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俩种豆子

有这么一家子,他们一无所有,只有一粒豆子。

种豆子的季节,他们把这一粒豆子小心翼翼地种了下去。第二年,他们收获100粒豆子。

这100粒豆子,不到一两重,能干什么呢?做豆腐吃,不够;生豆芽吃,也不够;炒干豆子吃,也不够,塞牙缝都不够。

父亲说,这100粒豆子谁都不能吃,全留着明年当种子。于是,全家继续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和野果充饥。儿子望着那100粒豆子馋涎欲滴,几次想吃,都被父亲打骂,怀恨在心。

第二年,他们又把这100粒豆子种了下去,第三年,收获10000粒,有四五斤重了。

可是,这个时候,父亲还是不让吃,还要全部留下年做种子。

第三年,把这10000粒豆子全部种了下去,种了两亩。第四年,收获400多斤。而刚收获后,父亲就死了。

接下来就是儿子当家。他把这400斤豆子,20斤留做种子,80斤用来做豆腐,100斤用来生豆芽,100斤用来榨油,100斤去换了几件高档服装,全家一人一件。这一家立即就吃上了香喷喷的豆腐和豆芽,也有了油吃,也有了漂亮的衣服穿。全家都夸他有本事。

第四年,儿子把20斤黄豆种下地,收获2000斤。20斤留种子,其余的吃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告别了吃野菜的日子,买来了外国的拖拉机。生活提高最快。

其他村民都羡慕这一家。于是儿子逢人就吹:“我刚一当家,俺全家就吃上了豆腐、豆芽、豆油,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生活水平立即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父亲他有什么能耐?他根本不懂经济建设。除了会骂人,会打人,就是会什么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限制俺全家的生活水平,其它的他根本不懂。他不懂经济建设就是为了使全家过上好日子,他不懂经济要协调发展;而且他光顾着生产,没有消费的,没有销路,哪里来的利润,哪里来的生产动力?所以,他当了三年半家,我家除了吃野菜就是吃野果,嘴都吃绿了,生活没见有丝毫改善,经济始终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说实在的,我的老子,只是俺家的开创者,真正使俺家富强的,还是我。”

这个儿子刻意吹嘘自己,贬低父亲,没有用。这个儿子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他的老子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进步,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家庭的建设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建设也是这样。国家内的任何一种原材料,例如钢铁、煤炭、石油,都可以看做是黄豆。我们就单拿钢铁来说事,钢铁就可以看做黄豆。黄豆分为种子黄豆和食物黄豆两部分,钢铁也可以分为“种子钢铁”和“食物钢铁”两部分。

采矿,炼钢需要采矿设备,需要炼钢设备,而这些设备需要钢铁来制造,那么制造这些设备的钢铁就是种子钢铁。例如,今年国家生产钢铁100万吨,拿出20万吨制造采矿、炼钢设备,这样采矿,炼钢的规模就可以扩大,钢铁的产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那么,这20万吨钢铁就象种子一样,所以就把它叫种子钢铁。

其余的80万吨钢铁,用于生产轿车、自行车、电视机等生活用品,用于消费,不能再引起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这80万吨就相当于食物,就叫食物钢铁。(注意:把钢铁用于生产汽车等,这只是物质财富的转移,而不是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财富的量不变,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几乎没有重工业工厂,全国只有三座高炉冒烟;1949年的钢产量是15.8万吨,1950年的钢产量才61万吨,不够全国一家造一口铁锅的,这时就相当于只有一小把黄豆。如果这时就开始把它们投入生产生活消费品,如轿车、自行车、楼房,显然只能生产一点点。而生产出来的这一点点东西,只能被少数人,例如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享受,而全国人民群众则根本不能享受到,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这时最正确的办法就是控制消费,把它们继续用于基础建设中,就象舍不得吃豆子而全部用于播种一样。而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经过二十几年往重工业上的反复投入的,中国才有了很强大的重工业,钢铁、煤炭、石油、电等的产量都已经很高。这一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但是潜在的进步是很大的,为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改革后,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很多生活消费品,如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等;也有东西去交换很多洋货来,如日本的照相机、音响,美国的波音飞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得到提高。这就是改革取得“很大成就”的根源。如果没有那些年打下的基础,我们拿什么生产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拿什么去换洋货?

