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第一章

1.简要回答社会经济运行中导致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

答:实现互惠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一是信息障碍;二是体制障碍;三是市场缺陷。2.简述劳动力的主要特征。 答: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3.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第二章

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

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几种类型?P41-43

3.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答: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4、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者在工资率变化的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

答: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

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 5、试述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三章

1、 简述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递减规律。

答: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

2、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具

有派生性?

3、简述决定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4、试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

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 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 MRP=VMP=MP.P。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 设为MC。显然,MC=W。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为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即:MRP=VMP=W。

如用文字叙述,即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

第四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

答: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是:

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行为,使劳动力与非劳动生产要素实现具体的结合,使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效率原则是产生劳动力市场的自然基础之一。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性。

答: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

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劳动与工资的交换,不仅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同时实现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依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导形式,企业法人财产的投资者主体主要是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国家,生产资料归根结底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因此,劳动力市场实现的经济利益,就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2、 简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

意义。 答: (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3)使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第五章

1、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哪些特征? 答: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其一,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其二,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就像能够产生货币收入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资本一样,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现实的收益。

其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并突出劳动能力和其素质结构的异质性,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强调体力、智力诸如健康状况、知识、技能等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是人力投资的对象,强调并突出高素质结构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其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要承担投资风险。

2、什么是一般培训?什么是特殊培训?

答: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如雇员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那么,不论这种业务技术知识、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们都属 于一般培训,或普通培训。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相反,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殊培训。 3、什么是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有什么特征?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意义?

答: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招聘、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管理系统。

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较,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雇员的招聘、录用、降职、调动、

晋升、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暂时解雇等等,表现为企业内部劳动要素的再组织行为。

其二,企业对组织内雇员的支配和雇员接受企业的行政指挥,受到必要的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指挥和服从这样的角度看,企业组织和每一个组织内的成员是从属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配置转换和工资变动等现象并不变更劳动关系。它是劳动力在企业内流动的表现。这种流动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流动调整着劳动职能的变换,能与位的优化匹配。

其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其功能是使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投入在劳动关系持续存在状态下的配置趋于优化,并使这种配置调整在费用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受到企业严密完整的计划约束,并受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刺激企业内培训的发展。第二,降低培训成本。第三,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 4、简要回答企业特殊培训的成本补偿途径。P186-187 5、简要回答人力资本投资

的主要方式。P168-171

7、简述运用净现值法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核算的主要步骤。P173-174

第六章

1、试论述哪些因素有利于缩小地区工资差别?

2、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3、简要说明计件工资形式的适用范围。

答: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

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X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以劳动的结果为计量工资的基础,它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主要是: (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生产行业和企业,等等。

4、如何看待由于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5、简述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具体表现。

答: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形成地区工资差别的原因方面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2)人均物质资本差异;(3)人均人力资本差异;(4)市场竞争程度差异,等等。 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终地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终地使

之消失,只能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6、试分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

7、试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原理。

答: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作为劳动力的均衡价格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取决于:(1)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训练费用等。(2)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

最后,工资的决定,即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是在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确定的。 从工资决定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可变的活劳动加之于不变的资本上面,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其边际使用价值递减,劳动力体现其使用价值的程度依资本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工资 又具有与有生产能力的劳

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和维持费用密切相关的趋势,即与劳动力价值有密切相关的趋势。所以,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地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同时,在工资决定方面还应看到,与商品价格决定的另一重大差别,商品价格的决定一般不受社会的和历史的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而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因素等。 8、简要说明计时工资及其使用范围。

答: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下述部门和人员:

(1) 产品数量标准不易

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 (2)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是主要地由个人决定,而是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

(3) 产品质量重于数量,

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工人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 产品、经营项目和

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

控制的企业,等等。 9、什么是福利?福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福利有以下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的支付,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制度安排决定,从而具有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多种福利支付形式具有强烈的企业个性色彩,依企业和职工各自的偏好, 自主灵活地确定基本工资和福利的组合,以及福利的支付项目。企业间在福利支付项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等等。

