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
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
研究药物在机体
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
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
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24页
1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
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
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
平的状态。
8
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
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剂量。
9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
性的药物。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
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
称为安慰剂效应。
要达到原
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耐受性在停药后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
生。
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出现耐受性。
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
性两种。
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为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
征。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似的药物,称为激动药。
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称为阻断药。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收缩,
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
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一、总论
1.药物(drugs): 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
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
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
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
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
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26.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
弱有关。
27.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28.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
29.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量
治疗指数(TI)=LD50/ED50 安全指数=LD5/ED95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
30.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
31.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
32.药物转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
33.生物转化:代谢变化过程。
34.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35.被动转运: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
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36.简单扩散:又称为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37.滤过:又称为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
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38.易化扩散:又称为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而扩散,
不需供应ATP。
39.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ATP,特点是
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
40.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1. 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在通过肠及肝脏时,可被代
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42.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43.血脑屏障: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
44.胎盘屏障: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胎盘也起屏障作用
45.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
46.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
47.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成有活性或活性较强的药物
48.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
肝肠循环
49. 生物的利用度F:是表示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
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指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能被吸收进
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常用AUC表示吸收的程度。)
50. 消除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51.激动药(Agonist): 高亲和力+强内在活性 a = 100%
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高亲和力+弱内在活性 0%
52.拮抗剂(antagonist):高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a = 0%
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具可逆性;非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不具可逆性
53.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54.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55.药物的依赖性: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
使用能产生依赖性。
56.躯体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
的戒断综合征
57.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
以达到舒适感
二、抗生素概论:
1.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
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
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2.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自身内部的入侵者——恶性肿
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3.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5.抑菌剂: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类
6.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杀菌剂: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8.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9.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
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的时间。(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10.放突变浓度(MPC):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11.突变选择窗(MSW):细菌突变耐药株在MIC到MPC之间的浓度范围内会被选择出来
12.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即动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即
LD50/ED50的比值来表示或以安全指数即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即LD5/ED95来
评价)
13.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
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如青霉素G。
15.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16.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霉素G、异烟肼等。
1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18.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有成药物制剂或药品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5.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是,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
而最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小或不起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6. 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意个体在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
7. 二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称药物的二
重性
8.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 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9. 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
10. 对症治疗: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11. 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副作用
12. 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要无目的无关的作用
13. 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
系称为
14. 毒性反应(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病理变化或损害
15. 治疗量:或称常用量 比阙剂量大又小于极量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的病人有效
且不中毒
16. 效价(强度):是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17. 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18. 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19. 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
20. 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 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21.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22. 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
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
23. 药物的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分为
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
24. 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血药浓度以降至阙浓度以下是残存的生物效应
25. 继发性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后果
26. 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27.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的一种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
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能力。
28. 亲和力:指药物和受体结合的能力(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
29. 内在活性: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理效应的两个条件
受体药物的类型:
30.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31.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32.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剂结合时 互相竞争相同的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与激动
剂合用的效应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可达Emax
33.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剂合用时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与受体不可逆结合。与受体不
可逆结合即使增加激动剂的剂量,也不能达到 Emax
34.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强较强。但内在活性弱 其单
独存在是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35. 被动转运:指药物借其两侧的浓度差或电势差进行不好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36. 脂溶扩散:又称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脂质膜的被动转运
37. 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入血前被胃肠粘膜即干细胞代谢。使吸入血的药量减少的作用。
又称首过消除
38. 肝药酶:肝细胞微粒体酶与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关的霉系
39.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浆蛋白结合的药量与血浆内的总药量的比率
40.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增高的物质
41.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降低的物质
42. 肝肠循环:是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重新吸收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43. 时量关系:血浆药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44. 时量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作图,表达药物的体内动态
过程
45.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
量和速度。
46. 一级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原浓度恒定比例下降的消除方式
