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异黄酮的功能和开发前景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它主要包括为染料木素,大豆黄素,黄豆黄素。动物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癌症、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与治愈作用。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作用;研制
迄今为止,已发现很多天然植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它主要包括为染料木素,大豆黄素,黄豆黄素。动物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癌症、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与治愈作用。物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的功效,有的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进入了临床应用,如喜树碱、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它们在肿瘤治疗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已占据了抗肿瘤药物市场的主要地位,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几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的天然抗癌药。
1 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重要的非营养素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防治骨质疏松等作用。早在1990年6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曾组织全美著名学者研讨了大豆的抗癌防癌效果,肯定大豆异黄酮是最佳的天然抗癌物质。大豆异黄酮抗肿瘤机制主要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形成过程中的酶如酪氨酸蛋白激酶和拓扑异构酶、抗氧化、调节细胞周期等。
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成为了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可能是大豆异黄酮抗肿瘤的途径之一。河福金等报道大豆异黄酮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该作用主要与减少肿瘤血管的生成有关。张义等[1]用高、中、低剂量大豆异黄酮进行体内抑瘤实验,发现高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肝癌、乳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4.4%和61.3%(P
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途径之一。余丽梅等在研究中发现大豆异黄酮能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细胞YAC-1和小鼠ESC 艾氏肉瘤的生长,同时也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正常雌性小鼠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
大豆属于常用食品,安全性较高,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亚洲国家居民的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与大量摄入豆类食品有关。可见,大豆异黄酮作为抗癌药物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
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及作用
3.1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样作用
研究发现, 大豆异黄酮的活性组分Gen 和Dai 在结构上与哺乳动物的雌激素——雌二醇相似,都具有雌激素的活性基团——二酚羟基,它可与生物体内雌激素受体结合而表现出弱雌激素功能。由于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与ER 的结合力和甾体雌激素与ER 的结合力相比低近千倍,因此其结合后的潜在健康效应存在U 型剂量效应关系[4],即低剂量时由于它与雌激素竞争结合ER 而降低了雌激素活性,因而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而中剂量时可产生一定的雌激素活性;高剂量时,补充的大豆异黄酮则可活化因雌激素水平限制而未能活化的ER ,产生雌激素增强效应。这种U 型剂量效应关系使得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多种功能,可缓解更年期综合症。据临床调查表明,日本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与欧美国家相比,仅达到1/4发病率,这
主要是因为日本女性饮食中含有较多的大豆异黄酮,可见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活性成分在此起到了雌激素增强效应。
3.2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
研究发现金雀异黄素结晶体在肿瘤的发育过程中能有效的阻止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细胞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大致经过以下4个过程:正常细胞--癌变前细胞--癌细胞--癌细胞转移,大豆异黄酮中的金雀异黄素可抑制癌细胞血管的新生和癌前期细胞的DNA 合成过程,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发育。它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影响具有双效应,0.1-10umol/L的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有促进作用;当金雀异黄素的浓
[5]度>10umol/L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对雌激素非依
赖性乳癌细胞株NDA-MB-231,金雀异黄素在上述低剂量时无作用,高剂量时抑制DNA 合成,这些表明DNA 合成的刺激作用依赖于雌激素受体,而对DNA 的抑制作用则通过非雌激素受体途径[6 7]。Mitchell 等研究发现金雀异黄素在相当生物剂量时可引起前列腺细胞系PC-3与
[8]LNCaP (雄激素受体阳性)生长抑制。另外,金雀异黄素对用血清刺激生长的雌激素受体
的T 47D 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9]。
由此可见,金雀异黄素对早期癌细胞转化及癌细胞新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并有效的抑制癌组织中血管新生,从而阻断对其所需营养物质的供给,因此能治疗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白血病等。
用金雀异黄素纯品进行的动物模型治癌研究证明,它可抑制致癌物诱导的癌变前期的生物学
[11][12]指标异常直肠小囊形成;抑制DMBA-TPA 诱导的皮肤癌的发病率,肿瘤数量和肿瘤大小;
降低DMBA 诱导的乳腺癌发病率,数量和大小,延长潜伏期。金雀异黄素进入肠道后被迅速吸收,在肠壁及肝脏转化为金雀异黄素-7-氧-β-葡糖苷酸结合物,经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回收率于4h 达到75~80%摄入量。金雀异黄素-7-氧-β-葡糖苷酸结合物再经肠道重吸收并重新出现在胆汁中,形成肠肝循环[11]。肠肝循环的累积作用使得金雀异黄素的生物利用率增高,金雀异黄素在肠道通过被动机制吸收。
3.3 大豆异黄酮对骨质疏松作用
