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作者:岳文忠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5 | 更新时间:2004-12-27 | 文章录入:admin ]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

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建议〗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副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

⑷推行“胡汉融合”政策(汉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

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

〔教学作业〕

①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②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教学资料〗

志略猜忍,威福兼作——文明冯太后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8144349_yinbidelishi/32.shtml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作者:岳文忠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5 | 更新时间:2004-12-27 | 文章录入:admin ]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

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建议〗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副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

⑷推行“胡汉融合”政策(汉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

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

〔教学作业〕

①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②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教学资料〗

志略猜忍,威福兼作——文明冯太后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8144349_yinbidelishi/32.shtml


相关文章

  • 促进民族大融合
  •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 [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 ...查看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镇雄一中教师:黄海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 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 ...查看


  •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历史作用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认识:从东汉 ...查看


  • 初中历史集备教案(第17周)
  • 第一节: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 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 ...查看


  • 人民版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 ...查看


  • 20.北方民族大融合
  • 围堤湖学校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设计日期:12.12 施教日期: 主备者: 刘成祥 审核者: 使用人: 编号: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20.北方民族大融合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查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查看


  • 专题三_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