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國際交換生
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就讀經驗報告
前言:一個值得開發的國際視野、值得推展的合作關係
撰文:劉光能老師
完稿:2007.11.26
2006-07學年期間,法文系同學謠傳,系上的國際交換生去加拿大魁北克首都蒙
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就讀,上的雖然是長達一學年的法文密集課程,可是回到中大只能抵免2學分。2007-08學年開學以後,真相終於大白:首開先例的同學返校獲准抵免的課程總計24學分,相當於最近幾年到法國里摩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moges)就讀可望抵免的1.5倍。
蒙特婁是僅次於巴黎的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世界最大的法英雙語城市,也是北美東岸涵蓋美、加兩國三大城──紐約、波士頓、蒙特婁──的「藝文金三角」之一,本身擁有享譽全球的「爵士節」等藝文活動,彼此之間也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巡迴展演。此外,從蒙特婁搭乘巴士出發,只要三、五小時便可到達其他兩地,是法文系學生出國可資擴大發展為「北美經驗」的首要據點。
台灣的法文系學生出國求學,大可在「西歐經驗」之外加入「北美經驗」這個選項,做為決定未來人生發展的選擇方向之一。
台灣的英文系學生出國應當不會只肯去英國,而西班牙文系的學生大概也不會拒絕前進中南美。同樣的,你我也不至於認為,世界各國的華語學生都不該到台灣來求學。
依此類推,法文系假若抱持「排他」的心態,例如只聽得見所謂的「標準法語」(儘管法國本國各地的口音不一),好像學習法語只為「與課本對話」而非「與真人對話」,則未免忽視法語做為「國際語言」的地位,連帶否定「法語人口」
因多樣而可貴的語言、文化面貌,以及「法語國家」之中真實、豐富的社會、政治現象。假如也只看得見法國(而且是相當有限的法國局部),則又未免辜負「法語世界」或「法語文化圈」── francophonie ──當下所可提供的文化視野,自然也無助於拓展個人的未來生涯。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在2003年底開始透過新聘的助理教授Frank Muyard,和他的母校蒙特婁大學進行多邊通信、交錯商談。2004年初夏,我們在遭到校方拒絕幸好得到文學院禮雖輕而情意重的旅費補助之下,委請這位熱心的老師回國和相關主管晤談;接著在同年12月力邀對方的國際關係處亞洲負責人在訪亞途中加插台灣行程,到中大訪問,也因而順利在一週之後完成雙邊締約的程序。2006年9月,我自己則利用個人得自加拿大官方的電影研究計畫經費,親赴蒙特婁大學的國際關係處、法語教學中心、法國文學系、魁北克文學研究中心、東亞研究中心,分別與各單位主管、教授詳談各種跨國合作的可能,尤其是聯合開創「跨文化研究學程」的構想。
這段國際互動的過程給我最大的收穫,首先在於發現,法文系可以明確的提出「西歐經驗」、「北美經驗」這兩種概念和方向,給交換生做選擇。其次則在於發現,中大法文系看似身處文學院的邊陲,其實獨具開發「跨國合作跨文化研究碩士與博士學程」的潛力,而且受惠的對象可以涵蓋法文系全系,以及文學院全院,特別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當然,法文系有位同學首開先例,以締約大學交換生的名義到蒙特婁大學就讀,不但順利結業,也順利抵免學分,已經是大家在現階段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報告:從申請就讀到抵免學分,從生活瑣事到人生啟迪
撰文:裴涵暭
完稿:2007.10.15
I. 就讀申請程序、學制與課程簡介、學分抵免須知(p.3-5):
A. 就讀申請程序:
1. 三、四月:系、校審核通過之後,經由中大研發處國際組向蒙特婁大學國際關係處提出申請。
2. 四月中:依照蒙大就讀表格(Demande de participation)上面的要求提供必要資料,比如身分證明(出生證明得以護照影本取代)、計畫選讀課程(填選蒙大網站課表上的密集課程名稱),求學計畫(Programme d’échange)…等等。
3. 四月底、五月初:申請CAQ(Certificat d’acceptation du Quebec魁北克政府同意書)。
4. 五、六月:期間蒙大會陸續寄來註冊確認單、課程確認單、個人學號密碼、
到校後專人輔導時地等等資料,詳加閱讀即可。同時開始申請宿舍,可儘早辦理,以免向隅,住宿舍不僅方便、便宜,環境也好,比在外面住公寓好得多。
5. 七月:申請簽證。
6. 以上申請細節可參考蒙大表格: “Programmes bilateraux d’echanges d’etudiants : Demande de participation pour l’annee …” & “Confirmation de location - Studio en residences”,系辦也可提供電子檔範本。
7. 若有任何問題可上網查詢並循線洽詢:
台北加拿大教育中心:
蒙大國際學生事務處:
蒙大註冊組:
蒙大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
蒙大宿舍:
8. 搭機問題附註:如果抵達時並無親友可以接機,搭乘計程車是最簡便、可靠的辦法。但要記得預先通知蒙大負責輔導的專人,並且選擇在辦公日到達,以便領取宿舍鑰匙;當然也要隨身攜帶對方的辦公室電話、地址(包括兩組六碼的郵遞區號),以便機場司機準確的開到目的地。
B. 學制與課程簡介:
1. 學制:三學期制,即9-12月;1-4月;5-6(8)月。基本上,校際的交換計畫只有兩個學期,也就是九月至隔年四月,不過本人當時因為一些個人因素,有自行
到校後專人輔導時地等等資料,詳加閱讀即可。同時開始申請宿舍,可儘早辦理,以免向隅,住宿舍不僅方便、便宜,環境也好,比在外面住公寓好得多。
5. 七月:申請簽證。
6. 以上申請細節可參考蒙大表格: “Programmes bilateraux d’echanges d’etudiants : Demande de participation pour l’annee …” & “Confirmation de location - Studio en residences”,系辦也可提供電子檔範本。
7. 若有任何問題可上網查詢並循線洽詢:
