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参考书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页。

[2]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序言第1页及导言第3页。

[3] 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79-280页。

[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279页。

[5] 恩格斯:《一书附录》,北京大学哲学编辑资料室1961/9。

[6] 有关的详细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696页。

[7] 勒纳:“现代化”,《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5年版第6卷第324页,转引自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页“译者前言”。

[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38页。

[9]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注②。

[11] 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49-58页。

[12]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6页。

[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导言第1-2页。

[1]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62-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5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3页。

[4] 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卷,第30页。

[5] 参见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6] 张宇燕 高 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 张宇燕 高 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第37页。帕克等认为:1500年欧洲黄金总存量大约为3500吨,白银大约37500吨,1500-1650年间合法运抵西班牙的白银共16886吨,使欧洲白银总存量增加50%。见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7章。《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注意到帕克提供的数字,但显然采用了更新的统计资料。

[8] 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5,第1卷,第11页。

[9] 哈·莱曼等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9页。

[10]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40页。

[11] 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222-225页。

[12]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87页。

[13] 莱曼等:《韦伯的新教伦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14]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64页。

[15] 西里尔·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7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67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69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9页。

[19] 帕尔默 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3页。

[20]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35-36页。

[21] 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引论第3页。

[22]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2页。

[23]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10页。

[24]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页。

[25]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8页。

[26] 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本段所引分别见288页,301-302页,283页,297,303页。

[27] Ziya Gokalp, Turkish Nationalism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selected Essays, London: 1959, p.180.

[2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增订版),第17页。

[29] 哈耶克等著,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2-233页。

[30] 参见哈耶克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58页。

[31] 参见俞新天主编:《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第37页。

[3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增订版),第140-152页。

[33] 参见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35]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5-16页。

[36]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74—775页。

[1]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68,87页。

[2] 帕尔默 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上册第167页。

[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80页。

[4] Jonathan I. Israel,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p.201.

[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77页。

[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85-86页。

[7] Jonathan I.Israel, op.cit. pp.197-198.

[8] Jan de Vries & Ad van der Woude.The First Modern Economy:Success, Failure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Dutch Economy, 1500-181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9] 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9,卷8·上,第21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56页。

[11]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48页。

[12]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第274-276页。

[13] 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施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3页。

[14]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施康强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08,223页。

[15] 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124-125,129-133页。

[16]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第186页,191-218页。

[17] 亚•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267页。

[18] 亚•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62-264页。

[19] 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49页。

[20] Jonathan I. Israel, op.cit.,pp.241-263.

[21] 直到威廉五世1751年正式成为联省执政(Stadholder of the United Provinces),1766年执政被确定为世袭,此前历代亲王的亲政都须逐一分别获得各省执政的名义。

[22] Jonathan I. Israel, op.cit.,pp.762-763.

[23] 转引自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第117-118页。

[24] 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5]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6页。

[26] 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第6页。

[27]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2页。

[28] 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第117页。

[29]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242页。

[30]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65页。

[31] 参见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49页。

[3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33]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4] 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9,第4页。

[1] 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杨人 木便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64-65页。

[2]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孙立田等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第42页。

[3]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454-455页。

[4]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上卷,第561页等处。

[5]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承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216,231页。

[6] 弗兰克:《白银资本》,第277,410页。

[7] Peter Burke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ume 13, 1980, p.64.

[8] 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9页。

[9]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 参见王加丰 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第107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29页。

[13] 杨 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231-253页。

[14]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5页。

[15] 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10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8页。

[17] 参见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第178页。

[18]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中册第542-543页。

[19] 参见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33页。

[20] 马生详:《法国现代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下册第704-712页。

[1]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转引自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9,第201-202页。

[3]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306-307页。

[4] 转引自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第3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增订版)。

3、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下卷,袁志英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5、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

7、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

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8、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9、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

10、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施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 16-17世纪》,商务印书馆1988,有关章节。

12、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卷一,第四章。

13、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六章:低地国家”)

14、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低地国家的崛起”。)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04。

16、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杨人木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8、丁建宏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0、杨 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1、王加丰 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马生祥:《法国现代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3邹 穗:“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福音运动”,《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24王士舫:《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李佩珊:《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8。

26、何亚平 张钢:《文化的基频:科学文化史论稿》,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7、黄顺基 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28、吴国盛:《科学的历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9、孙炳辉郑寅达编著:《德国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0、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1、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33、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金雁 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5、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6、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7、拉伊夫:《独裁下的嬗变与危机:俄罗斯帝国200年剖析》,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38、詹姆斯·比灵顿:《俄罗斯寻找自己》,杨恕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39、刘绪怡 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0、罗荣渠:《美洲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1、王 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43、张少华:《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4、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北京:三联书店,2007。

45、E.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1998。

46、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7、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48、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王宁坤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9、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胡毓鼎等译,第4-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及历年。

50、金明善 许平:《日本:走向现代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51、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2、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53、宋成有:《简明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4、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5、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

56、朱家桢 厉以平 叶坦 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57、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8、费正清赖肖尔 克雷格:《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黎鸣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9、中村哲:《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陈应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页。

[2]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序言第1页及导言第3页。

[3] 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79-280页。

[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279页。

[5] 恩格斯:《一书附录》,北京大学哲学编辑资料室1961/9。

[6] 有关的详细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696页。

[7] 勒纳:“现代化”,《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5年版第6卷第324页,转引自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页“译者前言”。

[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38页。

[9]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注②。

[11] 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49-58页。

[12]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6页。

[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导言第1-2页。

[1]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62-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5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3页。

