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统计教案与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 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6+6+6+6+6写成乘法算式是( ),积是( )。

(2)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3)5的4倍是( ),( )的7倍是56。

(4)1米=( )厘米。

(5)在O里填上“〈”“〉”或“=”。

60厘米O1米 2×7O14 6×7O32 2×8O7+8

(6)四( )二十八 六八( ) 七( )五十六

(7)用卡片2、3、4能摆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8)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 )。

(9)下面哪个图形是对称的,请在( )里画“√”。

( ) ( ) ( ) ( )

(10) 4个8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

二、火眼金睛辩对错(对的打“V”,错的打“X”)

(1)笔算加减法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算起。( )

(2)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 )

(3)5×3和3×5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来计算。( )

1

(4)比76少20的数是56。 ( )

2. 5个8相加的和写出算式是5+8。 ( )

三、快乐选择,只选对的

(1)表示4个3 想加的算式是( )。

①3×4 ②4+3 ③3+3+3

(2)在2×6=O×4中,O可以填( )。

①2 ②3 ③6

(3)正方形中能画( )条对称轴。

①1 ②2 ③4 ④无数

(4)草地上有白兔6只,黑兔和灰兔都是3只,草地上有(

中颜色的兔子。

①18 ②3 ③9

四、看清题目,精心计算

(1)直接写得数。

37+17= 5×9= 8×6= 40—8=

7×4= 32+40= 95-40= 6×7=

4×9= 70-49= 30+15= 5×8=

8×7= 2×9= 9×9= 4×6=

9×7-13= 40+24-8= 92-54+20= 21+18+32=

(2)竖式计算。

2 )

38+44= 70-18= 45+55= 92-54+20= 21+18+32=

五、列式计算。(8分)

1.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9,积是多少?

2.9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六、用数学。(22分

1.

5元 28元 55元 36元

1小丽买一个小闹钟和一个书包,一共要用多少元? ○

2如果给你50元想买2件物品,你想买那2件,还剩下多少钱? ○

2.我来做“小厨(chú )师”——“午餐(cān)搭配”。

请你从下面的5种食品中选出2种来作为我们的“午餐”,其中一种是主

食,另一种是副食。(①②为主食,③④⑤为副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

搭配方法?请用线连接起来。

①米饭 ③鱼香肉丝

④腰果虾仁

②馒头 ⑤西红柿炒鸡蛋

3.下面是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五个国家获金牌的数量。

3

看上面表中的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请选择两个问题列算式算

一算。

4.下面是二(1)班同学喜欢体育运动项目的统计表。

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图涂上颜色,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 本班同学喜欢( )的人数最多。

⑵ 喜欢篮球和喜欢乒乓球的共有( )人。

⑶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4

姓名________

一、填空:(17分)

1、在计算36-6×5时,先算( )法,再算( )法。

2、984002000=( )亿≈( )亿(保留一位小数)。

3、1.23读作( );一百点零零一写作( )。

4、把5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使原来的小数缩小(

倍。

5、一个数由3个十,7个十分之一,4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6、7千克50克=( )千克 5.3米=( )厘米

7、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角是锐角。

8、正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 )度。

9、按角分,三角形可分为( )、( )、( )。

4

)。 )

10、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每段长5分米的小段,共锯了6次,那么这根

木头的长是( )米。

二、选择:(10分)

(1)10 (2) 100 (3)1000

2、下面的几种说话中,正确的是( )

(1)小数点的后面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 (2)一个数的末尾去掉零,数的大

小不变。

(3)小数的末尾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西瓜重( )。

(1)350克 (2)3千克500克 (3) 3.56克

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 700 650 45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

形。

(1)直角 (2) 锐角 (3)钝角

5、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 )三角形。

(1)直角 (2) 锐角 (3)钝角

三、 判断题 (10分)

1. 72×(38+42)=72×38+42 ( )

2. 因为A-8=B-6,所以A>B ( )

3、小数都比1小。 ( ) 4、0.9与0.90的计数单位都是十分之一。 ( ) 5、7.50,7.500,7.05这三个小数都和7.5大小相等。 ( )

四、计算:(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2.5+0.9= 3-1.4= 1.2-0.5=

27÷3×7= 24-8+10= 3×6÷9=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分)

6.7+2.53= 5.25-0.7=

5 1、把46.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 )倍。

3、脱式计算(6分)

(124-85)×12÷26 (59+21)×(96÷8)

4、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1.3+4.6+5.4+8.7 756-193-207

101×92 4800÷25÷4

五、解决问题:(33分)

1、(7分)

以学校为中心

1)、政府在 ___的方向距离是 米。

2)、体育场在 偏 的

方向上,距离是 米。 )、学校南偏东400米处是 4)文化宫在

2、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 王师傅每小时做45个, 徒弟每小时做28个, 王师傅工作6小时, 徒弟工作8小时, 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

3、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62千米,印度洋平均深度比它深0.27千米,太平洋平均深度比印度洋深0.13千米,太平洋平均深度是多少千米?