台北加拿大教育中心:
蒙大國際學生事務處:
蒙大註冊組:
蒙大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
蒙大宿舍:
8. 搭機問題附註:如果抵達時並無親友可以接機,搭乘計程車是最簡便、可靠的辦法。但要記得預先通知蒙大負責輔導的專人,並且選擇在辦公日到達,以便領取宿舍鑰匙;當然也要隨身攜帶對方的辦公室電話、地址(包括兩組六碼的郵遞區號),以便機場司機準確的開到目的地。
B. 學制與課程簡介:
1. 學制:三學期制,即9-12月;1-4月;5-6(8)月。基本上,校際的交換計畫只有兩個學期,也就是九月至隔年四月,不過本人當時因為一些個人因素,有自行
上第三學期的課,但是就必須自費了,因為時間並不在交換學生計畫之內。
2. 學費:只需繳交中大的註冊學雜費;蒙大兩學期的學費免繳,第三學期的課程則為自費。
3. 保險費:蒙大學生都要繳交保險費,一個學期212加幣(每年可能會略有調整)。
4. 課程:本系大三交換生就讀的學院是Faculte de l’Education Permanente所開設的法語密集課程。課程選讀課程科目、時數、內容、教材、授課方法等詳情如下。
4-A. 選讀課程:以下說明為個人選修的課程和經驗,當然無法一概而論。
1. 第一學期:
a. 語言密集課程:每週二十小時,六週算一階段,一整個學期共十二週兩階段。評分方式為上課的口頭報告以及期末口試為主。
2. 第二學期:
a. 寫作類課程:每週三小時,共十五週。評分方式為平時的作文寫作,及期中期末考,內容為文法及寫作。
b. 口語類課程:每週三小時,共十五週。評分方式為平時的口頭報告及發言,和期末口試。
3. 第三學期(自費選讀):
a. 寫作類課程:與第二學期所上的寫作課程略同,只是級數及老師不相同。
b. 魁北克社會學:每週六小時,共八週。評分方式為期中考(申論題)及期末書面報告(申論題形式)。
4-B. 授課與評分:
1. 授課內容:比較偏向實用性且生活化,學生學習態度較為積極主動,老師授課方式比較注重與學生的對話及互動。
2. 評分方式:課程開頭時都會說明學期中會有幾個考試、幾個報告、幾個作業、分別占幾分。例如某個口頭報告占15分,老師就會在報告結束後給一張評分表,列出不同的選項,說明各項各得幾分(如發音3語法5創新度4…)。學期總成績即是將所有分別的成績加總,明確、客觀、公開。
C. 學分抵免須知:
1. 「上課證明書」與「成績單」:向就讀的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櫃檯申請即可。務必在學年結束離校前申請,而且科目、成績、時數細節越多越好(校方證明文件最佳,紙本手冊或網路公告資料亦可),以便帶回中大申請抵免。
2. 學分採計:綜合採計各學期的成績單上所列的科目數,以及上課證明書上所載的時數,依序折抵本系大三、大四課程,並優先抵免必修的語言類課程、其次為選修的文化類課程。
3. 抵免總數:依照上述的選課模式,返校後可望抵免24學分,相當於里摩日交
換生的1.5倍!
II. 日常生活實用資訊(p.5-6):
A. 校園硬體設備:
1. 體育館:蒙特婁冬天長達半年,體育設施多半在室內。蒙大就有一個很大的體育館,裡面包含所有設施,如健身房,籃球場,游泳池,羽球場,桌球室,操場,攀岩牆,網球場,冰上曲棍球…等等;室外則有足球場。
2. 餐廳:學校裡有café,供應早中晚餐,各式麵包,三明治,漢堡,飲料,湯品,主食,甜點,水果,沙拉…等等。不過自己煮比較划算,若在外吃,一個三明治約3.5加幣(台幣100元),熱可可1.4加幣(台幣40元),所以到超市買東西,上網找食譜最划算!
3. 宿舍:
a. 九月到隔年四月:住的是Térèse-Casgrain,這棟宿舍因為暑期當作旅館使用,所以裝修不錯,而且這棟宿舍是女生宿舍,分配到這個宿舍蠻幸運。一層樓只有十個房間(只有一個是套房,其他的為雅房),房間裡家具完備,書桌,電話及網路(要申請,費用另計),床(枕被自備,可帶台製睡袋替代),衣櫃,小冰箱,洗手台,鏡子,房間對一個人來說很寬敞。單數樓層都有交誼廳,備有電視,沙發,桌椅及微波爐,浴室則是每層樓都有。一樓則備有廚房,販賣機,公用電話
等等。宿舍靠近學校,環境清幽,價錢跟在外面租房子(450加幣以上)比起來更是便宜(加網路一個月才325加幣)。
b. 五月到七月:因為原來住的那棟要當旅館使用,所以仍然住宿的學生必須搬到隔壁棟Annexe,公共設備相對稍舊,房間較小,但房內設備都一樣,也很新。宿舍沒有冷氣(那裡畢竟是中緯度),靠馬路的房間夏天西曬,得買電風扇。 c. 蒙大的宿舍有三棟,住過的這兩棟,都讓我很滿意,至於我沒住過的那棟,則聽說人較雜,一層好像有二十戶,比較吵。
B. 細節舉例:
1. 下廚:外食昂貴,從台灣帶一些廚具,在房間使用是比較經濟的選擇。當然也可以使用宿舍公用廚房,不過比起在自己房間下廚,東西拿來拿去還是挺麻煩。我帶過去的有大同電鍋,黑晶爐,幾只鍋子,在那邊又另外買了二手的平底鍋跟新的小烤箱(很便宜,加稅才21元,可以考慮買一個,很方便。)
2. 消費水平:當然高於台灣,剛開始難免不習慣,久了便習以為常了。而且魁北克省的稅收很重,16%,除了食品以外,都要加稅。以下列舉一些食品(以Maxi大賣場為準,超商則再貴一些)和交通費以作參考:
牛奶一公升:2.3CAN
果汁一公升:4.0CAN
土司一條:2.7CAN
雞蛋一打:1.9CAN
礦泉水:1.5CAN
簡便外食(例如一個三明治,或兩片pizza):4.0CAN
與朋友到餐廳用餐:10~15CAN不等
地鐵公車月票:35CAN
單程票:2.75CAN
3. 交通工具:蒙大附近的生活機能很強;距離市中心約有20~30分鐘公車車程。蒙特婁的地鐵及公車都很發達,地鐵站可索取蒙特婁地圖,用網路查詢路線也很方便。
III. 蒙特婁心情札記(p.6-10):
在溫哥華飛台北的班機上,幸運地左邊兩個座位都是空的,吃了機上餐點,累了索性將旁邊座椅手把拉起,整個人躺在兩人座的空位上,催眠自己這樣也許可以睡的好一些,在引擎轟隆隆作響的七四七客機。
我閉上眼睛,映入眼簾的,是Debbie(她是因緣際會認識的一位在Mcgill大學唸書的台灣學生,好友)在上機前送我的明信片中寫的鼓勵、叮嚀和期許。明信片中沒有幾行字,卻字字動人,轉機時我看了不下百遍,幾乎可以背起來了。躺在勉強舒適的機艙座椅,我又開始回想,默背,她的那些美麗文字,接著在眼前
上映的,則是在蒙特婁時,每個我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眼淚兩行,斜斜地從眼角沁出滑到耳邊。
*
飛機抵達蒙特婁那天,天色灰暗,微涼,計程車行駛過的高速公路景色平平,襯著這陰灰的天空,就更開朗不起來了,但心裏還是忍不住讚嘆飛機這龐然大物,它到底是如何把我帶到這塊土地上的?
