心初期目标力争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占中国对这一地区出口额的10%左右。作为这一合作项目的延伸,2005年6月13日,中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油气合作谅解备忘录。阿联酋非常重视正在扩大的中国能源市场,认为对阿联酋经济发展是巨大的机遇,希望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成为将中国商品转口到欧洲的贸易中心。阿联酋愿意为中国公司提供各种便利,以使中国公司获得阿联酋能源和石油项目的更大份额。

6.也门。也门与中国一直保持传统的友好关系。2004年1月,中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对也舍卜瓦省第69区块、和哈达拉毛省71区块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经济评价,提出参与勘探开发的可行性方案,中石化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胜出。也门第69区块和71区块,面积分别为1300平方公里和1800平方公里,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和较高的开采价值。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石化集团公司向这两个区块分别投资3600万美元,两项协议总投资为7200万美元。

7.埃及。2001年中石油开始在埃及承揽油井钻探及修井业务,年业务量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2002年1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期间与中国签订了石油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埃两国的油气合作带来了新契机。2003年6月,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与埃方接洽商谈参与埃及油气区块(C区块)的开发和勘探。投资达1亿美元以上,以份额油回运国内为主要回报形式。2004年1月29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埃期间,中埃两国公司就埃及南部3区块的合作在开罗签署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埃及南部3 区块的勘探开发合作;埃及老油田改造,提高采收率项目的合作;泥浆录井、测井、修井、物探、炼厂改造、维修、管道建设项目的合作;合资进行石油设备制造加工及市场开发。此外,双方还对埃及“H”、“G”区块及“重油”油田表达了合作开发意向。2004年3月12日~26日中石油技术评价小组在开罗收集了有关3区块的技术资料,全面展开技术评价工作。2005年9月5日,埃及石油部长萨米哈·法赫米出席中石化—萨瓦钻井合资公司成立大会。该公司是由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同埃及萨瓦石油公司联合投资承建的,总投资1800万美元,总部设在埃及,这是中埃双方展开切实有效合作的有力开端。 [13]

8.阿尔及利亚。2003年12月6日,中石油中标谢里夫盆地102A-112区块和乌埃德姆亚盆地350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这是中石油首次进入阿尔及利亚油气风险勘探领域。此前7月,中石油同阿方签署了一份石油合作合同,承担了阿德拉油田开发、炼厂建设和经营、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项目。中石油中标的102A-112区块位于阿尔及尔与奥兰之间的沿海地区,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350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中部,紧靠阿最大的天然气田—哈西勒迈勒,面积约8700平方公里。根据合同,中石油须在前3年勘探期内投资3100万美元,用于两个区块的油气勘探工程。2004年4月,中石油对3处油气田正式进行勘探。

9.利比亚。2002年4月江泽民访利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利石油领域合作协定》。12月,中石油集团在利比亚承建的油气双线管道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5月初,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拿出44个68

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发布了第二轮招标公告。表面看,竞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标公司给利国家石油公司的产品分成比率,给的越多,中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际上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政治筹码的角色。从首轮招标美国公司大获全胜就可略窥一斑。石油交易不能简单理解为商业交易,它不一定符合商业和技术角度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游戏中的一张王牌。2005年10月2日,利比亚第二轮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开标,中石油集团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参与投标的海上17—4区块(2535平方公里)中标,分成比例高达28.5%,为所有中标区块之最。中石油在利第二轮石油勘探区块招标获胜,是多年来锲而不舍开拓利市场的结果,

[14]实现了中利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中利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0.苏丹。苏丹是中国推行石油外交、获取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之一。2001年2月28日,喀土穆石化厂开工建设,2002年1月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项目由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吴邦国副总理共同商定,是苏丹第一个石化项目。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的投产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趋于完整,带动了苏丹塑料工业的发展。2003年8月28日,苏丹能矿部部长同中石油代表就喀土穆炼厂扩建和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等项目达成协议:(1)投资3.4亿美元扩建喀土穆炼厂,把炼能提高到10万桶/日,即500万吨/年;(2)修建一条从原油产地富拉至喀土穆炼厂的输油管道,长720公里,日输油能力20万桶;(3)双方联合组建一家石油地质物理勘测公司,进一步推动苏丹油气的勘探与开发;(4)中方与苏丹能矿部、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苏丹石油公司联合勘探作业的8区分成协议;(5)中方与苏丹能矿部、巴基斯坦萨菲尔公司、苏丹石油公司联合勘探作业的9区分成协议等等。2007年中石油的海外原油产量达6023万吨,其中苏丹的1/2/4 区项目达1350 万吨,3/7 区