大豆异黄酮可缓解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非类固醇的植物雌激素在骨重建上与传统的雌激素不同,骨上有ER-β可与雌激素特异结合。它可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引起破骨细胞凋亡,该作用可为抗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 减少去卵巢鼠的骨丢失,这一现象在合成异黄酮-依普异黄酮对骨细胞培养的影响中也可观察到Gen 增加骨形成指标-碱性磷酸酶活性,而此作用可被雌激素拮抗物降低。而Dai 降低骨转换率则可通过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所致。当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破骨细胞活性中发挥作用时,也可能通过Gen 诱导凋亡或通过Gen 影响多种酪氨酸激酶介导的通路所致。
此外,成骨细胞分泌一种保护素,可以与核因子kB 受体激活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 –kappa B ligand , RANKL)相结合。RANKL 表达分布在成骨细胞表面,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提高骨吸收速率。骨保护素可与RANKL 结合而阻止RANKL 与其功能性受体因子kB 受体激活剂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金雀异黄素可通过ER 而增加骨保护素mRNA 表达和蛋白质分泌,抑制骨吸收,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14]。
3.4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应。作用机制有5种:①对LDL (低密度蛋白)受体的调节:大豆异黄酮可使LDL 受体发生正向调节,使LDL 受体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胆固醇的代谢;②抗氧化性[16]:大豆异黄酮具有降低LDL 颗粒体积和防止LDL 过度氧化作用,异黄酮通过这种作用降低LDL 颗粒在冠状动脉硬化中的沉积从而降低粥样硬化的发生率;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7]:可降低基底纤维生长因子(BFGF )以及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Walker 等发现染料木素可直接激[15][13][10]
活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增加一氧化氮释放产生血管舒张、抑制单核细胞粘附、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等作用;④抗血栓生成作用:活性氧在血管损伤及动脉血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氧化物参与血小板激活,此过程需要酪氨酸激酶参与染料木素通过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阻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生成,进而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⑤影响血管反应性,改善因AS (动脉粥样硬化)而受损的血管功能。
4 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前景
大豆异黄酮有苦涩味,口感差,以前在食品加工中尽量除去,近年来由于人们了解到大豆异黄酮有调理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功能。日本、美国相继开发出了各种大豆异黄酮制品和健康食品。我国在提取异黄酮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正在研究开发一些保健食品。如营养口服液、胶囊等保健制品,市场潜力很大。随着对大豆磷脂、植物凝血素、低聚糖、蛋白肽、甾醇、皂苷、异黄酮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日益深化,大豆异黄酮将备受世人瞩目,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美国营养学家艾尔·敏德尔曾经说过:21世纪女性用大豆异黄酮就像20世纪服用维生素一样普遍。这一预言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成为事实:自1995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原料的功能食品在芬兰上市以来,大豆异黄酮类功能食品在几年之内迅速风靡西方发达国家。1996年FDA 批准大豆异黄酮进入美国市场,目前美国市场上已经有300多种大豆异黄酮功能食品,并且销售额日益上升。1999年为1亿美元,2000年为235亿美元,2001年为47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美国大豆异黄酮制品销售额将达60亿美元, 经济学家称之为“大豆奇迹”。
美国《女性健康》杂志近期称,有1/3的美国女性,也就是3500万人正处于更年期,而这些人群中的50%~80%将会因出现更年期症状而寻找药物或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作为缓解和治疗这些症状的天然植物雌性激素。按每天每人摄取50mg 计算,势必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异黄酮作为医药或保健食品的原料或添加剂,国际市场的需求将稳步增长,年需求量将很快达到500~800吨,远期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000吨。国内市场,随着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实力和有原料优势的大豆压榨企业的加入,必将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加上人们对大豆异黄酮认识提高,我国大豆异黄酮需求量也将呈快速上升态势。
我们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雌激素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走访部分专家,获知雌激素的使用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许多妇女从四十多岁开始至终生服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妇女对自身健康及保健意识的要求也不断加强,身体出现不适一般会找医生看病。目前,广州各大医院都设有“更年期专家门诊”,就诊病人每日有几十人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以潮热、盗汗、心烦为主,个体差异较大,80%以上更年期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15%症状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原则上更年期妇女都应该适当补充雌激素和钙。据统计,我国45岁以上妇女占全国人口的12.72%,约有1.6亿人,其中更年期妇女0.83亿人,这说明我国专指市场的规模相当庞大。即使占领1/10的专指市场份额,其收益也将是巨大的。并且我国政府也围绕大豆的营养价值,在全国推行了“大豆行动计划”。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坚实成熟的科研基础,更加显示出目前开发该方面产品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认为,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8]
改善经期及更年期不适 经期及更年期不适常与雌激素分泌不平衡有关,长期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雌激素水平维持正常,达到改善经期不适的目的。
2、预防骨质疏松及乳腺癌 女性随着雌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防止骨骼钙质溶出的功能减弱,造成骨质流失,如果及时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防止骨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补充大豆异黄酮能够减少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高而缓乳腺癌的危险性。
3、改善产后精神障碍 女性生育后孕激素减少,雌激素水平尚未恢复,因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形成精神障碍,大豆异黄酮可及时补充这种缺乏。
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 女性30岁后雌激素下滑, 更年期下滑到15%,补充植物雌激素有效延缓女性容易衰老.