4、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370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190千米,卡车到上海还要行几小时?

5、在学校的前面有一条公路,在一旁每隔2米植一棵树,从起点到终点一共

植了22棵树,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6、中心小学2007年捡易拉罐情况统计图如下:(6分)

单位/千克

1050

150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根据上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捡易拉罐最多的年级与最少的年级相差多少?

2、全校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第一课时)

8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9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对途中显示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刚刚学习了《调查》,我们知道在开展调查活动前要制定出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后要把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其中统计表、统计图都是展示调查结果的方法。

师:这是一幅“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10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请仔细观察条形统计图,然后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仔细观察,讨论、发言)

3.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已经完成的折线统计图)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出示“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的特点:

(有一些线段连接而成,这叫做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你也想画一个这样的图吗?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生在小楷纸上完成折线统计

图的绘制。

(绘画方法:描点、连点成线、标明数据)

2.观察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仔细观察,同桌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小结: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所以,如果要了解数量的变化,我们采用折线统计图较为合适。 (例如:医院里病人体温的变化,病人的心电图,某地区的江水变化,某地区的温度变化等一般都采用折线统计图。)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小结并板书: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练习十九第2、3、4小题

第七单元 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不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应该让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就小结收场。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 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6+6+6+6+6写成乘法算式是( ),积是( )。

(2)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3)5的4倍是( ),( )的7倍是56。

(4)1米=( )厘米。

(5)在O里填上“〈”“〉”或“=”。

60厘米O1米 2×7O14 6×7O32 2×8O7+8

(6)四( )二十八 六八( ) 七( )五十六

(7)用卡片2、3、4能摆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8)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 )。

(9)下面哪个图形是对称的,请在( )里画“√”。

( ) ( ) ( ) ( )

(10) 4个8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

二、火眼金睛辩对错(对的打“V”,错的打“X”)

(1)笔算加减法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算起。( )

(2)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 )

(3)5×3和3×5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来计算。( )

1

(4)比76少20的数是56。 ( )

2. 5个8相加的和写出算式是5+8。 ( )

三、快乐选择,只选对的

(1)表示4个3 想加的算式是( )。

①3×4 ②4+3 ③3+3+3

(2)在2×6=O×4中,O可以填( )。

①2 ②3 ③6

(3)正方形中能画( )条对称轴。

①1 ②2 ③4 ④无数

(4)草地上有白兔6只,黑兔和灰兔都是3只,草地上有(

中颜色的兔子。

①18 ②3 ③9

四、看清题目,精心计算

(1)直接写得数。

37+17= 5×9= 8×6= 40—8=

7×4= 32+40= 95-40= 6×7=

4×9= 70-49= 30+15= 5×8=

8×7= 2×9= 9×9= 4×6=

9×7-13= 40+24-8= 92-54+20= 21+18+32=

(2)竖式计算。

2 )

38+44= 70-18= 45+55= 92-54+20= 21+18+32=

五、列式计算。(8分)

1.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9,积是多少?

2.9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六、用数学。(22分

1.

5元 28元 55元 36元

1小丽买一个小闹钟和一个书包,一共要用多少元? ○

2如果给你50元想买2件物品,你想买那2件,还剩下多少钱? ○

2.我来做“小厨(chú )师”——“午餐(cān)搭配”。

请你从下面的5种食品中选出2种来作为我们的“午餐”,其中一种是主

食,另一种是副食。(①②为主食,③④⑤为副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

搭配方法?请用线连接起来。

①米饭 ③鱼香肉丝

④腰果虾仁

②馒头 ⑤西红柿炒鸡蛋

3.下面是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五个国家获金牌的数量。

3

看上面表中的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请选择两个问题列算式算

一算。

4.下面是二(1)班同学喜欢体育运动项目的统计表。

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图涂上颜色,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 本班同学喜欢( )的人数最多。

