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怀    霜

许俊文

在我的记忆里,霜总是和生活的艰难紧紧连在一起。

幼时家境贫寒,常为衣食发愁。秋夜里,只要一听到大雁的叫声,母亲的脸上就会浮起一层愁云。大雁嘎咕一叫,霜就随着到来了。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最听不得雁叫,寒雁一叫,她就没有了睡眠,倚着床头轻轻叹息。尽管她的叹息声压得很低,但熟睡中的父亲还是感觉到了,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直响。母亲有些于心不忍,悄悄掀开草帘的一角,朝窗外看了.看,外边黑得像一口古井。她缩回了身子,温温地说,再迷盹一会儿,到时辰我叫你。嗯。父亲含糊地应着,然而他还是摸黑下了床。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响起嚓嚓的磨镰声。这时,母亲摸索着燃起油灯,从油漆斑驳的柜子里翻出一件破旧的棉衣,借着微弱的光亮,一针一线地缝补着。

好静好长的“白露为霜”之夜哟,父亲嚓嚓的磨镰声总是在寅时响起,母亲昏黄的小油灯总是伴着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那过客似的雁声总是轮番给我的梦投下一片片阴影。忽一夜,诉愁的雁声消失了,我蜷曲在土炕上,一觉醒来,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在她的枕边,摆着几双新做的棉鞋和几顶红色绒帽。绒帽是带有焐耳的那一种,想必是父亲卖山草为他的儿女买回的。我悄悄地从被窝里抽出一只手,抓一顶扣在头上,一种少有的激动折磨着我脆弱、敏感的神经,我第一回失眠了。

万籁俱寂的寒夜里,一缕游丝般的鸡鸣起自远处,亦逝之远处,然而母亲还是听得十分真切,她轻轻掀起窗上的草帘,一股寒光注满了屋子,那光白中泛青,像是从刀刃上发出的,自然有了某种逼人的硬度。月亮好亮啊!我意识模糊的咕哝了一声。母亲没有理会我,她垂手立在窗前,好像在埋怨谁,又好像是自责,这么浓的霜,怎么就穿一双草鞋呢?我猛然想起梦中的磨镰声,想起踏霜进山的父亲,在这霜天霜地里,他手中挥舞的那柄草镰,此时又不知响在哪一个山坡?

草帘垂落,屋子里复归于黑暗,艾篙的苦香和烟气从灶膛里窜出来,在老屋里四处弥漫。那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女准备早餐。此时,我小小的心里,盛满了说不清是贫寒的温馨,还是温馨的贫寒,仿佛有一簇烛焰投射在冰块上,有一种凄凉的暖意在我的心中摇曳,并将我的身心紧紧地包裹着。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我在曰后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含辛而不觉其苦、啖饴犹思世道之艰可能就来自它吧。

那条布着霜痕的毛道,从我的豆村通往二十里外的一座古镇去,我在这条毛道上整整走过了五年的求学时光。关于这条毛道的许多际遇和感触,大都已被岁月的积尘深深地掩埋了,唯独那银霜,至今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人踏霜而行,呼吸着芒刺般冷凝的空气,心是异常明净的。此时,天上银河一抹,七星低垂,一如贫妇的霜月纤纤瘦瘦,不知是操劳过度,还是愁绪萦怀,它没有夏月的润朗,秋月的圆融,刚走出地平线就衰老了,单薄的身影使人担心它能否走完这铺满寒霜的旅程。霜月仿佛并不介意自己衰微的生命,它将仅有的一点光投洒在我的身上,而且丝毫没有希图报答之意。这纤瘦、衰微的月儿,多像我那“白发望霜天”的慈母,她总是在每一个寒彻的霜晨默默地为我弄炊,默默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装进我的饭囊,然后默默地把我送到村外,默默地立在霜痕斑驳的石桥上,目送着我踏着那条通往古镇、通往希望所在的毛道……

有一天,我顶着纤瘦的霜月,走过溜滑的霜桥,踏着寒霜闪烁的毛道走向梦幻般的远方。此一去行踪飘忽,山高水远,故乡遂成了梦中的幻影;此一去所求多多,所得了了,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我望一眼苍穹的霜月,闻几声远山的寒樵,胸中便袭来一股温温的情愫。也许我的寻觅一无所获,也许我的期冀无法捕捉,但是,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