[15]项目达1002 万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其控股的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0%的股份。

同年,苏丹成为中国第6个千万吨级的石油进口国。2007年8月,有资深外交家透露苏丹每天能为中国带来1000万美元以上的石油收入。

以上事实说明,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中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四、对中国石油外交的一点思考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对中国能源供需情况、政策以及未来开发利用的方向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是中国政府近10年来在能源领域首次对外发布的白皮书,旨在增信释疑,正确引导国际舆论,消除某些国家鼓吹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国家对中国“能源扩张”充满了焦虑和不信任感。“能源威胁论”成了“中国

[16]威胁论”的主调,堪与“中国军事威胁论”相提并论。白皮书首先用数字表明中国能源自给率

始终在90%以上,然后强调中国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解决能源问题。

近年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收购(或并购或竞购)举措有成功也有挫折。中国石油外交力度大,成果突出。中石油原计划到2010年获取5000万吨海外原油,2007年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这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难免会产生震撼效应。面对中国石油外交的崛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感到不安,对中国采取了围堵政策,使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博弈的道路异常艰辛。中国未来的发展方针是“和平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中国不会挑战世界,会以和平方式表明中国不会威胁世界能源供应安全。要真正做到消除某些西方国家的“恐惧”与“疑虑”,中国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解决能源问题,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国的石油外交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保持经济增长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为满

69

足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改革思路,在解决石油缺口问题上奉行合作且富有建设性的外交政策。

[ 参考文献 ]

[1] 求是.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N].福建日报,2007-01-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M].2007-12.

[3] 张娥.2亿吨"兵临城下”[J].中国石油石化,2008(4).

[4] 刘志良,严陆光.205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75%[N].中国产经新闻,2007-06-14.

[5] 查尔斯·E.齐格勒.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J].行心明,陈靖,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10).

[6] 曹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4-12-30.

[7]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8] 王艳华.阿曼石油巨头豪华阵容中国之旅 期待双赢局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9-28.

[9] 中国驻阿曼苏丹国大使馆经商参处[EB/OL].[2006-07-10].

[10] 谭璐.携手阿曼国家石油 中国燃气9月引入中东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7-25.

[11] 李晓莉.卡塔尔化工进驻广州[N].羊城晚报,2007-05-24.

[12] 陈达.伊拉克总统首次访华 石油合作加快激活[N].第一财经日报,2007-06-21.

[13] 穆·安瓦尔.埃中合作的新开端[N].金字塔报,2005-09-06.

[14] 中国驻利比亚经商参处[EB/OL].[2005-10-05].

[15] 张楠,嘉木.中石油海外原油年产量突破6000万吨[N].中国证券报,2008-01-07.

[16] 杭杭.中国不会威胁世界能源——我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简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01-16.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towards Middle East Countries in the New Century QIAN Xuewen

Abstract I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the increase of petroleum demand is based on China’s fast economic growth instead of human being’s will. Petroleum diplomacy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hina’s diplomacy since the new centur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Middle East petroleum in China’s overseas petroleum import,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nergy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Middle East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of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is national interest while it is the basic factor that dri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towards Middle East oil-producing countr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utual beneficial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or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etroleum to China’s sustained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petroleum econom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i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increase is a key to safeguarding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Petroleum Diplomacy; the Middle East Energy; Oil-producing Countries; National Interest; Energy Security

(责任编辑:杨 阳)

70

2008年11月

第6期 阿拉伯世界研究 Arab World Studies Nov., 2008 No.6.

石油经济

新世纪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

钱 学 文

摘 要: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

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

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

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石油外交;中东能源;产油国;国家利益;能源安全

作者简介: 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83)。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6-0065-06 中图分类法:F371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冷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06JJDGJW008)阶段性成果,并受教育部“211”三期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B702资助。

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方兴未艾,汽车工业时代迎面扑来,凸显了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外交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前提条件

多元发展、加强国际互利合作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之一。石油产业在中国能源发

[1]展中有其特殊性。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石油与煤炭之比

接近1:3,两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表明迄今为止我们仍处在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煤炭时代,游离于世界能源发展潮流之外,这对我国经济运行和能效利用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不利。中国石油资源方面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二是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三是探明率较低——石油为33%,天然

