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作业有效布置的课题研究
火湘桥学校 魏文婷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新课程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的补充,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面对知识起点不同的学生,“一刀切”地布置作业显然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现状:在应试教育风潮不退,当前数学教学又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深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也必然地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作业布置恰当,让学生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掌握和巩固课本知识,并得到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的训练,实现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
基础:作业布置(分层布置、优化布置)的相关理论;学生数学能力全面发展相关研究理论。
二、概念的界定
结合相关理论,个人认为,所谓“有效的作业布置”必须体现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而认真的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二)课内外联系的原则:我们数学书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的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可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 层次性原则: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的原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育性与趣昧性相结合原则:我们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从而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与作业。
三、理论研究假设
假设在实验班对学生作业进行时间、类型和内容的优化实验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跟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紧密结合,努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作业形式。突破过去形式单调、评价一致的简单原则,以灵活多变的、新颖有趣的、富有探索价值的开放式作业为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合理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的作业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也使拖拉作业的现象彻底消失。此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变被动写作业为主动要求完成作业,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作业有效布置中得到提升。
五、课题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作业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 题海战" 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作业" 高耗低效" 现象,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作业时间的改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一般放于课堂内完成,尽量不出现在回家作业之中。
(二)作业内容的改革:把以前大量的重复,机械计算题,改为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作业形式的改变:数学作业一向以书面作业为主,现在采用口头作业、书面作业、网上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等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六、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就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措施和方法,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施措施。
(二)文献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有关的文献,获取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三)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作业实施情况的调查,记录并收集资料,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七、课题研究对象
实验班级:本校四年级(1)班;
对照班级:本校四年级(2)班。
八、课题实验研究相关设定
(一)研究(实验)要素:
实验自变量:教师布置各类型的作业、有效地作业设计
实验因变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验无关变量: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庭辅导、学习时间等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二)实验控制:
一方面要使实验变量随实验的意图变化,切实贯彻方案规定的程序、原则,保证落实到
位;另一方面保持实验教师、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的相对稳定,排除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九、课题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9月):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学生的作业方式,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创新措施,对“有效地作业布置”作出明确界定。
2、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根据目标借鉴、尝试多种作业布置方式,观察实验、对照班级的效果,及时改进,总结出一些有效地作业布置方式,设计出一些有效地作业设计。
3、结题鉴定阶段(2015年12月):形成学术论文、四年级有效作业设计若干及相关反思案例。
十、课题预期成果
教学论文、四年级有效作业设计若干、相关反思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周日南.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郜舒竹. 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小学四年级数学作业有效布置的课题研究
火湘桥学校 魏文婷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新课程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的补充,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面对知识起点不同的学生,“一刀切”地布置作业显然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现状:在应试教育风潮不退,当前数学教学又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深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也必然地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作业布置恰当,让学生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掌握和巩固课本知识,并得到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的训练,实现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
基础:作业布置(分层布置、优化布置)的相关理论;学生数学能力全面发展相关研究理论。
二、概念的界定
结合相关理论,个人认为,所谓“有效的作业布置”必须体现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而认真的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二)课内外联系的原则:我们数学书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的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可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 层次性原则: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的原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育性与趣昧性相结合原则:我们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从而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与作业。
三、理论研究假设
假设在实验班对学生作业进行时间、类型和内容的优化实验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跟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紧密结合,努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作业形式。突破过去形式单调、评价一致的简单原则,以灵活多变的、新颖有趣的、富有探索价值的开放式作业为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合理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的作业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也使拖拉作业的现象彻底消失。此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变被动写作业为主动要求完成作业,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作业有效布置中得到提升。
五、课题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作业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 题海战" 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作业" 高耗低效" 现象,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作业时间的改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一般放于课堂内完成,尽量不出现在回家作业之中。
(二)作业内容的改革:把以前大量的重复,机械计算题,改为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作业形式的改变:数学作业一向以书面作业为主,现在采用口头作业、书面作业、网上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等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六、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就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措施和方法,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施措施。
(二)文献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有关的文献,获取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三)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作业实施情况的调查,记录并收集资料,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七、课题研究对象
实验班级:本校四年级(1)班;
对照班级:本校四年级(2)班。
八、课题实验研究相关设定
(一)研究(实验)要素:
实验自变量:教师布置各类型的作业、有效地作业设计
实验因变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验无关变量: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庭辅导、学习时间等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二)实验控制:
一方面要使实验变量随实验的意图变化,切实贯彻方案规定的程序、原则,保证落实到
位;另一方面保持实验教师、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的相对稳定,排除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九、课题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9月):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学生的作业方式,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创新措施,对“有效地作业布置”作出明确界定。
2、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根据目标借鉴、尝试多种作业布置方式,观察实验、对照班级的效果,及时改进,总结出一些有效地作业布置方式,设计出一些有效地作业设计。
3、结题鉴定阶段(2015年12月):形成学术论文、四年级有效作业设计若干及相关反思案例。
十、课题预期成果
教学论文、四年级有效作业设计若干、相关反思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周日南.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郜舒竹. 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