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说课稿

  1 教学背景   1.1 教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必修2中1232《直线与平面垂直》内容,属于新授概念原理课.   图1   如图1,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在本章中的位置.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一种位置关系.线面垂直与线线平行、面面平行联系密切,线面平行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这就为我们本节课的研究勾勒出了一条主线.直线与平面垂直又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一种位置关系,向下可以得到线线垂直,向上可以得到面面垂直,且后面空间的角和距离等都涉及到线面垂直,从而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学生学情分析   1.21 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关认识.学生已有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直接经验,对空间概念、原理的建立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1.22 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能力.   1.2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依据教材内容解析和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如下: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生成过程,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的生成过程,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的发现过程.   突破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猜想、抽象概括、适当证明或说明的过程.   1.3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型的观察、类比、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发现、推测、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证明方法.   (2)感悟特殊到一般、化归等数学思想;了解反证法,发展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体会数学的严谨、自然、简洁之美,体验数学探究与发现的乐趣,培养质疑、思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 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总结提炼.引领学生达到定性研究线面垂直的目标与方法,经历研究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过程,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手段,提高研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具体表现为:   (1)建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观察猜想,抽象概括,并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   (2)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探究、操作确认的方式猜想归纳并表述.   (3)性质证明时,学生自主探究证法,相互交流提升,最终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建构定义→形成判定→产生性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图2   下面对每一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及步骤作出说明.   3.1 建构定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定义部分,我设计了以下8个问题:   问题1 直线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 研究了直线和平面平行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线面关系,勾勒出本节课的研究线路.   问题3 直线和平面相交中最特殊的一种情况是什么?   活动31: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摆出一些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吗?   活动32:大家摆出了这么多种“相交”,你想先从哪一种情形开始研究呢?把它摆出来.   活动33:那你能给“这种情形”(教师比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起个名字吗?   追问331:为什么命名为“垂直”呢?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线面垂直是相交最特殊的情形;紧接着让学生自主命名――使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进而追问为什么命名为“垂直”?――学生联想“直线与直线垂直”,用已知的概念来表示未知概念,为定义建构埋下伏笔.   问题4 为什么先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新问题的途径为: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问题5 为什么要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和几何体中的实例,感受到线面垂直普遍存在,有研究的必要性.   问题6 你认为应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模仿类比能力,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研究内容,确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研究目标.   问题7 圆锥的轴与底面内的任意一条线是什么关系?   问题71:圆锥的底面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72:圆锥的轴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73:圆锥的轴与底面不过圆心O的直线m是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问题8 你能给“直线与平面垂直”下个定义吗?   活动81: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定义.   活动82:“任意”等价于“所有”吗?等价于“无数”吗?   活动83:如图3,圆锥的母线PC与底面垂直吗?为什么?   图3   例1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圆锥的定义,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由于前面问题串的铺垫,问题8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活动81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语言转换能力.活动82,83旨在通过词语辨析、反例辨析,固化对定义的认识.例1是概念的应用,它的证明既可以使用定义,也可以使用判定定理,但教材中把例1的位置放在定义建构以后,而非在判定定理形成之后.从而没有必要在教学时将位置后置,人为的将问题的证明复杂化.   3.2 形成判定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思考系列问题:   (1)怎样将一本书立在桌面上,使得书脊能与桌面垂直?这样的书至少需要几页呢?   (2)将手中的练习纸折叠,折痕满足什么条件,折痕与桌面垂直?   (3)观察下列的实例,给你什么启发?(PPT上展出两幅图.图1为立在跑道上的跨栏架,图2为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此环节,先问学生“根据定义如何判断旗杆所在直线是否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由实际操作的困难,认识到研究判定定理的必要性.关于判定定理的产生途径,设计时准备了四种探究方式:   (1)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提炼结果;   (2)设计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   (3)自然分类:垂直于平面内一条直线行吗?两条平行直线呢?两条相交直线呢?   (4)数学本质的探究,由无限到有限的思想.   这四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1)是“直观性教学”,目标指向明显,思维难度较小,(4)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赛课时由于对学情的不了解,最后在课堂上选择采用了操作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设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需求,体现了分层教学.   3.3 产生性质   探究活动 (1)教师与某学生都站立在教室里,把站立的俩人抽象成两条直线,都与地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两人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2)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发现,并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3)尝试从理论上给予证明呢?   让学生明确任务后,在练习纸上尝试证明,随后教师用展台展出学生的证明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点评,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设计发现性质定理的时候,有两条思路:其一,将性质定理与例1进行对比,通过命题变换;另一种是通过感知,让学生发现性质.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课堂上选了第二种方式.性质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而非重点.采用学生先行尝试,再展示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展示学生中的错误,让学生学会反思,从错误中学习,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的错误主要在于平面内构造的直线与直线a,b不在同一平面内,而又错误地用了平面中的结论.)在这里,直接证明的难点成为间接证明的思维起点,从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从直接证明的思路顺利引向间接证明的方向.   3.4 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体会了哪些思想?   3.5 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矫正,布置如下作业:   (1)阅读课本第33页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考与本节课堂上给出的证明有什么共性?   (2)画出本节课的知识图,罗列证明线面垂直有哪些方法?   (3)课本第34页练习题1,3.   4 教后思考   4.1 对教材的认识   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节内容出现的顺序是有差异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均将其置于“空间平行关系”之后.而苏教版教材,“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紧随“直线与平面平行”,并与“直线与平面斜交”三者隶属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节.苏教版教材编写意图在于:其一,研究空间位置关系的方法不外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线面平行(垂直)”均为定性研究,而“线面斜交”则为定量研究.其二,研究一个新的数学问题,一般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故而先研究“线面垂直”.其三,“线面平行”的研究思路为“线面垂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研究方法.从定义到判定定理再到性质定理的研究顺序学生了然于胸.其四,空间问题平面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铺垫.因此,课堂上要能将编者意图巧妙地体现,并渗透数学思想.   4.2 一点感悟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串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此外,不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课堂时间较紧、评优课又要求课堂流程完整的情况下,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学生使用反证法进行性质定理的证明时,自然地由假设不平行,想到两直线相交或异面的情况.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而不是生拉硬拽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课本上.但证法的本质是相通的,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同时还注重师生间交流和学生思维发展,利用展台对比学生的书写,互相评价,规范书写,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容量大,定义的产生,判定定理的形成又是重难点,再加上有些结论不能使用,导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另外在定义的建构部分,如果能避免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究,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将更加有利.教学效益也将更好.   (本课获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一等奖,并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2014年全国赛资格)

