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6期
2004年12月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 ) . 18. N o . 6V o l D ec . 2004
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
张顺铃, 郭 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2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 , 、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现阶段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贫富分化;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F 124. 7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4) 0620171204
D ivisi on s of the rich and the poo r and coun term easu res at p resen t in Ch ina
ZHAN G Shun 2ling , GUO H u i
(Shoo l of H um anities ,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Ch ina , H efei 230026, Ch ina )
Abstract :Since refo r m and op en ing up to the ou tside w o rld ,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 le of ou r coun try have reached the w ell -to 2do level generally , bu t the incom e gap appears and is being w idened , w h ich aggravates con stan tly . T h is article exp lain s the phenom enon of the gap betw een the rich and the poo r ex isting at the p resen t stage , analyses in dep th the cau ses ex isting in th is asp ect , p ropo ses som e coun ter m easu re to so lve these p rob lem s .
Key word :sp lit up of the rich and the poo r ; cau ses of the p rob lem s ; coun ter m easu rs
改革开放以来, “允许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然而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以及不同所有制间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避免两极分化, 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目前我国贫富分化的表现及成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从经济学中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看,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 343上升到1995年的0
. 389和2000年的0. 417[1], 已超过国收稿日期:2003212202
作者简介:张顺铃(1949-) , 男, 江苏扬州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17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2月际公认的0. 4的警戒线, 若加上各种体制外的非法和非正常收入, 基尼系数则高达0. 517[2], 贫富相当悬殊。短短的20多年, 中国由平均主义盛行转化为一种贫富分化的状况, 值得我们深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 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 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
[3]策。”现阶段我国贫富迅速分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贫富分化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决定着收入水平, “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 分配本身就是生
[4]产的产物, 不仅对象如此, 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状况受经济结构的
影响很大。在效率优先原则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 这些地区的居民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必然会先富起来。其主要表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距较大, 因而, , , 1978年为2. 57∶1, 1999年为2. 65∶1, 2002年约6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 , 同时, 按照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 各个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时间、程度和优惠条件上有所不同。、优惠贷款、无息贷款、技术和设备优先扶持等倾斜政策, 使得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起来, , 扩大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如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均收入在1985年为1. 64∶1. 15∶1, 2002年扩大到2. 25∶1. 28∶1。2002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2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212元, 收入最低的贵州省则分别为5930元和1490元[6]。
2. 企业所有制不同造成的贫富分化
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政策, 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 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以效率为主导, 分配机制灵活, 分配方式多样, 因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 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 28,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 347[1], 这意味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 直接拉大了贫富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经济内部的分配机制逐步市场化, 会拉大职工的收入差距, 推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为
: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低,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次之, 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高;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2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其他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701元、7636元和13486元; 上海市外资企业职工平均收入达到41601元, 大大超过国有单位的28667元。
3. 行业不同造成的贫富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 行政权力没有退出市场, 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和特权, 谋取高额垄断利润, 并把这种高额垄断利润转化为本部门、本行业职工的高收入, 使得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这类垄断行为破坏了市场机制, 损害了效率的提高, 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如电信、电力、自来水和煤气供应、民航、银行、保险等行业的职工收入颇丰。2000年金融保险业平均劳动报酬18023元, 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16296元, 邮电通信业15818元, 远远高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报酬12373元。值得注意的是, 行业收入差距显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从1988年起农林牧渔业一直是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 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2000年起雄踞收入榜首, 2002年农林牧渔业和科研综合服务业收入分别为6398元和18792元[7], 差距甚远。
4. 劳动者的不同能力造成的贫富分化
由于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差别, 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大小不同, 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必然存在
第6期 张顺铃, 等: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173着差异。一方面, 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一般员工。其原因是:首先, 他们的工资高于一般员工。他们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经营管理人员还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 他们的工资中包含着风险收入。其次, 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下,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拥有的知识、管理、技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参与了收入分配, 通过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获得了收入, 加剧了财富的积累和裂变。另一方面, 有些劳动者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 只能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工作, 低技能的工作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 就业竞争激烈, 劳动报酬较低, 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 这部分人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而下岗或失业, 失去收入来源, 成为低收入阶层甚至成为贫困群体。
