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葡萄牙语中(Barroco),是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巴洛克这个名称最早应该出现在18世纪。它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者们对于16世纪下半叶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精神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的贬指。在当时,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样式主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巴洛克艺术。而当时的意大利并未对这种样式主义以后的艺术形式做出确切的正名。只是到了18世纪,才被定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甚至是瓦解了文艺复兴精神的、倒退的“巴洛克”。因此,巴洛克艺术也可以说是从16世纪下半叶的样式主义演变而来,在17世纪逐渐走向辉煌,并从意大利逐渐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讲,17世纪的欧洲艺坛可以被称作“巴洛克时代”。虽然这种提法并不十分确切,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崇尚,巴洛克也的确风靡一时。尽管在古典主义者们看来,巴洛克似乎是人文主义的一种倒退,文艺复兴精神的一种离经叛道,但是,从整个艺术的宏观角度而言,巴洛克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而每一个时代也总会出现它所崇尚的内涵和形式。因此,在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的巨大光环逐渐散去了它的光芒后,另一种适合于时代的文化艺术必然出现。而任何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在它的初创时期,也总是会给人带来某种陌生感,从而遭到已然经典的原有文化艺术的捍卫者们的排斥,更何况巴洛克艺术在它形成的初始,也确实不能摆脱样式主义的那种矫揉造作之势。同时,它还是被当时的教会所利用,成了教会的某种工具,但是,随着巴洛克艺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到了17世纪以后,它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并且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特征的、能够和时代接轨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称霸欧洲艺坛近一个多世纪以后,才逐渐在18世纪上半叶退出主流的艺术地位。
巴洛克艺术在17世纪风靡欧洲,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当时,除了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以及君主专治政体的不断壮大,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不断发展也是巴洛克走向多元化的重要促进因素。
最早能够体现巴洛克风格和特征的应该是建筑和雕塑,而最早具有巴洛克特征的建筑应该是由意大利建筑师维尼奥拉和波尔塔共同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这是一座建造于16世纪80年代的作品。它将教堂的大殿扩大,使得全部教徒都可以聚集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得教徒们彼此之间的信仰转播更为密切。这座建筑的外表虽然还没有体现出巴洛克的热情,但内部却已经在准备接受琳琅满目、生气勃勃的装饰性语言。紧随其后的是马尔代诺对于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圣苏珊娜教堂、科尔托纳设计的圣玛利亚·德拉·芭奇教堂、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洛教堂、贝尔尼尼设计的四河喷水池,以及他的雕塑代表作品——圣德列萨祭坛等。这些作品不仅强调了视觉上的力度变化和动感十足的韵味,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构思巧妙和华丽流畅的风格特征。在绘画方面,巴洛克风格虽然不如建筑和雕塑的影响大,但也同样呈现了变化多样的风格特征。例如:科尔托纳创作的巴尔贝里尼宫的天顶壁画,焦尔达诺创作的《所罗门之梦》,鲁本斯创作的《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等。既有表现神秘氛围的宗教色彩,又有表现皇权贵族阶层的生活趣味和高贵雅致。这种紧跟时代的风格和特征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具有华丽壮观的视觉效果
从16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7是世纪,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呈现出了教皇的权力逐渐向国
王和权贵转移的趋势。虽然教会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并且为巩固宗教的权威,试图利用一切手段来消除由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中也包括艺术。但是,此时的教会上层,尤其是教皇本人,在观念上已然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他们的前人们对“神”虔诚的心理,更不再是所谓的禁欲主义者。他们为了宣扬或维护宗教的所谓的尊严,或满足自身的享乐主义生活,常常是超预算无节制地大兴土木。因此,无论是在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或者其他方面的资金使用上,都毫不吝啬地大把花钱。有了如此充裕的资金保证,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和营造的,也尽是豪华和壮观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豪华和壮观还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也体现了同样的奢华。除了在建筑上运用不同颜色的、极其昂贵的大理石和琉璃砖瓦以外,还在装饰上镶嵌了宝石和金子,甚至在壁画和浮雕上也运用了大量的金箔和银粉。如此奢华的形式表现无不受到教会上层或皇族权贵们的极力追捧。