宿舍管理員領我到房間,滿臉堆著笑容謝過她以後,關起房門,坐在床上,面對空盪的房間,我還是流淚了。我真的來了,我真的身在蒙特婁了,我怎麼能一個人生活?原來這就叫做未知。
我是個依賴心很重的人,我依賴父母、好友、男友成習,如今他們都變成了耳機傳來的聲音,還有螢幕上平面的影像,我知道我真的要開始獨自一個人,應付好多好多事情了。生病了自己煮粥吃;黑晶爐是我從台灣帶去的廚具之一,煮東西很方便,是我的命,但是壞了得自己想辦法修好。零下二十度的寒冬一個人到Maxi買菜,心裏想著好想有人幫我一起提。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獨自在外的學子都會有這種自憐自艾的心理,不過我有時雖然悲於自己的孤單寂寞無助,卻也常因為發現自己堅強或樂觀的一面而欣喜。我知道這一趟,我最該學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獨立,堅強且冷靜地面對所有會令我悲
憤傷懷的人事物。依賴心重也許依舊是我的罩門,但我也相信過去我不曾有的獨立性格,已在那段時間生了根,接下來,就是好好繼續栽培了。
*
蒙大主校區附近的大道Boul. Edouard-Montpetit,是一條美麗的林蔭樹道,兩排多是三四樓的公寓平房,房齡看來都不小,卻樸實有味道,有時看著看著,就會好想有一間自己的小公寓。
第一天計程車開過這條大道時,綠樹及草坪也被陰天襯著一臉的垂頭喪氣,可是等到某天,當陽光藍天白雲都來了時,我就慶幸自己是住在這條大道宿舍上的人了。蒙特婁四季分明,在這條大道上展露無遺:秋天楓葉紅橙黃綠交錯,飄落的葉子鋪在人行道上如暖色調的地毯;冬天下過雪後,白雪靜靜地停在樹枝上,好整齊,好美,真希望永遠都不要有風吹過,免的讓輕軟細白的雪散落到地上成為行人腳下的泥巴雪水;春天來了,才知枝頭冒新芽的景象是如此,經歷過寒冬,才會渴望樹上及地面上的點點青綠;夏天,夏天何時來的都不知道,站在人行道上仰頭,看見的不再是樹枝簍空間的天空,而是滿滿的綠葉呀!蒙特婁冬天漫長,許多活動都是利用夏天舉辦,故蒙特婁人都很把握夏日時光,活動很多。沉靜了近半年的冬天,蒙特婁蓄勢待發,要在夏季展示它的盎然生意。
*
課程的內容,該是交換學生計畫中,我最重視的一項。主修既然是法語系,那麼
有機會出國交換學生,除了可以從生活環境中學習法語之外,次而該注重的,即是課程的學習內容了。
由於法國里摩日大學的課程,根據去過的學長姐那聽來的訊息,並非很理想,加上里摩日的環境不為我嚮往,因此獨自選擇了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婁大學,除了作不同的嘗試,也算是給學弟妹開個先鋒。
九到十二月的秋季課程,上的是密集法語課程,一星期五天共二十小時,課程以聽及說為取向,回想起來,算是比較輕鬆的一段日子,平時除了文法教學之外,老師也會使用各種影音媒體(新聞,電影,歌曲…等等),訓練學生聽力,了解當地文化,並增加課程豐富性。另外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次的口語報告,法語即興會話表演的次數更是頻繁,口語練習的次數相較於在本國學習,的確增加不少,受益良多。也因為是小班教學,讓我結識了許多好友,是我覺得最值得的地方,知己畢竟難求,人在異地,還能跟與我說著不同母語的人結為好友,想來蒼天戴我也不薄。
一月到四月的冬季課程,因為一些因素,並沒有依照交換計畫繼續上密集課程,而是選擇了四門中高階的精修課程-「寫作5」、「口語6」、「高階口語表達7」,以及「小論文撰寫」。我必須承認這些課程對當時的我挑戰頗大,「口語」及「高階口語表達」壓力猶重,而這兩門又為同一個老師,口頭報告很多(包括辯論賽、魁北克名歌手介紹、論述演講、魁北克地區介紹…等等),剛開始老師給我的分
數總是特別低,挫折感很重,加上時逢寒冬,氣溫零下二十度,日光少,整個城市被靄靄白雪覆蓋著,叫我怎麼不沉重?