47. 零级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恒定量下降的消除方式
48.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9. 坪值(稳态浓度、坪值浓度):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定给药时的五个半
衰期‘
50. 血浆清除速率:是指单位时间从体内清除表现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
的药量被清除
51.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
到原来的效应。
52. 快速耐受性:在短期内连续用数次后 立即出现耐受性
53. 交叉耐受性: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同类的另一药敏感性也降低
54.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化疗药物长期使用后 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
55.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
结果。
56. 拮抗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57. 水杨酸样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
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58. 利尿药: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59. 渗透性利尿药:又称脱水药,是指能使组织脱水的药物
60. 抗生素:是指病原体具有抵制或杀灭作用的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它的化学合成,半
合成品或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61. 抗菌谱: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
种范围。。
62. 抑菌药: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63. 杀菌药:指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且能杀死细菌的药物
64. 最小抑菌浓度:指药物在体外抑制供试细菌的最低浓度
65. 抗菌药物后效应:指停用抗菌药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一、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 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由于
肝脏对其代谢力强,而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2、零级消除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的消除药量不变。
3、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4、稳态血药浓度 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
称为稳态浓度。
5、肝药酶诱导剂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
6、肝药酶抑制剂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
7、表观分布容积 当血浆和组织内的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
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8、一级消除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9、半衰期 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10、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可经肝脏分泌到胆汁,经胆管到达小肠后,部分药物可经小肠
再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11、时-量曲线 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反映
血药浓度规律。随时间的变化。
12、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13、成瘾性 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
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与原有
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即戒断综合征。
14、量效关系 反映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5、效价强度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半数有效量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
17、治疗指数 是TD50/ED50比值,,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8、亲和力 是指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的能力。
19、耐药性 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20、激动药 是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 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而不激动受体,但可占
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22、内在活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拮抗参数(pA2) 当激动剂与拮抗剂合用时,若2倍浓度的激动剂所产生的效应等
于未加入拮抗剂时激动剂所产生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剂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24、副反应 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
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25、效能 药物达到最大效应的能力。
26、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27、极量 最大有效量,即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剂量。
28、部分激动剂 具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且能拮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29、半数致死量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30、耐受性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须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
才可维持原有的现象叫做耐受性。
31、遗传药理学 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影响的学科称之为遗传药理学。
32、时间药理学 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称为时间药理学。
33、配伍用药 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
称为配伍用药或联合用药。
34、配伍禁忌 临床上不合理的配伍用药,往往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加等
不符合临床治疗需要的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1.调节痉挛:M受体激动药收缩睫状肌,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
屈光度增加,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
2.调节麻痹:M受体拮抗药舒张睫状肌,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平,屈光度减低,只
适合视远物而难以看清近物。
3.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肾上腺素合用α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被取
消,且出现降压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
%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1.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2.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4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5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 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20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21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22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 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23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 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24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25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26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27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动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物--------------------机体(病原体)
一、药物的概念: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娥娥)
1、普通药:治疗量时一般不产生明显毒性的药物。青 链霉素等
2、毒药:极量与致死量十分接近,稍用大量即可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砒霜
3、剧药:毒性较大,超过极量也可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4、麻醉药:具有麻醉效果且无瘾癖性的药品。麻醉品指能成瘾的毒性药
5、毒物:是指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普通药过量或用法不当也成毒物
二、药物的来源:天然药物,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
三、药物制剂与剂型(一)液体剂型:1、溶液剂2、合剂3、乳剂:乳状悬浊液增加药物表面积 促进吸收和渗透
4、醑剂:指具有挥发性和溶于醇的溶液。5、酊剂:中草药用不同浓度乙醇浸制的醇性溶液。
6、擦剂:刺激性药物的油性或醇性液体制剂。如松节油。7、流浸膏剂:中草药浸出浓缩液,调至规定标准的制剂。
8、煎剂和浸剂:中草药入陶瓷容器内加水煎或浸一定时间去渣使用的液体剂型。四、药物的保管与贮存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加强的药物称兴奋药。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减弱的药物称抑制药。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2、吸收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在其直接影响下对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4、间接作用(继法作用):药物作用于机体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所引起的作用。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使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器官组织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防治作用对因治疗(治本):消除疾病的原发因子对症治疗(治标):缓解 减轻疾病症状.急性病不良反应:
(1)副作用: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选择性低 药理效应广泛的药物用于一个治疗目的,其他作用便是副作用。有些副作用也有治疗作用(2)毒性反应:一般药物都具一定毒性急性毒性 多由剂量过大引起心血管 呼吸功能损害;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蓄积产生肝 肾 骨髓损害特殊毒性 少数药物有“三致”作用(致癌 畸 突变反应)
另一些药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氨基糖苷类有较强的肾毒性等(3)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药物(多为异物 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动物机体对于某一药物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极其强烈有害的免疫特异性反应。与剂量无关。(4)继发反应(二重感染):是继发于药物治疗 作用
以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如四环素类长期使用引起的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原因:药物与受体结合牢固,靶器官药物尚未消除;药物对组织造成不可逆损害。
三 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1.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活性)密切相关,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1)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酶)结合,产生相似(拟似药)或相反的作用(拮抗药)。(2)光学异构体与药效 一般左旋异构体药理作用强。(3)不同立体异构的手性药物,它们的亲合力 内在活性
药效 毒理学和药动学等都有所不同。2.药物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一定范围二者成正比
(1)剂量的概念剂量: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效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小剂量..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极量:达到最大治疗效应的量..最小中毒量:在极量基础上在加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中毒严重引起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最小有效量﹤临床用量﹤极量2.量效曲线 药物的效能由药物对病变组织的特异敏感性和药物质量 剂量大小等因素决定的。效能高的药物可以利用较少的剂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效能低的药物只有加大强度来提高效能,使得用药安全性受到影响(p12)。
3.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表示的一类反应。心率 血压 体温 等..质反应(全反应或无反应):病畜出现或没有反应的一类特殊效应。死亡 睡眠 惊厥等
4.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治疗指数:LD50/ED50 比值越大越安全受体的特性:①饱和性:大量的配体与一定量的受体结合时,会使受体饱和。②特异性:配体的结构与受体是互补的,化学结构的微小改变可影响亲和力,有效的药物对受体应具有高的亲和力。③可逆性:结合的配体和受体,应以非代谢方式解离,解离后配体以原形存在。
2.受体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1)功能:传递信息(2)作用方式:药物+受体 →二者特异性立体结构互补 药物诱导受体构象改变→药物受体→ 诱导蛋白构型改变 功能变化→药物+受体....3受体学说:(1)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不在药物占领受体的多少,而在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激动剂。⊕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不产生诱导效应,且影响激动剂与受体作用叫拮抗剂.(2)速率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解离越快,则药物的生物效应越高,否则效应越低。 激动剂能与受体迅速解离,拮抗剂则解离较慢。(3)二态模型:同一受体有失活态(r)和激活态(R)两种可相互转化的状态........激动剂+R—效应,可使r—R 拮抗剂+r(R)—结合不产生效应(或效应低),使R—r
(2)滤过:小分子药物通过膜孔转运.分子越小 滤过越快.当有外力(血压或水静压)促进时,滤过更快.(3)易化扩散:需要特殊载体的顺差扩散.葡萄糖 氨基酸 核苷酸都由载体转运进入细胞,速度增快10-1000倍.特点:特异性高, 或因竞争受体而产生抑制,或因载体饱和而受到限制.