  1 教学背景   1.1 教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必修2中1232《直线与平面垂直》内容,属于新授概念原理课.   图1   如图1,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在本章中的位置.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一种位置关系.线面垂直与线线平行、面面平行联系密切,线面平行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这就为我们本节课的研究勾勒出了一条主线.直线与平面垂直又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一种位置关系,向下可以得到线线垂直,向上可以得到面面垂直,且后面空间的角和距离等都涉及到线面垂直,从而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学生学情分析   1.21 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关认识.学生已有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直接经验,对空间概念、原理的建立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1.22 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能力.   1.2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依据教材内容解析和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如下: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生成过程,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的生成过程,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的发现过程.   突破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猜想、抽象概括、适当证明或说明的过程.   1.3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型的观察、类比、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发现、推测、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证明方法.   (2)感悟特殊到一般、化归等数学思想;了解反证法,发展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体会数学的严谨、自然、简洁之美,体验数学探究与发现的乐趣,培养质疑、思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 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总结提炼.引领学生达到定性研究线面垂直的目标与方法,经历研究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过程,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手段,提高研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具体表现为:   (1)建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观察猜想,抽象概括,并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   (2)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探究、操作确认的方式猜想归纳并表述.   (3)性质证明时,学生自主探究证法,相互交流提升,最终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建构定义→形成判定→产生性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图2   下面对每一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及步骤作出说明.   3.1 建构定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定义部分,我设计了以下8个问题:   问题1 直线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 研究了直线和平面平行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线面关系,勾勒出本节课的研究线路.   问题3 直线和平面相交中最特殊的一种情况是什么?   活动31: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摆出一些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吗?   活动32:大家摆出了这么多种“相交”,你想先从哪一种情形开始研究呢?把它摆出来.   活动33:那你能给“这种情形”(教师比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起个名字吗?   追问331:为什么命名为“垂直”呢?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线面垂直是相交最特殊的情形;紧接着让学生自主命名――使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进而追问为什么命名为“垂直”?――学生联想“直线与直线垂直”,用已知的概念来表示未知概念,为定义建构埋下伏笔.   问题4 为什么先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新问题的途径为: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问题5 为什么要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和几何体中的实例,感受到线面垂直普遍存在,有研究的必要性.   问题6 你认为应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模仿类比能力,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研究内容,确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研究目标.   问题7 圆锥的轴与底面内的任意一条线是什么关系?   问题71:圆锥的底面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72:圆锥的轴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73:圆锥的轴与底面不过圆心O的直线m是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问题8 你能给“直线与平面垂直”下个定义吗?   活动81: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定义.   活动82:“任意”等价于“所有”吗?等价于“无数”吗?   活动83:如图3,圆锥的母线PC与底面垂直吗?为什么?   图3   例1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圆锥的定义,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由于前面问题串的铺垫,问题8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活动81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语言转换能力.活动82,83旨在通过词语辨析、反例辨析,固化对定义的认识.例1是概念的应用,它的证明既可以使用定义,也可以使用判定定理,但教材中把例1的位置放在定义建构以后,而非在判定定理形成之后.从而没有必要在教学时将位置后置,人为的将问题的证明复杂化.   3.2 形成判定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思考系列问题:   (1)怎样将一本书立在桌面上,使得书脊能与桌面垂直?这样的书至少需要几页呢?   (2)将手中的练习纸折叠,折痕满足什么条件,折痕与桌面垂直?   (3)观察下列的实例,给你什么启发?(PPT上展出两幅图.图1为立在跑道上的跨栏架,图2为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此环节,先问学生“根据定义如何判断旗杆所在直线是否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由实际操作的困难,认识到研究判定定理的必要性.关于判定定理的产生途径,设计时准备了四种探究方式:   (1)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提炼结果;   (2)设计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   (3)自然分类:垂直于平面内一条直线行吗?两条平行直线呢?两条相交直线呢?   (4)数学本质的探究,由无限到有限的思想.   这四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1)是“直观性教学”,目标指向明显,思维难度较小,(4)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赛课时由于对学情的不了解,最后在课堂上选择采用了操作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设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需求,体现了分层教学.   3.3 产生性质   探究活动 (1)教师与某学生都站立在教室里,把站立的俩人抽象成两条直线,都与地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两人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2)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发现,并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3)尝试从理论上给予证明呢?   让学生明确任务后,在练习纸上尝试证明,随后教师用展台展出学生的证明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点评,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设计发现性质定理的时候,有两条思路:其一,将性质定理与例1进行对比,通过命题变换;另一种是通过感知,让学生发现性质.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课堂上选了第二种方式.性质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而非重点.采用学生先行尝试,再展示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展示学生中的错误,让学生学会反思,从错误中学习,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的错误主要在于平面内构造的直线与直线a,b不在同一平面内,而又错误地用了平面中的结论.)在这里,直接证明的难点成为间接证明的思维起点,从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从直接证明的思路顺利引向间接证明的方向.   3.4 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体会了哪些思想?   3.5 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矫正,布置如下作业:   (1)阅读课本第33页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考与本节课堂上给出的证明有什么共性?   (2)画出本节课的知识图,罗列证明线面垂直有哪些方法?   (3)课本第34页练习题1,3.   4 教后思考   4.1 对教材的认识   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节内容出现的顺序是有差异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均将其置于“空间平行关系”之后.而苏教版教材,“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紧随“直线与平面平行”,并与“直线与平面斜交”三者隶属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节.苏教版教材编写意图在于:其一,研究空间位置关系的方法不外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线面平行(垂直)”均为定性研究,而“线面斜交”则为定量研究.其二,研究一个新的数学问题,一般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故而先研究“线面垂直”.其三,“线面平行”的研究思路为“线面垂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研究方法.从定义到判定定理再到性质定理的研究顺序学生了然于胸.其四,空间问题平面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铺垫.因此,课堂上要能将编者意图巧妙地体现,并渗透数学思想.   4.2 一点感悟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串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此外,不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课堂时间较紧、评优课又要求课堂流程完整的情况下,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学生使用反证法进行性质定理的证明时,自然地由假设不平行,想到两直线相交或异面的情况.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而不是生拉硬拽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课本上.但证法的本质是相通的,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同时还注重师生间交流和学生思维发展,利用展台对比学生的书写,互相评价,规范书写,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容量大,定义的产生,判定定理的形成又是重难点,再加上有些结论不能使用,导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另外在定义的建构部分,如果能避免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究,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将更加有利.教学效益也将更好.   (本课获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一等奖,并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2014年全国赛资格)