[2]气为14%;四是开采难度大,油质不高,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五

是储采比低,每年探明的新增可采储量抵不上当年产油消耗的储量,可谓入不敷出。近年来,为填补不断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也水涨船高。2007年中国石油进口1.968亿吨(含3380万吨成品油),逼近2亿吨。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

65

国起至进口石油1亿吨,中国用了11年;从进口1亿吨到逼近2亿吨,中国只用了3年时间。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增量水平的头号大国。业内专家普遍预测,如此快的

[3] 40石油进口增速,2亿吨可能远不是尽头,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将很快突破50%似成定局。

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2004年中国消费石油

2.9亿吨,进口原油约1.2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3年的36%增至42.4%。中国的石油需求若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年均5.77%的增速计算,到2010年为4.06亿吨,2015年为5.375亿吨,2020年为7.115亿吨。国内的原油产量若保持1.67%的增速,到2010年为1.93亿吨,2015年为2.24亿吨,2020年为2.28亿吨。但实际上,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将稳定在年产2

[3] 40亿吨左右。这样,中国的石油供求缺口理论上将分别为2.2亿吨、3.375亿吨、5.115亿吨。2007

[4] ①年中国生产原油约1.87亿吨,已接近2亿吨,增产空间微乎其微。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50

亿吨,虽经控制仍处历史高位。这意味着需进一步解决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问题,继续加大与海外石油生产国的能源合作。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的石油需求在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并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为基础。众所周知,中国石油安全供应问题的严重性并非今天才显露,早在新世纪初,中国前外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就公开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外交将是石油外交”。

二、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理论考量

对已实现工业化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言,石油是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油价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率紧密相连。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物价增长过快和石油短缺都将威胁社会稳定。由于石油对国民经济十分重要,各国的决策者都将确保以相

[5]对稳定的价格获得石油视为施政重点。在此条件下,中国的石油外交遂成为中国外交的主旋律。

一般认为,美国石油外交的特点是确保既得油气利益,鼓励大公司抢占战略地区,最终以军事行动为后盾,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日本的特点是官商结合,灵活渗透,怀抱金条四处

[6]塞钱,以占有资源为最终目的;俄罗斯的特点是手握油气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中国

的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石油外交需用“双赢”手段加强与中东、北非、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石油输出地区的能源合作,或以市场换资源,或与产油国签署协议、成立组织,建立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油气进口渠道,完成中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体系,增强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

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中东石油外交的实践秉承了中国外交的一贯原则和宗旨,重视国家利益的同时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发展,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合作原则,依靠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利用互利互惠的石油外交政策为本国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同时,也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利益,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正如一些国外专家所言,在不确定的将来,中东将一直是中国原油的“首要来源地,因为中东的石油蕴藏量约占全球的2/3,开发成本也比较低……中国需要能源,海湾周边国家需要技术和消费品,该地区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由于中国与海湾各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双方的贸易,投资,旅游以及其他形式的经

[5]济合作会继续发展,同时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也会增强。”

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理论考量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基本要素。国家要正确处理与别国的关系,就需正确了解其国家利益。有了对相关国家的利益的判断,①表观消费量是净进口量和产量的总和,不考虑库存等因素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反映社会需求量。

66

国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其对外政策行为并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对外战略。

石油外交政策制订与实践基本遵循了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原则。

[7]4中国对中东产油国

三、中国对中东石油外交的实践与成果

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也决定了国家基本需求和国家具体的目

[7]4标。新世纪伊始,中国国家高层领导频繁会晤中东产油国元首及高级官员,派遣外交使节频频出访中东,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中国高层领导的石油外交活动在沙特、伊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也门、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中东产油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沙特。2006 年 4 月 23 日,胡锦涛主席率团访问了沙特,在沙特协商会议发表了题为《促进中东和平 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和谐中东”的概念。此后不久,中石化在对沙特某沙漠地带开发天然气的项目招标中一举击败美国公司,成为该区域有权开采的4家公司之一。2005年以来,沙特石油在美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20%,在中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17%,是美中两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另外,中石化同埃克森·美孚和沙特石油公司合作,共同投资35亿美元,在中国福建动工兴建一家炼油厂。沙特还对海南、青岛、大连的一些石油储备和炼油项目进行了投资,这些项目构成了中沙石油合作的基本框架。