不過高壓的學習,的確可以換來進步。例如課程常有的口頭報告,就需要上網蒐集許多資料,養成了閱讀法語文章的習慣,也增加了閱讀速度;面對群眾開口報告或演講的機會也會增加,也因為報告內容的主題很雜,所涉獵的法語字彙範圍也會變廣。
另外「小論文撰寫」則是一門很特殊的課程,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完成一份八至十頁的書面小論文,並在課堂上作口頭簡報,因此這是一個可以練習寫作跟口語的課程。學生每個禮拜跟老師單獨會談一次,跟老師討論所要論述的主題,每個禮拜都會有該完成的進度。最後一堂課的口頭報告,除了表現自己,也可以聽其他同學所作的簡報,不同的主題,趣味橫生,是一堂我很滿意的課程。另外這位老師很巧地也是我寫作課的老師,我們因此而熟識,她總是鼓勵我,誇獎我,跟我上一段提到的另一位總是給我低分的老師完全不一樣,所以那段時間,我真覺得自己的心情每個禮拜都在洗三溫暖,被打擊,被鼓勵,再被打擊,再被鼓勵,我只能說我也太容易受外界影響了。
至於五、六月的暑期課程,則是我為了完成蒙大法語第二外語語言能力證明書而加修的,不在交換學生計畫裡,課程為「寫作6」及「魁北克社會學」。有關後者,只能說是我這年來的極限了,因為這是蒙大大學部開給一般當地學生的課,
以我的語言能力去上這種課只能說是吃力,老師說的內容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十聽的懂,看班上同學振筆疾書地超筆記,我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書雖不厚但文章生字多,查了還不一定懂句義;期中考的申論題與期末報告更是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但是為了修完證書,以當時的情況,我非選這門課不可,只好硬著頭皮幹。
還好當時認識了一個魁北克女孩,她人好好,除了借我筆記,下了課還跟我一起討論上課內容,並針對我課本看不懂得部分作解釋。而我只能以她讚不絕口的鳳梨酥,還有帶她去吃牛記小廚四川菜,作為回報。沒有她的話,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修這門課,很謝謝她,也謝謝老天因為讓我修了這門課而結識她這個朋友。
修這門課,同時增加了對魁北克省的認識,英法七年戰爭原來也牽扯到魁北克這個地方,改變了這裡的命運;英法民族在這裡的關係是如何抗衡?為何法語區的經濟每況愈下,跟法裔民族本身又有什麼關係?Jean Lesage在六零年代怎麼帶領魁北克走向寂靜革命?宗教在寂靜革命的前後分別對魁北克有著什麼樣深遠的影響?過去的道聽塗說總算可以獲得一絲解答。上這門課,我才知道,我身在魁北克的土地上,卻對這裡一無所知,不過話說回來,我對台灣又知多少,想來汗顏。
*
法語世界說來很廣,傳統的印象多是停留在法國這個人稱浪漫又高傲的國家,在學校系上所傳授的也多半是法國的文化及法國的「法語」,所以我若沒來魁北克
這一趟,可能就沒什麼機會深入接觸另一種法語文化了。
法裔加拿大人(現在他們多自稱「魁北克人」)融合了加拿大人包容的性格,法語帶著魁北克特殊的腔調卻親切可人,剛開始聽不習慣,不懂他們句尾怎麼也像我們台灣人說國語,習慣加個語助詞「啦」(là);特色菜 “ Poutine”,是薯條放上Cheese塊,淋上肉汁,好吃地令我想念;下了公車司機跟你說的可能是 “Bonjour” (Good Day)而不是 “Au revoir”;跟朋友見面打招呼互親兩頰是溫馨友善的舉動;公寓陽台掛著「出租」(A Louer),用2½、3½、4½標示大小;課堂上老師放映著 “La Grande Séduction ” (台譯「誘惑醫生一百招」),魁北克偏遠小鎮上的村民用樸質可愛的性格誘惑了城市醫生,也誘惑了我;魁北克除了名氣響叮噹的Céline Dion,還有在蒙大上課的第一位密集班老師Andrée每提到必花痴地說是他第二號老公的魁北克名歌手Garou(因主演「鐘樓怪人」流行歌舞劇裡的怪人Quasimodo而成名);漫長的冬天激起了民眾對夏天的期待,加上蒙特婁六到八月的爵士節、喜劇節、戲劇節,成就了這裡的熱鬧跟歡笑。蒙特婁,跟你相處這幾個月,我到底知你多少?
*
對蒙特婁的的情感,其實有更多是投射在朋友身上,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種族,我們來自八方,相會在此,朋友這回事,怎麼如此平凡卻又耐人尋味?Chris來自夏威夷,是個無法認同自己是美國人的男孩,還記得第一次在課堂上他穿著
毛澤東的紅色上衣,我心生厭惡,但也忘了我們是怎麼成為朋友的,不過我倒是記得,那次在學校café裡,我叮囑他,下一回愛上別人,請不要用接吻或是上床作為開始時,他笑出來那一剎那。寧寧是我少數相處地來的大陸人,我們在政治立場方面,能互相包容,理性面對,原來要跳脫原本在國內的觀念及想法,用寬闊點的角度來評斷事物,是這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Debbie跟Annie,是姐姐,也是朋友,我期盼自己能有妳們的一半成熟就好了,妳們曾經拉著我的手,搭著我的肩,如今怎麼好像餘溫都還在?我還想念Adrian跟Miruna吃酥心糖那陶醉的表情,還有嘲笑我是petit poulet的樣子。還想念總是在電腦教室遇到Erika,兩個人互相苦笑,因為我們都有沒做完的報告。還想念艷玲阿姨邀我去她家吃包子,臨走前又塞了三個給我讓我帶上飛機時的滿臉愛心。還想念Marilou跟Eric吃麻婆豆腐時,口中說好吃,眼淚卻直流的可愛樣子…
*
我想人出了國,最大的收穫還是發現自己家鄉的好,想念臭豆腐,想念台北的車水馬龍,想念捷運在月台上呼嘯而過,想念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想念在餐桌上跟父母親分享生活瑣碎,想念跟朋友在百花川上嘻笑著要去上課,想念男友牽我的手,所有簡單而平凡的事情都從我生活中抽離了,想念蜂擁而至,原來我離不開台灣。我花了許多時間,才讓自己適應蒙特婁這個城市,但是對台灣的想念,卻從來沒少過,現在的我安安穩穩的坐在自己的書桌前打字,想到自己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就覺得心安。
但是我也知道,一旦離開了蒙特婁,想念的受詞將會是蒙特婁這個城市。縱使我走在市中心街頭時,曾有過是這個城市的局外人的感覺,我還是無法抹去曾在蒙特婁生活過的標記。記憶中熟悉的一切都已經離我一萬三千公尺遠,宿舍裡熟悉的味道;教室的門有點重,開門總是有些吃力;La Presse Cafe裡,下午的陽光斜斜射進室內橘色的牆壁;舊城裡石磚小路的凹凸不平;推開精品小店玻璃門的風鈴聲…