2 主动转运(上坡转运 逆顺转运) 药物逆浓度(电位)差转运.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和从肾脏排泄
(1)载体转运:需要特殊载体 能量载体成分为蛋白质或脂蛋白,具有特异选择性,转运力有限. 若两种类似药物由同一载体转运,则彼此间转运出现竞争抑制离子泵:转运电解质的载体,如钙泵 钠泵等.(2)胞饮作用:(3)胞吐作用:药物的吸收药物从作用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注射和吸入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 发挥药效
◆挥发性药物和气雾剂:通过肺泡扩散进入血液,比静注慢些
◆皮下或肌注:透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管壁为多孔的类脂质膜,膜孔较大,一般药物 均能较快通过
◇影响注射药吸收速度的因素:药物的水溶性;注射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和血循环情况0%胃肠道的吸收胃肠道黏膜也是类脂质膜,药物以被动转运方式透过胃肠道黏膜而吸收.脂溶性或非解离药物通过简单扩散吸收,解离药物则难以吸收
◇影响胃肠道吸收药物的因素:(1)药物的酸碱性:即药物的解离度(2)吸收部位:一是吸收部位的酸碱性;二是大量药物在肝 肠黏膜细胞中转化灭活,进入体循环药效大为下降-----第一关卡消除(首过效应),内服药损失较大.直肠给药不入肝,直接进入体循环,损失较少.方法:直肠灌注 包衣 过瘤胃技术等
生物利用度:指给予药物制剂后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有效性,即药物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实际吸收的药量/给药剂量×10 药物的分布多数药物在组织之间的分布具有选择性. 一般 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越丰富,血流量越多,则药物分布越快,量也较多 如:脑 肝 肺 肾>肌肉皮肤....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强则分布多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机体的防御性结构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结合形成大分子贮存生物膜两侧PH值差别与药物解离度
(二)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过程 恒比消除)多数药物转运 消除属此过程.指药物在体内转运(消除)速率与药量(浓度)成正比.微分方程: dc/dt=-kC 积分得: ㏒C=㏒C0-k/2.303*t2.零级速率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恒量消除)血浆药物消除的速率与原来药物的浓度无关,而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浓度降低恒定的数量.3.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实际上有些药物(如水杨酸 苯妥因等)的消除规律与前两种都不同,而是在药物浓度较大时基本属于恒量消除,但在浓度较低时转成恒比消除,说明机体对该药的代谢速率存在极限现象(酶饱和现象)
(三)药动学的几个概念及参数
1.隔室:药动学上以数学模型模拟身体,即把整个身体看作一个系统,并分为若干隔室.隔室不具体指某一器官或组织,也不指特定解剖部位,只是抽象的空间概念的组织.
一室模型:若给药后,药物能迅速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或组织中,并与血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就看作是一个隔室.
二室模型:当药物在体内各器官的转运速率有差异时,血流丰富并能迅速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的器官(心 肝 肺 肾 内分泌腺等),为中央室;而血流贫乏,转运速率慢的器官,给药后不能立即与血药浓度达到平衡(皮肤 肌肉 脂肪组织等),则被看作周边室,这样机体就被设想为二室模型.
二室模型的药-时曲线下降段成两个时相:
*分布相 : 当快速静注后,药物既代谢消除,又随血液大量分布到周边室.静注前期血药浓度下降较快.*消除相 :分布达到平衡后,血药浓度下降以药物消除为主.此时周边室和中央室血药浓度一同按比例下降,符合恒比消除规律.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 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临床用药:随时观察动物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剂量个体化.群体用药应少量 混匀 防中毒.2 剂型:影响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直接影响.吸收速率:气体剂型﹥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崩解和再溶解) 临床选药:速效制剂 长效制剂 缓解剂型3理化性质:药物脂溶性 PH值 溶解度 旋光度及化学结构均影响药物的作用.4 给药方案:(1)给药途径:主要影响生物利用度和显效快慢:
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内服(2)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猪丹毒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棒状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如巴氏杆菌、布鲁氏菌的作用较弱,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肠杆菌属无作用。此外,对某些霉形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亦有效;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萄亦敏感。与链霉素、氯霉素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3)应用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萄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例。(4)不良反应:毒性低,但刺激性强。
链霉素药理作用:
1、药效学:本品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机制为与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基单位结合,形成无功能的70S起始复合物,抑制蛋白质合成,同时也造成对遗传密码译读的错误,使合成异常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释放,使细菌质膜不断破坏,通透性失控,导致细胞死亡.2、药动学:肌注0.5g或1g,血药峰浓度分别可达15一20ug/ml或30一40ug/ml,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12小时,蛋白结合率为35%。本品分布于细胞外液,可透过胎盘,不易进入脑脊液中,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1/2为2一3h,肾功能障碍者可长达50h,须及时调整剂量。
第一节 抗蠕虫药抗蠕虫药物是指能驱除或杀灭畜禽体内寄生蠕虫的药物,又称驱虫药。又将抗蠕虫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和驱吸虫药。
马杜拉霉素(加福、抗球王)作用与应用。本品为聚醚类抗球虫药。
磺胺喹恶啉主用于鸡球虫病的治疗,对家兔、羔羊、犊牛球虫病也有治疗效果。地克珠利(杀球灵、二氯三嗪苯乙腈) 广谱抗球虫药. 一、全身麻醉药(一)概念与分类
1、概念: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指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机能暂停,表现为意识与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反射与肌肉张力部分或完全消失,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功能的药物。2、分类 全麻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非吸入麻醉药。
(二)麻醉机理::1、脂溶性学说2、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抑制学说3、神经突触学说
(三)麻醉分期第一期(诱导期) 是麻醉的最初期,动物表现不随意运动性兴奋、挣扎、嘶鸣、呼吸不规则、脉捕频数、血压升高、瞳孔扩大、肌肉紧张,各种反射都存在。第二期(麻醉期) 又分浅麻期和深麻期。浅麻期:动物的痛觉、意
识完全消失。深麻期:麻醉继续深入,动物出现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式,角膜和跖反射也消失,舌脱出不能回缩,由于深麻期不易控制而易转入脑麻痹,使动物发生危险,故常避免进入此期。第三期(苏醒期或麻痹期)
(四)麻醉方式
1、麻醉前给药:如用 阿托品,以防止在麻醉中唾液和支气管腺分泌过多而引起异物性肺炎,并可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防止心率减慢或骤停。2、混合麻醉 将数种麻醉药混合在一起进行麻醉,取长补短。3、配合麻醉 是以某种全麻药为主,配合局部麻醉药进行的麻醉。
