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1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攸县新市完小 江小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观看战争视频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

平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尝试深入体会战争的可恶,和平的可爱。

2.诵读品味重点词句,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中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的、强烈的情感。并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

英雄,从而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战争资料

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日子过得幸

福、快乐„„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家请看:

2、多媒体配乐播放图片。引起共鸣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体会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一起体会。

(2)大家交流,请同学起来说自己的看法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让其读相应的句子,指导朗读并体会:爸爸是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是一位热爱家庭的人。

③爸爸是一名经济学硕士。

④爸爸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体会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指导读出赞扬与自豪的语气。)

(3)评价爸爸是一个这样的人

如果你就是这个中国孩子,有这样一位爸爸,你会感到自豪吗?

谁能一把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连成一句话,自豪的说一说?

2、体会交流这个中国孩子失去爸爸的悲痛

过渡:这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怎么不让这位中国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他又是多么热切的盼望爸爸能够早日回来,把那顶蓝盔带在自己的头上!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胜利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场面。

①学生想象

(老师提示:机场 美丽的鲜花 拥抱 热烈的掌声 醉人的微笑

照相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 教师的旁白:现在日夜思念的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捧着鲜花来到

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啊,您不是答应亲手给我带上蓝盔的吗?您为什么离我和妈妈而去,你听到我和妈妈的哭声了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你会对着爸爸的遗体说些什么?(老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氛围。)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指导读这段话,要使学生真情投入。

过渡:老师刚刚看到了同学眼中的泪花,这眼泪是对爸爸的深切怀念,是对战争的憎恨!同学们,爸爸就这样牺牲了,可他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同学们,爸爸在呼唤什么?

3、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亲爱的爸爸的生命,那么世界是不是因此就太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1)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2)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

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②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③这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无数的无辜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万恶的战争化成了一组组数据: (课件出示数据)

同学们,这就是战争送给我们的礼物,你们此时想说些什么呢? 这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甚至生命,为此,我们禁不住根中国中国孩子一起发出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 汇报交流作者发出的呼吁

自读最后一段,跟作者一起激情呼吁!

①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②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

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l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为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④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本课进入高潮阶段,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出内心的呼唤!采取想象读,比赛读,引读,齐读等各种方法来朗读。)

(三)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老师激情旁白: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学生齐读画面上的“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摘录课文中感人的句子,用心记住,并自己设计“和平“标语。

2、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雷利,安南,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3、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世界一片和平,那会是一幅什么的景象呢?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和平的景象。任选一题做。

七.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让世界充满阳光、鲜花和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例解读

攸县新市完小 江小珠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要求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时注重:

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1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

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2 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 引导学生多揣摩重点语段,

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形成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

3再利用战争影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4.品读升华感情。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

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数字化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合理运用,尽量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设计

江小珠 预期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

2.感受乡村美景富有情趣,体会农家孩子的生活充满童趣。

3.体会课文的表达特色,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4课《麦哨》,看看与我们不一样的农村孩子的生活。(板书课题)

3.了解麦哨(用麦子秆做的口哨)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1.农村孩子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趣事多)

2.课文写了哪些趣事?( 板书 )

三.品读“趣事”,交流感受

农村孩子趣事可真多!请同学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趣事好好读一读,读好之后对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交流:板块一(吹麦哨)

你们最喜欢玩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麦哨?)

1.谁来读一读。

2过渡:老师从这两部分摘录了一些词,这些都是描写-------麦哨的词语。

1)出示词语:呜卟 一声呼 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2)指读全部词语。

3.聚焦“呜卟”:指导读。

4.同桌试试,注意练练麦哨的声音变化(指名呼)

指导:呜卟(一呼),呜卟(一应),呜卟(一高),呜卟(一低)——”

同桌练练,注意节奏

5现在我们分组来吹麦哨。

6这麦哨声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7.读着读着,你们会发现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些词语,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

吹麦哨可真好玩。孩子们,你们还想玩什么?