Chris曾提醒我,要我盡量擺脫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因為我身在蒙特婁,就該好好過屬於這邊的生活,不能總是依賴台灣,可是他怎知,現在我最擺脫不了的,是那個城市的一切。台灣和蒙特婁,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國際交換生
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就讀經驗報告
前言:一個值得開發的國際視野、值得推展的合作關係
撰文:劉光能老師
完稿:2007.11.26
2006-07學年期間,法文系同學謠傳,系上的國際交換生去加拿大魁北克首都蒙
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就讀,上的雖然是長達一學年的法文密集課程,可是回到中大只能抵免2學分。2007-08學年開學以後,真相終於大白:首開先例的同學返校獲准抵免的課程總計24學分,相當於最近幾年到法國里摩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moges)就讀可望抵免的1.5倍。
蒙特婁是僅次於巴黎的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世界最大的法英雙語城市,也是北美東岸涵蓋美、加兩國三大城──紐約、波士頓、蒙特婁──的「藝文金三角」之一,本身擁有享譽全球的「爵士節」等藝文活動,彼此之間也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巡迴展演。此外,從蒙特婁搭乘巴士出發,只要三、五小時便可到達其他兩地,是法文系學生出國可資擴大發展為「北美經驗」的首要據點。
台灣的法文系學生出國求學,大可在「西歐經驗」之外加入「北美經驗」這個選項,做為決定未來人生發展的選擇方向之一。
台灣的英文系學生出國應當不會只肯去英國,而西班牙文系的學生大概也不會拒絕前進中南美。同樣的,你我也不至於認為,世界各國的華語學生都不該到台灣來求學。
依此類推,法文系假若抱持「排他」的心態,例如只聽得見所謂的「標準法語」(儘管法國本國各地的口音不一),好像學習法語只為「與課本對話」而非「與真人對話」,則未免忽視法語做為「國際語言」的地位,連帶否定「法語人口」
因多樣而可貴的語言、文化面貌,以及「法語國家」之中真實、豐富的社會、政治現象。假如也只看得見法國(而且是相當有限的法國局部),則又未免辜負「法語世界」或「法語文化圈」── francophonie ──當下所可提供的文化視野,自然也無助於拓展個人的未來生涯。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在2003年底開始透過新聘的助理教授Frank Muyard,和他的母校蒙特婁大學進行多邊通信、交錯商談。2004年初夏,我們在遭到校方拒絕幸好得到文學院禮雖輕而情意重的旅費補助之下,委請這位熱心的老師回國和相關主管晤談;接著在同年12月力邀對方的國際關係處亞洲負責人在訪亞途中加插台灣行程,到中大訪問,也因而順利在一週之後完成雙邊締約的程序。2006年9月,我自己則利用個人得自加拿大官方的電影研究計畫經費,親赴蒙特婁大學的國際關係處、法語教學中心、法國文學系、魁北克文學研究中心、東亞研究中心,分別與各單位主管、教授詳談各種跨國合作的可能,尤其是聯合開創「跨文化研究學程」的構想。
這段國際互動的過程給我最大的收穫,首先在於發現,法文系可以明確的提出「西歐經驗」、「北美經驗」這兩種概念和方向,給交換生做選擇。其次則在於發現,中大法文系看似身處文學院的邊陲,其實獨具開發「跨國合作跨文化研究碩士與博士學程」的潛力,而且受惠的對象可以涵蓋法文系全系,以及文學院全院,特別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當然,法文系有位同學首開先例,以締約大學交換生的名義到蒙特婁大學就讀,不但順利結業,也順利抵免學分,已經是大家在現階段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報告:從申請就讀到抵免學分,從生活瑣事到人生啟迪
撰文:裴涵暭
完稿:2007.10.15
I. 就讀申請程序、學制與課程簡介、學分抵免須知(p.3-5):
A. 就讀申請程序:
1. 三、四月:系、校審核通過之後,經由中大研發處國際組向蒙特婁大學國際關係處提出申請。
2. 四月中:依照蒙大就讀表格(Demande de participation)上面的要求提供必要資料,比如身分證明(出生證明得以護照影本取代)、計畫選讀課程(填選蒙大網站課表上的密集課程名稱),求學計畫(Programme d’échange)…等等。
3. 四月底、五月初:申請CAQ(Certificat d’acceptation du Quebec魁北克政府同意書)。
4. 五、六月:期間蒙大會陸續寄來註冊確認單、課程確認單、個人學號密碼、
到校後專人輔導時地等等資料,詳加閱讀即可。同時開始申請宿舍,可儘早辦理,以免向隅,住宿舍不僅方便、便宜,環境也好,比在外面住公寓好得多。
5. 七月:申請簽證。
6. 以上申請細節可參考蒙大表格: “Programmes bilateraux d’echanges d’etudiants : Demande de participation pour l’annee …” & “Confirmation de location - Studio en residences”,系辦也可提供電子檔範本。
7. 若有任何問題可上網查詢並循線洽詢:
台北加拿大教育中心:
蒙大國際學生事務處:
蒙大註冊組:
蒙大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
蒙大宿舍:
8. 搭機問題附註:如果抵達時並無親友可以接機,搭乘計程車是最簡便、可靠的辦法。但要記得預先通知蒙大負責輔導的專人,並且選擇在辦公日到達,以便領取宿舍鑰匙;當然也要隨身攜帶對方的辦公室電話、地址(包括兩組六碼的郵遞區號),以便機場司機準確的開到目的地。
B. 學制與課程簡介:
1. 學制:三學期制,即9-12月;1-4月;5-6(8)月。基本上,校際的交換計畫只有兩個學期,也就是九月至隔年四月,不過本人當時因為一些個人因素,有自行
到校後專人輔導時地等等資料,詳加閱讀即可。同時開始申請宿舍,可儘早辦理,以免向隅,住宿舍不僅方便、便宜,環境也好,比在外面住公寓好得多。
5. 七月:申請簽證。
6. 以上申請細節可參考蒙大表格: “Programmes bilateraux d’echanges d’etudiants : Demande de participation pour l’annee …” & “Confirmation de location - Studio en residences”,系辦也可提供電子檔範本。