(五)常用药物水合氯醛::(1)体内过程:内服易吸收,直肠灌注吸收很快,能迅速分布脑内和其他组织。(2)作用:本品吸收后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小剂量产生镇静、催眠作用,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劂和麻醉作用。(3)应用
A、作麻醉药。主要用于马属动物,在麻醉前15分钟给予阿托品。B、作镇静、解痉和抗惊劂药
抗生素药理专题(娥娥)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①抗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TMP]。②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③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类抗生素。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⑤抑制核酸代谢。
【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 ②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③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④其他-----代谢需要途径的改变,药物拮抗作用的底物增加。
【避免药物耐性性的措施】临床医生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的联合用药及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现在医学知识比较普及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家庭使用抗生素药物,比如先锋类,阿莫西林等等,往往运用不合理,造成耐药,给住院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实验室药敏实验〖肠杆菌科〗 第一线: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第二线:头孢呋新,氯霉素,哌拉西林.复方SMZ-TMP,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尿液*.呋喃妥因,诺氟沙星,复方SMZ-TMP。〖假单胞菌属〗 第一线:哌拉西林,羧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第二线:诺氟沙星,复方SMZ-TMP,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尿 液*:诺氟沙星,复方SMZ-TMP。
〖金葡菌*〗 第一线:头孢噻吩,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 万古霉素。第二线: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利福平,复方SMZ-TMP。 尿 液*:复方SMZ-TMP,呋喃妥因,诺氟沙星。
〖肠球菌属〗 第一线: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第二线:万古霉素。尿 液*:诺氟沙星,红霉素。 〖流感菌属〗 第一线: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新, 氯霉素,复方SMZ-TMP。
『注』 Ⅰ 上述均为实验室药敏实验结果,金葡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尿液*指的是如果尿液中出现感染所运用的抗菌药敏感谱。Ⅱ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Ⅲ 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者转为慢性。
【抗菌素的分类】
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曲松。 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代表药物: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㈢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代表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㈣四环素类及氯霉素。代表药物:四环素,氯霉素。㈤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恰合成抗菌药(甲氧苄啶,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表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㈥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碘苷,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代表药物:咪康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钠 B.氨苄西林钠C.头孢噻吩钠 D.氯霉素E.土霉素
6) 下列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类 B.氯霉素类C.氨基糖甙类 D.头孢菌素类E.四环素类
7) 关于氨苄西林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氨苄西林钠溶液的稳定性与浓度有关,浓度愈高,愈不稳定B.本品对酸较稳定,遇水、碱均不稳定
C.氨苄西林钠具有α-氨基酸的性质D.本品不发生双缩脲反应
E.本品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和败血症等
8) 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
A.耐酶青霉素 B.广谱青霉素C.价廉的青霉素 D.无交叉过敏的青霉素E.口服青霉素
9) 红霉素符合下列哪些性质
A.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为两性化合物C. 结构中有五个羟基 D.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E.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10) 下列哪些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活性的
A. 青霉素钠 B. 氯霉素C. 头孢羟氨苄 D. 泰利霉素E. 氨曲南
11) 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特点包括:
A. 其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嗪环并合而成B. 含有氧哌嗪的结构C. 含有四氮唑的结构
D. 含有2-氨基噻唑的结构E. 含有噻吩结构
12) 青霉素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遇碱β-内酰胺环破裂 B. 有严重的过敏反应C. 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D. 6位上具有α-氨基苄基侧链 E.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
13) 下述性质中哪些符合阿莫西林
A. 为广谱的半合成抗生素 B. 口服吸收良好C.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 易溶于水,临床用其注射剂 E. 水溶液室温放置会发生分子间的聚合反应
14) 克拉维酸可以对下列哪些抗菌药物起增效作用:
A. 阿莫西林 B. 头孢羟氨苄C. 克拉霉素 D. 阿米卡星E. 土霉素
15)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氨苄西林B.克拉维酸C.噻替哌D.舒巴坦E.阿卡米星
16) 关于氯霉素的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通常用化学方法制备 B.通常用发酵方法制备C.分子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D.分子中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
E.对革兰氐阴性及阳性细菌都有抑制作用
17)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药物有
A.氨苄青霉素B.氯霉素C.土霉素 D.盐酸米诺环素E.阿卡米星
18) 在半合成β-内酰胺类药物中,基本原料是
A.5-APA B.6-APAC.7-ACA D.7-ADCAE.7-ABA
19)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
A.土霉素 B.氯霉素C.克拉维酸 D.盐酸米诺环E.阿米卡星
五、问答题
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3.如何做到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4.麻醉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
5.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方式有哪些?如何应用
6.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7.在中毒原因没有明确之前?可用那些药物进行解毒,为什么?