5. 市场体系不完善和法律不健全造成的贫富分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立起来, 使得一部分人通过贪污受贿、偷税漏税、, 聚敛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据统计, 仅1982-1993000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私人口袋; , 他们实缴的税款只占应交款的20%-30%, , 、走私贩私、经营黄赌毒等手段牟取暴利。的原则, 不仅不, 引起社会的不满。
二、控制贫富分化, 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 邓小平早在1990年就提出:“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
[8](P364) 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92年他又明确指出:“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
[8](P374) 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不是简单地否定差距, 而是要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当前首先要遏制住贫富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过分扩大的收入差距, 努力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 为此, 应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1. 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也是控制贫富差距扩大, 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城乡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
[9](P21) 为中心
,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还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
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收入分配领域, 重点要破除阻碍各种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的制度性障碍, 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 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主体,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 “理顺分配关系, 事关广
[9](P28) 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 要切实调整和规范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
配关系; 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要真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以及物质鼓励和
17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2月思想教育的关系; 要大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 要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调节好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努力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有就业才有收入。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保障。首先, 应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产业, 尤其是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 应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 这就需要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 使要素自由流动, 通过流动使得要素报酬平均化, 发挥市场力量对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最后, 应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从而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一方面, , 为低收入者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实现起点公平, 从源头上控制差距; , , 特别是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培训, 4.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
() 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9]P23。通过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业的基础
地位, , ,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打破城乡壁垒, , 提高城镇化水平, 同时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把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关键。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二是
[9](P24) 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
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以新的思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总之, 积极推进西部开发,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贫富差距, 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张 平.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J ]. 新华文摘, 2002, (10) :50-51.
[2] 陈宗胜, 周云波.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 ]. 经济研究, 2001, (4) :19-23.
[3] 阿瑟・刘易斯. 发展与计划[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8. 7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98.
[5] 陈 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5∶1[N]
. 中国青年报, 2002210221(2) .
[6] 国家统计局. 2002中国统计年鉴[Z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7] 国家统计局,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EB OL ]. www . stats . gov . cn , 2003204208.
[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9]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陈秀平)
第18卷第6期
2004年12月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 ) . 18. N o . 6V o l D ec . 2004
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
张顺铃, 郭 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2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 , 、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现阶段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贫富分化;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F 124. 7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4) 0620171204
D ivisi on s of the rich and the poo r and coun term easu res at p resen t in Ch ina
ZHAN G Shun 2ling , GUO H u i
(Shoo l of H um anities ,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Ch ina , H efei 230026, Ch ina )
Abstract :Since refo r m and op en ing up to the ou tside w o rld ,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 le of ou r coun try have reached the w ell -to 2do level generally , bu t the incom e gap appears and is being w idened , w h ich aggravates con stan tly . T h is article exp lain s the phenom enon of the gap betw een the rich and the poo r ex isting at the p resen t stage , analyses in dep th the cau ses ex isting in th is asp ect , p ropo ses som e coun ter m easu re to so lve these p rob lem s .