只有孜孜地追寻。

背负着纤纤霜月,聆听着悠悠樵声……

(节选自《散文》)

1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怀霜”的?请加以归纳。(4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2分)

答:

(2)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2分)

答:

16.文中刻画的“霜月”和“母亲”两个形象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8分)

答:

17.总览全文,完成下面问题。(6分)

(1)第二、三段在记叙中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试举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2)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答案:

14.①父母在霜天为家庭操劳;②我踏霜求学。(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5.⑴十分贫寒的物质生活和极其温馨的家庭亲情结合在一起影响着作者,使他形成朴素、淡定的思想性格。

⑵人生困苦、追求艰难,但故乡和亲情鼓励支撑作者永不放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6.相同特点:纤瘦单薄、倾力付出、默默关爱、不图回报。

表达感情:对故乡、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的依恋、感激、赞颂。(特点4分,感情4分,意思对即可。)

17.⑴例:“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直响。”将父亲为全家衣食发愁的心境真切描摹出来,为下面连夜磨镰、踏霜进山打草作铺垫,表现父爱的深沉。(或例:“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将母亲为儿女日夜操劳、疲惫至极的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与上文的叹息和下文的弄炊送行呼应,表现母爱的深挚。)(4分,举例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⑵结尾段照应前文,点明中心,表达对亲情的依恋,引发读者联想。(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怀    霜

许俊文

在我的记忆里,霜总是和生活的艰难紧紧连在一起。

幼时家境贫寒,常为衣食发愁。秋夜里,只要一听到大雁的叫声,母亲的脸上就会浮起一层愁云。大雁嘎咕一叫,霜就随着到来了。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最听不得雁叫,寒雁一叫,她就没有了睡眠,倚着床头轻轻叹息。尽管她的叹息声压得很低,但熟睡中的父亲还是感觉到了,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直响。母亲有些于心不忍,悄悄掀开草帘的一角,朝窗外看了.看,外边黑得像一口古井。她缩回了身子,温温地说,再迷盹一会儿,到时辰我叫你。嗯。父亲含糊地应着,然而他还是摸黑下了床。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响起嚓嚓的磨镰声。这时,母亲摸索着燃起油灯,从油漆斑驳的柜子里翻出一件破旧的棉衣,借着微弱的光亮,一针一线地缝补着。

好静好长的“白露为霜”之夜哟,父亲嚓嚓的磨镰声总是在寅时响起,母亲昏黄的小油灯总是伴着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那过客似的雁声总是轮番给我的梦投下一片片阴影。忽一夜,诉愁的雁声消失了,我蜷曲在土炕上,一觉醒来,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在她的枕边,摆着几双新做的棉鞋和几顶红色绒帽。绒帽是带有焐耳的那一种,想必是父亲卖山草为他的儿女买回的。我悄悄地从被窝里抽出一只手,抓一顶扣在头上,一种少有的激动折磨着我脆弱、敏感的神经,我第一回失眠了。

万籁俱寂的寒夜里,一缕游丝般的鸡鸣起自远处,亦逝之远处,然而母亲还是听得十分真切,她轻轻掀起窗上的草帘,一股寒光注满了屋子,那光白中泛青,像是从刀刃上发出的,自然有了某种逼人的硬度。月亮好亮啊!我意识模糊的咕哝了一声。母亲没有理会我,她垂手立在窗前,好像在埋怨谁,又好像是自责,这么浓的霜,怎么就穿一双草鞋呢?我猛然想起梦中的磨镰声,想起踏霜进山的父亲,在这霜天霜地里,他手中挥舞的那柄草镰,此时又不知响在哪一个山坡?

草帘垂落,屋子里复归于黑暗,艾篙的苦香和烟气从灶膛里窜出来,在老屋里四处弥漫。那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女准备早餐。此时,我小小的心里,盛满了说不清是贫寒的温馨,还是温馨的贫寒,仿佛有一簇烛焰投射在冰块上,有一种凄凉的暖意在我的心中摇曳,并将我的身心紧紧地包裹着。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我在曰后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含辛而不觉其苦、啖饴犹思世道之艰可能就来自它吧。

