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X 午好!我是来自青岛大学的赵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 ),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本节是几何光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该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章教学的重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分析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我分别从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能力基础(详见PPT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详见PPT )。
同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猜想与设计实验。
接下来是说教法学法。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上述诸方面,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法归一于学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说教学过程。这是我的时间安排(详见PPT )。 首先是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风景,说一说透过凸透镜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窗外的树变小而且变成倒立的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引入物距、像距的概念,同时复习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做好知识储备,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步:实验探究,层层深入。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几个要素,进行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拿凸透镜近距离观察课本上的字,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用同一个凸透镜看窗外的树和课本上的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呢?自然而然引出问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什么因素有关?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会观察到课本上的字是放大的,对比之前的实验,经过分析,很容易就能做出猜想与假设:因为窗外的树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课本上的字到凸透镜的距离要远,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根据学生的猜想我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既然凸透镜的成像性质是与物距有关,不妨就以焦点F 作为分界点,让学生分别观察焦距以内和焦距以外物体的成像性质。猜想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实验引题--根据现象做猜想--由猜想找切入点的方法,一环紧扣一环,步步递进,将难点轻松突破。
实验之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用到的器材,其中,光源是由6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光屏的方格大小与二极管大小一致,这样设计光源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扫清了实验观察中的障碍。
接下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实验。
分析与论证。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同学会发现光屏上呈接不到像,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将光屏放到凸透镜的前方,用眼睛观察。学生会透过凸透镜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而且是用光屏呈接不到的像,即虚像。而在物距大于焦距时,不同小组会得到两种不同结论:分别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学生的心中会产生疑问:到底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设计实验:在物距大于焦距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新的分界点2F 。让学生分别观察两倍焦距以内和两倍焦距以外物体的成像性质。
为了方便学生实验,可在2f 处做一个标记。
接下来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缩
小的像时,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我将引导学生整合以上实验现象,得到以下结论(图示,详见ppt )。
看了以上实验结论,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惑:在f 和2f 这两个点上,凸透镜成像规律又有什么特点呢?
此时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u=f和u=2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发现:在两倍焦点处,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而在焦点处,既不能用光屏成像,也不能用眼睛看到像。此时我将用多媒体播放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向同学解释为什么在焦点处凸透镜不能成像(详见PPT )。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整合以上所有实验结论,得到如下表格(详见PPT ) 经历了所有的实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反思猜想的正确性,探究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有哪些成功和失误, 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学会评估和反思。
第三步:巩固新知,深化提高。我采用小游戏的形式帮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制作五张卡片分别写“物”、“像”、"f" 、"2f" 、“凸透镜”。找五名学生分别拿一张卡片,持“像”的同学根据持“物”的同学所站的位置进行形象化的表演。这样寓学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知识。
小游戏之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总结了如下记忆口诀(详见PPT )
第四步: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使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本着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结构合理、便于理解记忆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详见PPT )
最后是我的教学特色分析。
1、我将传统的光源蜡烛改为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T ”字样,不仅便于定量比较物像大小,为实验探究扫清找像时的技术障碍,还避免了使用蜡烛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2、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对探究实验的设计逻辑清楚、环环相扣,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我的说课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我的讲课部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X 午好!我是来自青岛大学的赵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 ),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本节是几何光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该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章教学的重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分析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我分别从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能力基础(详见PPT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详见PPT )。
同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猜想与设计实验。
接下来是说教法学法。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上述诸方面,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法归一于学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说教学过程。这是我的时间安排(详见PPT )。 首先是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风景,说一说透过凸透镜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窗外的树变小而且变成倒立的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引入物距、像距的概念,同时复习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做好知识储备,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步:实验探究,层层深入。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几个要素,进行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拿凸透镜近距离观察课本上的字,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用同一个凸透镜看窗外的树和课本上的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呢?自然而然引出问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什么因素有关?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会观察到课本上的字是放大的,对比之前的实验,经过分析,很容易就能做出猜想与假设:因为窗外的树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课本上的字到凸透镜的距离要远,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根据学生的猜想我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既然凸透镜的成像性质是与物距有关,不妨就以焦点F 作为分界点,让学生分别观察焦距以内和焦距以外物体的成像性质。猜想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实验引题--根据现象做猜想--由猜想找切入点的方法,一环紧扣一环,步步递进,将难点轻松突破。
实验之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用到的器材,其中,光源是由6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光屏的方格大小与二极管大小一致,这样设计光源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扫清了实验观察中的障碍。
接下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实验。
分析与论证。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同学会发现光屏上呈接不到像,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将光屏放到凸透镜的前方,用眼睛观察。学生会透过凸透镜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而且是用光屏呈接不到的像,即虚像。而在物距大于焦距时,不同小组会得到两种不同结论:分别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学生的心中会产生疑问:到底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设计实验:在物距大于焦距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新的分界点2F 。让学生分别观察两倍焦距以内和两倍焦距以外物体的成像性质。
为了方便学生实验,可在2f 处做一个标记。
接下来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缩
小的像时,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我将引导学生整合以上实验现象,得到以下结论(图示,详见ppt )。
看了以上实验结论,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惑:在f 和2f 这两个点上,凸透镜成像规律又有什么特点呢?
此时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u=f和u=2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发现:在两倍焦点处,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而在焦点处,既不能用光屏成像,也不能用眼睛看到像。此时我将用多媒体播放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向同学解释为什么在焦点处凸透镜不能成像(详见PPT )。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整合以上所有实验结论,得到如下表格(详见PPT ) 经历了所有的实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反思猜想的正确性,探究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有哪些成功和失误, 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学会评估和反思。
第三步:巩固新知,深化提高。我采用小游戏的形式帮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制作五张卡片分别写“物”、“像”、"f" 、"2f" 、“凸透镜”。找五名学生分别拿一张卡片,持“像”的同学根据持“物”的同学所站的位置进行形象化的表演。这样寓学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知识。
小游戏之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总结了如下记忆口诀(详见PPT )
第四步: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使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本着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结构合理、便于理解记忆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详见PPT )
最后是我的教学特色分析。
1、我将传统的光源蜡烛改为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T ”字样,不仅便于定量比较物像大小,为实验探究扫清找像时的技术障碍,还避免了使用蜡烛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2、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对探究实验的设计逻辑清楚、环环相扣,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我的说课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我的讲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