相关文章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方法题型总结
  • 立体几何 重要定理: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 平面. 2)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 ...查看


  •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垂直 2.判定定理 3.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_交点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 ...查看


  • 高考必背知识点之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等
  • <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或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判断两平面 ...查看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之立体几何 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 ...查看


  • 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有关知识点
  •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注]:①直线与平面内 ...查看


  • 怎么证明垂直
  • 怎么证明垂直 1.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提供了用计算方法证明两线垂直的方法,即证明三角形其中一个角等于 ,由于利用代数的方法,只要能计算出待证直角的对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即可. 2. 利用"三线合一& ...查看


  • 空间几何体的证明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把一张纸对折几次,为什么它们的折痕平行?(答: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打开后得4个全等的矩形,每个矩形 二. 三.复习预习 三.知识讲解 考点1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 1.线线平行的判断: (1)平行于同一 ...查看


  • 高中数学-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及判定
  •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S =2πrl +2πr 2 2 3 圆锥的表面积S =πrl +πr 22 4 圆台的表面积S =πrl +πr +πRl +πR 2 5 球的表面积S =4 ...查看


  •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总结
  •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判定]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性质]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查看


  • 如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 如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求异面直线距离方法: (1)(直接法)当公垂线段直接能作出时,直接求.此时,作出并证明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关键. (2)(转化法)把线线距离转化为线面距离,如求异面直线a,b 距离,先作出过a 且平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