2. 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动感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呈现的理性以及人文主义的和谐,在巴洛克时期被打破。而巴洛克在接受了样式主义那短暂的矫揉造作之后,进一步迈向了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以及营造那种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和动感十足的表现。尤其是在雕塑和绘画上,他们注重于刻画在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场景中人物不同表情的表现。虽然作品的内容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宗教题材和神话故事,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既浪漫又富于激情的动感态势。尤其是贝尔尼尼的雕塑和鲁本斯的绘画,更是将巴洛克的这种风格特征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后来的古典主义者们对这样的形式颇有非议,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崇尚,它留给后世的毕竟是一道亮丽的色彩。
3. 复杂多样的综合性表现
巴洛克艺术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综合性趋势。在建筑方面,总是结合了大量的雕塑和室内壁画等来营造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氛围。而且,特别强调外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尤其是与周围的广场、街道、花园以及雕塑等的有机联系,呈开放式格局。而这种形势也可以说是完全突破了以往建筑那种出于孤立和割裂的状态。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无论从主题内容的选择、构图的安排还是技法的表现上,也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综合性。既有表现宗教的神秘、幻觉、殉教;又有表现超凡脱俗的、背离了现实的浪漫。既有奢华壮观、充满了激情的动感,又兼有对现实享乐主义生活的真实感受。正如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芬克斯坦在他的论著《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中所言:“巴洛克艺术不仅体现了新兴民族的现实主义,也包含了一种由反宗教改革所激发的反动运动。他企图使艺术重新成为神学的奴婢。同时,也是最有钱的豪商和专制宫廷的仆从。”
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一直被古典主义者们贬斥的巴洛克艺术终于迎来了“恢复名誉”的时代。而首先为其正名,并赋予它特定美学意义的是德国的史学家沃尔夫林。他在1888年所发表的专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指出:“巴洛克是有其独立特征的艺术风格。把它说成是文艺复兴的衰退是不正确的。”随后,法国的塔皮耶、雷蒙、朗格等史学家们也纷纷著书立传,认为巴洛克艺术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至此,巴洛克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终于被历史所肯定,并确立了它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说巴洛克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文艺复兴精神的离经叛道。它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的时代崇尚。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葡萄牙语中(Barroco),是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巴洛克这个名称最早应该出现在18世纪。它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者们对于16世纪下半叶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精神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的贬指。在当时,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样式主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巴洛克艺术。而当时的意大利并未对这种样式主义以后的艺术形式做出确切的正名。只是到了18世纪,才被定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甚至是瓦解了文艺复兴精神的、倒退的“巴洛克”。因此,巴洛克艺术也可以说是从16世纪下半叶的样式主义演变而来,在17世纪逐渐走向辉煌,并从意大利逐渐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讲,17世纪的欧洲艺坛可以被称作“巴洛克时代”。虽然这种提法并不十分确切,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崇尚,巴洛克也的确风靡一时。尽管在古典主义者们看来,巴洛克似乎是人文主义的一种倒退,文艺复兴精神的一种离经叛道,但是,从整个艺术的宏观角度而言,巴洛克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而每一个时代也总会出现它所崇尚的内涵和形式。因此,在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的巨大光环逐渐散去了它的光芒后,另一种适合于时代的文化艺术必然出现。而任何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在它的初创时期,也总是会给人带来某种陌生感,从而遭到已然经典的原有文化艺术的捍卫者们的排斥,更何况巴洛克艺术在它形成的初始,也确实不能摆脱样式主义的那种矫揉造作之势。同时,它还是被当时的教会所利用,成了教会的某种工具,但是,随着巴洛克艺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到了17世纪以后,它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并且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特征的、能够和时代接轨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称霸欧洲艺坛近一个多世纪以后,才逐渐在18世纪上半叶退出主流的艺术地位。
巴洛克艺术在17世纪风靡欧洲,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当时,除了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以及君主专治政体的不断壮大,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不断发展也是巴洛克走向多元化的重要促进因素。
