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述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的界定与重建,我认为首先要对当代社会环境现状下的大学师生关系进行最基础的分类与讨论。
首先,从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来看,师生关系属于上下级关系,同时也属于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老师与学生这两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垂直的,同时老师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权威;其次,从交往双方的交往时间来看,师生关系属于长期相倚的人际关系。但辅导员老师与任课老师之间有着些许的差别。辅导员与学生相伴四年,但并不是每周、每月都有交往,而任课老师几乎每周都与学生有交往的机会,但一般只会持续半年到一年时间。再次,在这些基本、系统的分类关系之外,当代社会讲究平等、开放,再加上大学校园倡导的学术自由氛围以及学生与老师群体之间平均年龄差距的不断缩短,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又有了更独特的变化,二者的上下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平等化,再加上学生对老师的反向评教制度,对双方都互有影响。而同时,在授课自由度高的大学课堂上,老师的个性特征也更加突出,所具有的学校权威代表性也有所弱化。再次,相比于进入大学之前的12年应试教育中师生密集的交往频率,大学课程安排中每周有限的授课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自然地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最后,在社会不断浮躁化功利化的风气下,在学校更加注重实际产业与教学相接轨的同时,大学生与大学教师也不免受到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较几十年前都有所降低,而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充以及诸多社会项目于校园的进驻,教师管理的越来越行政化,使得教师队伍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术钻
研精神和教学热情也有所减退,再加上师生关系平等化,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有些被淡化。
所以,当代社会的大学师生关系面临着多重原因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两个社会群体由原来较为紧密的两个垂直上下级团体关系,演变为略有疏远的距离较短的斜向上下级团体关系。前一种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的紧密垂直的知识传授方式所导致的,同时也是“尊师重道”这一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起源;后一种师生关系,是近现代传入中国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中网状发散的知识传授方式导致的。而现今社会,大学校园的近西方制度以及现代化社会与人们传统观念的中式传统思维的碰撞,是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受到人们讨论与关注的原因。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个话题就是如何重建师生关系。这个重建,并不指的是要重现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指要结合二者的特点,重新建立起一种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师生两方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当中,二者关系并不绝对平等,也并不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教师有所授并倾力授,学生有所学并努力学。教师对学生保有一定的尊重,并且乐于、善于与学生交流不仅学术上同时还有处事等实用问题上的经验与感受,而学生对于老师也应保有尊敬,认真求教的同时,在生活上遇到困惑也能不畏于向老师进行合适的讨教。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得即使从大学校园毕业,师生双方也有联系以及交往,并对彼此都有益。
而我认为,要抓住人际关系的形成特点、特征等根本特性,才能做好重建这项工作,否则是达不到效果的。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含包括了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自觉交往”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条件。所以,在重建师生关系的时候,要注意对“自觉”二字的诱发,而不是进行强迫,这样反倒会更加产生疏离感。要给学生一种有进行交往的可能和需要,才能诱发自觉交往;其次,“信息交互”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动态过程,要创造信息交互的可能才会有人际关系的发展机会,而交互二字也意味着不能只有单方面进行信息的输出,要有双方的信息交流才会产生效果,所以不但要会说,还要创造对方能够反馈信息的窗口和渠道;再次,“人的情感”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双方对待彼此时所感受、产生的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正面或负面的重要因素。尊重彼此的感受,并且以诚相待,才能产生真挚、正面、良好的情感,并促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产生以及正向发展;最后,“心理状态”是表现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内在背景。而人际关系中面对特定对象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由以往交往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感受所决定的。所以,要使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双方都应遵循至诚至信的原则,抱着真诚的、和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其次要不吝于且不抗拒良好互动,教师不认为自身高人一等,学生也不认为教师难以接近,彼此交往时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而人际关系的特征分别为主观性、客观性、社会性以及发展性。首先,由于其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所以要师生双方都有重建关系的需要与动因,并且在进行重建时要注意自身给对方的主观印象,也要能从主观上感受彼此师生关系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处理。教师与学生都
要意识到重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能意识到在师生关系构建时应注意的平等民主原则,对学生的态度应不卑不亢,不可抬高姿态,学生则要在上课时态度端正积极思考,可以通过讨论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给教师留下认真好学的印象;其次,由于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客观性的特点,要有能进行互动与交往的契机与平台。首先,高校在扩招时能量力而行,那么教师与学生的素质都能有所保证,其次,教师自身能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并且提供一些学生进行交流的渠道如联系方式等,而学生也应对自身的学术能力有所锻炼,这样才能与教师有话题可讨论,也才能从交流中收获更大的益处,秉承着互利共享原则进行的人际交往才能构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由于人际关系具有的社会性的关系,师生关系的重建不仅应注意师生各自自身的能力建设,学校也要注意合理氛围的营造,塑造一种师生关系的良好会带来精神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双方促进的氛围,能举办一些活动拉近师生关系,并且鼓励学术、倡导学术;最后,人际关系是具有发展性的,是可变化的。师生双方都要对师生关系的重建要具有信心,并且要积极地去实施,而同时,基于激励相容原则,一方的恰当努力也会带动另一方的良好反应,所以要以主观动力影响客观现实,这样师生关系的重建才能真正启动,并且一步一步有所成效。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何在当今社会重建大学师生关系如此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应抓住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与处理原则,尽早重建起良好的、既适用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同时保有尊师重道内涵
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与学生都有所受益,学生善用大学时光,教师也能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1、苗伟明:《现代人际关系学 讲义(部分)》 2014年1月版
2、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张松青:《大学教师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薛彦华主编:《教育学》 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要论述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的界定与重建,我认为首先要对当代社会环境现状下的大学师生关系进行最基础的分类与讨论。