板块二(草地上玩耍)

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

1.你觉得好玩吗?你最喜欢在草上(翻跟头)――草扎脚吗?为什么(因为――)

你最喜欢在草地上(竖蜻蜓)-草扎手吗为什么(因为――) 你最喜欢在草地上(摔跤比赛)-摔倒了疼吗为什么(因为――)

2.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读(草地„简直是)

还有谁也想来夸夸这柔软的草地。指名读。

你还想在柔软的草地上干什么?(生:------------)

过渡:在草地上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 板块三(采茅茅针)

出示第六6段

1. 这些句子很难读,自个儿先练习练习。

2.指名读。

3.平时你们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茅茅针可是天然的绿色饮料,想尝尝吗?)谁来说说乡村孩子们是怎样品尝茅茅针的?课文里用了两个动作的词。出示(嚼嚼 ---吮吮)

这两个词都与嘴巴有关,咱们来做做动作,谁来嚼一嚼,吮吮又是怎样子的?

谁来有滋有味地读好这两个词。

出示句子(剥开叶片----嚼嚼---)加上动作自己读读尝尝吧 指名读(嚼一嚼回味一下,吮吮---不急,吮一吮,让那味儿直沁肺腑。)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品尝吧!齐读

小结: 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吹麦哨,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玩累了,喊渴了采茅茅针-----小伙伴们乐开怀!(板书)

五.拓展阅读

乡村生活丰富多彩,书中选读课文中《可爱的草堂》展现出了另一番乡村天地,请同学们回去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

湖畔 孩子(白、彩、红)

24、麦哨(欢快 柔美) 田野 到处都是农阴

湖边 青草 孩子 茅茅针

《麦哨》说课稿

教材分析:《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

学情分析:我们都知道,农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城市孩子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能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像,感悟出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首先我简要说说教学设想,本节课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物导入,理解课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直观形象的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确题目,出示一些麦杆,让学生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 “让我们在这麦哨声中,走进文本,去听听这是怎样的声音?”“在这哨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通课文,学习新字词。

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学会“和”“应”两个多音字的词义及运用。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然后朗读比较,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和两段文字不同的措辞。

下面我具体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在“欢快、柔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这堂课我围绕“读—说—抒—写”进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二、图文结合,感悟意境之美。

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欢快”“柔美”的词义,然后自由轻声朗读3—6小节,去乡村的湖畔、田野、湖边走一走,找一找哪里还能读到欢快、柔美的感觉。在交流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白、彩、红”以及“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补充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

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在通读3—6小节后,我又安排了细读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的意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主要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汉,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

月季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捧捧的种子。”这些句子中,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四、小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出:是这闲暇的生活、即将丰收而美丽的田野让这哨声如此的欢快、柔美。然后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呜卟、呜卟„„”的麦哨声,一同来感受。

五、课堂延伸,走进乡村

为了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快乐的生活。我在最后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把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的情景写的再具体些的小练笔。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结合今天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可爱的草塘》一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观看庐山图片)(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

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课例说明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课。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

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

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

7、拓展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诗

说板书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触摸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五组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触摸春天》描写的是盲女孩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穿梭在花丛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在月季花上的蝴蝶。作者从中感悟到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安静触摸到了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二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画面联想到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学生关于“生命”的感悟不是很深,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去理

解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本文的重难点。特别是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感悟尤其困难。 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二、说教法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上好这一课。

1、在品读中整体感悟人物。文章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对待春天是怎样的

2、板块式地层层推进,反复研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第一板块安静在花园里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体会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第二板块安静拢住了蝴蝶的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通过“竟然”、“张望”等词语体会安静拢住的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内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飞翔的快乐,生命的

美好。第三板块作者的联想,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适当拓展,体悟生命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海伦凯勒的事迹。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了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把握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找出有关语句。

3、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安静的形象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板块推进,深入体会情感

板块一:体会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1、过渡:安静这个盲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天来了,安静最喜欢去的,最熟悉的地方是哪里?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看出来。

2、出示“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理解“流畅”和“磕磕绊绊”,流畅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代替?这句话和本段

中的那句话想呼应。“早上,我在绿地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3、从这些动作上你读懂了什么?