Key word :sp lit up of the rich and the poo r ; cau ses of the p rob lem s ; coun ter m easu rs
改革开放以来, “允许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然而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以及不同所有制间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避免两极分化, 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目前我国贫富分化的表现及成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从经济学中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看,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 343上升到1995年的0
. 389和2000年的0. 417[1], 已超过国收稿日期:2003212202
作者简介:张顺铃(1949-) , 男, 江苏扬州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17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2月际公认的0. 4的警戒线, 若加上各种体制外的非法和非正常收入, 基尼系数则高达0. 517[2], 贫富相当悬殊。短短的20多年, 中国由平均主义盛行转化为一种贫富分化的状况, 值得我们深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 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 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
[3]策。”现阶段我国贫富迅速分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贫富分化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决定着收入水平, “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 分配本身就是生
[4]产的产物, 不仅对象如此, 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状况受经济结构的
影响很大。在效率优先原则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 这些地区的居民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必然会先富起来。其主要表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距较大, 因而, , , 1978年为2. 57∶1, 1999年为2. 65∶1, 2002年约6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 , 同时, 按照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 各个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时间、程度和优惠条件上有所不同。、优惠贷款、无息贷款、技术和设备优先扶持等倾斜政策, 使得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起来, , 扩大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如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均收入在1985年为1. 64∶1. 15∶1, 2002年扩大到2. 25∶1. 28∶1。2002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2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212元, 收入最低的贵州省则分别为5930元和1490元[6]。
2. 企业所有制不同造成的贫富分化
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政策, 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 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以效率为主导, 分配机制灵活, 分配方式多样, 因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 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 28,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 347[1], 这意味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 直接拉大了贫富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经济内部的分配机制逐步市场化, 会拉大职工的收入差距, 推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为
: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低,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次之, 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高;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2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其他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701元、7636元和13486元; 上海市外资企业职工平均收入达到41601元, 大大超过国有单位的28667元。
3. 行业不同造成的贫富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 行政权力没有退出市场, 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和特权, 谋取高额垄断利润, 并把这种高额垄断利润转化为本部门、本行业职工的高收入, 使得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这类垄断行为破坏了市场机制, 损害了效率的提高, 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如电信、电力、自来水和煤气供应、民航、银行、保险等行业的职工收入颇丰。2000年金融保险业平均劳动报酬18023元, 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16296元, 邮电通信业15818元, 远远高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报酬12373元。值得注意的是, 行业收入差距显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从1988年起农林牧渔业一直是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 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2000年起雄踞收入榜首, 2002年农林牧渔业和科研综合服务业收入分别为6398元和18792元[7], 差距甚远。
4. 劳动者的不同能力造成的贫富分化
由于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差别, 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大小不同, 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必然存在
第6期 张顺铃, 等: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173着差异。一方面, 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一般员工。其原因是:首先, 他们的工资高于一般员工。他们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经营管理人员还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 他们的工资中包含着风险收入。其次, 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下,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拥有的知识、管理、技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参与了收入分配, 通过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获得了收入, 加剧了财富的积累和裂变。另一方面, 有些劳动者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 只能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工作, 低技能的工作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 就业竞争激烈, 劳动报酬较低, 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 这部分人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而下岗或失业, 失去收入来源, 成为低收入阶层甚至成为贫困群体。
5. 市场体系不完善和法律不健全造成的贫富分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立起来, 使得一部分人通过贪污受贿、偷税漏税、, 聚敛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据统计, 仅1982-1993000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私人口袋; , 他们实缴的税款只占应交款的20%-30%, , 、走私贩私、经营黄赌毒等手段牟取暴利。的原则, 不仅不, 引起社会的不满。
二、控制贫富分化, 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 邓小平早在1990年就提出:“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
[8](P364) 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92年他又明确指出:“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
[8](P374) 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不是简单地否定差距, 而是要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当前首先要遏制住贫富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过分扩大的收入差距, 努力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 为此, 应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1. 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也是控制贫富差距扩大, 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城乡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
[9](P21) 为中心
,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还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
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收入分配领域, 重点要破除阻碍各种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的制度性障碍, 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 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主体,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 “理顺分配关系, 事关广
[9](P28) 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 要切实调整和规范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
配关系; 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要真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以及物质鼓励和
17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2月思想教育的关系; 要大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 要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调节好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努力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有就业才有收入。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保障。首先, 应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产业, 尤其是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 应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 这就需要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 使要素自由流动, 通过流动使得要素报酬平均化, 发挥市场力量对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最后, 应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从而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一方面, , 为低收入者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实现起点公平, 从源头上控制差距; , , 特别是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培训, 4.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
() 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9]P23。通过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业的基础
地位, , ,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打破城乡壁垒, , 提高城镇化水平, 同时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把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关键。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二是
[9](P24) 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
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以新的思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总之, 积极推进西部开发,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贫富差距, 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张 平.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J ]. 新华文摘, 2002, (10) :50-51.
[2] 陈宗胜, 周云波.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 ]. 经济研究, 2001, (4) :19-23.
[3] 阿瑟・刘易斯. 发展与计划[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8. 7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98.
[5] 陈 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5∶1[N]
. 中国青年报, 2002210221(2) .
[6] 国家统计局. 2002中国统计年鉴[Z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7] 国家统计局,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EB OL ]. www . stats . gov . cn , 2003204208.
[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9]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陈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