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辍斋杂感

  此亦人子与彼亦人子      “彼亦人之子也”,是齐白石说的。   与之近似的一句话,“此亦人子也”,是陶渊明说的。   “彼”也是“此”,“此”也是“彼”,并无太大分别,但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能持“此亦人子”、“彼亦人子”的心态,就算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人。   在《齐白石小传自述》中载:有湖南某巡抚西巡,道出白石山驿。儿童辈皆趋观,吾不往,且日:“彼亦人之子也”。   “此亦人子也”见于《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此亦人子”是作为一个官员(彭泽令)对于他可以支配的人――“力”的一个态度:虽然他地位不如我高,为我和家庭的成员服务,但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要好好对待。“彼亦人子”,齐白石说得很清楚了,来了那么一个大官(湖南某巡抚),孩子们(恐怕还有不少成年人)热热闹闹去看,他不但不去,还解释不去的理由,他不过也是父母的儿子罢了。   孩子们去看大官,其实未必能见到,与今天一样,官员还不坐在轿车里么,道路上已经管制,远远望去,不过是看看宏大的场面,听听呼啸的警笛,弄一身飞扬的尘土。我想那些看热闹的孩子们,也不过是想开开眼界,至于当中有没有孩子大发感慨“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那就不清楚了,或许有吧!   热热闹闹中忽然有人说“彼亦人子也”,彷佛《皇帝的新装》中,那一声“原来他什么也没有穿”,真话是真话,有时不免扫人的兴。尤其那些“巡抚”之类,原本是把自己当做“人子”的,一旦膨胀起来,就不那么想。周围的人,会迎合着说,不是“人”的孩子,是龙的、是天的、是神的等等,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被迎合者也就飘飘然了。   “此亦人子”、“彼亦人子”是人最应持有的态度,却显得弥足珍贵,关键在于外在的东西太多,喧嚣中人们迷蒙了双眼、迷失了自我。   陶渊明说出“此亦人子”不是“妙手偶得”、一时兴致,而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的自然表达,他可以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对拿着酒、扛着米面来看望、慰问他的官员说:“我醉欲眠,卿可自去。”所以可以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至于齐白石,不单对于官员来临的热闹场面能说出“彼亦人子”,对于其他事情也看得清楚,在1921年《题陈曼生印拓》,他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这大概就算得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另一种表述,不迷信什么天才、古人,而是承认“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做官把不如自己的看成“人子”,做民把远远超过自己的也看成“人子”,就是把人当人,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范仲淹和“两头马”      鄢烈山、朱健国的《李贽传》中,有一段话涉及范仲淹。范仲淹标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窃得圣贤美名,却热衷于光前裕后,为范氏一门谋利,才发迹便置“义庄”里中,兼并良田千顷,赡养族人。   范置“义庄”《宋史》范仲淹传及南宋吕族谦《宋文鉴》都有记载。顾炎武《日知录》记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时,也有“范氏无穷人”之评。李贽讥“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为“两头马”。   很多人知道范仲淹,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的,很少人去追究他究竟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是光明正大获取财富,使族人沾一些光,似也无可厚非,那就不要过分标榜自己。这也使我有了进一步的思索:我们读历史、读文章,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对人产生崇拜――也即产生心中的偶像,但是知道的事迹越多,或者说知道的内幕越多,渐渐就有很多走下神坛,甚而至于不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偶像的过程,也只有破除了一些偶像,才能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很有必要:“察其言,观其行。”发现生活中的“两头马”!      皇帝的抄家      黄裳在《榆下说书》中对于古代皇帝抄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历代皇帝有一种高妙的创造发明,好像一直不曾引起过怎样的注意。那就是“抄家”。一个奴才,受到主子的宠信,逐渐爬起来了,一路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终于积累了一大笔家私。到了一定的时机,皇帝就将面孔一板,抄家问罪。既平了“民愤”,皇帝自己也在“山呼万岁”声中写写意意地将贪官的辛勤集聚搬到内库里来。这实在是极为巧妙的一举两得的方法,比起自己出面接受“孝敬”要干净得多也省力得多。因此一代代继承下来照办无误,不过一直心照不宣,也从不写进什么总结里去。   这段话说得很透了,我忍不住还要�嗦几句:古时候的交通不发达,交易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所以不存在把大量巨款转移到国外的情况,所谓“肉烂在锅里”,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天下的人来说,不管怎么折腾,都跑不出自己的掌心。何况,宠臣多弄钱,也是主子喜欢的事情,总比做别的事情更令人放心。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据说某退休领导,知道了自己在位时受到了很多蒙蔽,更为痛心的是很多钱被转移到了国外,即使“抄家”也难以追回,居然痛哭失声,大概也因没有与时俱进吧!      风中的眼睛      《风中的眼睛》是牧惠先生的一本杂文集,王春瑜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砂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啊,真是春风骀荡”……   王春瑜先生的话是有所指的,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能称得上“杂文家”的真是不多了。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舞文弄墨者都应以此为指导,非单杂文家。      假话和假骂      牧惠有一篇《圣君需要假话》的文章,其中说:上头需要下面的人讲假话,明知假话仍当作真话,拆穿了假话,于是假骂,这就是统治术。越是衰败的朝廷,越需要靠假话来维持,来自欺欺人。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倘若认为一些领导糊涂,那就太不“江湖”了,据说粮食亩产若干万斤的事情铺天盖地的时候,伟大领袖说:我也种过地。