首先,从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来看,师生关系属于上下级关系,同时也属于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老师与学生这两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垂直的,同时老师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权威;其次,从交往双方的交往时间来看,师生关系属于长期相倚的人际关系。但辅导员老师与任课老师之间有着些许的差别。辅导员与学生相伴四年,但并不是每周、每月都有交往,而任课老师几乎每周都与学生有交往的机会,但一般只会持续半年到一年时间。再次,在这些基本、系统的分类关系之外,当代社会讲究平等、开放,再加上大学校园倡导的学术自由氛围以及学生与老师群体之间平均年龄差距的不断缩短,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又有了更独特的变化,二者的上下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平等化,再加上学生对老师的反向评教制度,对双方都互有影响。而同时,在授课自由度高的大学课堂上,老师的个性特征也更加突出,所具有的学校权威代表性也有所弱化。再次,相比于进入大学之前的12年应试教育中师生密集的交往频率,大学课程安排中每周有限的授课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自然地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最后,在社会不断浮躁化功利化的风气下,在学校更加注重实际产业与教学相接轨的同时,大学生与大学教师也不免受到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较几十年前都有所降低,而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充以及诸多社会项目于校园的进驻,教师管理的越来越行政化,使得教师队伍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术钻
研精神和教学热情也有所减退,再加上师生关系平等化,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有些被淡化。
所以,当代社会的大学师生关系面临着多重原因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两个社会群体由原来较为紧密的两个垂直上下级团体关系,演变为略有疏远的距离较短的斜向上下级团体关系。前一种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的紧密垂直的知识传授方式所导致的,同时也是“尊师重道”这一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起源;后一种师生关系,是近现代传入中国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中网状发散的知识传授方式导致的。而现今社会,大学校园的近西方制度以及现代化社会与人们传统观念的中式传统思维的碰撞,是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受到人们讨论与关注的原因。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个话题就是如何重建师生关系。这个重建,并不指的是要重现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指要结合二者的特点,重新建立起一种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师生两方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当中,二者关系并不绝对平等,也并不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教师有所授并倾力授,学生有所学并努力学。教师对学生保有一定的尊重,并且乐于、善于与学生交流不仅学术上同时还有处事等实用问题上的经验与感受,而学生对于老师也应保有尊敬,认真求教的同时,在生活上遇到困惑也能不畏于向老师进行合适的讨教。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得即使从大学校园毕业,师生双方也有联系以及交往,并对彼此都有益。
而我认为,要抓住人际关系的形成特点、特征等根本特性,才能做好重建这项工作,否则是达不到效果的。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含包括了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自觉交往”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条件。所以,在重建师生关系的时候,要注意对“自觉”二字的诱发,而不是进行强迫,这样反倒会更加产生疏离感。要给学生一种有进行交往的可能和需要,才能诱发自觉交往;其次,“信息交互”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动态过程,要创造信息交互的可能才会有人际关系的发展机会,而交互二字也意味着不能只有单方面进行信息的输出,要有双方的信息交流才会产生效果,所以不但要会说,还要创造对方能够反馈信息的窗口和渠道;再次,“人的情感”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双方对待彼此时所感受、产生的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正面或负面的重要因素。尊重彼此的感受,并且以诚相待,才能产生真挚、正面、良好的情感,并促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产生以及正向发展;最后,“心理状态”是表现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内在背景。而人际关系中面对特定对象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由以往交往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感受所决定的。所以,要使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双方都应遵循至诚至信的原则,抱着真诚的、和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其次要不吝于且不抗拒良好互动,教师不认为自身高人一等,学生也不认为教师难以接近,彼此交往时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而人际关系的特征分别为主观性、客观性、社会性以及发展性。首先,由于其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所以要师生双方都有重建关系的需要与动因,并且在进行重建时要注意自身给对方的主观印象,也要能从主观上感受彼此师生关系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处理。教师与学生都
要意识到重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能意识到在师生关系构建时应注意的平等民主原则,对学生的态度应不卑不亢,不可抬高姿态,学生则要在上课时态度端正积极思考,可以通过讨论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给教师留下认真好学的印象;其次,由于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客观性的特点,要有能进行互动与交往的契机与平台。首先,高校在扩招时能量力而行,那么教师与学生的素质都能有所保证,其次,教师自身能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并且提供一些学生进行交流的渠道如联系方式等,而学生也应对自身的学术能力有所锻炼,这样才能与教师有话题可讨论,也才能从交流中收获更大的益处,秉承着互利共享原则进行的人际交往才能构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由于人际关系具有的社会性的关系,师生关系的重建不仅应注意师生各自自身的能力建设,学校也要注意合理氛围的营造,塑造一种师生关系的良好会带来精神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双方促进的氛围,能举办一些活动拉近师生关系,并且鼓励学术、倡导学术;最后,人际关系是具有发展性的,是可变化的。师生双方都要对师生关系的重建要具有信心,并且要积极地去实施,而同时,基于激励相容原则,一方的恰当努力也会带动另一方的良好反应,所以要以主观动力影响客观现实,这样师生关系的重建才能真正启动,并且一步一步有所成效。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何在当今社会重建大学师生关系如此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应抓住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与处理原则,尽早重建起良好的、既适用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同时保有尊师重道内涵
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与学生都有所受益,学生善用大学时光,教师也能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1、苗伟明:《现代人际关系学 讲义(部分)》 2014年1月版
2、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张松青:《大学教师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薛彦华主编:《教育学》 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