2.伊朗。中国与伊朗的能源合作起步较早。自1995年起中国就大量进口伊朗原油,2000年进口量猛增至700万吨,价值14.64亿美元,占中国从伊朗进口总额的83%,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总值的10%,原油成为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第一大商品。2001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增至1085万吨,价值20.69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原油进口总值的18%。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增长至1110.70万吨,因油价变化因素,实际支出20.40亿美元,不增反降,占中国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15.76%,伊朗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03年伊朗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量被沙特超出,退居次席,但一直都是中国进口原油超过1000万吨的贸易伙伴。2005年7月5日,伊朗副总统奥列米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了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胡锦涛主席会见奥列米时表示中方愿同伊方加强各领域、各层次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并表示中伊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合作富有成果,双边贸易连年增长,能源合作也有新的进展,双方已相互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3.阿曼。2004年中国对阿曼的石油外交结出丰硕成果:(1)中国从阿曼进口原油1635万吨,占阿曼出口原油总量的38%,中国成为阿曼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阿曼则成为当年中国5个千万吨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2)阿曼与中石化签订了石油合作生产协议,授权中石化对阿曼地质进行评估,开展地震勘测,在开发期前3年钻探油井;(3)两国的贸易额高达45亿美元,居阿拉伯世界第三位;(4)根据“走出去”、“请进来”方针,相互投资成倍增长,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原则;

[8](5)在阿曼开展经济业务的中国公司增至30家。2005年阿曼的国民经济总产值达307.3亿美

[9]元,其中油气产业的产值达188.8亿美元,同比增长38%。

4.科威特。科威特出于国家利益需要希望同中方加强能源合作。2005年底,科威特和中国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在广州附近兴建一座日加工30万桶原油、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的合资炼油厂,用来加工来自科威特的原油。这一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总投资为43亿美元),可谓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2006年3月29日,科威特石油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中国石油企业。这是个双赢结果,说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到产油国搞开发合作,也可引进产油国的资金和技术,从事中国的石化项目,形成与石油输出国的共生关系。科威特无视美国投资中国,大搞能源合作,在中东产油国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不断升温。2007年5月22日,中国燃气集团与其战略性

67

股东阿曼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协议,从中东进口能源产品,帮助中国燃气集团稳定获取能源供应。合资公司的法定资本4000万美元,双方各持合资公司的50%权益。[10] 5月23日,世界级的乙烯供应商——卡塔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继北京、上海、台湾和香港之后,在广州设立了它在中国地区的第五个办事处。[11] 6月20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访华,期间随团前来的石油部长就中国在伊拉克石油领域里的投资进行了磋商。这次协商虽未产生具体的协议,但伊拉克驻华大使明确表示,即将诞生的伊拉克《石油法》将向国际公司开放伊拉克油田,中国将成为受惠国之一。[12]

5.阿联酋。根据中阿两国政府的合作意向建设中国商品(迪拜)分拨中心,工程造价约2.45亿美元,主要投资方为迪拜政府。该中心以进口阿联酋油气、出口中国产品为基线,由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与迪拜杰拜勒—阿里自由贸易区共同组织实施,2004年12月7日建成开业。该中心初期目标力争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占中国对这一地区出口额的10%左右。作为这一合作项目的延伸,2005年6月13日,中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油气合作谅解备忘录。阿联酋非常重视正在扩大的中国能源市场,认为对阿联酋经济发展是巨大的机遇,希望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成为将中国商品转口到欧洲的贸易中心。阿联酋愿意为中国公司提供各种便利,以使中国公司获得阿联酋能源和石油项目的更大份额。

6.也门。也门与中国一直保持传统的友好关系。2004年1月,中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对也舍卜瓦省第69区块、和哈达拉毛省71区块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经济评价,提出参与勘探开发的可行性方案,中石化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胜出。也门第69区块和71区块,面积分别为1300平方公里和1800平方公里,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和较高的开采价值。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石化集团公司向这两个区块分别投资3600万美元,两项协议总投资为7200万美元。