4、带着安静对春天的热爱,自己读第二、三自然段

板块二:感悟安静对生命的热爱。

1、过渡:安静这么热爱春天,经常来到这花丛中,花儿是她的伙伴,然而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2、安静是怎样拢住一只蝴蝶的?(穿梭、停下、伸手、悄然合拢)理解“悄然”

3、一个盲女孩居然能拢住一只蝴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怎么会发生的呢?请学生读二——四自然段。

4、引导学生领悟这个时候的安静热爱春天,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蝴蝶愿意停留在这样的“花”上。此时蝴蝶在安静的手中扑腾,安静的内心会怎样想?请你把它写下来。

5、安静的内心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丰富多彩。她用内心感受这这美丽的春光,于是“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6、理解“张望”的意思,安静在放飞蝴蝶的时候,他想张望什么?蝴蝶的飞翔,蝴蝶飞翔所划出的弧线,这道弧线所展示出来的是安静

对什么的向往?

7、请学生认真读这句话,感悟安静对生命的热爱。

板块三:体悟作者的联想

1、过渡:作者看到了这一幕,一个盲女孩安静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请同学读读作者的感慨。

2、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联系女孩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适当拓展,感悟生命美好。

1、阅读课后链接

2、思考,盲人海伦凯勒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为什能发现的?

四、作业

1、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搜集海伦凯勒的事迹。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观看庐山图片)(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

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攸县新市完小 江小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观看战争视频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

平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尝试深入体会战争的可恶,和平的可爱。

2.诵读品味重点词句,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中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的、强烈的情感。并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

英雄,从而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战争资料

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日子过得幸

福、快乐„„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家请看:

2、多媒体配乐播放图片。引起共鸣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体会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一起体会。

(2)大家交流,请同学起来说自己的看法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让其读相应的句子,指导朗读并体会:爸爸是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是一位热爱家庭的人。

③爸爸是一名经济学硕士。

④爸爸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体会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指导读出赞扬与自豪的语气。)

(3)评价爸爸是一个这样的人

如果你就是这个中国孩子,有这样一位爸爸,你会感到自豪吗?

谁能一把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连成一句话,自豪的说一说?

2、体会交流这个中国孩子失去爸爸的悲痛

过渡:这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怎么不让这位中国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他又是多么热切的盼望爸爸能够早日回来,把那顶蓝盔带在自己的头上!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胜利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场面。

①学生想象

(老师提示:机场 美丽的鲜花 拥抱 热烈的掌声 醉人的微笑

照相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 教师的旁白:现在日夜思念的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捧着鲜花来到

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啊,您不是答应亲手给我带上蓝盔的吗?您为什么离我和妈妈而去,你听到我和妈妈的哭声了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你会对着爸爸的遗体说些什么?(老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氛围。)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指导读这段话,要使学生真情投入。

过渡:老师刚刚看到了同学眼中的泪花,这眼泪是对爸爸的深切怀念,是对战争的憎恨!同学们,爸爸就这样牺牲了,可他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同学们,爸爸在呼唤什么?

3、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亲爱的爸爸的生命,那么世界是不是因此就太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1)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2)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

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②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③这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无数的无辜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万恶的战争化成了一组组数据: (课件出示数据)

同学们,这就是战争送给我们的礼物,你们此时想说些什么呢? 这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甚至生命,为此,我们禁不住根中国中国孩子一起发出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 汇报交流作者发出的呼吁

自读最后一段,跟作者一起激情呼吁!

①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②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

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l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为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④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本课进入高潮阶段,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出内心的呼唤!采取想象读,比赛读,引读,齐读等各种方法来朗读。)

(三)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老师激情旁白: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学生齐读画面上的“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摘录课文中感人的句子,用心记住,并自己设计“和平“标语。

2、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雷利,安南,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3、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世界一片和平,那会是一幅什么的景象呢?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和平的景象。任选一题做。

七.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让世界充满阳光、鲜花和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例解读

攸县新市完小 江小珠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要求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时注重:

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1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

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2 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 引导学生多揣摩重点语段,

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形成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

3再利用战争影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4.品读升华感情。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