最早能够体现巴洛克风格和特征的应该是建筑和雕塑,而最早具有巴洛克特征的建筑应该是由意大利建筑师维尼奥拉和波尔塔共同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这是一座建造于16世纪80年代的作品。它将教堂的大殿扩大,使得全部教徒都可以聚集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得教徒们彼此之间的信仰转播更为密切。这座建筑的外表虽然还没有体现出巴洛克的热情,但内部却已经在准备接受琳琅满目、生气勃勃的装饰性语言。紧随其后的是马尔代诺对于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圣苏珊娜教堂、科尔托纳设计的圣玛利亚·德拉·芭奇教堂、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洛教堂、贝尔尼尼设计的四河喷水池,以及他的雕塑代表作品——圣德列萨祭坛等。这些作品不仅强调了视觉上的力度变化和动感十足的韵味,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构思巧妙和华丽流畅的风格特征。在绘画方面,巴洛克风格虽然不如建筑和雕塑的影响大,但也同样呈现了变化多样的风格特征。例如:科尔托纳创作的巴尔贝里尼宫的天顶壁画,焦尔达诺创作的《所罗门之梦》,鲁本斯创作的《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等。既有表现神秘氛围的宗教色彩,又有表现皇权贵族阶层的生活趣味和高贵雅致。这种紧跟时代的风格和特征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具有华丽壮观的视觉效果
从16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7是世纪,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呈现出了教皇的权力逐渐向国
王和权贵转移的趋势。虽然教会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并且为巩固宗教的权威,试图利用一切手段来消除由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中也包括艺术。但是,此时的教会上层,尤其是教皇本人,在观念上已然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他们的前人们对“神”虔诚的心理,更不再是所谓的禁欲主义者。他们为了宣扬或维护宗教的所谓的尊严,或满足自身的享乐主义生活,常常是超预算无节制地大兴土木。因此,无论是在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或者其他方面的资金使用上,都毫不吝啬地大把花钱。有了如此充裕的资金保证,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和营造的,也尽是豪华和壮观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豪华和壮观还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也体现了同样的奢华。除了在建筑上运用不同颜色的、极其昂贵的大理石和琉璃砖瓦以外,还在装饰上镶嵌了宝石和金子,甚至在壁画和浮雕上也运用了大量的金箔和银粉。如此奢华的形式表现无不受到教会上层或皇族权贵们的极力追捧。
2. 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动感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呈现的理性以及人文主义的和谐,在巴洛克时期被打破。而巴洛克在接受了样式主义那短暂的矫揉造作之后,进一步迈向了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以及营造那种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和动感十足的表现。尤其是在雕塑和绘画上,他们注重于刻画在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场景中人物不同表情的表现。虽然作品的内容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宗教题材和神话故事,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既浪漫又富于激情的动感态势。尤其是贝尔尼尼的雕塑和鲁本斯的绘画,更是将巴洛克的这种风格特征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后来的古典主义者们对这样的形式颇有非议,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崇尚,它留给后世的毕竟是一道亮丽的色彩。
3. 复杂多样的综合性表现
巴洛克艺术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综合性趋势。在建筑方面,总是结合了大量的雕塑和室内壁画等来营造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氛围。而且,特别强调外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尤其是与周围的广场、街道、花园以及雕塑等的有机联系,呈开放式格局。而这种形势也可以说是完全突破了以往建筑那种出于孤立和割裂的状态。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无论从主题内容的选择、构图的安排还是技法的表现上,也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综合性。既有表现宗教的神秘、幻觉、殉教;又有表现超凡脱俗的、背离了现实的浪漫。既有奢华壮观、充满了激情的动感,又兼有对现实享乐主义生活的真实感受。正如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芬克斯坦在他的论著《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中所言:“巴洛克艺术不仅体现了新兴民族的现实主义,也包含了一种由反宗教改革所激发的反动运动。他企图使艺术重新成为神学的奴婢。同时,也是最有钱的豪商和专制宫廷的仆从。”
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一直被古典主义者们贬斥的巴洛克艺术终于迎来了“恢复名誉”的时代。而首先为其正名,并赋予它特定美学意义的是德国的史学家沃尔夫林。他在1888年所发表的专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指出:“巴洛克是有其独立特征的艺术风格。把它说成是文艺复兴的衰退是不正确的。”随后,法国的塔皮耶、雷蒙、朗格等史学家们也纷纷著书立传,认为巴洛克艺术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至此,巴洛克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终于被历史所肯定,并确立了它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说巴洛克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文艺复兴精神的离经叛道。它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的时代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