8.有机磷的作用机理
第1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
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
研究药物在机体
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
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
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24页
1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
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
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
平的状态。
8
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
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剂量。
9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
性的药物。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
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
称为安慰剂效应。
要达到原
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耐受性在停药后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
生。
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出现耐受性。
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
性两种。
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为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
征。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似的药物,称为激动药。
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称为阻断药。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收缩,
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
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一、总论
1.药物(drugs): 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
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
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
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
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
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26.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
弱有关。
27.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28.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
29.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量
治疗指数(TI)=LD50/ED50 安全指数=LD5/ED95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
30.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
31.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
32.药物转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
33.生物转化:代谢变化过程。
34.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35.被动转运: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
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36.简单扩散:又称为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37.滤过:又称为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
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38.易化扩散:又称为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而扩散,
不需供应ATP。
39.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ATP,特点是
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
40.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1. 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在通过肠及肝脏时,可被代
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42.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43.血脑屏障: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
44.胎盘屏障: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胎盘也起屏障作用
45.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
46.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
47.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成有活性或活性较强的药物
48.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
肝肠循环
49. 生物的利用度F:是表示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
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指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能被吸收进
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常用AUC表示吸收的程度。)
50. 消除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51.激动药(Agonist): 高亲和力+强内在活性 a = 100%
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高亲和力+弱内在活性 0%
52.拮抗剂(antagonist):高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a = 0%
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具可逆性;非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不具可逆性
53.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54.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55.药物的依赖性: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
使用能产生依赖性。
56.躯体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
的戒断综合征
57.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
以达到舒适感
二、抗生素概论:
1.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
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
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2.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自身内部的入侵者——恶性肿
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3.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5.抑菌剂: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类
6.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杀菌剂: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8.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9.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
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的时间。(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10.放突变浓度(MPC):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11.突变选择窗(MSW):细菌突变耐药株在MIC到MPC之间的浓度范围内会被选择出来
12.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即动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即
LD50/ED50的比值来表示或以安全指数即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即LD5/ED95来
评价)
13.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
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如青霉素G。
15.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16.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霉素G、异烟肼等。
1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18.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有成药物制剂或药品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5.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是,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
而最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小或不起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6. 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意个体在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
7. 二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称药物的二
重性
8.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 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9. 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
10. 对症治疗: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11. 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副作用
12. 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要无目的无关的作用
13. 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
系称为
14. 毒性反应(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病理变化或损害
15. 治疗量:或称常用量 比阙剂量大又小于极量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的病人有效
且不中毒
16. 效价(强度):是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17. 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18. 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19. 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
20. 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 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21.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22. 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
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
23. 药物的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分为
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
24. 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血药浓度以降至阙浓度以下是残存的生物效应
25. 继发性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后果
26. 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27.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的一种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
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能力。
28. 亲和力:指药物和受体结合的能力(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
29. 内在活性: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理效应的两个条件
受体药物的类型:
30.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31.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32.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剂结合时 互相竞争相同的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与激动
剂合用的效应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可达Emax
33.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剂合用时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与受体不可逆结合。与受体不
可逆结合即使增加激动剂的剂量,也不能达到 Emax
34.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强较强。但内在活性弱 其单
独存在是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35. 被动转运:指药物借其两侧的浓度差或电势差进行不好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36. 脂溶扩散:又称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脂质膜的被动转运
37. 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入血前被胃肠粘膜即干细胞代谢。使吸入血的药量减少的作用。
又称首过消除
38. 肝药酶:肝细胞微粒体酶与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关的霉系
39.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浆蛋白结合的药量与血浆内的总药量的比率
40.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增高的物质
41.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降低的物质
42. 肝肠循环:是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重新吸收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43. 时量关系:血浆药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44. 时量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作图,表达药物的体内动态
过程
45.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
量和速度。
