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亦人子与彼亦人子 “彼亦人之子也”,是齐白石说的。 与之近似的一句话,“此亦人子也”,是陶渊明说的。 “彼”也是“此”,“此”也是“彼”,并无太大分别,但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能持“此亦人子”、“彼亦人子”的心态,就算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人。 在《齐白石小传自述》中载:有湖南某巡抚西巡,道出白石山驿。儿童辈皆趋观,吾不往,且日:“彼亦人之子也”。 “此亦人子也”见于《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此亦人子”是作为一个官员(彭泽令)对于他可以支配的人――“力”的一个态度:虽然他地位不如我高,为我和家庭的成员服务,但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要好好对待。“彼亦人子”,齐白石说得很清楚了,来了那么一个大官(湖南某巡抚),孩子们(恐怕还有不少成年人)热热闹闹去看,他不但不去,还解释不去的理由,他不过也是父母的儿子罢了。 孩子们去看大官,其实未必能见到,与今天一样,官员还不坐在轿车里么,道路上已经管制,远远望去,不过是看看宏大的场面,听听呼啸的警笛,弄一身飞扬的尘土。我想那些看热闹的孩子们,也不过是想开开眼界,至于当中有没有孩子大发感慨“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那就不清楚了,或许有吧! 热热闹闹中忽然有人说“彼亦人子也”,彷佛《皇帝的新装》中,那一声“原来他什么也没有穿”,真话是真话,有时不免扫人的兴。尤其那些“巡抚”之类,原本是把自己当做“人子”的,一旦膨胀起来,就不那么想。周围的人,会迎合着说,不是“人”的孩子,是龙的、是天的、是神的等等,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被迎合者也就飘飘然了。 “此亦人子”、“彼亦人子”是人最应持有的态度,却显得弥足珍贵,关键在于外在的东西太多,喧嚣中人们迷蒙了双眼、迷失了自我。 陶渊明说出“此亦人子”不是“妙手偶得”、一时兴致,而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的自然表达,他可以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对拿着酒、扛着米面来看望、慰问他的官员说:“我醉欲眠,卿可自去。”所以可以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至于齐白石,不单对于官员来临的热闹场面能说出“彼亦人子”,对于其他事情也看得清楚,在1921年《题陈曼生印拓》,他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这大概就算得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另一种表述,不迷信什么天才、古人,而是承认“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做官把不如自己的看成“人子”,做民把远远超过自己的也看成“人子”,就是把人当人,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范仲淹和“两头马” 鄢烈山、朱健国的《李贽传》中,有一段话涉及范仲淹。范仲淹标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窃得圣贤美名,却热衷于光前裕后,为范氏一门谋利,才发迹便置“义庄”里中,兼并良田千顷,赡养族人。 范置“义庄”《宋史》范仲淹传及南宋吕族谦《宋文鉴》都有记载。顾炎武《日知录》记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时,也有“范氏无穷人”之评。李贽讥“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为“两头马”。 很多人知道范仲淹,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的,很少人去追究他究竟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是光明正大获取财富,使族人沾一些光,似也无可厚非,那就不要过分标榜自己。这也使我有了进一步的思索:我们读历史、读文章,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对人产生崇拜――也即产生心中的偶像,但是知道的事迹越多,或者说知道的内幕越多,渐渐就有很多走下神坛,甚而至于不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偶像的过程,也只有破除了一些偶像,才能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很有必要:“察其言,观其行。”发现生活中的“两头马”! 皇帝的抄家 黄裳在《榆下说书》中对于古代皇帝抄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历代皇帝有一种高妙的创造发明,好像一直不曾引起过怎样的注意。那就是“抄家”。一个奴才,受到主子的宠信,逐渐爬起来了,一路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终于积累了一大笔家私。到了一定的时机,皇帝就将面孔一板,抄家问罪。既平了“民愤”,皇帝自己也在“山呼万岁”声中写写意意地将贪官的辛勤集聚搬到内库里来。这实在是极为巧妙的一举两得的方法,比起自己出面接受“孝敬”要干净得多也省力得多。因此一代代继承下来照办无误,不过一直心照不宣,也从不写进什么总结里去。 这段话说得很透了,我忍不住还要�嗦几句:古时候的交通不发达,交易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所以不存在把大量巨款转移到国外的情况,所谓“肉烂在锅里”,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天下的人来说,不管怎么折腾,都跑不出自己的掌心。何况,宠臣多弄钱,也是主子喜欢的事情,总比做别的事情更令人放心。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据说某退休领导,知道了自己在位时受到了很多蒙蔽,更为痛心的是很多钱被转移到了国外,即使“抄家”也难以追回,居然痛哭失声,大概也因没有与时俱进吧! 风中的眼睛 《风中的眼睛》是牧惠先生的一本杂文集,王春瑜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砂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啊,真是春风骀荡”…… 王春瑜先生的话是有所指的,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能称得上“杂文家”的真是不多了。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舞文弄墨者都应以此为指导,非单杂文家。 假话和假骂 牧惠有一篇《圣君需要假话》的文章,其中说:上头需要下面的人讲假话,明知假话仍当作真话,拆穿了假话,于是假骂,这就是统治术。越是衰败的朝廷,越需要靠假话来维持,来自欺欺人。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倘若认为一些领导糊涂,那就太不“江湖”了,据说粮食亩产若干万斤的事情铺天盖地的时候,伟大领袖说:我也种过地。