第七章

1、 简述产品市场的卖方垄

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答: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所以,垄断的企业就近似于一个行业。在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就等于对这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

垄断的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值,这样就使得垄断企业增加产品销售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的平均收益,即低于产品的价格。 由于垄断的企业在每种工资水平下雇用的劳动力,均比完全竞争的企业少,所以,产品市场的垄断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是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垄断对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它使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行业或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 2、某地区从改革开放以来,

基尼系数如题38表:

根据以上资料:

(1)说明基尼系数的含义、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 答:工资和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一直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高度重视。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洛伦茨曲线

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含义

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十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G,亦称为洛伦茨系数。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G=A/(A十B)。

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

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均等也不可能绝对不均等,所以,基尼系数G≠0,基尼系数G≠I,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洛伦茨曲线越弯曲,收入差距越大,分配越不均等; 经验表明,基尼系数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分配格局缺乏激励;基尼系数大于0.4,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某种社会震荡。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比较正常。

(2)简述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并判断该地区在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合理。

表中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尼系数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人们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1978年时基尼系数为0.15,表明人们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格局缺乏激励,基本

是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1988年—1998年收入

差距逐步拉大,但在合理

的范围,极大调动了大家

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国

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善。但进入21世

纪以来收入差距超过了基尼系数的合理范围,引起

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任务摆在了党和政府的面前。

3、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

于卖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

业的影响。 答:劳动力市场的卖方

垄断,是指工会组织通过控

制、限制劳动力供给,从而

获得影响劳动条件的能力。

卖方垄断的范围和影响程

度,视工人的组织程度、工

会组织规模、工会的财政状

况以及惯例而定。由于工会

组织通过控制劳动力供给,

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从

而对工资决定和就业发生

系统的影响。卖方垄断存在,

使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由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

地区劳动力市场。使流入地区或流入的行业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最终也

会降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

4、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

于买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

业的影响。

答:如果在劳动力市场

上,企业成为一个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力

市场劳动力的唯一雇主。此

时,买方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这将导致买方垄

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

的左上方:越是增加工人的

雇用,其边际成本增加的越多。

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

的存在,对就业和工资的影

响是:造成就业量低于完全

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水平;造成均衡工资水平,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

平;买方垄断企业内部长期

存在职业空位。

5、试论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6.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

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

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

比重为50%;B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

(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

(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

分)

第八章

1、如何正确理解就业概念? 答: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2、简述就业总量决定的基本原理。

答: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

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来源

于国民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连续不断地经常性生产。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即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3、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 答: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的、准确

的信息;(2)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3)不能迅速地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4)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等。

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 4、试论述技术性失业的特点及缓解对策。

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有以下特点:(1)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2)工资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3)以新方法生产现有产品与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比较,前者对失业的影响程度大;(4)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的影响大;(5)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工人的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缓解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5、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哪些形式?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

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景气与衰退)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第九章

1、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

答: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其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其三,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其四,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由于制度或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例如对价格实行严密的管制,使价格上涨受到阻碍,这便出 现了潜在性或压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不涉及这类问题,故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实际上涨而言的。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试分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具体是:其一,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二,企业的正常盈利属于生产成本的范畴,在追求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也造成商品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当工资提高时,企业与工资提高的形势相对应,要求增加利润,把商品价格提高到补偿工资提高的水平上,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其三,国际贸易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3、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意义? 答:揭示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关系。W·菲利普斯1958年发表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换位关系的曲线。该曲线以发现者命名,故称

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主要是:第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 系。第二,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定义为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含有重大的政策选择意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处在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4、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三,工资刚性增强。其四,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与水平,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获得新技能与信息的费用与组织等等。

自然失业率的客观存在说明,企图采用降低总失业使之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不仅不会对就业产生持久性影响,反而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第十章