豆浆就是很好的选择, 豆浆富含植物蛋白质等养分。且含有一种牛奶所缺乏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原,所以,女性每天喝豆浆,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病率,减轻、缩短更年期综合征的不适和时间,并且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作用。常饮豆浆,还可以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可以使皮肤白皙润泽,容光焕发。所以有一种说法:男喝牛奶, 女喝豆浆.
【参考文献】
1 李琳,钱忠明.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学作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24-726.
2 苗慧,赵海.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2):86-90.
3 虞丹. 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海峡药学,2007,19(2):9-12.
[1]李琳,钱忠明.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学作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J ].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24726.
[2]毛峻琴,宓鹤鸣.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J ]. 中草药,2000,31(1):6163. [3]Kim H, Peterson TG, Barncs S. Mechanisms of the soy isoflavone
genistein:emerging role for its effect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signaling pathways [J ].Am J Clin,1998,68:14181421.
[4]Hom Ross PL, BarmesS, Lee M, et al.Assessing phytoestrogen exposure in epidemiologisctudies: development of a database[J ].Cancer Cause
Control,2000,11(4):289292.
[5]Joanne ND, Brahmchetna S, Mahbubur B,et al.Cenistein induced upregulation of p21WAF1 downregulation of cyclin B,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J ].Nutr Cancer,1998,32(3):123125.
[6]刘颖,张牧,王小雪,等. 染料木素黄酮对人胃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 ]. 营养学报,2001,23(1):6264.
[7]马吉祥,王勤忠,苏军英,等.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J ]. 中国肿瘤,2004,13(1):3437.
[8]朱俊东,杨家驹. 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研究进展[M ]. 国外医学卫生分册,1998,85(5):257260.
[9]杨镇洲,糜漫天,朱俊东,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BcBp37细胞增殖与TGF β关系的研究[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4):434437.
[10]方庆伟,刘颖,宋丹凤,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及作用机制研究[J ]. 卫生研究,2002,31(5):367369.
[11]Zhou JR, Mukherjee P, Gugger ET, et al.Inhibtion of murine bladder tumorigenesis by soy isoflavones via alterations in the cell cycle, apoptosis, and angiogenesis. Cancer Ras, 1998, 58(22):52315238.
[12]Alhassan SA, Pietrasczkiwicz H, Aloso MD,et al. Genistein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a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J ].Nutr Cancer,1999,34(1):1219.
[13]井乐刚,路芳,张永忠,等. 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J ].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2):6265.
[14]张俊文,王丕龙,汤为学,等.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研究[J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3):329331.
[15]刘颖,张玮玮,李景刚,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J ]. 食品科学,2004,25(5):163166.