那条布着霜痕的毛道,从我的豆村通往二十里外的一座古镇去,我在这条毛道上整整走过了五年的求学时光。关于这条毛道的许多际遇和感触,大都已被岁月的积尘深深地掩埋了,唯独那银霜,至今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人踏霜而行,呼吸着芒刺般冷凝的空气,心是异常明净的。此时,天上银河一抹,七星低垂,一如贫妇的霜月纤纤瘦瘦,不知是操劳过度,还是愁绪萦怀,它没有夏月的润朗,秋月的圆融,刚走出地平线就衰老了,单薄的身影使人担心它能否走完这铺满寒霜的旅程。霜月仿佛并不介意自己衰微的生命,它将仅有的一点光投洒在我的身上,而且丝毫没有希图报答之意。这纤瘦、衰微的月儿,多像我那“白发望霜天”的慈母,她总是在每一个寒彻的霜晨默默地为我弄炊,默默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装进我的饭囊,然后默默地把我送到村外,默默地立在霜痕斑驳的石桥上,目送着我踏着那条通往古镇、通往希望所在的毛道……

有一天,我顶着纤瘦的霜月,走过溜滑的霜桥,踏着寒霜闪烁的毛道走向梦幻般的远方。此一去行踪飘忽,山高水远,故乡遂成了梦中的幻影;此一去所求多多,所得了了,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我望一眼苍穹的霜月,闻几声远山的寒樵,胸中便袭来一股温温的情愫。也许我的寻觅一无所获,也许我的期冀无法捕捉,但是,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

只有孜孜地追寻。

背负着纤纤霜月,聆听着悠悠樵声……

(节选自《散文》)

1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怀霜”的?请加以归纳。(4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2分)

答:

(2)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2分)

答:

16.文中刻画的“霜月”和“母亲”两个形象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8分)

答:

17.总览全文,完成下面问题。(6分)

(1)第二、三段在记叙中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试举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2)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答案:

14.①父母在霜天为家庭操劳;②我踏霜求学。(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5.⑴十分贫寒的物质生活和极其温馨的家庭亲情结合在一起影响着作者,使他形成朴素、淡定的思想性格。

⑵人生困苦、追求艰难,但故乡和亲情鼓励支撑作者永不放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6.相同特点:纤瘦单薄、倾力付出、默默关爱、不图回报。

表达感情:对故乡、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的依恋、感激、赞颂。(特点4分,感情4分,意思对即可。)

17.⑴例:“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直响。”将父亲为全家衣食发愁的心境真切描摹出来,为下面连夜磨镰、踏霜进山打草作铺垫,表现父爱的深沉。(或例:“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将母亲为儿女日夜操劳、疲惫至极的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与上文的叹息和下文的弄炊送行呼应,表现母爱的深挚。)(4分,举例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⑵结尾段照应前文,点明中心,表达对亲情的依恋,引发读者联想。(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

  • 瞿秋白作品集
  • [著作书目] 新俄国游记(散文集,有名<饿乡纪程>)1922,商务 赤都心史(散文集)1924,商务 乱弹及其他(论文.说唱)1938,上海霞社 街头集(论文.说.唱)1940,上海霞社 论中国文学革命(论文集)1947,香港海 ...查看


  • 今天,我们来谈谈作家鲁迅和出版家鲁迅
  • 今天,我们来谈谈作家鲁迅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需要伟大的读者,鲁迅拥有一个强大的读者毛泽东,这可能是鲁迅的幸运,也可能是鲁迅的不幸.文革时期的「鲁迅」,从一个作家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政治词汇之后,他深刻和妙趣横生的作品也被教条主义的阅读所淹没 ...查看


  • 陆机[文赋注释]
  • 陆机<文赋>注释 序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才士,即文章之士.作,作文.窃,私意.用心,构思.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放言,运用语言:遣辞,修饰词语.良,实在.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妍,好.蚩,通媸,即丑. 每自属文 ...查看


  •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 第17卷第4期2015年8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echnic VOL.17.No.4Aug.2015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关 茂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查看


  • 魏晋风度之三:文心的觉醒(上)
  • 人生不朽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 ...查看


  • 古代文章重要篇目
  • <尚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查看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人教)
  • 第一课 散步 散步课内阅读附答案 散步选段阅读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散文阅读附答案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小学五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第三课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选段阅读 羚羊木雕节选(1-16?24- ...查看


  •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 ...查看


  • 白居易[暮江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 残阳照射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