1、 试论述公共部门就业决

策的特点及其就业增加的原因。 2、 简述政府行为对劳动力

市场的影响。

答:政府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1)为完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以及提供某些不便由社会厂商提供的公共服务活动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由于上述活动,特别是政府购买,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故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国家劳动立法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第二,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第三,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第四,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比较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4、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现代社会,公共

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主要是:(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2)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交换为基本外在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物品的社会价值,例如气象信息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 (3)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 5、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通常低于各类企业部门,工龄的增长与职务的提升带来工资的增加;(3)公共部门的劳动特点、职业结构特点使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很多公共物品类似于生活必需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等等。6、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

答:工资指导线制度是

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及其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和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形成的市场均衡工资率,决定了工资必须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工资过高会侵害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工资过低,会侵害劳动力所有者 的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无法维持经营。在上述调控体系中,以工资指导线为主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

第十一章

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 答:(1)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所谓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所谓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

(2)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第二,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第三,劳动关

系利益复杂化。第四,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第五,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以上劳动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3)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物质利益平衡机制;三是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四是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劳动合同制作为国家基本劳动制度充分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劳动关系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第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四,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另一方是雇员。 3、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

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

第一章

1.简要回答社会经济运行中导致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

答:实现互惠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一是信息障碍;二是体制障碍;三是市场缺陷。2.简述劳动力的主要特征。 答: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3.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第二章

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

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几种类型?P41-43

3.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答: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4、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者在工资率变化的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

答: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

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 5、试述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三章

1、 简述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递减规律。

答: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

2、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具

有派生性?

3、简述决定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4、试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

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涕减规律。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 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 MRP=VMP=MP.P。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 设为MC。显然,MC=W。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为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即:MRP=VMP=W。

如用文字叙述,即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

第四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

答: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属性是:

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行为,使劳动力与非劳动生产要素实现具体的结合,使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效率原则是产生劳动力市场的自然基础之一。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性。

答: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规定

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劳动与工资的交换,不仅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同时实现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依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导形式,企业法人财产的投资者主体主要是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国家,生产资料归根结底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因此,劳动力市场实现的经济利益,就是劳动力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2、 简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

意义。 答: (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3)使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第五章

1、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哪些特征? 答: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其一,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其二,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就像能够产生货币收入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资本一样,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现实的收益。

其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并突出劳动能力和其素质结构的异质性,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强调体力、智力诸如健康状况、知识、技能等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是人力投资的对象,强调并突出高素质结构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其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要承担投资风险。

2、什么是一般培训?什么是特殊培训?

答: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如雇员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那么,不论这种业务技术知识、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们都属 于一般培训,或普通培训。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相反,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殊培训。 3、什么是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有什么特征?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意义?

答: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招聘、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管理系统。

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较,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雇员的招聘、录用、降职、调动、

晋升、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暂时解雇等等,表现为企业内部劳动要素的再组织行为。

其二,企业对组织内雇员的支配和雇员接受企业的行政指挥,受到必要的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指挥和服从这样的角度看,企业组织和每一个组织内的成员是从属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配置转换和工资变动等现象并不变更劳动关系。它是劳动力在企业内流动的表现。这种流动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流动调整着劳动职能的变换,能与位的优化匹配。

其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其功能是使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投入在劳动关系持续存在状态下的配置趋于优化,并使这种配置调整在费用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受到企业严密完整的计划约束,并受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刺激企业内培训的发展。第二,降低培训成本。第三,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 4、简要回答企业特殊培训的成本补偿途径。P186-187 5、简要回答人力资本投资

的主要方式。P168-171

7、简述运用净现值法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核算的主要步骤。P173-174

第六章

1、试论述哪些因素有利于缩小地区工资差别?

