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咏雪+期行+论语(兼答案)

附加题(一):

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1)把雪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更好?

[示例]我认为“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好,“撤盐空中”只是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柳絮因风起”则是神似,写出了雪花飘落时的轻盈,更具有美感。

(2)如何看待陈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

(2)* [示例1]在陈元方眼中,客人自己失约还责怪别人,不值得交往,所以“人门不顾”。这一行为表明陈元方是一个爱憎分明、为人方正、知事明理的人。

[示例2]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可见元方“入门不顾”没有失礼。

附加题(二):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东山再起(人物:谢安)、东床坦腹(人物:王羲之) 咏絮之才(谢道韫)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床坦腹:指女婿。

咏絮之才: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附加题(三)课后练习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

•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附加题(四)(易错题)

3、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现在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一个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附加题(五)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咏雪》课后练习题

1、本文选自南朝宋

2、解释文中的字词。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 .....

俄而 (不久,一会儿)雪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什么)所似(像) .......差(大体) 可拟(相比) 未若 (不如、不及、比不上) ....

柳絮因(趁、乘)风起 .

3、翻译: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把这一景象)比作柳絮乘着 (凭借)风力漫天飞舞。

④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分析古今词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侄辈(或: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 子女(儿子和女儿)。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本次活动拟定六月份举行 计划、筹划 ..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内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 的家庭气氛。

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暗示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7、按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③两个比喻句分别是: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⑥暗示谢太傅赞赏谢道韫才气的句子:

(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抓关键词“俄而雪骤”、“欣然”)

9、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10、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深刻意蕴。

边问边答

陈太丘与友期

一、解释加粗的词

⒈太丘舍去 舍:舍弃 ⒉尊君在不 不:同“否”

⒊下车引之 引:拉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⒌去后乃至 乃:才 ⒍相委而去 委: 去:舍弃;离开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那朋友过中不至

去后乃至: 太丘去后 那朋友乃至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为人要有信、有礼,否则,自食苦果。

五、回答下列问题:

⒈ 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表现了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子【或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义、聪颖机智、正直不阿】;同时也表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原创)

⒉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对比 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放弃 奋不顾身:照顾

房舍整齐划一:房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因认识到自己无信无礼而深感惭愧

2)元方入门不顾。因“友人”无信无礼不值得交往而轻视对方。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

⑵《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四、阅读探究答案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尊严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尊严,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像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 、 《孟子》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 时期 鲁国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 教育家 , 儒家学派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ɡ) ....

传不习乎(chuán) 不惑(huò) 不逾矩((yú)(jǔ) ....

不思则罔(wǎnɡ) 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qǔ)(gōng)......

(zhěn)乐之者(lè) 好之者(hào ) 笃志(dǔ)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子曰:“学而①时(按时)②习(温习)之,不亦③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④亦(也)乐乎?人不⑤知(了解)而不⑥愠(恼怒),不亦...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

2. 曾子曰:“①吾(人称代词,我)②日(每天,名词作状语)③三(多次)④...

省(自我检查, 反省)吾身:⑤为(替)人谋而不⑥忠(替)乎?与朋友交而不...

⑦信(诚信)乎?⑧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

3. 子曰:“吾十①有(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③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

而④耳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⑤逾((越过)⑥...

矩(法度)。” .

4.子曰:“①温(温习)②故(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而知③新(新的理解和...

体会),可④以(凭借)为师矣。” .

5.子曰:“学①而(却,表转折)不思则②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③殆(疑惑)。”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①堪(能忍受)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①好( 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②乐(以„„为乐)..

之者。”

8.子曰:“①饭(吃)②疏食(粗粮 )饮③水(冷水),曲④肱(胳膊)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①三人( 几个人)行,必有我师②焉(于此,在其中)。择其③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④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而改之。” ...

10.子在①川( 河 )上曰:“②逝( 往,离去)者(③逝者:流逝的时.光)如④斯(这,指河水)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①夺( 改变)帅也,②匹夫(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

百姓)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①而(表并列)②笃( 坚定 )志,③切(恳切)问而④近思.....( 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在其中矣。”

四、成语归纳。写出文中成语,并口头解释。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现在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而立之年:代指三十岁的年龄。

四十不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不惑之年:代指四十岁的年龄。

从心所欲:在礼仪法度范围内,随自己的意愿做事。

随心所欲:现在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

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博学笃志:博:广;笃志:志向坚定。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切问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那样微不足道。

逝者如斯:时间像这河水一样不停地流去。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匹夫不可夺志: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平民百姓。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附加题(一)课外成语归纳:

课后练习五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学而不厌: 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附加题(二)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举例1: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

答: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知识而言,知道怎么去学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及以此为乐的人。(解释意思)

(2)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好”“乐”,强调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概括其实质)

(3)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结合学习与生活)

(4)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归纳总结)

问题举例2:

(1)它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宏大量。

(3)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

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4)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附加题(三)

附加题(四)

附加题(一):

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1)把雪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更好?

[示例]我认为“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好,“撤盐空中”只是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柳絮因风起”则是神似,写出了雪花飘落时的轻盈,更具有美感。

(2)如何看待陈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

(2)* [示例1]在陈元方眼中,客人自己失约还责怪别人,不值得交往,所以“人门不顾”。这一行为表明陈元方是一个爱憎分明、为人方正、知事明理的人。

[示例2]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可见元方“入门不顾”没有失礼。

附加题(二):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东山再起(人物:谢安)、东床坦腹(人物:王羲之) 咏絮之才(谢道韫)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床坦腹:指女婿。

咏絮之才: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附加题(三)课后练习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

•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附加题(四)(易错题)

3、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现在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一个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附加题(五)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咏雪》课后练习题

1、本文选自南朝宋

2、解释文中的字词。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 .....