[1] Wei H, Bowen R, Cai Q,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prom otional effect of the soybean isoflavascular genistein [J].Proc Soc Exp Biol Med. 1999,208(10):124
[2] Schmitt E, Dekant W, Stopper H. Assaying the estrogenicity of phytoestrogens in cells of different estro gensensitive tissues [J]. Toxicol In vitro .2001,15:433
[3] Kenneth D RS.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soy isoflavones from foo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adults to infants. J Nutr. 2000,130:654
[4]C.Herman, T.Adlercrentz, R.Barry, et al. Sonybean phytoestroges intake and
豆异黄酮的功能和开发前景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它主要包括为染料木素,大豆黄素,黄豆黄素。动物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癌症、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与治愈作用。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作用;研制
迄今为止,已发现很多天然植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它主要包括为染料木素,大豆黄素,黄豆黄素。动物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癌症、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具有预防与治愈作用。物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的功效,有的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进入了临床应用,如喜树碱、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它们在肿瘤治疗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已占据了抗肿瘤药物市场的主要地位,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几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的天然抗癌药。
1 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重要的非营养素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防治骨质疏松等作用。早在1990年6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曾组织全美著名学者研讨了大豆的抗癌防癌效果,肯定大豆异黄酮是最佳的天然抗癌物质。大豆异黄酮抗肿瘤机制主要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形成过程中的酶如酪氨酸蛋白激酶和拓扑异构酶、抗氧化、调节细胞周期等。
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成为了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可能是大豆异黄酮抗肿瘤的途径之一。河福金等报道大豆异黄酮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该作用主要与减少肿瘤血管的生成有关。张义等[1]用高、中、低剂量大豆异黄酮进行体内抑瘤实验,发现高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肝癌、乳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4.4%和61.3%(P
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途径之一。余丽梅等在研究中发现大豆异黄酮能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细胞YAC-1和小鼠ESC 艾氏肉瘤的生长,同时也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正常雌性小鼠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
大豆属于常用食品,安全性较高,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亚洲国家居民的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与大量摄入豆类食品有关。可见,大豆异黄酮作为抗癌药物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
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及作用
3.1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样作用
研究发现, 大豆异黄酮的活性组分Gen 和Dai 在结构上与哺乳动物的雌激素——雌二醇相似,都具有雌激素的活性基团——二酚羟基,它可与生物体内雌激素受体结合而表现出弱雌激素功能。由于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与ER 的结合力和甾体雌激素与ER 的结合力相比低近千倍,因此其结合后的潜在健康效应存在U 型剂量效应关系[4],即低剂量时由于它与雌激素竞争结合ER 而降低了雌激素活性,因而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而中剂量时可产生一定的雌激素活性;高剂量时,补充的大豆异黄酮则可活化因雌激素水平限制而未能活化的ER ,产生雌激素增强效应。这种U 型剂量效应关系使得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多种功能,可缓解更年期综合症。据临床调查表明,日本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与欧美国家相比,仅达到1/4发病率,这
主要是因为日本女性饮食中含有较多的大豆异黄酮,可见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活性成分在此起到了雌激素增强效应。
3.2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
研究发现金雀异黄素结晶体在肿瘤的发育过程中能有效的阻止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细胞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大致经过以下4个过程:正常细胞--癌变前细胞--癌细胞--癌细胞转移,大豆异黄酮中的金雀异黄素可抑制癌细胞血管的新生和癌前期细胞的DNA 合成过程,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发育。它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影响具有双效应,0.1-10umol/L的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有促进作用;当金雀异黄素的浓
[5]度>10umol/L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对雌激素非依
赖性乳癌细胞株NDA-MB-231,金雀异黄素在上述低剂量时无作用,高剂量时抑制DNA 合成,这些表明DNA 合成的刺激作用依赖于雌激素受体,而对DNA 的抑制作用则通过非雌激素受体途径[6 7]。Mitchell 等研究发现金雀异黄素在相当生物剂量时可引起前列腺细胞系PC-3与
[8]LNCaP (雄激素受体阳性)生长抑制。另外,金雀异黄素对用血清刺激生长的雌激素受体
的T 47D 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9]。
由此可见,金雀异黄素对早期癌细胞转化及癌细胞新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并有效的抑制癌组织中血管新生,从而阻断对其所需营养物质的供给,因此能治疗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白血病等。
用金雀异黄素纯品进行的动物模型治癌研究证明,它可抑制致癌物诱导的癌变前期的生物学
[11][12]指标异常直肠小囊形成;抑制DMBA-TPA 诱导的皮肤癌的发病率,肿瘤数量和肿瘤大小;
降低DMBA 诱导的乳腺癌发病率,数量和大小,延长潜伏期。金雀异黄素进入肠道后被迅速吸收,在肠壁及肝脏转化为金雀异黄素-7-氧-β-葡糖苷酸结合物,经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回收率于4h 达到75~80%摄入量。金雀异黄素-7-氧-β-葡糖苷酸结合物再经肠道重吸收并重新出现在胆汁中,形成肠肝循环[11]。肠肝循环的累积作用使得金雀异黄素的生物利用率增高,金雀异黄素在肠道通过被动机制吸收。