2、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3、简要说明计件工资形式的适用范围。

答: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

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X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以劳动的结果为计量工资的基础,它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主要是: (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生产行业和企业,等等。

4、如何看待由于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5、简述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具体表现。

答: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形成地区工资差别的原因方面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2)人均物质资本差异;(3)人均人力资本差异;(4)市场竞争程度差异,等等。 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终地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终地使

之消失,只能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6、试分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

7、试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原理。

答: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作为劳动力的均衡价格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取决于:(1)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训练费用等。(2)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

最后,工资的决定,即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是在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确定的。 从工资决定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可变的活劳动加之于不变的资本上面,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其边际使用价值递减,劳动力体现其使用价值的程度依资本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工资 又具有与有生产能力的劳

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和维持费用密切相关的趋势,即与劳动力价值有密切相关的趋势。所以,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地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同时,在工资决定方面还应看到,与商品价格决定的另一重大差别,商品价格的决定一般不受社会的和历史的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而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因素等。 8、简要说明计时工资及其使用范围。

答: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下述部门和人员:

(1) 产品数量标准不易

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 (2)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是主要地由个人决定,而是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

(3) 产品质量重于数量,

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工人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 产品、经营项目和

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

控制的企业,等等。 9、什么是福利?福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福利有以下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的支付,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制度安排决定,从而具有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多种福利支付形式具有强烈的企业个性色彩,依企业和职工各自的偏好, 自主灵活地确定基本工资和福利的组合,以及福利的支付项目。企业间在福利支付项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等等。

第七章

1、 简述产品市场的卖方垄

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答: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只有一个唯一的产品供给者,厂商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没有近似的替代品,所以,垄断的企业就近似于一个行业。在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就等于对这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

垄断的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值,这样就使得垄断企业增加产品销售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的平均收益,即低于产品的价格。 由于垄断的企业在每种工资水平下雇用的劳动力,均比完全竞争的企业少,所以,产品市场的垄断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是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垄断对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它使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行业或职业岗位,流向低生产率的行业或职业岗位。 2、某地区从改革开放以来,

基尼系数如题38表:

根据以上资料:

(1)说明基尼系数的含义、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 答:工资和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一直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高度重视。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洛伦茨曲线

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含义

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十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G,亦称为洛伦茨系数。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G=A/(A十B)。

取值范围及各区间的意义

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均等也不可能绝对不均等,所以,基尼系数G≠0,基尼系数G≠I,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洛伦茨曲线越弯曲,收入差距越大,分配越不均等; 经验表明,基尼系数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分配格局缺乏激励;基尼系数大于0.4,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某种社会震荡。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比较正常。

(2)简述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并判断该地区在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合理。

表中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尼系数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人们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1978年时基尼系数为0.15,表明人们收入差距非常小,收入格局缺乏激励,基本

是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1988年—1998年收入

差距逐步拉大,但在合理

的范围,极大调动了大家

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国

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善。但进入21世

纪以来收入差距超过了基尼系数的合理范围,引起

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任务摆在了党和政府的面前。

3、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

于卖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

业的影响。 答:劳动力市场的卖方

垄断,是指工会组织通过控

制、限制劳动力供给,从而

获得影响劳动条件的能力。

卖方垄断的范围和影响程

度,视工人的组织程度、工

会组织规模、工会的财政状

况以及惯例而定。由于工会

组织通过控制劳动力供给,

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从

而对工资决定和就业发生

系统的影响。卖方垄断存在,

使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由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

地区劳动力市场。使流入地区或流入的行业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最终也

会降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

4、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处

于买方垄断时对工资和就

业的影响。

答:如果在劳动力市场

上,企业成为一个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力

市场劳动力的唯一雇主。此

时,买方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这将导致买方垄

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

的左上方:越是增加工人的

雇用,其边际成本增加的越多。

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

的存在,对就业和工资的影

响是:造成就业量低于完全

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水平;造成均衡工资水平,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

平;买方垄断企业内部长期

存在职业空位。

5、试论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6.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

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

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

比重为50%;B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

(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

(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

分)

第八章

1、如何正确理解就业概念? 答: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2、简述就业总量决定的基本原理。

答: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

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来源

于国民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连续不断地经常性生产。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即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3、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 答: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的、准确

的信息;(2)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3)不能迅速地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4)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等。