46. 一级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原浓度恒定比例下降的消除方式
47. 零级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恒定量下降的消除方式
48.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9. 坪值(稳态浓度、坪值浓度):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定给药时的五个半
衰期‘
50. 血浆清除速率:是指单位时间从体内清除表现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
的药量被清除
51.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
到原来的效应。
52. 快速耐受性:在短期内连续用数次后 立即出现耐受性
53. 交叉耐受性: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同类的另一药敏感性也降低
54.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化疗药物长期使用后 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
55.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
结果。
56. 拮抗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57. 水杨酸样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
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58. 利尿药: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59. 渗透性利尿药:又称脱水药,是指能使组织脱水的药物
60. 抗生素:是指病原体具有抵制或杀灭作用的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它的化学合成,半
合成品或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61. 抗菌谱: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
种范围。。
62. 抑菌药: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63. 杀菌药:指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且能杀死细菌的药物
64. 最小抑菌浓度:指药物在体外抑制供试细菌的最低浓度
65. 抗菌药物后效应:指停用抗菌药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一、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 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由于
肝脏对其代谢力强,而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2、零级消除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的消除药量不变。
3、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4、稳态血药浓度 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
称为稳态浓度。
5、肝药酶诱导剂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
6、肝药酶抑制剂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
7、表观分布容积 当血浆和组织内的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
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8、一级消除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9、半衰期 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10、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可经肝脏分泌到胆汁,经胆管到达小肠后,部分药物可经小肠
再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11、时-量曲线 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反映
血药浓度规律。随时间的变化。
12、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13、成瘾性 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
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与原有
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即戒断综合征。
14、量效关系 反映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5、效价强度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半数有效量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
17、治疗指数 是TD50/ED50比值,,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8、亲和力 是指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的能力。
19、耐药性 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20、激动药 是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 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而不激动受体,但可占
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22、内在活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拮抗参数(pA2) 当激动剂与拮抗剂合用时,若2倍浓度的激动剂所产生的效应等
于未加入拮抗剂时激动剂所产生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剂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24、副反应 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
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25、效能 药物达到最大效应的能力。
26、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27、极量 最大有效量,即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剂量。
28、部分激动剂 具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且能拮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29、半数致死量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30、耐受性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须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
才可维持原有的现象叫做耐受性。
31、遗传药理学 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影响的学科称之为遗传药理学。
32、时间药理学 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称为时间药理学。
33、配伍用药 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
称为配伍用药或联合用药。
34、配伍禁忌 临床上不合理的配伍用药,往往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加等
不符合临床治疗需要的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1.调节痉挛:M受体激动药收缩睫状肌,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
屈光度增加,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
2.调节麻痹:M受体拮抗药舒张睫状肌,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平,屈光度减低,只
适合视远物而难以看清近物。
3.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肾上腺素合用α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被取
消,且出现降压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
%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1.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2.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4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5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 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20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21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22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 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23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 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24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25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26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27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动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物--------------------机体(病原体)
一、药物的概念: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娥娥)
1、普通药:治疗量时一般不产生明显毒性的药物。青 链霉素等
2、毒药:极量与致死量十分接近,稍用大量即可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砒霜
3、剧药:毒性较大,超过极量也可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4、麻醉药:具有麻醉效果且无瘾癖性的药品。麻醉品指能成瘾的毒性药
5、毒物:是指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普通药过量或用法不当也成毒物
二、药物的来源:天然药物,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
三、药物制剂与剂型(一)液体剂型:1、溶液剂2、合剂3、乳剂:乳状悬浊液增加药物表面积 促进吸收和渗透
4、醑剂:指具有挥发性和溶于醇的溶液。5、酊剂:中草药用不同浓度乙醇浸制的醇性溶液。
6、擦剂:刺激性药物的油性或醇性液体制剂。如松节油。7、流浸膏剂:中草药浸出浓缩液,调至规定标准的制剂。
8、煎剂和浸剂:中草药入陶瓷容器内加水煎或浸一定时间去渣使用的液体剂型。四、药物的保管与贮存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加强的药物称兴奋药。能使机体机能活动减弱的药物称抑制药。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2、吸收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在其直接影响下对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4、间接作用(继法作用):药物作用于机体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所引起的作用。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使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器官组织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防治作用对因治疗(治本):消除疾病的原发因子对症治疗(治标):缓解 减轻疾病症状.急性病不良反应:
(1)副作用: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选择性低 药理效应广泛的药物用于一个治疗目的,其他作用便是副作用。有些副作用也有治疗作用(2)毒性反应:一般药物都具一定毒性急性毒性 多由剂量过大引起心血管 呼吸功能损害;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蓄积产生肝 肾 骨髓损害特殊毒性 少数药物有“三致”作用(致癌 畸 突变反应)
另一些药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氨基糖苷类有较强的肾毒性等(3)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药物(多为异物 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动物机体对于某一药物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极其强烈有害的免疫特异性反应。与剂量无关。(4)继发反应(二重感染):是继发于药物治疗 作用
以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如四环素类长期使用引起的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原因:药物与受体结合牢固,靶器官药物尚未消除;药物对组织造成不可逆损害。
三 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1.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活性)密切相关,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1)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酶)结合,产生相似(拟似药)或相反的作用(拮抗药)。(2)光学异构体与药效 一般左旋异构体药理作用强。(3)不同立体异构的手性药物,它们的亲合力 内在活性
药效 毒理学和药动学等都有所不同。2.药物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一定范围二者成正比
(1)剂量的概念剂量: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效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小剂量..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极量:达到最大治疗效应的量..最小中毒量:在极量基础上在加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中毒严重引起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最小有效量﹤临床用量﹤极量2.量效曲线 药物的效能由药物对病变组织的特异敏感性和药物质量 剂量大小等因素决定的。效能高的药物可以利用较少的剂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效能低的药物只有加大强度来提高效能,使得用药安全性受到影响(p12)。
3.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表示的一类反应。心率 血压 体温 等..质反应(全反应或无反应):病畜出现或没有反应的一类特殊效应。死亡 睡眠 惊厥等
4.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治疗指数:LD50/ED50 比值越大越安全受体的特性:①饱和性:大量的配体与一定量的受体结合时,会使受体饱和。②特异性:配体的结构与受体是互补的,化学结构的微小改变可影响亲和力,有效的药物对受体应具有高的亲和力。③可逆性:结合的配体和受体,应以非代谢方式解离,解离后配体以原形存在。
2.受体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1)功能:传递信息(2)作用方式:药物+受体 →二者特异性立体结构互补 药物诱导受体构象改变→药物受体→ 诱导蛋白构型改变 功能变化→药物+受体....3受体学说:(1)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不在药物占领受体的多少,而在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激动剂。⊕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不产生诱导效应,且影响激动剂与受体作用叫拮抗剂.(2)速率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解离越快,则药物的生物效应越高,否则效应越低。 激动剂能与受体迅速解离,拮抗剂则解离较慢。(3)二态模型:同一受体有失活态(r)和激活态(R)两种可相互转化的状态........激动剂+R—效应,可使r—R 拮抗剂+r(R)—结合不产生效应(或效应低),使R—r
(2)滤过:小分子药物通过膜孔转运.分子越小 滤过越快.当有外力(血压或水静压)促进时,滤过更快.(3)易化扩散:需要特殊载体的顺差扩散.葡萄糖 氨基酸 核苷酸都由载体转运进入细胞,速度增快10-1000倍.特点:特异性高, 或因竞争受体而产生抑制,或因载体饱和而受到限制.