7. 若有任何問題可上網查詢並循線洽詢:
台北加拿大教育中心:
蒙大國際學生事務處:
蒙大註冊組:
蒙大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
蒙大宿舍:
8. 搭機問題附註:如果抵達時並無親友可以接機,搭乘計程車是最簡便、可靠的辦法。但要記得預先通知蒙大負責輔導的專人,並且選擇在辦公日到達,以便領取宿舍鑰匙;當然也要隨身攜帶對方的辦公室電話、地址(包括兩組六碼的郵遞區號),以便機場司機準確的開到目的地。
B. 學制與課程簡介:
1. 學制:三學期制,即9-12月;1-4月;5-6(8)月。基本上,校際的交換計畫只有兩個學期,也就是九月至隔年四月,不過本人當時因為一些個人因素,有自行
上第三學期的課,但是就必須自費了,因為時間並不在交換學生計畫之內。
2. 學費:只需繳交中大的註冊學雜費;蒙大兩學期的學費免繳,第三學期的課程則為自費。
3. 保險費:蒙大學生都要繳交保險費,一個學期212加幣(每年可能會略有調整)。
4. 課程:本系大三交換生就讀的學院是Faculte de l’Education Permanente所開設的法語密集課程。課程選讀課程科目、時數、內容、教材、授課方法等詳情如下。
4-A. 選讀課程:以下說明為個人選修的課程和經驗,當然無法一概而論。
1. 第一學期:
a. 語言密集課程:每週二十小時,六週算一階段,一整個學期共十二週兩階段。評分方式為上課的口頭報告以及期末口試為主。
2. 第二學期:
a. 寫作類課程:每週三小時,共十五週。評分方式為平時的作文寫作,及期中期末考,內容為文法及寫作。
b. 口語類課程:每週三小時,共十五週。評分方式為平時的口頭報告及發言,和期末口試。
3. 第三學期(自費選讀):
a. 寫作類課程:與第二學期所上的寫作課程略同,只是級數及老師不相同。
b. 魁北克社會學:每週六小時,共八週。評分方式為期中考(申論題)及期末書面報告(申論題形式)。
4-B. 授課與評分:
1. 授課內容:比較偏向實用性且生活化,學生學習態度較為積極主動,老師授課方式比較注重與學生的對話及互動。
2. 評分方式:課程開頭時都會說明學期中會有幾個考試、幾個報告、幾個作業、分別占幾分。例如某個口頭報告占15分,老師就會在報告結束後給一張評分表,列出不同的選項,說明各項各得幾分(如發音3語法5創新度4…)。學期總成績即是將所有分別的成績加總,明確、客觀、公開。
C. 學分抵免須知:
1. 「上課證明書」與「成績單」:向就讀的Faculté de l’éducation permanente櫃檯申請即可。務必在學年結束離校前申請,而且科目、成績、時數細節越多越好(校方證明文件最佳,紙本手冊或網路公告資料亦可),以便帶回中大申請抵免。
2. 學分採計:綜合採計各學期的成績單上所列的科目數,以及上課證明書上所載的時數,依序折抵本系大三、大四課程,並優先抵免必修的語言類課程、其次為選修的文化類課程。
3. 抵免總數:依照上述的選課模式,返校後可望抵免24學分,相當於里摩日交
換生的1.5倍!
II. 日常生活實用資訊(p.5-6):
A. 校園硬體設備:
1. 體育館:蒙特婁冬天長達半年,體育設施多半在室內。蒙大就有一個很大的體育館,裡面包含所有設施,如健身房,籃球場,游泳池,羽球場,桌球室,操場,攀岩牆,網球場,冰上曲棍球…等等;室外則有足球場。
2. 餐廳:學校裡有café,供應早中晚餐,各式麵包,三明治,漢堡,飲料,湯品,主食,甜點,水果,沙拉…等等。不過自己煮比較划算,若在外吃,一個三明治約3.5加幣(台幣100元),熱可可1.4加幣(台幣40元),所以到超市買東西,上網找食譜最划算!
3. 宿舍:
a. 九月到隔年四月:住的是Térèse-Casgrain,這棟宿舍因為暑期當作旅館使用,所以裝修不錯,而且這棟宿舍是女生宿舍,分配到這個宿舍蠻幸運。一層樓只有十個房間(只有一個是套房,其他的為雅房),房間裡家具完備,書桌,電話及網路(要申請,費用另計),床(枕被自備,可帶台製睡袋替代),衣櫃,小冰箱,洗手台,鏡子,房間對一個人來說很寬敞。單數樓層都有交誼廳,備有電視,沙發,桌椅及微波爐,浴室則是每層樓都有。一樓則備有廚房,販賣機,公用電話
等等。宿舍靠近學校,環境清幽,價錢跟在外面租房子(450加幣以上)比起來更是便宜(加網路一個月才325加幣)。
b. 五月到七月:因為原來住的那棟要當旅館使用,所以仍然住宿的學生必須搬到隔壁棟Annexe,公共設備相對稍舊,房間較小,但房內設備都一樣,也很新。宿舍沒有冷氣(那裡畢竟是中緯度),靠馬路的房間夏天西曬,得買電風扇。 c. 蒙大的宿舍有三棟,住過的這兩棟,都讓我很滿意,至於我沒住過的那棟,則聽說人較雜,一層好像有二十戶,比較吵。
B. 細節舉例:
1. 下廚:外食昂貴,從台灣帶一些廚具,在房間使用是比較經濟的選擇。當然也可以使用宿舍公用廚房,不過比起在自己房間下廚,東西拿來拿去還是挺麻煩。我帶過去的有大同電鍋,黑晶爐,幾只鍋子,在那邊又另外買了二手的平底鍋跟新的小烤箱(很便宜,加稅才21元,可以考慮買一個,很方便。)
2. 消費水平:當然高於台灣,剛開始難免不習慣,久了便習以為常了。而且魁北克省的稅收很重,16%,除了食品以外,都要加稅。以下列舉一些食品(以Maxi大賣場為準,超商則再貴一些)和交通費以作參考:
牛奶一公升:2.3CAN
果汁一公升:4.0CAN
土司一條:2.7CAN
雞蛋一打:1.9CAN
礦泉水:1.5CAN
簡便外食(例如一個三明治,或兩片pizza):4.0CAN
與朋友到餐廳用餐:10~15CAN不等
地鐵公車月票:35CAN
單程票:2.75CAN
3. 交通工具:蒙大附近的生活機能很強;距離市中心約有20~30分鐘公車車程。蒙特婁的地鐵及公車都很發達,地鐵站可索取蒙特婁地圖,用網路查詢路線也很方便。
III. 蒙特婁心情札記(p.6-10):
在溫哥華飛台北的班機上,幸運地左邊兩個座位都是空的,吃了機上餐點,累了索性將旁邊座椅手把拉起,整個人躺在兩人座的空位上,催眠自己這樣也許可以睡的好一些,在引擎轟隆隆作響的七四七客機。
我閉上眼睛,映入眼簾的,是Debbie(她是因緣際會認識的一位在Mcgill大學唸書的台灣學生,好友)在上機前送我的明信片中寫的鼓勵、叮嚀和期許。明信片中沒有幾行字,卻字字動人,轉機時我看了不下百遍,幾乎可以背起來了。躺在勉強舒適的機艙座椅,我又開始回想,默背,她的那些美麗文字,接著在眼前
上映的,則是在蒙特婁時,每個我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眼淚兩行,斜斜地從眼角沁出滑到耳邊。
*
飛機抵達蒙特婁那天,天色灰暗,微涼,計程車行駛過的高速公路景色平平,襯著這陰灰的天空,就更開朗不起來了,但心裏還是忍不住讚嘆飛機這龐然大物,它到底是如何把我帶到這塊土地上的?