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数字化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合理运用,尽量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设计

江小珠 预期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

2.感受乡村美景富有情趣,体会农家孩子的生活充满童趣。

3.体会课文的表达特色,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4课《麦哨》,看看与我们不一样的农村孩子的生活。(板书课题)

3.了解麦哨(用麦子秆做的口哨)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1.农村孩子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趣事多)

2.课文写了哪些趣事?( 板书 )

三.品读“趣事”,交流感受

农村孩子趣事可真多!请同学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趣事好好读一读,读好之后对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交流:板块一(吹麦哨)

你们最喜欢玩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麦哨?)

1.谁来读一读。

2过渡:老师从这两部分摘录了一些词,这些都是描写-------麦哨的词语。

1)出示词语:呜卟 一声呼 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2)指读全部词语。

3.聚焦“呜卟”:指导读。

4.同桌试试,注意练练麦哨的声音变化(指名呼)

指导:呜卟(一呼),呜卟(一应),呜卟(一高),呜卟(一低)——”

同桌练练,注意节奏

5现在我们分组来吹麦哨。

6这麦哨声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7.读着读着,你们会发现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些词语,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

吹麦哨可真好玩。孩子们,你们还想玩什么?

板块二(草地上玩耍)

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

1.你觉得好玩吗?你最喜欢在草上(翻跟头)――草扎脚吗?为什么(因为――)

你最喜欢在草地上(竖蜻蜓)-草扎手吗为什么(因为――) 你最喜欢在草地上(摔跤比赛)-摔倒了疼吗为什么(因为――)

2.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读(草地„简直是)

还有谁也想来夸夸这柔软的草地。指名读。

你还想在柔软的草地上干什么?(生:------------)

过渡:在草地上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 板块三(采茅茅针)

出示第六6段

1. 这些句子很难读,自个儿先练习练习。

2.指名读。

3.平时你们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茅茅针可是天然的绿色饮料,想尝尝吗?)谁来说说乡村孩子们是怎样品尝茅茅针的?课文里用了两个动作的词。出示(嚼嚼 ---吮吮)

这两个词都与嘴巴有关,咱们来做做动作,谁来嚼一嚼,吮吮又是怎样子的?

谁来有滋有味地读好这两个词。

出示句子(剥开叶片----嚼嚼---)加上动作自己读读尝尝吧 指名读(嚼一嚼回味一下,吮吮---不急,吮一吮,让那味儿直沁肺腑。)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品尝吧!齐读

小结: 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吹麦哨,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玩累了,喊渴了采茅茅针-----小伙伴们乐开怀!(板书)

五.拓展阅读

乡村生活丰富多彩,书中选读课文中《可爱的草堂》展现出了另一番乡村天地,请同学们回去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

湖畔 孩子(白、彩、红)

24、麦哨(欢快 柔美) 田野 到处都是农阴

湖边 青草 孩子 茅茅针

《麦哨》说课稿

教材分析:《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

学情分析:我们都知道,农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城市孩子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能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像,感悟出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首先我简要说说教学设想,本节课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物导入,理解课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直观形象的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确题目,出示一些麦杆,让学生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 “让我们在这麦哨声中,走进文本,去听听这是怎样的声音?”“在这哨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通课文,学习新字词。

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学会“和”“应”两个多音字的词义及运用。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然后朗读比较,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和两段文字不同的措辞。

下面我具体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在“欢快、柔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这堂课我围绕“读—说—抒—写”进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二、图文结合,感悟意境之美。

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欢快”“柔美”的词义,然后自由轻声朗读3—6小节,去乡村的湖畔、田野、湖边走一走,找一找哪里还能读到欢快、柔美的感觉。在交流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白、彩、红”以及“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补充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

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在通读3—6小节后,我又安排了细读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的意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主要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汉,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

月季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捧捧的种子。”这些句子中,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四、小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出:是这闲暇的生活、即将丰收而美丽的田野让这哨声如此的欢快、柔美。然后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呜卟、呜卟„„”的麦哨声,一同来感受。

