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跳远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
【内容提要】跳远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关键,通过对我国一二级跳远运 动员最佳跳远成绩的助跑踏板动作的拍摄,获取其助跑距离、步频和步幅指 标,按照这三项指标通过多媒体音频模拟信号(助跑节奏声)的方法。以提高 运动员助跑的节奏感和踏跳上板的准确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 现实验组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摘要题】运动项目集萃
【关键词】跳远……
目前,中国跳远高水平运动员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高水平跳 远运动员因为助跑踏板技术不过硬而屡屡出现犯规,导致比赛失利。悉尼奥运 会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乃世界之罕见,助跑踏板技术本 应是在基层训练解决的技术基本功问题在中国却成了令国家队教练非常头痛的 难题。因此,加强基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研究,对发展中国跳 远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进行运动训练发展较快,从而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中国运用这一技术 训练起步较晚,在广大基层体育运动队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运动训练更不 多见,绝大部分教练员还是凭经验直接观察指导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通常无法观摩自己的动作,只能听从教练员的语言 刺激来领会自己的动作,由于运动员的踏板起跳动作迅速,一般在0.155左右 完成整个起跳动作,这就给教练员观察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困 难。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助跑踏板起跳技术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10名二级水平运动员的高速拍摄,对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进行分析,并 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训练方法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通过比较研究,探讨
改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1研究方法
1.1运动学测试法采用两台S0NYDCRPC320E型数码摄像机,分段对10
名男子二级水平运动员的助跑起跳动作进行现场拍摄,摄像机位距助跑道各
6m,两台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各为12m。着重扫描运动员每步助跑的踩点。
1.2现场录音法采用节拍器,并根据摄像中的脚步踩点,在慢放的状态 下配音,配音后恢复正常播放速度,形成完整的视音频信号存入计算机。并由 计算机控制模拟录音,经放大,用来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1.3现场测量法测量运动员助跑的距离、步长和步频及每次试跳的成
绩。
1.4训练实验法运用所获多媒体资料(运动员助跑的视音频信号转刻成 的光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1.5数理统计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6测试过程运动员充分准备活动后,每人试跳若干次,跳出最好成绩 为止。运动员开始测试,为了使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不受规则影响,要求运动 员不踏起跳板全程助跑起跳,通过拍摄、录音、测量等获取运动员助跑起跳的 图像、助跑节奏声、步长、频率、助跑时间及运动成绩,根据所获得的数据,
确定运动员的助跑方式与起跑位置,确定运动员每一步的步点及全程助跑的时 间,按照这一指标分两组进行训练,每组5人,一组用常规训练方法,一组结 合录像、录音、助跑时间及严格的步点控制进行训练,4周后两组混合测试, 检查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情况,看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7训练安排每周训练3次,每次运动员做20min准备活动,两组活动
的内容完全相同,休息5^^!1开始试跳,每人试跳15次,每次间歇时间31^1^ 每次训练前后,实验组运动员要观看著名运动员的跳跃录像和自己的录像,并
进行表像训练,训练中,要模拟。训练4周后按比赛规则对运动员进行测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犯规次数的变化
表1训练前后运动员失败次数均值变化表
附图
从均值可见:实验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只减少两次,说明实验 组训练方案对减少运动员的失败次数有较好的效果。另从表2中可知:配对丁
检验表明1值为6.521,显著性值为0.000,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这说明 实验组对运动员的失败次数确有明显影响。
2.2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变化
运动成绩是反应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了 成绩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2训练前后失败次数1检验表
差值均数
5.35 标准差 4.57 1值 6.521 显著性 0.000
表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测试成绩均值表(ra)
训练前成绩 训练后成绩
实验组
对照组 6.91 6.93 7. 17 7.02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运动员训练前的成绩相差仅2(^,但训练后成绩 相差达15(^,这说明实验组训练比对照组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同样是4周的训 练,训练强度与运动量等都非常接近,不可能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员助跑踏板相结合技术的改善有关。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的起跳犯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由此,可推 测实验组由于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少,增加了运动员的助跑起跳信心,敢 于加速助跑,而对照组有三人第一次试跳失败,因而助跑不敢加速,从而影响 跳远成绩。