⑵ 喜欢篮球和喜欢乒乓球的共有( )人。

⑶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4

姓名________

一、填空:(17分)

1、在计算36-6×5时,先算( )法,再算( )法。

2、984002000=( )亿≈( )亿(保留一位小数)。

3、1.23读作( );一百点零零一写作( )。

4、把5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使原来的小数缩小(

倍。

5、一个数由3个十,7个十分之一,4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6、7千克50克=( )千克 5.3米=( )厘米

7、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角是锐角。

8、正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 )度。

9、按角分,三角形可分为( )、( )、( )。

4

)。 )

10、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每段长5分米的小段,共锯了6次,那么这根

木头的长是( )米。

二、选择:(10分)

(1)10 (2) 100 (3)1000

2、下面的几种说话中,正确的是( )

(1)小数点的后面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 (2)一个数的末尾去掉零,数的大

小不变。

(3)小数的末尾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西瓜重( )。

(1)350克 (2)3千克500克 (3) 3.56克

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 700 650 45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

形。

(1)直角 (2) 锐角 (3)钝角

5、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 )三角形。

(1)直角 (2) 锐角 (3)钝角

三、 判断题 (10分)

1. 72×(38+42)=72×38+42 ( )

2. 因为A-8=B-6,所以A>B ( )

3、小数都比1小。 ( ) 4、0.9与0.90的计数单位都是十分之一。 ( ) 5、7.50,7.500,7.05这三个小数都和7.5大小相等。 ( )

四、计算:(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2.5+0.9= 3-1.4= 1.2-0.5=

27÷3×7= 24-8+10= 3×6÷9=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分)

6.7+2.53= 5.25-0.7=

5 1、把46.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 )倍。

3、脱式计算(6分)

(124-85)×12÷26 (59+21)×(96÷8)

4、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1.3+4.6+5.4+8.7 756-193-207

101×92 4800÷25÷4

五、解决问题:(33分)

1、(7分)

以学校为中心

1)、政府在 ___的方向距离是 米。

2)、体育场在 偏 的

方向上,距离是 米。 )、学校南偏东400米处是 4)文化宫在

2、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 王师傅每小时做45个, 徒弟每小时做28个, 王师傅工作6小时, 徒弟工作8小时, 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

3、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62千米,印度洋平均深度比它深0.27千米,太平洋平均深度比印度洋深0.13千米,太平洋平均深度是多少千米?

4、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370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190千米,卡车到上海还要行几小时?

5、在学校的前面有一条公路,在一旁每隔2米植一棵树,从起点到终点一共

植了22棵树,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6、中心小学2007年捡易拉罐情况统计图如下:(6分)

单位/千克

1050

150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根据上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捡易拉罐最多的年级与最少的年级相差多少?

2、全校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第一课时)

8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9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对途中显示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刚刚学习了《调查》,我们知道在开展调查活动前要制定出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后要把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其中统计表、统计图都是展示调查结果的方法。

师:这是一幅“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10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请仔细观察条形统计图,然后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仔细观察,讨论、发言)

3.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已经完成的折线统计图)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出示“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的特点:

(有一些线段连接而成,这叫做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你也想画一个这样的图吗?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生在小楷纸上完成折线统计

图的绘制。

(绘画方法:描点、连点成线、标明数据)

2.观察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仔细观察,同桌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小结: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所以,如果要了解数量的变化,我们采用折线统计图较为合适。 (例如:医院里病人体温的变化,病人的心电图,某地区的江水变化,某地区的温度变化等一般都采用折线统计图。)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小结并板书: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练习十九第2、3、4小题

第七单元 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不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应该让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就小结收场。


相关文章

  • 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及课堂练习题
  •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 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 ...查看


  • 四年级科学下册 我在长大1教学反思 冀教版
  •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成长与变化 16. 我在长大 前不久,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完全没有实验.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课<我在长大>,说实在的,备课阶段我非常忧虑,担心学生会以沉默相对.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3 复式统计表教学计划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 ...查看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2周教案
  • 第十二周 教案 第1课时 §5.4.1 数据的波动(一)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 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 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 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 ...查看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采众家之长,促资源共享 樱桃园中心小学 王艳丽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 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查看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采众家之长,促资源共享 樱桃园中心小学 王艳丽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 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 ...查看


  • 六年级下册复习课教案
  •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 ...查看


  • 2017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识字2[姓氏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 2017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识字2<姓氏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姓氏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