五、课堂延伸,走进乡村

为了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快乐的生活。我在最后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把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的情景写的再具体些的小练笔。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结合今天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可爱的草塘》一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观看庐山图片)(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

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课例说明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课。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

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

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

7、拓展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诗

说板书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触摸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五组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触摸春天》描写的是盲女孩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穿梭在花丛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在月季花上的蝴蝶。作者从中感悟到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安静触摸到了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二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画面联想到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学生关于“生命”的感悟不是很深,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去理

解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本文的重难点。特别是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感悟尤其困难。 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二、说教法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上好这一课。

1、在品读中整体感悟人物。文章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对待春天是怎样的

2、板块式地层层推进,反复研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第一板块安静在花园里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体会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第二板块安静拢住了蝴蝶的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通过“竟然”、“张望”等词语体会安静拢住的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内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飞翔的快乐,生命的

美好。第三板块作者的联想,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适当拓展,体悟生命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海伦凯勒的事迹。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了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把握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找出有关语句。

3、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安静的形象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板块推进,深入体会情感

板块一:体会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1、过渡:安静这个盲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天来了,安静最喜欢去的,最熟悉的地方是哪里?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看出来。

2、出示“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理解“流畅”和“磕磕绊绊”,流畅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代替?这句话和本段

中的那句话想呼应。“早上,我在绿地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3、从这些动作上你读懂了什么?

4、带着安静对春天的热爱,自己读第二、三自然段

板块二:感悟安静对生命的热爱。

1、过渡:安静这么热爱春天,经常来到这花丛中,花儿是她的伙伴,然而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2、安静是怎样拢住一只蝴蝶的?(穿梭、停下、伸手、悄然合拢)理解“悄然”

3、一个盲女孩居然能拢住一只蝴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怎么会发生的呢?请学生读二——四自然段。

4、引导学生领悟这个时候的安静热爱春天,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蝴蝶愿意停留在这样的“花”上。此时蝴蝶在安静的手中扑腾,安静的内心会怎样想?请你把它写下来。

5、安静的内心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丰富多彩。她用内心感受这这美丽的春光,于是“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6、理解“张望”的意思,安静在放飞蝴蝶的时候,他想张望什么?蝴蝶的飞翔,蝴蝶飞翔所划出的弧线,这道弧线所展示出来的是安静

对什么的向往?

7、请学生认真读这句话,感悟安静对生命的热爱。

板块三:体悟作者的联想

1、过渡:作者看到了这一幕,一个盲女孩安静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请同学读读作者的感慨。

2、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联系女孩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适当拓展,感悟生命美好。

1、阅读课后链接

2、思考,盲人海伦凯勒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为什能发现的?

四、作业

1、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搜集海伦凯勒的事迹。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观看庐山图片)(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

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关文章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
  •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 理解信的内容,体会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 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有感情的朗读课 ...查看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 ...查看


  • 3._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_教学设计_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体悟作者表达的真挚感情. 2. 细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 精读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2. 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4. 体会作者表达的真 ...查看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导学案
  •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讲稿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呼吁 ( yú yù ) 给予( gěi jǐ ) 一束(shù sù ) 卓越(zhuó zhuō ) 永驻( zhù zhū ) ...查看


  • 儿童的呼声:九一八事变后儿童的对日反应
  •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儿童们通过<大公报·儿童>专刊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对事变原因进行思考,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抵制日货.教育救国.团结一致和救亡宣传等一系列救国主张. 关键词:儿童:九一八事变:对日反应 作者简介:吉铠东(1986- ...查看


  •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 用"心"传授知识 用"情"感悟文本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 ...查看


  • 贝乐幸福里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之感想
  • 贝乐幸福里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之感想 上周,我有幸再次接到幼儿园中A班老师的邀请,让我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虽然我的职业是小学教师,和孩子打交道也有十几年了,也是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但还是真不知道给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上什么.这么小的孩子正 ...查看


  • [战争-人类的灾难]
  •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实录 (一)引入话题 1.同学们,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可今天的伊拉克儿童,他们美丽的童年正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出示课本48页图片1)请看,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伤心难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