此亦人子与彼亦人子 “彼亦人之子也”,是齐白石说的。 与之近似的一句话,“此亦人子也”,是陶渊明说的。 “彼”也是“此”,“此”也是“彼”,并无太大分别,但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能持“此亦人子”、“彼亦人子”的心态,就算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人。 在《齐白石小传自述》中载:有湖南某巡抚西巡,道出白石山驿。儿童辈皆趋观,吾不往,且日:“彼亦人之子也”。 “此亦人子也”见于《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此亦人子”是作为一个官员(彭泽令)对于他可以支配的人――“力”的一个态度:虽然他地位不如我高,为我和家庭的成员服务,但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要好好对待。“彼亦人子”,齐白石说得很清楚了,来了那么一个大官(湖南某巡抚),孩子们(恐怕还有不少成年人)热热闹闹去看,他不但不去,还解释不去的理由,他不过也是父母的儿子罢了。 孩子们去看大官,其实未必能见到,与今天一样,官员还不坐在轿车里么,道路上已经管制,远远望去,不过是看看宏大的场面,听听呼啸的警笛,弄一身飞扬的尘土。我想那些看热闹的孩子们,也不过是想开开眼界,至于当中有没有孩子大发感慨“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那就不清楚了,或许有吧! 热热闹闹中忽然有人说“彼亦人子也”,彷佛《皇帝的新装》中,那一声“原来他什么也没有穿”,真话是真话,有时不免扫人的兴。尤其那些“巡抚”之类,原本是把自己当做“人子”的,一旦膨胀起来,就不那么想。周围的人,会迎合着说,不是“人”的孩子,是龙的、是天的、是神的等等,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被迎合者也就飘飘然了。 “此亦人子”、“彼亦人子”是人最应持有的态度,却显得弥足珍贵,关键在于外在的东西太多,喧嚣中人们迷蒙了双眼、迷失了自我。 陶渊明说出“此亦人子”不是“妙手偶得”、一时兴致,而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的自然表达,他可以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对拿着酒、扛着米面来看望、慰问他的官员说:“我醉欲眠,卿可自去。”所以可以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至于齐白石,不单对于官员来临的热闹场面能说出“彼亦人子”,对于其他事情也看得清楚,在1921年《题陈曼生印拓》,他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这大概就算得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另一种表述,不迷信什么天才、古人,而是承认“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做官把不如自己的看成“人子”,做民把远远超过自己的也看成“人子”,就是把人当人,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范仲淹和“两头马” 鄢烈山、朱健国的《李贽传》中,有一段话涉及范仲淹。范仲淹标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窃得圣贤美名,却热衷于光前裕后,为范氏一门谋利,才发迹便置“义庄”里中,兼并良田千顷,赡养族人。 范置“义庄”《宋史》范仲淹传及南宋吕族谦《宋文鉴》都有记载。顾炎武《日知录》记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时,也有“范氏无穷人”之评。李贽讥“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为“两头马”。 很多人知道范仲淹,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的,很少人去追究他究竟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是光明正大获取财富,使族人沾一些光,似也无可厚非,那就不要过分标榜自己。这也使我有了进一步的思索:我们读历史、读文章,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对人产生崇拜――也即产生心中的偶像,但是知道的事迹越多,或者说知道的内幕越多,渐渐就有很多走下神坛,甚而至于不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偶像的过程,也只有破除了一些偶像,才能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很有必要:“察其言,观其行。”发现生活中的“两头马”! 皇帝的抄家 黄裳在《榆下说书》中对于古代皇帝抄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历代皇帝有一种高妙的创造发明,好像一直不曾引起过怎样的注意。那就是“抄家”。一个奴才,受到主子的宠信,逐渐爬起来了,一路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终于积累了一大笔家私。到了一定的时机,皇帝就将面孔一板,抄家问罪。既平了“民愤”,皇帝自己也在“山呼万岁”声中写写意意地将贪官的辛勤集聚搬到内库里来。这实在是极为巧妙的一举两得的方法,比起自己出面接受“孝敬”要干净得多也省力得多。因此一代代继承下来照办无误,不过一直心照不宣,也从不写进什么总结里去。 这段话说得很透了,我忍不住还要�嗦几句:古时候的交通不发达,交易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所以不存在把大量巨款转移到国外的情况,所谓“肉烂在锅里”,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天下的人来说,不管怎么折腾,都跑不出自己的掌心。何况,宠臣多弄钱,也是主子喜欢的事情,总比做别的事情更令人放心。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据说某退休领导,知道了自己在位时受到了很多蒙蔽,更为痛心的是很多钱被转移到了国外,即使“抄家”也难以追回,居然痛哭失声,大概也因没有与时俱进吧! 风中的眼睛 《风中的眼睛》是牧惠先生的一本杂文集,王春瑜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砂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啊,真是春风骀荡”…… 王春瑜先生的话是有所指的,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能称得上“杂文家”的真是不多了。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舞文弄墨者都应以此为指导,非单杂文家。 假话和假骂 牧惠有一篇《圣君需要假话》的文章,其中说:上头需要下面的人讲假话,明知假话仍当作真话,拆穿了假话,于是假骂,这就是统治术。越是衰败的朝廷,越需要靠假话来维持,来自欺欺人。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倘若认为一些领导糊涂,那就太不“江湖”了,据说粮食亩产若干万斤的事情铺天盖地的时候,伟大领袖说:我也种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