[4] 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卷,第30页。

[5] 参见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6] 张宇燕 高 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 张宇燕 高 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第37页。帕克等认为:1500年欧洲黄金总存量大约为3500吨,白银大约37500吨,1500-1650年间合法运抵西班牙的白银共16886吨,使欧洲白银总存量增加50%。见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7章。《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注意到帕克提供的数字,但显然采用了更新的统计资料。

[8] 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5,第1卷,第11页。

[9] 哈·莱曼等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9页。

[10]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40页。

[11] 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222-225页。

[12]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87页。

[13] 莱曼等:《韦伯的新教伦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14]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64页。

[15] 西里尔·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7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67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69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9页。

[19] 帕尔默 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3页。

[20]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35-36页。

[21] 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引论第3页。

[22]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第2页。

[23]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10页。

[24]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页。

[25]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8页。

[26] 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本段所引分别见288页,301-302页,283页,297,303页。

[27] Ziya Gokalp, Turkish Nationalism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selected Essays, London: 1959, p.180.

[2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增订版),第17页。

[29] 哈耶克等著,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2-233页。

[30] 参见哈耶克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58页。

[31] 参见俞新天主编:《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第37页。

[3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增订版),第140-152页。

[33] 参见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35]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5-16页。

[36]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74—775页。

[1]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68,87页。

[2] 帕尔默 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上册第167页。

[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80页。

[4] Jonathan I. Israel,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p.201.

[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77页。

[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85-86页。

[7] Jonathan I.Israel, op.cit. pp.197-198.

[8] Jan de Vries & Ad van der Woude.The First Modern Economy:Success, Failure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Dutch Economy, 1500-181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9] 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9,卷8·上,第21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56页。

[11]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48页。

[12]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第274-276页。

[13] 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施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3页。

[14]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施康强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08,223页。

[15] 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124-125,129-133页。

[16]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第186页,191-218页。

[17] 亚•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267页。

[18] 亚•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62-264页。

[19] 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49页。

[20] Jonathan I. Israel, op.cit.,pp.241-263.

[21] 直到威廉五世1751年正式成为联省执政(Stadholder of the United Provinces),1766年执政被确定为世袭,此前历代亲王的亲政都须逐一分别获得各省执政的名义。

[22] Jonathan I. Israel, op.cit.,pp.762-763.

[23] 转引自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第117-118页。

[24] 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5]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6页。

[26] 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第6页。

[27]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2页。

[28] 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第117页。

[29]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242页。

[30]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65页。

[31] 参见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49页。

[3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33]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4] 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9,第4页。

[1] 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杨人 木便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64-65页。

[2]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孙立田等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第42页。

[3]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454-455页。

[4]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上卷,第561页等处。

[5]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承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216,231页。

[6] 弗兰克:《白银资本》,第277,410页。

[7] Peter Burke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ume 13, 1980, p.64.

[8] 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9页。

[9]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 参见王加丰 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第107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29页。

[13] 杨 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231-253页。

[14]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5页。

[15] 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10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8页。

[17] 参见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第178页。

[18]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中册第542-543页。

[19] 参见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33页。

[20] 马生详:《法国现代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下册第704-712页。

[1]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转引自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9,第201-202页。

[3]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306-307页。

[4] 转引自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第3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增订版)。

3、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下卷,袁志英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5、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

7、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

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8、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9、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

10、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施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 16-17世纪》,商务印书馆1988,有关章节。

12、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卷一,第四章。

13、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六章:低地国家”)

14、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低地国家的崛起”。)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04。

16、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杨人木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8、丁建宏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0、杨 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1、王加丰 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马生祥:《法国现代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3邹 穗:“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福音运动”,《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24王士舫:《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李佩珊:《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8。

26、何亚平 张钢:《文化的基频:科学文化史论稿》,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7、黄顺基 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28、吴国盛:《科学的历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9、孙炳辉郑寅达编著:《德国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0、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1、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33、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金雁 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5、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6、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7、拉伊夫:《独裁下的嬗变与危机:俄罗斯帝国200年剖析》,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38、詹姆斯·比灵顿:《俄罗斯寻找自己》,杨恕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39、刘绪怡 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0、罗荣渠:《美洲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1、王 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43、张少华:《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4、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北京:三联书店,2007。

45、E.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1998。

46、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7、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48、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王宁坤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9、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胡毓鼎等译,第4-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及历年。

50、金明善 许平:《日本:走向现代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51、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2、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53、宋成有:《简明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4、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5、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

56、朱家桢 厉以平 叶坦 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57、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8、费正清赖肖尔 克雷格:《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黎鸣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9、中村哲:《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陈应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文章

  • 2016年复旦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 2016年复旦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考研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其实考研只是一种考验.在此过程中,你必须拥有三样东西:复习资料.复习方法和坚持不懈.为此,我整理了历年历史学考研成功学员的经验分享和 ...查看


  •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 内 容 绪论(2课时) 重点与说明: 本绪论重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目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等问题,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历史和历史要籍 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 三.本门课程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 ...查看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历史学 学科名称:历史学 学科代码:0601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既具有历史学专业知识又具有系统人文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 ...查看


  • 2016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 2016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勤思考研多年以来,一直从事着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及中文考研.历年来深受广大学子的支持,得到了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有志青年实现你们的考研梦想,勤思教研室的老师们为大家整理了历 ...查看


  • 北大历史学必读书目目录
  •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 ,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 ...查看


  • 北京大学历史学必读书目目录[资料]
  •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查看


  • 如何抓重点
  • 考研指导:历史学统考复习如何抓住重点2009-08-03 07:37:00 跨考网 历史学统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史学史.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尽管大纲限定了考试 ...查看


  •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查看


  •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一. 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 ...查看


  • 历史系必读书目
  •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