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张大千代表作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丁丑(1937) 二月十九日

紙本水墨淺絳立軸

178 x 88公分

   張大千先生此幅「水月觀音」作於一九三七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大約是他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行個展之後,不久與徐悲鴻、黃君璧、謝稚柳等人齊聚於南京,共同籌備全國美展,此幅觀音像應該是當時的作品。

此畫之觀音的造型雍容閒適,衣紋圓轉輕靈,不但竹石筆墨淋漓,而且皺法不拘家法,十分放縱自在。

畫中瀑布湍流直瀉,岩下水波晃動,頭光烘染成半透明狀,使光圈後的景物若隱若現。整體畫面處理得清雅明快,是大千先生此一時期的觀音代表作。

觀音,在中國民間,是普受大眾敬愛的佛教人物,也是大千一輩人物畫家過去常畫的共同題材之一,如南張北溥的溥心畬先生,也有不少這一類觀世音像的作品。

原本在宋元之際,極為流行畫「水月觀音」,然而留存在我國境內的數量並不多,反而在日本存有不少藏品。大千先生赴日留學以後,又幾度往返日本,想必有所接觸。

目前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一幅元人「水月觀音」,就是經由日本傳入美國的藏品之一與大千此畫並不相同,但是全幅布局,岩石、懸瀑、波浪等形神相似。可見大千這一顆觀音作品,基本上也是承繼了此一類宋元傳統而來。

大千先生一生中,重複畫過的這一類大同小異的觀世音像,並不在少數。不過此畫的開臉,顥示了大千在民國初年時期的品味,人物的都在下眼皮部分,暈染出淺淺的眼袋陰影,表現了清末民初的審美觀。

但是自從他到敦煌臨摹壁畫歸來以後,在線條、設色、開臉和衣紋方面,都明顯受到壁畫技法的影響,風格上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以健朗明麗的美感為主。

水月觀音

丁丑(1937) 二月十九日

紙本水墨淺絳立軸

178 x 88公分

   張大千先生此幅「水月觀音」作於一九三七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大約是他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行個展之後,不久與徐悲鴻、黃君璧、謝稚柳等人齊聚於南京,共同籌備全國美展,此幅觀音像應該是當時的作品。

此畫之觀音的造型雍容閒適,衣紋圓轉輕靈,不但竹石筆墨淋漓,而且皺法不拘家法,十分放縱自在。

畫中瀑布湍流直瀉,岩下水波晃動,頭光烘染成半透明狀,使光圈後的景物若隱若現。整體畫面處理得清雅明快,是大千先生此一時期的觀音代表作。

觀音,在中國民間,是普受大眾敬愛的佛教人物,也是大千一輩人物畫家過去常畫的共同題材之一,如南張北溥的溥心畬先生,也有不少這一類觀世音像的作品。

原本在宋元之際,極為流行畫「水月觀音」,然而留存在我國境內的數量並不多,反而在日本存有不少藏品。大千先生赴日留學以後,又幾度往返日本,想必有所接觸。

目前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一幅元人「水月觀音」,就是經由日本傳入美國的藏品之一與大千此畫並不相同,但是全幅布局,岩石、懸瀑、波浪等形神相似。可見大千這一顆觀音作品,基本上也是承繼了此一類宋元傳統而來。

大千先生一生中,重複畫過的這一類大同小異的觀世音像,並不在少數。不過此畫的開臉,顥示了大千在民國初年時期的品味,人物的都在下眼皮部分,暈染出淺淺的眼袋陰影,表現了清末民初的審美觀。

但是自從他到敦煌臨摹壁畫歸來以後,在線條、設色、開臉和衣紋方面,都明顯受到壁畫技法的影響,風格上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以健朗明麗的美感為主。


相关文章

  • 常用成语中的佛教典故
  • 郑非凡  (2010-09-30) 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想入非非",大家都可意会,但是,"非非"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 其实,"想入非非"这个成语出自<楞 ...查看


  • 永嘉大师[证道歌] 1
  • 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歌>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 ...查看


  • 永嘉大师证道歌
  • 永嘉大师证道歌 版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发布时间:2010-11-8 23:44:22 繁體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查看


  • 国画牡丹名家 当代名家牡丹赏析
  • 国画牡丹名家,"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从古至今,文人对牡丹的赞咏之词浩如烟海.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众多画家也将他们对牡丹的喜爱通过国画这种艺术形式毫无保 ...查看


  •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 春风送暖,牡丹盛开,芬芳醉人,艳绝天下.牡丹又名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称.牡丹,富丽端庄.雍荣华贵.芳香浓郁.美艳绝伦,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国人视它为吉祥 ...查看


  • 汉语发展史上佛教用语
  • 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 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据梁启超先 生统计,日本人所 ...查看


  •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 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 年少时,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 ...查看


  • 国画清风雅集: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 元         马琬          <暮云诗意图> 此图描写山岭深处日暮雨后之景.层峦逶迤,或隐或现,平岗陂陀上林木深秀,临水有亭,隔溪板桥相接.全图在水墨勾皴的基调上,略染淡淡的青绿,山巅阳面晕染薄薄的赭石,树叶点染花 ...查看


  • 画家赵一辉人物国画作品鉴赏
  • 画家赵一辉人物国画作品鉴赏 赵一辉从小对艺术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物山水皆能,山水中的人物多为隐逸的古僧,气韵雅拙古朴,高古浑雄,很有陈洪绶人物画的神态.他以画抒情,借画中人自喻,那飘逸的山水是自己内心向往的心灵寄所,一片清淡,远离人烟,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