宿舍管理員領我到房間,滿臉堆著笑容謝過她以後,關起房門,坐在床上,面對空盪的房間,我還是流淚了。我真的來了,我真的身在蒙特婁了,我怎麼能一個人生活?原來這就叫做未知。
我是個依賴心很重的人,我依賴父母、好友、男友成習,如今他們都變成了耳機傳來的聲音,還有螢幕上平面的影像,我知道我真的要開始獨自一個人,應付好多好多事情了。生病了自己煮粥吃;黑晶爐是我從台灣帶去的廚具之一,煮東西很方便,是我的命,但是壞了得自己想辦法修好。零下二十度的寒冬一個人到Maxi買菜,心裏想著好想有人幫我一起提。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獨自在外的學子都會有這種自憐自艾的心理,不過我有時雖然悲於自己的孤單寂寞無助,卻也常因為發現自己堅強或樂觀的一面而欣喜。我知道這一趟,我最該學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獨立,堅強且冷靜地面對所有會令我悲
憤傷懷的人事物。依賴心重也許依舊是我的罩門,但我也相信過去我不曾有的獨立性格,已在那段時間生了根,接下來,就是好好繼續栽培了。
*
蒙大主校區附近的大道Boul. Edouard-Montpetit,是一條美麗的林蔭樹道,兩排多是三四樓的公寓平房,房齡看來都不小,卻樸實有味道,有時看著看著,就會好想有一間自己的小公寓。
第一天計程車開過這條大道時,綠樹及草坪也被陰天襯著一臉的垂頭喪氣,可是等到某天,當陽光藍天白雲都來了時,我就慶幸自己是住在這條大道宿舍上的人了。蒙特婁四季分明,在這條大道上展露無遺:秋天楓葉紅橙黃綠交錯,飄落的葉子鋪在人行道上如暖色調的地毯;冬天下過雪後,白雪靜靜地停在樹枝上,好整齊,好美,真希望永遠都不要有風吹過,免的讓輕軟細白的雪散落到地上成為行人腳下的泥巴雪水;春天來了,才知枝頭冒新芽的景象是如此,經歷過寒冬,才會渴望樹上及地面上的點點青綠;夏天,夏天何時來的都不知道,站在人行道上仰頭,看見的不再是樹枝簍空間的天空,而是滿滿的綠葉呀!蒙特婁冬天漫長,許多活動都是利用夏天舉辦,故蒙特婁人都很把握夏日時光,活動很多。沉靜了近半年的冬天,蒙特婁蓄勢待發,要在夏季展示它的盎然生意。
*
課程的內容,該是交換學生計畫中,我最重視的一項。主修既然是法語系,那麼
有機會出國交換學生,除了可以從生活環境中學習法語之外,次而該注重的,即是課程的學習內容了。
由於法國里摩日大學的課程,根據去過的學長姐那聽來的訊息,並非很理想,加上里摩日的環境不為我嚮往,因此獨自選擇了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婁大學,除了作不同的嘗試,也算是給學弟妹開個先鋒。
九到十二月的秋季課程,上的是密集法語課程,一星期五天共二十小時,課程以聽及說為取向,回想起來,算是比較輕鬆的一段日子,平時除了文法教學之外,老師也會使用各種影音媒體(新聞,電影,歌曲…等等),訓練學生聽力,了解當地文化,並增加課程豐富性。另外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次的口語報告,法語即興會話表演的次數更是頻繁,口語練習的次數相較於在本國學習,的確增加不少,受益良多。也因為是小班教學,讓我結識了許多好友,是我覺得最值得的地方,知己畢竟難求,人在異地,還能跟與我說著不同母語的人結為好友,想來蒼天戴我也不薄。
一月到四月的冬季課程,因為一些因素,並沒有依照交換計畫繼續上密集課程,而是選擇了四門中高階的精修課程-「寫作5」、「口語6」、「高階口語表達7」,以及「小論文撰寫」。我必須承認這些課程對當時的我挑戰頗大,「口語」及「高階口語表達」壓力猶重,而這兩門又為同一個老師,口頭報告很多(包括辯論賽、魁北克名歌手介紹、論述演講、魁北克地區介紹…等等),剛開始老師給我的分
數總是特別低,挫折感很重,加上時逢寒冬,氣溫零下二十度,日光少,整個城市被靄靄白雪覆蓋著,叫我怎麼不沉重?