俄而 (不久,一会儿)雪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什么)所似(像) .......差(大体) 可拟(相比) 未若 (不如、不及、比不上) ....

柳絮因(趁、乘)风起 .

3、翻译: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把这一景象)比作柳絮乘着 (凭借)风力漫天飞舞。

④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分析古今词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侄辈(或: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 子女(儿子和女儿)。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本次活动拟定六月份举行 计划、筹划 ..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内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 的家庭气氛。

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暗示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7、按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③两个比喻句分别是: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⑥暗示谢太傅赞赏谢道韫才气的句子:

(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抓关键词“俄而雪骤”、“欣然”)

9、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10、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深刻意蕴。

边问边答

陈太丘与友期

一、解释加粗的词

⒈太丘舍去 舍:舍弃 ⒉尊君在不 不:同“否”

⒊下车引之 引:拉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⒌去后乃至 乃:才 ⒍相委而去 委: 去:舍弃;离开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那朋友过中不至

去后乃至: 太丘去后 那朋友乃至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为人要有信、有礼,否则,自食苦果。

五、回答下列问题:

⒈ 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表现了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子【或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义、聪颖机智、正直不阿】;同时也表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原创)

⒉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对比 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放弃 奋不顾身:照顾

房舍整齐划一:房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因认识到自己无信无礼而深感惭愧

2)元方入门不顾。因“友人”无信无礼不值得交往而轻视对方。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

⑵《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四、阅读探究答案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尊严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尊严,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像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 、 《孟子》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 时期 鲁国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 教育家 , 儒家学派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ɡ) ....

传不习乎(chuán) 不惑(huò) 不逾矩((yú)(jǔ) ....

不思则罔(wǎnɡ) 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qǔ)(gōng)......

(zhěn)乐之者(lè) 好之者(hào ) 笃志(dǔ)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子曰:“学而①时(按时)②习(温习)之,不亦③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④亦(也)乐乎?人不⑤知(了解)而不⑥愠(恼怒),不亦...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

2. 曾子曰:“①吾(人称代词,我)②日(每天,名词作状语)③三(多次)④...

省(自我检查, 反省)吾身:⑤为(替)人谋而不⑥忠(替)乎?与朋友交而不...

⑦信(诚信)乎?⑧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

3. 子曰:“吾十①有(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③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

而④耳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⑤逾((越过)⑥...

矩(法度)。” .

4.子曰:“①温(温习)②故(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而知③新(新的理解和...

体会),可④以(凭借)为师矣。” .

5.子曰:“学①而(却,表转折)不思则②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③殆(疑惑)。”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①堪(能忍受)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①好( 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②乐(以„„为乐)..

之者。”

8.子曰:“①饭(吃)②疏食(粗粮 )饮③水(冷水),曲④肱(胳膊)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①三人( 几个人)行,必有我师②焉(于此,在其中)。择其③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④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而改之。” ...

10.子在①川( 河 )上曰:“②逝( 往,离去)者(③逝者:流逝的时.光)如④斯(这,指河水)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①夺( 改变)帅也,②匹夫(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

百姓)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①而(表并列)②笃( 坚定 )志,③切(恳切)问而④近思.....( 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在其中矣。”

四、成语归纳。写出文中成语,并口头解释。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现在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而立之年:代指三十岁的年龄。

四十不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不惑之年:代指四十岁的年龄。

从心所欲:在礼仪法度范围内,随自己的意愿做事。

随心所欲:现在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

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博学笃志:博:广;笃志:志向坚定。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切问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那样微不足道。

逝者如斯:时间像这河水一样不停地流去。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匹夫不可夺志: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平民百姓。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附加题(一)课外成语归纳:

课后练习五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学而不厌: 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附加题(二)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举例1: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

答: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知识而言,知道怎么去学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及以此为乐的人。(解释意思)

(2)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好”“乐”,强调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概括其实质)

(3)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结合学习与生活)

(4)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归纳总结)

问题举例2:

(1)它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宏大量。

(3)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

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4)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附加题(三)

附加题(四)


相关文章

  • 李泽厚访谈录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泽厚访谈录 ①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 ...查看


  •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
  •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qu ...查看


  •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达标训练及答案
  •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一.双基积累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 ( ) ( ) ( )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5)四十而不惑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查看


  • 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2016年·
  • 1<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1.0 分A.道和明B.无名和有名C.又常和无常D.有和无我的答案:D2孔子喜欢颜回是因为他的好学和().1.0 分A.孝 ...查看


  • 2015年高考论语40句_诗经20句名句默写及答案
  • <论语>40句 一 组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③ ,小人喻于利. ④子曰:"<诗>三百, ,曰:'思无邪'.&q ...查看


  • 论语·微子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少无适俗 ...查看


  •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 五莲县实验学校 七 年级 语文 上导学案 课时: 3 10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班级:七()班 小组: 组内学号: 姓名: 学号: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 ...查看


  • 理解性默写
  • 理解性默写猜押(孙老师) 1.<劝学>中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相同的句子是: , , . 2.<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 ...查看


  • 阅读[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附答案)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 ...查看


  • [论语][孟子]选段对比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