3.3 大豆异黄酮对骨质疏松作用
大豆异黄酮可缓解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非类固醇的植物雌激素在骨重建上与传统的雌激素不同,骨上有ER-β可与雌激素特异结合。它可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引起破骨细胞凋亡,该作用可为抗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 减少去卵巢鼠的骨丢失,这一现象在合成异黄酮-依普异黄酮对骨细胞培养的影响中也可观察到Gen 增加骨形成指标-碱性磷酸酶活性,而此作用可被雌激素拮抗物降低。而Dai 降低骨转换率则可通过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所致。当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破骨细胞活性中发挥作用时,也可能通过Gen 诱导凋亡或通过Gen 影响多种酪氨酸激酶介导的通路所致。
此外,成骨细胞分泌一种保护素,可以与核因子kB 受体激活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 –kappa B ligand , RANKL)相结合。RANKL 表达分布在成骨细胞表面,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提高骨吸收速率。骨保护素可与RANKL 结合而阻止RANKL 与其功能性受体因子kB 受体激活剂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金雀异黄素可通过ER 而增加骨保护素mRNA 表达和蛋白质分泌,抑制骨吸收,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14]。
3.4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应。作用机制有5种:①对LDL (低密度蛋白)受体的调节:大豆异黄酮可使LDL 受体发生正向调节,使LDL 受体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胆固醇的代谢;②抗氧化性[16]:大豆异黄酮具有降低LDL 颗粒体积和防止LDL 过度氧化作用,异黄酮通过这种作用降低LDL 颗粒在冠状动脉硬化中的沉积从而降低粥样硬化的发生率;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7]:可降低基底纤维生长因子(BFGF )以及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Walker 等发现染料木素可直接激[15][13][10]
活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增加一氧化氮释放产生血管舒张、抑制单核细胞粘附、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等作用;④抗血栓生成作用:活性氧在血管损伤及动脉血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氧化物参与血小板激活,此过程需要酪氨酸激酶参与染料木素通过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阻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生成,进而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⑤影响血管反应性,改善因AS (动脉粥样硬化)而受损的血管功能。
4 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前景
大豆异黄酮有苦涩味,口感差,以前在食品加工中尽量除去,近年来由于人们了解到大豆异黄酮有调理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功能。日本、美国相继开发出了各种大豆异黄酮制品和健康食品。我国在提取异黄酮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正在研究开发一些保健食品。如营养口服液、胶囊等保健制品,市场潜力很大。随着对大豆磷脂、植物凝血素、低聚糖、蛋白肽、甾醇、皂苷、异黄酮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日益深化,大豆异黄酮将备受世人瞩目,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美国营养学家艾尔·敏德尔曾经说过:21世纪女性用大豆异黄酮就像20世纪服用维生素一样普遍。这一预言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成为事实:自1995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原料的功能食品在芬兰上市以来,大豆异黄酮类功能食品在几年之内迅速风靡西方发达国家。1996年FDA 批准大豆异黄酮进入美国市场,目前美国市场上已经有300多种大豆异黄酮功能食品,并且销售额日益上升。1999年为1亿美元,2000年为235亿美元,2001年为47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美国大豆异黄酮制品销售额将达60亿美元, 经济学家称之为“大豆奇迹”。
美国《女性健康》杂志近期称,有1/3的美国女性,也就是3500万人正处于更年期,而这些人群中的50%~80%将会因出现更年期症状而寻找药物或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作为缓解和治疗这些症状的天然植物雌性激素。按每天每人摄取50mg 计算,势必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异黄酮作为医药或保健食品的原料或添加剂,国际市场的需求将稳步增长,年需求量将很快达到500~800吨,远期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000吨。国内市场,随着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实力和有原料优势的大豆压榨企业的加入,必将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加上人们对大豆异黄酮认识提高,我国大豆异黄酮需求量也将呈快速上升态势。
我们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雌激素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走访部分专家,获知雌激素的使用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许多妇女从四十多岁开始至终生服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妇女对自身健康及保健意识的要求也不断加强,身体出现不适一般会找医生看病。目前,广州各大医院都设有“更年期专家门诊”,就诊病人每日有几十人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以潮热、盗汗、心烦为主,个体差异较大,80%以上更年期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15%症状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原则上更年期妇女都应该适当补充雌激素和钙。据统计,我国45岁以上妇女占全国人口的12.72%,约有1.6亿人,其中更年期妇女0.83亿人,这说明我国专指市场的规模相当庞大。即使占领1/10的专指市场份额,其收益也将是巨大的。并且我国政府也围绕大豆的营养价值,在全国推行了“大豆行动计划”。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坚实成熟的科研基础,更加显示出目前开发该方面产品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认为,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8]
改善经期及更年期不适 经期及更年期不适常与雌激素分泌不平衡有关,长期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雌激素水平维持正常,达到改善经期不适的目的。
2、预防骨质疏松及乳腺癌 女性随着雌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防止骨骼钙质溶出的功能减弱,造成骨质流失,如果及时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防止骨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补充大豆异黄酮能够减少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高而缓乳腺癌的危险性。
3、改善产后精神障碍 女性生育后孕激素减少,雌激素水平尚未恢复,因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形成精神障碍,大豆异黄酮可及时补充这种缺乏。
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 女性30岁后雌激素下滑, 更年期下滑到15%,补充植物雌激素有效延缓女性容易衰老.