不過高壓的學習,的確可以換來進步。例如課程常有的口頭報告,就需要上網蒐集許多資料,養成了閱讀法語文章的習慣,也增加了閱讀速度;面對群眾開口報告或演講的機會也會增加,也因為報告內容的主題很雜,所涉獵的法語字彙範圍也會變廣。
另外「小論文撰寫」則是一門很特殊的課程,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完成一份八至十頁的書面小論文,並在課堂上作口頭簡報,因此這是一個可以練習寫作跟口語的課程。學生每個禮拜跟老師單獨會談一次,跟老師討論所要論述的主題,每個禮拜都會有該完成的進度。最後一堂課的口頭報告,除了表現自己,也可以聽其他同學所作的簡報,不同的主題,趣味橫生,是一堂我很滿意的課程。另外這位老師很巧地也是我寫作課的老師,我們因此而熟識,她總是鼓勵我,誇獎我,跟我上一段提到的另一位總是給我低分的老師完全不一樣,所以那段時間,我真覺得自己的心情每個禮拜都在洗三溫暖,被打擊,被鼓勵,再被打擊,再被鼓勵,我只能說我也太容易受外界影響了。
至於五、六月的暑期課程,則是我為了完成蒙大法語第二外語語言能力證明書而加修的,不在交換學生計畫裡,課程為「寫作6」及「魁北克社會學」。有關後者,只能說是我這年來的極限了,因為這是蒙大大學部開給一般當地學生的課,
以我的語言能力去上這種課只能說是吃力,老師說的內容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十聽的懂,看班上同學振筆疾書地超筆記,我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書雖不厚但文章生字多,查了還不一定懂句義;期中考的申論題與期末報告更是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但是為了修完證書,以當時的情況,我非選這門課不可,只好硬著頭皮幹。
還好當時認識了一個魁北克女孩,她人好好,除了借我筆記,下了課還跟我一起討論上課內容,並針對我課本看不懂得部分作解釋。而我只能以她讚不絕口的鳳梨酥,還有帶她去吃牛記小廚四川菜,作為回報。沒有她的話,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修這門課,很謝謝她,也謝謝老天因為讓我修了這門課而結識她這個朋友。
修這門課,同時增加了對魁北克省的認識,英法七年戰爭原來也牽扯到魁北克這個地方,改變了這裡的命運;英法民族在這裡的關係是如何抗衡?為何法語區的經濟每況愈下,跟法裔民族本身又有什麼關係?Jean Lesage在六零年代怎麼帶領魁北克走向寂靜革命?宗教在寂靜革命的前後分別對魁北克有著什麼樣深遠的影響?過去的道聽塗說總算可以獲得一絲解答。上這門課,我才知道,我身在魁北克的土地上,卻對這裡一無所知,不過話說回來,我對台灣又知多少,想來汗顏。
*
法語世界說來很廣,傳統的印象多是停留在法國這個人稱浪漫又高傲的國家,在學校系上所傳授的也多半是法國的文化及法國的「法語」,所以我若沒來魁北克
這一趟,可能就沒什麼機會深入接觸另一種法語文化了。
法裔加拿大人(現在他們多自稱「魁北克人」)融合了加拿大人包容的性格,法語帶著魁北克特殊的腔調卻親切可人,剛開始聽不習慣,不懂他們句尾怎麼也像我們台灣人說國語,習慣加個語助詞「啦」(là);特色菜 “ Poutine”,是薯條放上Cheese塊,淋上肉汁,好吃地令我想念;下了公車司機跟你說的可能是 “Bonjour” (Good Day)而不是 “Au revoir”;跟朋友見面打招呼互親兩頰是溫馨友善的舉動;公寓陽台掛著「出租」(A Louer),用2½、3½、4½標示大小;課堂上老師放映著 “La Grande Séduction ” (台譯「誘惑醫生一百招」),魁北克偏遠小鎮上的村民用樸質可愛的性格誘惑了城市醫生,也誘惑了我;魁北克除了名氣響叮噹的Céline Dion,還有在蒙大上課的第一位密集班老師Andrée每提到必花痴地說是他第二號老公的魁北克名歌手Garou(因主演「鐘樓怪人」流行歌舞劇裡的怪人Quasimodo而成名);漫長的冬天激起了民眾對夏天的期待,加上蒙特婁六到八月的爵士節、喜劇節、戲劇節,成就了這裡的熱鬧跟歡笑。蒙特婁,跟你相處這幾個月,我到底知你多少?
*
對蒙特婁的的情感,其實有更多是投射在朋友身上,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種族,我們來自八方,相會在此,朋友這回事,怎麼如此平凡卻又耐人尋味?Chris來自夏威夷,是個無法認同自己是美國人的男孩,還記得第一次在課堂上他穿著
毛澤東的紅色上衣,我心生厭惡,但也忘了我們是怎麼成為朋友的,不過我倒是記得,那次在學校café裡,我叮囑他,下一回愛上別人,請不要用接吻或是上床作為開始時,他笑出來那一剎那。寧寧是我少數相處地來的大陸人,我們在政治立場方面,能互相包容,理性面對,原來要跳脫原本在國內的觀念及想法,用寬闊點的角度來評斷事物,是這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Debbie跟Annie,是姐姐,也是朋友,我期盼自己能有妳們的一半成熟就好了,妳們曾經拉著我的手,搭著我的肩,如今怎麼好像餘溫都還在?我還想念Adrian跟Miruna吃酥心糖那陶醉的表情,還有嘲笑我是petit poulet的樣子。還想念總是在電腦教室遇到Erika,兩個人互相苦笑,因為我們都有沒做完的報告。還想念艷玲阿姨邀我去她家吃包子,臨走前又塞了三個給我讓我帶上飛機時的滿臉愛心。還想念Marilou跟Eric吃麻婆豆腐時,口中說好吃,眼淚卻直流的可愛樣子…
*
我想人出了國,最大的收穫還是發現自己家鄉的好,想念臭豆腐,想念台北的車水馬龍,想念捷運在月台上呼嘯而過,想念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想念在餐桌上跟父母親分享生活瑣碎,想念跟朋友在百花川上嘻笑著要去上課,想念男友牽我的手,所有簡單而平凡的事情都從我生活中抽離了,想念蜂擁而至,原來我離不開台灣。我花了許多時間,才讓自己適應蒙特婁這個城市,但是對台灣的想念,卻從來沒少過,現在的我安安穩穩的坐在自己的書桌前打字,想到自己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就覺得心安。
但是我也知道,一旦離開了蒙特婁,想念的受詞將會是蒙特婁這個城市。縱使我走在市中心街頭時,曾有過是這個城市的局外人的感覺,我還是無法抹去曾在蒙特婁生活過的標記。記憶中熟悉的一切都已經離我一萬三千公尺遠,宿舍裡熟悉的味道;教室的門有點重,開門總是有些吃力;La Presse Cafe裡,下午的陽光斜斜射進室內橘色的牆壁;舊城裡石磚小路的凹凸不平;推開精品小店玻璃門的風鈴聲…
Chris曾提醒我,要我盡量擺脫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因為我身在蒙特婁,就該好好過屬於這邊的生活,不能總是依賴台灣,可是他怎知,現在我最擺脫不了的,是那個城市的一切。台灣和蒙特婁,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