2.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节奏的变化
跳远运动的助跑节奏非常重要,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跳远取得较好成绩的必
要条件。实验中,要求运动员每次必须踏准标志点,每次让学生听自己最后几 步助跑节奏录音,并与实验前所获的录音对比,使运动员从听觉中获得这种节
奏感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由于在助跑起跳中,运动员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 中在助跑的节奏上,为此,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听节奏做动作的小步助跑练习。2 周后,发现实验组运动员节奏感强,节奏的速率比实验前所获录音速率稍快, 而对照组节奏无明显变化。
2.4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
准确的步点,高速的助跑速度和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获得较好起跳成绩的关 键。由于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因此推测可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增加了,但短 短的4个月,为什么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呢?对运动员的录像进行了反复 慢速回放,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运动员助跑起跳步点较准确,能发挥南己的速 度,而对照组运动员由于步点不稳定,运动员不得不调整步子大小来避免犯规 或离起跳板太远,从而影响助跑节奏和速度。表4是训练前后最后10m运动速 度变化的平均值。
表4训练前后最后IOm助跑速度分段变化表(m/s)
附图
表4反映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最后IOm的5m分段助跑速度变化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训练前两组助跑速度非常接近,而训练后,第一段50助跑速度 相差4(^/8,而后5^1助跑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9(^/3,比训练前高11
3结论
3.1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使受训者通过听力通道,获取同步的 训练信息,进一步完善了受训者的训练环境。
3.2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成功率有明显 效果,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好作用。
3.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效果不明显, 但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后阶段的助跑速度有一定效果,这可能与运动员的助跑起 跳技术的稳定性提高有关。
【参考文献】
[1]
1988:27〜3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 李鸿江.田径[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216.
改进跳远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
【内容提要】跳远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关键,通过对我国一二级跳远运 动员最佳跳远成绩的助跑踏板动作的拍摄,获取其助跑距离、步频和步幅指 标,按照这三项指标通过多媒体音频模拟信号(助跑节奏声)的方法。以提高 运动员助跑的节奏感和踏跳上板的准确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 现实验组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摘要题】运动项目集萃
【关键词】跳远……
目前,中国跳远高水平运动员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高水平跳 远运动员因为助跑踏板技术不过硬而屡屡出现犯规,导致比赛失利。悉尼奥运 会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乃世界之罕见,助跑踏板技术本 应是在基层训练解决的技术基本功问题在中国却成了令国家队教练非常头痛的 难题。因此,加强基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研究,对发展中国跳 远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进行运动训练发展较快,从而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中国运用这一技术 训练起步较晚,在广大基层体育运动队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运动训练更不 多见,绝大部分教练员还是凭经验直接观察指导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通常无法观摩自己的动作,只能听从教练员的语言 刺激来领会自己的动作,由于运动员的踏板起跳动作迅速,一般在0.155左右 完成整个起跳动作,这就给教练员观察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困 难。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助跑踏板起跳技术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10名二级水平运动员的高速拍摄,对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进行分析,并 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训练方法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通过比较研究,探讨
改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1研究方法
1.1运动学测试法采用两台S0NYDCRPC320E型数码摄像机,分段对10
名男子二级水平运动员的助跑起跳动作进行现场拍摄,摄像机位距助跑道各
6m,两台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各为12m。着重扫描运动员每步助跑的踩点。
1.2现场录音法采用节拍器,并根据摄像中的脚步踩点,在慢放的状态 下配音,配音后恢复正常播放速度,形成完整的视音频信号存入计算机。并由 计算机控制模拟录音,经放大,用来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1.3现场测量法测量运动员助跑的距离、步长和步频及每次试跳的成