7.埃及。2001年中石油开始在埃及承揽油井钻探及修井业务,年业务量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2002年1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期间与中国签订了石油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埃两国的油气合作带来了新契机。2003年6月,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与埃方接洽商谈参与埃及油气区块(C区块)的开发和勘探。投资达1亿美元以上,以份额油回运国内为主要回报形式。2004年1月29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埃期间,中埃两国公司就埃及南部3区块的合作在开罗签署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埃及南部3 区块的勘探开发合作;埃及老油田改造,提高采收率项目的合作;泥浆录井、测井、修井、物探、炼厂改造、维修、管道建设项目的合作;合资进行石油设备制造加工及市场开发。此外,双方还对埃及“H”、“G”区块及“重油”油田表达了合作开发意向。2004年3月12日~26日中石油技术评价小组在开罗收集了有关3区块的技术资料,全面展开技术评价工作。2005年9月5日,埃及石油部长萨米哈·法赫米出席中石化—萨瓦钻井合资公司成立大会。该公司是由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同埃及萨瓦石油公司联合投资承建的,总投资1800万美元,总部设在埃及,这是中埃双方展开切实有效合作的有力开端。 [13]

8.阿尔及利亚。2003年12月6日,中石油中标谢里夫盆地102A-112区块和乌埃德姆亚盆地350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这是中石油首次进入阿尔及利亚油气风险勘探领域。此前7月,中石油同阿方签署了一份石油合作合同,承担了阿德拉油田开发、炼厂建设和经营、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项目。中石油中标的102A-112区块位于阿尔及尔与奥兰之间的沿海地区,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350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中部,紧靠阿最大的天然气田—哈西勒迈勒,面积约8700平方公里。根据合同,中石油须在前3年勘探期内投资3100万美元,用于两个区块的油气勘探工程。2004年4月,中石油对3处油气田正式进行勘探。

9.利比亚。2002年4月江泽民访利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利石油领域合作协定》。12月,中石油集团在利比亚承建的油气双线管道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5月初,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拿出44个68

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发布了第二轮招标公告。表面看,竞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标公司给利国家石油公司的产品分成比率,给的越多,中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际上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政治筹码的角色。从首轮招标美国公司大获全胜就可略窥一斑。石油交易不能简单理解为商业交易,它不一定符合商业和技术角度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游戏中的一张王牌。2005年10月2日,利比亚第二轮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开标,中石油集团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参与投标的海上17—4区块(2535平方公里)中标,分成比例高达28.5%,为所有中标区块之最。中石油在利第二轮石油勘探区块招标获胜,是多年来锲而不舍开拓利市场的结果,

[14]实现了中利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中利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0.苏丹。苏丹是中国推行石油外交、获取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之一。2001年2月28日,喀土穆石化厂开工建设,2002年1月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项目由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吴邦国副总理共同商定,是苏丹第一个石化项目。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的投产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趋于完整,带动了苏丹塑料工业的发展。2003年8月28日,苏丹能矿部部长同中石油代表就喀土穆炼厂扩建和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等项目达成协议:(1)投资3.4亿美元扩建喀土穆炼厂,把炼能提高到10万桶/日,即500万吨/年;(2)修建一条从原油产地富拉至喀土穆炼厂的输油管道,长720公里,日输油能力20万桶;(3)双方联合组建一家石油地质物理勘测公司,进一步推动苏丹油气的勘探与开发;(4)中方与苏丹能矿部、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苏丹石油公司联合勘探作业的8区分成协议;(5)中方与苏丹能矿部、巴基斯坦萨菲尔公司、苏丹石油公司联合勘探作业的9区分成协议等等。2007年中石油的海外原油产量达6023万吨,其中苏丹的1/2/4 区项目达1350 万吨,3/7 区

[15]项目达1002 万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其控股的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0%的股份。

同年,苏丹成为中国第6个千万吨级的石油进口国。2007年8月,有资深外交家透露苏丹每天能为中国带来1000万美元以上的石油收入。

以上事实说明,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中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四、对中国石油外交的一点思考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对中国能源供需情况、政策以及未来开发利用的方向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是中国政府近10年来在能源领域首次对外发布的白皮书,旨在增信释疑,正确引导国际舆论,消除某些国家鼓吹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国家对中国“能源扩张”充满了焦虑和不信任感。“能源威胁论”成了“中国

[16]威胁论”的主调,堪与“中国军事威胁论”相提并论。白皮书首先用数字表明中国能源自给率

始终在90%以上,然后强调中国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解决能源问题。

近年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收购(或并购或竞购)举措有成功也有挫折。中国石油外交力度大,成果突出。中石油原计划到2010年获取5000万吨海外原油,2007年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这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难免会产生震撼效应。面对中国石油外交的崛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感到不安,对中国采取了围堵政策,使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博弈的道路异常艰辛。中国未来的发展方针是“和平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中国不会挑战世界,会以和平方式表明中国不会威胁世界能源供应安全。要真正做到消除某些西方国家的“恐惧”与“疑虑”,中国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解决能源问题,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国的石油外交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保持经济增长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为满

69

足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改革思路,在解决石油缺口问题上奉行合作且富有建设性的外交政策。

[ 参考文献 ]

[1] 求是.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N].福建日报,2007-01-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M].2007-12.

