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 案例评析
禅城区敦厚小学 张丽军
听了夏惠卿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一课,纵观整节课,感觉师生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新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先拿出一张纸,先让孩子们摸一摸,感受一个“平面”,然后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并问:直线有什么特点?简单的一画一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个平面,它慢慢的变大、变大……最后变得无限大,这条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另一条直线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画出两条直线,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想象力,教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一改传统做法:不是让学生直接想象两条直线,而是一条一条地出现,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
的两条直线间的位臵关系,学生从一条直线过渡到两条直线,知识过渡自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了基础。
(二)还体现在一些小的方面,如: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拓展练习中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
(三)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观察小组汇报的“作品”补充与它们不一样的情况;(2)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3)摆小棒发现规律。
二、以分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所以,夏老师大胆地以分类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
(一)逐层递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和材料,并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观察后,补充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臵
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夏老师在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臵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其次,对两条直线位臵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三、教师适当点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简练的语言进行引导点拨。例如:
(一)在第一次分类时,第一个学生把九组直线分成了四类,标准不一。老师只是一句: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使学生意识到每一次分类都要按统一的标准来分。接下来的两个学生便很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情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与教师引导的有效性。
(二)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第一次分类的共识后,学生顺其自然地概括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急于提出“在同一平面内”,而是顺势向学生提出质疑:“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吗?”学生在猜想和疑惑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尽管只有少数学生想到了答案,但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了质疑,并在适当的时机才出示正方体进行演示
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突破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难点,印象特别深刻。
(三)在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时,教师适时地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从身边引向课室外面,再到学校外面,最后到学生很少接触的事物,渗透了数学思维的方向。
四、规范数学语言,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学生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能及时纠正:在数学上就是“相交”的意思,规范了学生的语言,使课堂讨论更加严谨、更加数学化;在引导学生概括出定义时,教师也能注意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另外,在引导学生再次分类时,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教师先是让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再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一节不完美的课
夏老师教态自然,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眼神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在提问时设计了启发性教学语言,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问面较广,并注意鼓励学生完整地说,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但是,这节课不完美!可就是在这节不完美的课中,让我们看到了历时几年,轰轰烈烈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回归到了理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数学课堂,这是一节由生
态、动态、常态组成的课堂,这是一次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当然,整堂课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节奏的调控尚有欠缺,给人以前松后紧的感觉,经历知识的过程如果再紧凑一点,就能让练习时间更加充裕,让每一道练习题更充分地利用。
“垂直与平行” 案例评析
禅城区敦厚小学 张丽军
听了夏惠卿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一课,纵观整节课,感觉师生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新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先拿出一张纸,先让孩子们摸一摸,感受一个“平面”,然后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并问:直线有什么特点?简单的一画一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个平面,它慢慢的变大、变大……最后变得无限大,这条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另一条直线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画出两条直线,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想象力,教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一改传统做法:不是让学生直接想象两条直线,而是一条一条地出现,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
的两条直线间的位臵关系,学生从一条直线过渡到两条直线,知识过渡自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了基础。
(二)还体现在一些小的方面,如: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拓展练习中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
(三)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观察小组汇报的“作品”补充与它们不一样的情况;(2)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3)摆小棒发现规律。
二、以分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所以,夏老师大胆地以分类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
(一)逐层递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和材料,并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观察后,补充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臵
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夏老师在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臵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其次,对两条直线位臵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三、教师适当点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简练的语言进行引导点拨。例如:
(一)在第一次分类时,第一个学生把九组直线分成了四类,标准不一。老师只是一句: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使学生意识到每一次分类都要按统一的标准来分。接下来的两个学生便很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情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与教师引导的有效性。
(二)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第一次分类的共识后,学生顺其自然地概括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急于提出“在同一平面内”,而是顺势向学生提出质疑:“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吗?”学生在猜想和疑惑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尽管只有少数学生想到了答案,但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了质疑,并在适当的时机才出示正方体进行演示
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突破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难点,印象特别深刻。
(三)在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时,教师适时地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从身边引向课室外面,再到学校外面,最后到学生很少接触的事物,渗透了数学思维的方向。
四、规范数学语言,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学生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能及时纠正:在数学上就是“相交”的意思,规范了学生的语言,使课堂讨论更加严谨、更加数学化;在引导学生概括出定义时,教师也能注意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另外,在引导学生再次分类时,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教师先是让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再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一节不完美的课
夏老师教态自然,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眼神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在提问时设计了启发性教学语言,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问面较广,并注意鼓励学生完整地说,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但是,这节课不完美!可就是在这节不完美的课中,让我们看到了历时几年,轰轰烈烈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回归到了理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数学课堂,这是一节由生
态、动态、常态组成的课堂,这是一次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当然,整堂课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节奏的调控尚有欠缺,给人以前松后紧的感觉,经历知识的过程如果再紧凑一点,就能让练习时间更加充裕,让每一道练习题更充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