豆浆就是很好的选择, 豆浆富含植物蛋白质等养分。且含有一种牛奶所缺乏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原,所以,女性每天喝豆浆,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病率,减轻、缩短更年期综合征的不适和时间,并且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作用。常饮豆浆,还可以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可以使皮肤白皙润泽,容光焕发。所以有一种说法:男喝牛奶, 女喝豆浆.
【参考文献】
1 李琳,钱忠明.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学作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24-726.
2 苗慧,赵海.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2):86-90.
3 虞丹. 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海峡药学,2007,19(2):9-12.
[1]李琳,钱忠明.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学作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J ].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24726.
[2]毛峻琴,宓鹤鸣.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J ]. 中草药,2000,31(1):6163. [3]Kim H, Peterson TG, Barncs S. Mechanisms of the soy isoflavone
genistein:emerging role for its effect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signaling pathways [J ].Am J Clin,1998,68:14181421.
[4]Hom Ross PL, BarmesS, Lee M, et al.Assessing phytoestrogen exposure in epidemiologisctudies: development of a database[J ].Cancer Cause
Control,2000,11(4):289292.
[5]Joanne ND, Brahmchetna S, Mahbubur B,et al.Cenistein induced upregulation of p21WAF1 downregulation of cyclin B,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J ].Nutr Cancer,1998,32(3):123125.
[6]刘颖,张牧,王小雪,等. 染料木素黄酮对人胃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 ]. 营养学报,2001,23(1):6264.
[7]马吉祥,王勤忠,苏军英,等.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J ]. 中国肿瘤,2004,13(1):3437.
[8]朱俊东,杨家驹. 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研究进展[M ]. 国外医学卫生分册,1998,85(5):257260.
[9]杨镇洲,糜漫天,朱俊东,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BcBp37细胞增殖与TGF β关系的研究[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4):434437.
[10]方庆伟,刘颖,宋丹凤,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及作用机制研究[J ]. 卫生研究,2002,31(5):367369.
[11]Zhou JR, Mukherjee P, Gugger ET, et al.Inhibtion of murine bladder tumorigenesis by soy isoflavones via alterations in the cell cycle, apoptosis, and angiogenesis. Cancer Ras, 1998, 58(22):52315238.
[12]Alhassan SA, Pietrasczkiwicz H, Aloso MD,et al. Genistein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a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J ].Nutr Cancer,1999,34(1):1219.
[13]井乐刚,路芳,张永忠,等. 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J ].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2):6265.
[14]张俊文,王丕龙,汤为学,等.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研究[J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3):329331.
[15]刘颖,张玮玮,李景刚,等. 大豆异黄酮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J ]. 食品科学,2004,25(5):163166.
[1] Wei H, Bowen R, Cai Q,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prom otional effect of the soybean isoflavascular genistein [J].Proc Soc Exp Biol Med. 1999,208(10):124
[2] Schmitt E, Dekant W, Stopper H. Assaying the estrogenicity of phytoestrogens in cells of different estro gensensitive tissues [J]. Toxicol In vitro .2001,15:433
[3] Kenneth D RS.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soy isoflavones from foo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adults to infants. J Nutr. 2000,130:654
[4]C.Herman, T.Adlercrentz, R.Barry, et al. Sonybean phytoestroges intak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