2 主动转运(上坡转运 逆顺转运) 药物逆浓度(电位)差转运.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和从肾脏排泄
(1)载体转运:需要特殊载体 能量载体成分为蛋白质或脂蛋白,具有特异选择性,转运力有限. 若两种类似药物由同一载体转运,则彼此间转运出现竞争抑制离子泵:转运电解质的载体,如钙泵 钠泵等.(2)胞饮作用:(3)胞吐作用:药物的吸收药物从作用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注射和吸入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 发挥药效
◆挥发性药物和气雾剂:通过肺泡扩散进入血液,比静注慢些
◆皮下或肌注:透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管壁为多孔的类脂质膜,膜孔较大,一般药物 均能较快通过
◇影响注射药吸收速度的因素:药物的水溶性;注射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和血循环情况0%胃肠道的吸收胃肠道黏膜也是类脂质膜,药物以被动转运方式透过胃肠道黏膜而吸收.脂溶性或非解离药物通过简单扩散吸收,解离药物则难以吸收
◇影响胃肠道吸收药物的因素:(1)药物的酸碱性:即药物的解离度(2)吸收部位:一是吸收部位的酸碱性;二是大量药物在肝 肠黏膜细胞中转化灭活,进入体循环药效大为下降-----第一关卡消除(首过效应),内服药损失较大.直肠给药不入肝,直接进入体循环,损失较少.方法:直肠灌注 包衣 过瘤胃技术等
生物利用度:指给予药物制剂后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有效性,即药物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实际吸收的药量/给药剂量×10 药物的分布多数药物在组织之间的分布具有选择性. 一般 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越丰富,血流量越多,则药物分布越快,量也较多 如:脑 肝 肺 肾>肌肉皮肤....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强则分布多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机体的防御性结构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结合形成大分子贮存生物膜两侧PH值差别与药物解离度
(二)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过程 恒比消除)多数药物转运 消除属此过程.指药物在体内转运(消除)速率与药量(浓度)成正比.微分方程: dc/dt=-kC 积分得: ㏒C=㏒C0-k/2.303*t2.零级速率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恒量消除)血浆药物消除的速率与原来药物的浓度无关,而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浓度降低恒定的数量.3.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实际上有些药物(如水杨酸 苯妥因等)的消除规律与前两种都不同,而是在药物浓度较大时基本属于恒量消除,但在浓度较低时转成恒比消除,说明机体对该药的代谢速率存在极限现象(酶饱和现象)
(三)药动学的几个概念及参数
1.隔室:药动学上以数学模型模拟身体,即把整个身体看作一个系统,并分为若干隔室.隔室不具体指某一器官或组织,也不指特定解剖部位,只是抽象的空间概念的组织.
一室模型:若给药后,药物能迅速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或组织中,并与血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就看作是一个隔室.
二室模型:当药物在体内各器官的转运速率有差异时,血流丰富并能迅速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的器官(心 肝 肺 肾 内分泌腺等),为中央室;而血流贫乏,转运速率慢的器官,给药后不能立即与血药浓度达到平衡(皮肤 肌肉 脂肪组织等),则被看作周边室,这样机体就被设想为二室模型.
二室模型的药-时曲线下降段成两个时相:
*分布相 : 当快速静注后,药物既代谢消除,又随血液大量分布到周边室.静注前期血药浓度下降较快.*消除相 :分布达到平衡后,血药浓度下降以药物消除为主.此时周边室和中央室血药浓度一同按比例下降,符合恒比消除规律.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 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临床用药:随时观察动物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剂量个体化.群体用药应少量 混匀 防中毒.2 剂型:影响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直接影响.吸收速率:气体剂型﹥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崩解和再溶解) 临床选药:速效制剂 长效制剂 缓解剂型3理化性质:药物脂溶性 PH值 溶解度 旋光度及化学结构均影响药物的作用.4 给药方案:(1)给药途径:主要影响生物利用度和显效快慢:
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内服(2)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猪丹毒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棒状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如巴氏杆菌、布鲁氏菌的作用较弱,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肠杆菌属无作用。此外,对某些霉形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亦有效;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萄亦敏感。与链霉素、氯霉素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3)应用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萄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例。(4)不良反应:毒性低,但刺激性强。
链霉素药理作用:
1、药效学:本品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机制为与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基单位结合,形成无功能的70S起始复合物,抑制蛋白质合成,同时也造成对遗传密码译读的错误,使合成异常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释放,使细菌质膜不断破坏,通透性失控,导致细胞死亡.2、药动学:肌注0.5g或1g,血药峰浓度分别可达15一20ug/ml或30一40ug/ml,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12小时,蛋白结合率为35%。本品分布于细胞外液,可透过胎盘,不易进入脑脊液中,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1/2为2一3h,肾功能障碍者可长达50h,须及时调整剂量。
第一节 抗蠕虫药抗蠕虫药物是指能驱除或杀灭畜禽体内寄生蠕虫的药物,又称驱虫药。又将抗蠕虫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和驱吸虫药。
马杜拉霉素(加福、抗球王)作用与应用。本品为聚醚类抗球虫药。
磺胺喹恶啉主用于鸡球虫病的治疗,对家兔、羔羊、犊牛球虫病也有治疗效果。地克珠利(杀球灵、二氯三嗪苯乙腈) 广谱抗球虫药. 一、全身麻醉药(一)概念与分类
1、概念: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指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机能暂停,表现为意识与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反射与肌肉张力部分或完全消失,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功能的药物。2、分类 全麻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非吸入麻醉药。
(二)麻醉机理::1、脂溶性学说2、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抑制学说3、神经突触学说
(三)麻醉分期第一期(诱导期) 是麻醉的最初期,动物表现不随意运动性兴奋、挣扎、嘶鸣、呼吸不规则、脉捕频数、血压升高、瞳孔扩大、肌肉紧张,各种反射都存在。第二期(麻醉期) 又分浅麻期和深麻期。浅麻期:动物的痛觉、意
识完全消失。深麻期:麻醉继续深入,动物出现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式,角膜和跖反射也消失,舌脱出不能回缩,由于深麻期不易控制而易转入脑麻痹,使动物发生危险,故常避免进入此期。第三期(苏醒期或麻痹期)
(四)麻醉方式
1、麻醉前给药:如用 阿托品,以防止在麻醉中唾液和支气管腺分泌过多而引起异物性肺炎,并可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防止心率减慢或骤停。2、混合麻醉 将数种麻醉药混合在一起进行麻醉,取长补短。3、配合麻醉 是以某种全麻药为主,配合局部麻醉药进行的麻醉。