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 4、试论述技术性失业的特点及缓解对策。

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有以下特点:(1)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2)工资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3)以新方法生产现有产品与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比较,前者对失业的影响程度大;(4)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的影响大;(5)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工人的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缓解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5、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哪些形式?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

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景气与衰退)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第九章

1、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

答: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其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其三,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其四,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由于制度或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例如对价格实行严密的管制,使价格上涨受到阻碍,这便出 现了潜在性或压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不涉及这类问题,故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实际上涨而言的。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试分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具体是:其一,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二,企业的正常盈利属于生产成本的范畴,在追求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也造成商品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当工资提高时,企业与工资提高的形势相对应,要求增加利润,把商品价格提高到补偿工资提高的水平上,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其三,国际贸易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3、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意义? 答:揭示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关系。W·菲利普斯1958年发表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换位关系的曲线。该曲线以发现者命名,故称

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主要是:第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 系。第二,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定义为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含有重大的政策选择意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处在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4、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三,工资刚性增强。其四,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与水平,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获得新技能与信息的费用与组织等等。

自然失业率的客观存在说明,企图采用降低总失业使之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不仅不会对就业产生持久性影响,反而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第十章

1、 试论述公共部门就业决

策的特点及其就业增加的原因。 2、 简述政府行为对劳动力

市场的影响。

答:政府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1)为完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以及提供某些不便由社会厂商提供的公共服务活动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由于上述活动,特别是政府购买,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故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国家劳动立法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第二,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第三,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第四,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比较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4、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现代社会,公共

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主要是:(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2)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交换为基本外在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物品的社会价值,例如气象信息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 (3)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 5、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通常低于各类企业部门,工龄的增长与职务的提升带来工资的增加;(3)公共部门的劳动特点、职业结构特点使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很多公共物品类似于生活必需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等等。6、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

答:工资指导线制度是

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及其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和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形成的市场均衡工资率,决定了工资必须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工资过高会侵害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工资过低,会侵害劳动力所有者 的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无法维持经营。在上述调控体系中,以工资指导线为主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

第十一章

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 答:(1)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所谓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所谓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

(2)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第二,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第三,劳动关

系利益复杂化。第四,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第五,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以上劳动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3)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物质利益平衡机制;三是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四是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劳动合同制作为国家基本劳动制度充分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劳动关系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第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四,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另一方是雇员。 3、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

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 马原自考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1)
  • 2010--2015年简答.论述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说明: 1.考纲修改后的非选择题部分:简答+论述.其中简答题5个,题目散布在各个章节.论述题今年改为3选2(往年是2个必答题).其中历年来,哲学部分(一.二.三章)必有一题:政治经济学部分 ...查看


  • 2015年10月自考消费经济学(00183)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消费经济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18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查看


  • 2010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10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计量经济学 B .人力资本理论 C .劳动价值理论 D .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 ...查看


  • 2013年自考[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11760][考试大纲]
  •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http://www.fafu.edu.cn/html/2012/11/44631.htm 农大成教自考 2012-11-19 11:15:36 第一部分 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 ...查看


  • 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工程经济]真题
  •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工程经济 试卷 ( 课程代码:02194) 考生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按要求填 ...查看


  • 2017年马克思自考过程评价简答及论述
  • 考生答题记录--绪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绪论和第七.八章)(5 个) 返回 [阶段测试] 列表 本套试题共5题, 500分.答题得分:390分 [提交时间:2017-04-11 11:54:59] [题型:简答][100分] [1] 得分: 答 ...查看


  • 市场营销(自考)答题技巧
  • 前 言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与其它自考基础课不同的学科,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加上大多数同学没有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学习中就感觉到很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营销学>考题内容比较活,更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为提高< ...查看


  • 2014年4月全国自考[消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消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1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 ...查看


  • 2015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真题
  • 2015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真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近代英国哲学 D.近代法国哲学 ...查看


  • 2015年10月自考中国税制(00146)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税制 试卷 (课程代码 00146)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