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大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

绝对成本理论:

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进步性: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局限性: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比较成本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

积极性: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科学性:

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而可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局限性: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

2.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想:

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

论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

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

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报酬理论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裕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

科学性:1.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

2.将李嘉图的各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

局限性:1.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2.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2..要素非同质论

3贸易壁垒说

4需求偏向论

积极性:推动二战以后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使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

1.技术资源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年提出技术差距论)

2. 人力资源说

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4.信息要素说

技术差距图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第一阶段: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唉出口市场上进行的竞争时期

第四阶段: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

科学性: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的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重大影响。

意义: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国内较为先进的产业,还要加强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品特点:1.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

2.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

3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衡量:(1)从某一产品i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2)从一国角度来看,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①一些原因

②A.偏好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961年提出)

基本论点:

Ⅰ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Ⅱ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③综合众多经济家的观点从供需方面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a. 从供给方面:垄断竞争条件下,造成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垂直差异、水平差异) b. 从需求方面: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各类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部分相重叠

B.市场结构论

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内部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知识资产优势、规模节约优势)

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消费者层次结构)

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的发展: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②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内部市场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④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绝大多数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

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内部化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在30年代提出 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系统阐明)

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国内公司实行市场的内部化。 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能获得的利益

⑴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⑵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地掌握市场力量 ⑶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⑷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宗不确定性 ⑸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

垂直一体化理论

指两个相邻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之下,垂直一体化之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化为内部市场供求关系。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处于不同的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格局(水平型、垂直型、水平与垂直交换型)

启示: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成为广大发展中国中国家适应公司内贸易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国际贸易分工地位的必要举措。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四个基本要素:1.要素条件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因素)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推进因素)

2.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3.需求因素

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两个辅助因素: 1.一国所面临的机遇

2.政府所起的作用

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

要素条件国内需求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联系: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

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课互相转换

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意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的简评:

当代国际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大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

绝对成本理论:

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进步性: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局限性: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比较成本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

积极性: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科学性:

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而可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局限性: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

2.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想:

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

论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

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

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报酬理论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裕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

科学性:1.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

2.将李嘉图的各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

局限性:1.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2.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2..要素非同质论

3贸易壁垒说

4需求偏向论

积极性:推动二战以后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使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

1.技术资源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年提出技术差距论)

2. 人力资源说

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4.信息要素说

技术差距图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第一阶段: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唉出口市场上进行的竞争时期

第四阶段: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

科学性: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的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重大影响。

意义: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国内较为先进的产业,还要加强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品特点:1.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

2.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

3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衡量:(1)从某一产品i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2)从一国角度来看,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①一些原因

②A.偏好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961年提出)

基本论点:

Ⅰ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Ⅱ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③综合众多经济家的观点从供需方面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a. 从供给方面:垄断竞争条件下,造成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垂直差异、水平差异) b. 从需求方面: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各类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部分相重叠

B.市场结构论

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内部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知识资产优势、规模节约优势)

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消费者层次结构)

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的发展: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②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内部市场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④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绝大多数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

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内部化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在30年代提出 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系统阐明)

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国内公司实行市场的内部化。 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能获得的利益

⑴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⑵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地掌握市场力量 ⑶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⑷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宗不确定性 ⑸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

垂直一体化理论

指两个相邻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之下,垂直一体化之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化为内部市场供求关系。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处于不同的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格局(水平型、垂直型、水平与垂直交换型)

启示: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成为广大发展中国中国家适应公司内贸易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国际贸易分工地位的必要举措。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四个基本要素:1.要素条件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因素)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推进因素)

2.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3.需求因素

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两个辅助因素: 1.一国所面临的机遇

2.政府所起的作用

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

要素条件国内需求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联系: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

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课互相转换

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意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的简评:

当代国际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表格
  • 农产品国际贸易 作业模板 姓名: 卢春刚 学号: [1**********]5 班级 2010级 园艺2 班 农产品国际贸易基础理论总结 基础理论 国际分工 基本内容 或 理论假设 指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外国的延伸和继续 ...查看


  •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总结
  •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国际分工产生的时间,每个阶段对应的时间: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60-19.60 3国 ...查看


  • 晋商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 晋商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一. 活动过程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晋商文化,12月13日,国际贸易学院在晋商博物馆开展"品文化古韵,扬晋商精神"志愿服务活动. 此次晋商博物馆志愿活动,是由国际贸易学院星火志愿服务大队和校青服 ...查看


  • 国际分工下的产业价值链:一个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际分工下的产业价值链:一个综述 作者:王迎新 刘学智 来源:<商业研究>2014年第07期 摘要: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本文从评析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及国际产 ...查看


  • 活动总结模板
  • 活动总结模板 一.活动背景 注明动的目的,发起缘由,承办此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期望值 二.活动的基本情况 时间 地点 预算与决算 流程 负责人员安排 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活动的效果 现场的氛围 到场人数及组织情况 活动的反响 四.活动 ...查看


  •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
  • 作者:任保平洪银兴 学术月刊 2004年06期 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作为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主的发展经济学,从20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就一直重视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因此,总结和评析发 ...查看


  • [国际贸易与实务]各章复习重点
  • 第一章 导论 例题精析 典型例题1(多选)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下列部门中属于商业性服务行业的有() A.通讯 B.建筑 C.金融 D.保险 解题思路 国际服务贸易可按照部门进行分类,在这种分类中,国际贸易服务被总称为商业性服务,具体包括 ...查看


  • 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 ...查看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陈振生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参与国际分工被认为是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梳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转移的视角把影响因素重新分成四类:产业移出国的因素,产业承接国的因素,转移产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