(五)常用药物水合氯醛::(1)体内过程:内服易吸收,直肠灌注吸收很快,能迅速分布脑内和其他组织。(2)作用:本品吸收后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小剂量产生镇静、催眠作用,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劂和麻醉作用。(3)应用
A、作麻醉药。主要用于马属动物,在麻醉前15分钟给予阿托品。B、作镇静、解痉和抗惊劂药
抗生素药理专题(娥娥)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①抗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TMP]。②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③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类抗生素。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⑤抑制核酸代谢。
【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 ②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③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④其他-----代谢需要途径的改变,药物拮抗作用的底物增加。
【避免药物耐性性的措施】临床医生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的联合用药及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现在医学知识比较普及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家庭使用抗生素药物,比如先锋类,阿莫西林等等,往往运用不合理,造成耐药,给住院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实验室药敏实验〖肠杆菌科〗 第一线: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第二线:头孢呋新,氯霉素,哌拉西林.复方SMZ-TMP,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尿液*.呋喃妥因,诺氟沙星,复方SMZ-TMP。〖假单胞菌属〗 第一线:哌拉西林,羧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第二线:诺氟沙星,复方SMZ-TMP,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尿 液*:诺氟沙星,复方SMZ-TMP。
〖金葡菌*〗 第一线:头孢噻吩,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 万古霉素。第二线: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利福平,复方SMZ-TMP。 尿 液*:复方SMZ-TMP,呋喃妥因,诺氟沙星。
〖肠球菌属〗 第一线: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第二线:万古霉素。尿 液*:诺氟沙星,红霉素。 〖流感菌属〗 第一线: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新, 氯霉素,复方SMZ-TMP。
『注』 Ⅰ 上述均为实验室药敏实验结果,金葡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尿液*指的是如果尿液中出现感染所运用的抗菌药敏感谱。Ⅱ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Ⅲ 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者转为慢性。
【抗菌素的分类】
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曲松。 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代表药物: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㈢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代表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㈣四环素类及氯霉素。代表药物:四环素,氯霉素。㈤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恰合成抗菌药(甲氧苄啶,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表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㈥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碘苷,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代表药物:咪康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钠 B.氨苄西林钠C.头孢噻吩钠 D.氯霉素E.土霉素
6) 下列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类 B.氯霉素类C.氨基糖甙类 D.头孢菌素类E.四环素类
7) 关于氨苄西林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氨苄西林钠溶液的稳定性与浓度有关,浓度愈高,愈不稳定B.本品对酸较稳定,遇水、碱均不稳定
C.氨苄西林钠具有α-氨基酸的性质D.本品不发生双缩脲反应
E.本品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和败血症等
8) 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
A.耐酶青霉素 B.广谱青霉素C.价廉的青霉素 D.无交叉过敏的青霉素E.口服青霉素
9) 红霉素符合下列哪些性质
A.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为两性化合物C. 结构中有五个羟基 D.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E.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10) 下列哪些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活性的
A. 青霉素钠 B. 氯霉素C. 头孢羟氨苄 D. 泰利霉素E. 氨曲南
11) 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特点包括:
A. 其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嗪环并合而成B. 含有氧哌嗪的结构C. 含有四氮唑的结构
D. 含有2-氨基噻唑的结构E. 含有噻吩结构
12) 青霉素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遇碱β-内酰胺环破裂 B. 有严重的过敏反应C. 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D. 6位上具有α-氨基苄基侧链 E.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
13) 下述性质中哪些符合阿莫西林
A. 为广谱的半合成抗生素 B. 口服吸收良好C.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 易溶于水,临床用其注射剂 E. 水溶液室温放置会发生分子间的聚合反应
14) 克拉维酸可以对下列哪些抗菌药物起增效作用:
A. 阿莫西林 B. 头孢羟氨苄C. 克拉霉素 D. 阿米卡星E. 土霉素
15)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氨苄西林B.克拉维酸C.噻替哌D.舒巴坦E.阿卡米星
16) 关于氯霉素的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通常用化学方法制备 B.通常用发酵方法制备C.分子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D.分子中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
E.对革兰氐阴性及阳性细菌都有抑制作用
17)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药物有
A.氨苄青霉素B.氯霉素C.土霉素 D.盐酸米诺环素E.阿卡米星
18) 在半合成β-内酰胺类药物中,基本原料是
A.5-APA B.6-APAC.7-ACA D.7-ADCAE.7-ABA
19)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
A.土霉素 B.氯霉素C.克拉维酸 D.盐酸米诺环E.阿米卡星
五、问答题
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3.如何做到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4.麻醉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
5.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方式有哪些?如何应用
6.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7.在中毒原因没有明确之前?可用那些药物进行解毒,为什么?
8.有机磷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