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 快乐就多一点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实的践行。

一、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

佛门倡导众生平等和万物相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佛门中人在构建社会和谐上能做些什么?

和尚,“以和为尚”。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和”一定要有条件,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和谐。六合敬就是出家人必须要完成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身和同住,这是和谐的基础。第二,口和无诤。第三个意和同悦。第四个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是利和同均,构建和谐社会也一样,做人的道德伦理是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要守法,我们出家人要守法守戒,这是和的基础。所以,佛门的“和”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圆满,如果能够做到六合敬,那么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相信都会和谐。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把自己担当责任、义务做得更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认同、去感悟。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爱我,如果我们不可爱别人就不会爱我。

欲望少一点 快乐就多一点(图片来源:资料图)

二、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

在这个喧嚣的物欲社会里,佛门是如何修心的?

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不执着。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呢?是我们放下但不放弃,我们在不放弃的过程中学会不执着,这就是放下。这个放下才会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修心。我们只有不执着在某个事物上,才会解脱。否则,我们执着在某个事物上都是一种错觉。我们必将受局限,所以我们需要醒过来,这就得从我们当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时候不要去留恋。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苦;活在当下,才能对现实负责。

我觉得修心应该有四点:第一,放不下放弃。要面对现实人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人以为放下就是全部不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不去烦恼,但我们还要去担当,还要去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也就是我们入乡要随俗,但并不是说我把我们的遵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放弃了。比如,我是个出家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饭,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随缘,但不可随便。第三是圆融不圆滑。圆融是什么?是包容是大气,要换位思考,但不是说出家人没有原则。佛门的戒律是什么?戒律是我们受戒人的两只脚,没有这两只脚就走不了路了。第四,负责不是负担。不要把对家庭、对社会、对信仰的负责当作一种负担。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负责的过程中会得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只要我们多做一些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我们就有快乐的资本,就有快乐的理由。

三、简单才自在

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么房奴、车奴、卡奴,仅仅这些称谓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力感和焦虑感。如何开导这些充满危机感的人们?

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自在。”人就是这样,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为什么要做奴隶呢?我希望大家做主人。许多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就是因为他们活在攀比的世界里,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也许有人会问:佛门是反对人们进取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佛门讲的是随缘,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如果达到了目的,你也是过客,不要太欢喜。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我们都是过客,把一个过客做好,简单点,自在点。如果你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东西,你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随缘,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么你就是快乐的。(文:静波法师)

释静波:

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实的践行。

一、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

佛门倡导众生平等和万物相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佛门中人在构建社会和谐上能做些什么?

和尚,“以和为尚”。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和”一定要有条件,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和谐。六合敬就是出家人必须要完成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身和同住,这是和谐的基础。第二,口和无诤。第三个意和同悦。第四个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是利和同均,构建和谐社会也一样,做人的道德伦理是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要守法,我们出家人要守法守戒,这是和的基础。所以,佛门的“和”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圆满,如果能够做到六合敬,那么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相信都会和谐。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把自己担当责任、义务做得更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认同、去感悟。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爱我,如果我们不可爱别人就不会爱我。

欲望少一点 快乐就多一点(图片来源:资料图)

二、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

在这个喧嚣的物欲社会里,佛门是如何修心的?

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不执着。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呢?是我们放下但不放弃,我们在不放弃的过程中学会不执着,这就是放下。这个放下才会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修心。我们只有不执着在某个事物上,才会解脱。否则,我们执着在某个事物上都是一种错觉。我们必将受局限,所以我们需要醒过来,这就得从我们当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时候不要去留恋。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苦;活在当下,才能对现实负责。

我觉得修心应该有四点:第一,放不下放弃。要面对现实人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人以为放下就是全部不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不去烦恼,但我们还要去担当,还要去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也就是我们入乡要随俗,但并不是说我把我们的遵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放弃了。比如,我是个出家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饭,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随缘,但不可随便。第三是圆融不圆滑。圆融是什么?是包容是大气,要换位思考,但不是说出家人没有原则。佛门的戒律是什么?戒律是我们受戒人的两只脚,没有这两只脚就走不了路了。第四,负责不是负担。不要把对家庭、对社会、对信仰的负责当作一种负担。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负责的过程中会得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只要我们多做一些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我们就有快乐的资本,就有快乐的理由。

三、简单才自在

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么房奴、车奴、卡奴,仅仅这些称谓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力感和焦虑感。如何开导这些充满危机感的人们?

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自在。”人就是这样,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为什么要做奴隶呢?我希望大家做主人。许多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就是因为他们活在攀比的世界里,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也许有人会问:佛门是反对人们进取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佛门讲的是随缘,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如果达到了目的,你也是过客,不要太欢喜。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我们都是过客,把一个过客做好,简单点,自在点。如果你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东西,你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随缘,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么你就是快乐的。(文:静波法师)

释静波:

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相关文章

  •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空老法师的赞叹!
  • 分享 我佛慈悲!的分享 热门推荐hot 搜索搜索 > 我佛慈悲! 分享心若止水的日志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空老法师的赞叹! 前天 21:46 @炫舞 @北方的狼 @紫阳和尚 || @静心 :静心. 作者 心若止水 当代佛门高僧大德对净 ...查看


  • 一滴何曾到九泉/修剪欲望
  • 一滴何曾到九泉 文/方 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在所读到的清明祭扫的古诗中,我尤其欣赏宋代诗人高翥的这首七律<清明&g ...查看


  • [纳尼亚传奇3]观后感
  • 英美电影评论 --<纳尼亚传奇3>观后感 <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很震撼,虽然眼泪留的少一点,但是思考却多了一些.发现不得不佩服C.S.LEWIS的创作和美国人拍的3D大片,富有极强的想象力... 同时也看我 ...查看


  •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净空法师讲解
  •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 1999/8/6 香港 档名:19-012-00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 ...查看


  • [周末读书]解味弘一法师,品读人生三层楼
  • 周末闲来无事,信手翻动王国维先生那本晦涩难懂的<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查看


  • 已经死亡byfox
  • 他想他大概爱上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那个人的名字叫迪亚斯,是个白袍法师. 他第一次见他是在一次不太正式的旅行上,那时他穿着白袍,身体瘦弱,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看起来像个清教徒般严谨.虽然是法师,却并不是以法术建长,他的专业是语言学,在大陆首 ...查看


  • 快乐之歌讲记
  • 快乐之歌讲记 <快乐之歌>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思考题 1.本论所讲的窍诀,平时应当如何串习,这样有什么必要? 2.为什么说自他的蕴身看似实有,实则虚幻?请以本论的教义归纳说明. 3.如果患了不治之症,世间人会如 ...查看


  • 佛语禅心,净化心灵
  • 佛语禅心(1)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 ...查看


  • _大唐三藏取经诗话_到_西游记_中救赎主题的发展与演变_杨光熙
  • DOI:10.14167/j.zjss.2009.09.0112009年第9期No.9,2009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年9月Sept.,200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