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组集体备课流程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主备人:孙婷婷
一、上周教学总结
1.总结《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教学得失 2.作业检查总结 3.引导学生预习第四单元 二、本周备课内容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8、9、10课,共7课时
周一: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1课时 周一晚:做习题、背书————————————————————1课时 周二: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课时 周三:第10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课时 周三晚:做习题、背书————————————————————1课时 周四:评讲课时作业28、29、30————————————————1课时 周五:单元测试卷(二十)——————————————————1课时 三、命题研究
高频考点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
从命题形式来看,有选择或非选择形式两种形式。命题多以近一年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突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2015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趋势是:
①结合某些影视节目低俗化等问题,考察应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措施及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②结合各地加强文化建设事例,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措施;
③结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及道德缺失事件,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复习考点:(包含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六、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一点,教师可以举例点拨,重点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明确,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
2.搜集与本单元有关的时政热点:学生预习导学案,并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3.明确探究小组。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探究问题一:传统文化的表现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中秋节的由来?”
材料: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设问: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2.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四合院的特点?(学生发言)
设问: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3.哪位学生来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学生发言)
设问:谁能说说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4.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大同思想”?(学生发言)
提问:“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传统文化的表现。 探究问题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1.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2.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设问: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结论:(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探究问题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通过开展小型辩论赛: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1)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探究问题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六)预留任务,布置预习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
(四)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六)预留任务,布置预习
要求学生做《名师伴你行》上相关的习题,检测几天所学的内容,以巩固今天所学的“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点。
九、习题处理(大本练习放在正课中间做)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三政治组集体备课流程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主备人:孙婷婷
一、上周教学总结
1.总结《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教学得失 2.作业检查总结 3.引导学生预习第四单元 二、本周备课内容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8、9、10课,共7课时
周一: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1课时 周一晚:做习题、背书————————————————————1课时 周二: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课时 周三:第10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课时 周三晚:做习题、背书————————————————————1课时 周四:评讲课时作业28、29、30————————————————1课时 周五:单元测试卷(二十)——————————————————1课时 三、命题研究
高频考点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
从命题形式来看,有选择或非选择形式两种形式。命题多以近一年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突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2015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趋势是:
①结合某些影视节目低俗化等问题,考察应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措施及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②结合各地加强文化建设事例,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措施;
③结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及道德缺失事件,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复习考点:(包含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六、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一点,教师可以举例点拨,重点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明确,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
2.搜集与本单元有关的时政热点:学生预习导学案,并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3.明确探究小组。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探究问题一:传统文化的表现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中秋节的由来?”
材料: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设问: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2.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四合院的特点?(学生发言)
设问: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3.哪位学生来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学生发言)
设问:谁能说说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4.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大同思想”?(学生发言)
提问:“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传统文化的表现。 探究问题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1.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2.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设问: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结论:(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探究问题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通过开展小型辩论赛: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1)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探究问题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六)预留任务,布置预习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
(四)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六)预留任务,布置预习
要求学生做《名师伴你行》上相关的习题,检测几天所学的内容,以巩固今天所学的“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点。
九、习题处理(大本练习放在正课中间做)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