  此亦人子与彼亦人子      “彼亦人之子也”,是齐白石说的。   与之近似的一句话,“此亦人子也”,是陶渊明说的。   “彼”也是“此”,“此”也是“彼”,并无太大分别,但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能持“此亦人子”、“彼亦人子”的心态,就算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人。   在《齐白石小传自述》中载:有湖南某巡抚西巡,道出白石山驿。儿童辈皆趋观,吾不往,且日:“彼亦人之子也”。   “此亦人子也”见于《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此亦人子”是作为一个官员(彭泽令)对于他可以支配的人――“力”的一个态度:虽然他地位不如我高,为我和家庭的成员服务,但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要好好对待。“彼亦人子”,齐白石说得很清楚了,来了那么一个大官(湖南某巡抚),孩子们(恐怕还有不少成年人)热热闹闹去看,他不但不去,还解释不去的理由,他不过也是父母的儿子罢了。   孩子们去看大官,其实未必能见到,与今天一样,官员还不坐在轿车里么,道路上已经管制,远远望去,不过是看看宏大的场面,听听呼啸的警笛,弄一身飞扬的尘土。我想那些看热闹的孩子们,也不过是想开开眼界,至于当中有没有孩子大发感慨“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那就不清楚了,或许有吧!   热热闹闹中忽然有人说“彼亦人子也”,彷佛《皇帝的新装》中,那一声“原来他什么也没有穿”,真话是真话,有时不免扫人的兴。尤其那些“巡抚”之类,原本是把自己当做“人子”的,一旦膨胀起来,就不那么想。周围的人,会迎合着说,不是“人”的孩子,是龙的、是天的、是神的等等,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被迎合者也就飘飘然了。   “此亦人子”、“彼亦人子”是人最应持有的态度,却显得弥足珍贵,关键在于外在的东西太多,喧嚣中人们迷蒙了双眼、迷失了自我。   陶渊明说出“此亦人子”不是“妙手偶得”、一时兴致,而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的自然表达,他可以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对拿着酒、扛着米面来看望、慰问他的官员说:“我醉欲眠,卿可自去。”所以可以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至于齐白石,不单对于官员来临的热闹场面能说出“彼亦人子”,对于其他事情也看得清楚,在1921年《题陈曼生印拓》,他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这大概就算得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另一种表述,不迷信什么天才、古人,而是承认“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做官把不如自己的看成“人子”,做民把远远超过自己的也看成“人子”,就是把人当人,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范仲淹和“两头马”      鄢烈山、朱健国的《李贽传》中,有一段话涉及范仲淹。范仲淹标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窃得圣贤美名,却热衷于光前裕后,为范氏一门谋利,才发迹便置“义庄”里中,兼并良田千顷,赡养族人。   范置“义庄”《宋史》范仲淹传及南宋吕族谦《宋文鉴》都有记载。顾炎武《日知录》记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时,也有“范氏无穷人”之评。李贽讥“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为“两头马”。   很多人知道范仲淹,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的,很少人去追究他究竟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是光明正大获取财富,使族人沾一些光,似也无可厚非,那就不要过分标榜自己。这也使我有了进一步的思索:我们读历史、读文章,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对人产生崇拜――也即产生心中的偶像,但是知道的事迹越多,或者说知道的内幕越多,渐渐就有很多走下神坛,甚而至于不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偶像的过程,也只有破除了一些偶像,才能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很有必要:“察其言,观其行。”发现生活中的“两头马”!      皇帝的抄家      黄裳在《榆下说书》中对于古代皇帝抄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历代皇帝有一种高妙的创造发明,好像一直不曾引起过怎样的注意。那就是“抄家”。一个奴才,受到主子的宠信,逐渐爬起来了,一路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终于积累了一大笔家私。到了一定的时机,皇帝就将面孔一板,抄家问罪。既平了“民愤”,皇帝自己也在“山呼万岁”声中写写意意地将贪官的辛勤集聚搬到内库里来。这实在是极为巧妙的一举两得的方法,比起自己出面接受“孝敬”要干净得多也省力得多。因此一代代继承下来照办无误,不过一直心照不宣,也从不写进什么总结里去。   这段话说得很透了,我忍不住还要�嗦几句:古时候的交通不发达,交易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所以不存在把大量巨款转移到国外的情况,所谓“肉烂在锅里”,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天下的人来说,不管怎么折腾,都跑不出自己的掌心。何况,宠臣多弄钱,也是主子喜欢的事情,总比做别的事情更令人放心。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据说某退休领导,知道了自己在位时受到了很多蒙蔽,更为痛心的是很多钱被转移到了国外,即使“抄家”也难以追回,居然痛哭失声,大概也因没有与时俱进吧!      风中的眼睛      《风中的眼睛》是牧惠先生的一本杂文集,王春瑜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砂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啊,真是春风骀荡”……   王春瑜先生的话是有所指的,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能称得上“杂文家”的真是不多了。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舞文弄墨者都应以此为指导,非单杂文家。      假话和假骂      牧惠有一篇《圣君需要假话》的文章,其中说:上头需要下面的人讲假话,明知假话仍当作真话,拆穿了假话,于是假骂,这就是统治术。越是衰败的朝廷,越需要靠假话来维持,来自欺欺人。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倘若认为一些领导糊涂,那就太不“江湖”了,据说粮食亩产若干万斤的事情铺天盖地的时候,伟大领袖说:我也种过地。