[3] 张娥.2亿吨"兵临城下”[J].中国石油石化,2008(4).

[4] 刘志良,严陆光.205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75%[N].中国产经新闻,2007-06-14.

[5] 查尔斯·E.齐格勒.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J].行心明,陈靖,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10).

[6] 曹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4-12-30.

[7]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8] 王艳华.阿曼石油巨头豪华阵容中国之旅 期待双赢局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9-28.

[9] 中国驻阿曼苏丹国大使馆经商参处[EB/OL].[2006-07-10].

[10] 谭璐.携手阿曼国家石油 中国燃气9月引入中东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7-25.

[11] 李晓莉.卡塔尔化工进驻广州[N].羊城晚报,2007-05-24.

[12] 陈达.伊拉克总统首次访华 石油合作加快激活[N].第一财经日报,2007-06-21.

[13] 穆·安瓦尔.埃中合作的新开端[N].金字塔报,2005-09-06.

[14] 中国驻利比亚经商参处[EB/OL].[2005-10-05].

[15] 张楠,嘉木.中石油海外原油年产量突破6000万吨[N].中国证券报,2008-01-07.

[16] 杭杭.中国不会威胁世界能源——我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简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01-16.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towards Middle East Countries in the New Century QIAN Xuewen

Abstract I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the increase of petroleum demand is based on China’s fast economic growth instead of human being’s will. Petroleum diplomacy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hina’s diplomacy since the new centur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Middle East petroleum in China’s overseas petroleum import,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nergy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Middle East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of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is national interest while it is the basic factor that dri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towards Middle East oil-producing countr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utual beneficial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or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etroleum to China’s sustained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petroleum econom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petroleum diplomacy i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increase is a key to safeguarding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Petroleum Diplomacy; the Middle East Energy; Oil-producing Countries; National Interest; Energy Security

(责任编辑:杨 阳)

70


相关文章

  • 火中取栗的中东之策
  • 当前西方国家与中东地区关系较紧张和疏离,正是中国火中取栗的大好机会.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句话是不易的真理.要不是石油,中国在国际关系上便会少了许多问题. 中东这个形势复杂的地区,二战之后,英帝国撤退,美国势力全面填 ...查看


  • 非洲石油的战略意义与中非石油合作开发
  • 2008年12月总第107期 FOREIGN 外交评论 AFFAIR Dec.2008 S REVIEW NO.107 非洲石油的战略意义与中非石油合作开发 刘曙光 摘要:非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I=I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 ...查看


  • 南和志|中国石油外交与中美缓和
  • 原创 2017-01-29 南和志 开放时代杂志 开放时代杂志 微信号 open_times 功能介绍 以学术关怀社会|双月刊|CSSCI |核心期刊 编者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皆其来有自,这里不仅存在"两个三十年&qu ...查看


  •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6/03/22 --------------------------------------------------------------------------------------------- ...查看


  • 4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教学设计 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知道第三.四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知道<戴维营协议>: "土地换和平"及其影响.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能力目标: 透过历 ...查看


  • 美石油战略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 2011年12月08日 14:23   来源:环球时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2月8日文章,原题:奥巴马危险的石油战略威胁中国在中国政策方面,奥巴马政府是不是陷入"跳出锅里,掉进火里& ...查看


  •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中 国 研 究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 美]查尔斯 ・ . E 齐格勒 著 行心明 陈靖 擅译 美刊 < 中国政 治学杂 志>20 06年 第 l 期刊 登 了美 国路 易 ...查看


  • 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案例分析
  • 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 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同时,日本在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 ...查看


  • 我国今年超美成最大石油进口国 能源安全风险高|石油进口
  • 今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石油进口达到每日740万桶,美国的日进口量则只有720万桶.当然,中国4月份石油大量进口,有借国际油价低迷之际加大战略储备的缘故.但是,中国进口量持续增加可能是必然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