绩。
1.4训练实验法运用所获多媒体资料(运动员助跑的视音频信号转刻成 的光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1.5数理统计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6测试过程运动员充分准备活动后,每人试跳若干次,跳出最好成绩 为止。运动员开始测试,为了使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不受规则影响,要求运动 员不踏起跳板全程助跑起跳,通过拍摄、录音、测量等获取运动员助跑起跳的 图像、助跑节奏声、步长、频率、助跑时间及运动成绩,根据所获得的数据,
确定运动员的助跑方式与起跑位置,确定运动员每一步的步点及全程助跑的时 间,按照这一指标分两组进行训练,每组5人,一组用常规训练方法,一组结 合录像、录音、助跑时间及严格的步点控制进行训练,4周后两组混合测试, 检查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情况,看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7训练安排每周训练3次,每次运动员做20min准备活动,两组活动
的内容完全相同,休息5^^!1开始试跳,每人试跳15次,每次间歇时间31^1^ 每次训练前后,实验组运动员要观看著名运动员的跳跃录像和自己的录像,并
进行表像训练,训练中,要模拟。训练4周后按比赛规则对运动员进行测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犯规次数的变化
表1训练前后运动员失败次数均值变化表
附图
从均值可见:实验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只减少两次,说明实验 组训练方案对减少运动员的失败次数有较好的效果。另从表2中可知:配对丁
检验表明1值为6.521,显著性值为0.000,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这说明 实验组对运动员的失败次数确有明显影响。
2.2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变化
运动成绩是反应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了 成绩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2训练前后失败次数1检验表
差值均数
5.35 标准差 4.57 1值 6.521 显著性 0.000
表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测试成绩均值表(ra)
训练前成绩 训练后成绩
实验组
对照组 6.91 6.93 7. 17 7.02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运动员训练前的成绩相差仅2(^,但训练后成绩 相差达15(^,这说明实验组训练比对照组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同样是4周的训 练,训练强度与运动量等都非常接近,不可能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员助跑踏板相结合技术的改善有关。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的起跳犯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由此,可推 测实验组由于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少,增加了运动员的助跑起跳信心,敢 于加速助跑,而对照组有三人第一次试跳失败,因而助跑不敢加速,从而影响 跳远成绩。
2.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节奏的变化
跳远运动的助跑节奏非常重要,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跳远取得较好成绩的必
要条件。实验中,要求运动员每次必须踏准标志点,每次让学生听自己最后几 步助跑节奏录音,并与实验前所获的录音对比,使运动员从听觉中获得这种节
奏感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由于在助跑起跳中,运动员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 中在助跑的节奏上,为此,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听节奏做动作的小步助跑练习。2 周后,发现实验组运动员节奏感强,节奏的速率比实验前所获录音速率稍快, 而对照组节奏无明显变化。
2.4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
准确的步点,高速的助跑速度和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获得较好起跳成绩的关 键。由于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因此推测可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增加了,但短 短的4个月,为什么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呢?对运动员的录像进行了反复 慢速回放,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运动员助跑起跳步点较准确,能发挥南己的速 度,而对照组运动员由于步点不稳定,运动员不得不调整步子大小来避免犯规 或离起跳板太远,从而影响助跑节奏和速度。表4是训练前后最后10m运动速 度变化的平均值。
表4训练前后最后IOm助跑速度分段变化表(m/s)
附图
表4反映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最后IOm的5m分段助跑速度变化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训练前两组助跑速度非常接近,而训练后,第一段50助跑速度 相差4(^/8,而后5^1助跑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9(^/3,比训练前高11
3结论
3.1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使受训者通过听力通道,获取同步的 训练信息,进一步完善了受训者的训练环境。
3.2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成功率有明显 效果,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好作用。
3.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效果不明显, 但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后阶段的助跑速度有一定效果,这可能与运动员的助跑起 跳技术的稳定性提高有关。
【参考文献】
[1]
1988:27〜3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 李鸿江.田径[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