相关文章

  • 我的博客:读鲁迅我之杂感
  • 读鲁迅我之杂感 本来不想在更新博客来着,可是晚上看了一篇鲁迅的杂文<朋友>,给我了一些触动,所以也就摘录了那么两段文字,并写了一下这两段对自己思想的触动! 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 ...查看


  • 关于诗人及一些杂感
  • 何谓诗人呢? 诗人是一个很风雅的称呼.人若一旦被称作了诗人,给人的感觉便是朦胧而清晰的伟大,就像世人称李白为"仙",称杜甫为"圣"一样."仙"和"圣"本就是很抽 ...查看


  • [中秋节作文]中秋杂感
  • 街上挂满色彩缤纷的花灯预告中秋节快到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所以属於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必然会为此庆祝一番. 其实我已记不清楚中秋节的由来只知道每逢此佳节最快乐的便是小孩子.他们会持著五花八门设计新颖的塑胶花灯到处巡游彷佛要用手握的花灯 ...查看


  • [军训心得体会]军训杂感
  • (一) 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风刮过,地上便卷起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小鸟们早已经不住炎炎烈日的淫威的逼吓,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而可怜的草木,更是耷拉着脑袋,奄奄待毙.只有那较为耐热的知鸟,扯着破锣烂鼓般 ...查看


  • 一个理科生对三八劳动妇女节的杂感
  • Entevo发表于 当世界被推敲 这个话题的引子你们都知道了,就是这四张图.第一张是优酷设计人员原定的首页,被大老板毙掉了,现在是未名bbs的进站:第二张是优酷实际采用的首页:第三张是google的首页,第四张是百度的. 1 如果一种动物的 ...查看


  • 习医杂感之十五:从治愈狼疮性肾炎看中医的无所不治
  • (2015-06-22 07:56:30) 标签:健康 习医杂感之十五: 从治愈狼疮性肾炎看中医的无所不治 文/徐丹娜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在互祝安康.当良好的安康愿望瞬间变为现实时,我恨不得马上跟一起习医的同门们分享.我知道,每个参与其中 ...查看


  • [千与千寻]观后杂感
  • <千与千寻>观后杂感 初二三 刘梓凝 怎么说我看日本动漫也五六年了,最经典的三部长篇日漫看过两部,所以一直自认为相当了解日漫.坦白地说,宫崎骏的画风一直都入不了我的眼,相对于<柯南><火影>一类,它线条过 ...查看


  • "我是李老师"--关于称谓的杂感
  • 领域 的各种高 级活 动.譬如前 些 日子 在北京 听课 就 " 电话铃 响 了 , 一听 就知 道是 本 单位 某 部 门新 考 录进来 不久 的小 李 .我 正 准备 亲切 地 回应 一句 : 是 小 李啊 ! 小李 却抢先 ...查看


  •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
  • (1):<历史在战斗中> (2)<鲁迅杂感选集>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 家.原名朱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在他近四十年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二五年以前主要是诗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