说到这里,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看那个种豆子的例子。假如第二年,父亲把这四五斤黄豆,拿出来二斤炒给儿子吃了,儿子当然高兴,会夸父亲好,他当家以后也会夸父亲好。可是,这一年,就只能播种二三斤了,那么下一年,产量就要减少一半,进步的速度也慢一半,全家生活的提高也就会慢一半;如果以后每年都这样,那么产量的提高就很慢。而儿子一年当中只吃了二斤黄豆,和不吃没什么两样。所以,开始父亲的那个做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假如建国后,毛不那样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完全让市场来自由运行,那么那些钢铁就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轿车、楼房上,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就能买去享受,他们就会夸赞毛。他们才不不管人民的生活何时能提高呢,才不管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快是慢呢,只要他们能够享受就行。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官员都是这样的。只要哪位皇帝让他们享了福,他们就会在他们的笔下把这位皇帝赞美粉饰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位皇帝真的很英明。如果哪位皇帝让知识分子受了罪,那么他们就会沆瀣一气,把这位皇帝败坏诬陷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个皇帝真的很恶劣。所以,有人说,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知识分子,他们的笔一歪,是很厉害的。而毛,为了全国的尽快发展,却偏偏得罪了一些知识分子。秦始皇因为坑了460个反对郡县制的保守顽固的知识分子,得罪了知识分子,所以成了暴君之最。而其他的皇帝,即使杀几十万老百姓的,也不是暴君之最。毛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就常说,在文人的眼里,他就是秦始皇。而为了全国最快的发展,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毛却甘愿当这个秦始皇。

所以,要想成个好领导,就得欺负老百姓,讨好文人(尤其是讨好高级文人)。要讨好老百姓,欺负文人,那就必然会被他们骂得身败名裂。

说完这个问题,下面我在趁热打铁,拿印度和中国来比(印度和中国很相似,几乎同时建国,底子也几乎一样差,人口也最接近),看看上面的办法是不是使中国发展很快。先看看一组数据:

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1万吨。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印度943万吨,落后于中国2769万吨;中国增长60倍,印度增长3.7倍。199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1559万吨,印度1855万吨,两国相差9704万吨。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6.23倍。80年到98年,中国钢产量增长2.1倍,印度增长0.97倍。

两个差不多的国家,而且印度在1950年的钢产量还比中国高许多,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钢产量反而又比印度的高很多呢?有什么秘诀吗?

说有秘诀,秘诀也不秘。

建国后中国的做法,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开始那位父亲的做法,把几乎全部的原材料都投入到了重工业上去,所以速度达到最大。而印度的做法,是市场自由发展的方法,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到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去,生产出来很多高档消费品给富人享受,往重工业上投入的自然就少,发展自然就慢多了。

还有一些人,承认计划经济在打基础时是有效的,可是在后来的享受阶段就不行了。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的。开始那个父亲的做法,如果到后来,能没有效吗?那位父亲能永远让全家吃野菜吗?

有这么一家子,他们一无所有,只有一粒豆子。

种豆子的季节,他们把这一粒豆子小心翼翼地种了下去。第二年,他们收获100粒豆子。

这100粒豆子,不到一两重,能干什么呢?做豆腐吃,不够;生豆芽吃,也不够;炒干豆子吃,也不够,塞牙缝都不够。

父亲说,这100粒豆子谁都不能吃,全留着明年当种子。于是,全家继续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和野果充饥。儿子望着那100粒豆子馋涎欲滴,几次想吃,都被父亲打骂,怀恨在心。

第二年,他们又把这100粒豆子种了下去,第三年,收获10000粒,有四五斤重了。

可是,这个时候,父亲还是不让吃,还要全部留下年做种子。

第三年,把这10000粒豆子全部种了下去,种了两亩。第四年,收获400多斤。而刚收获后,父亲就死了。

接下来就是儿子当家。他把这400斤豆子,20斤留做种子,80斤用来做豆腐,100斤用来生豆芽,100斤用来榨油,100斤去换了几件高档服装,全家一人一件。这一家立即就吃上了香喷喷的豆腐和豆芽,也有了油吃,也有了漂亮的衣服穿。全家都夸他有本事。

第四年,儿子把20斤黄豆种下地,收获2000斤。20斤留种子,其余的吃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告别了吃野菜的日子,买来了外国的拖拉机。生活提高最快。

其他村民都羡慕这一家。于是儿子逢人就吹:“我刚一当家,俺全家就吃上了豆腐、豆芽、豆油,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生活水平立即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父亲他有什么能耐?他根本不懂经济建设。除了会骂人,会打人,就是会什么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限制俺全家的生活水平,其它的他根本不懂。他不懂经济建设就是为了使全家过上好日子,他不懂经济要协调发展;而且他光顾着生产,没有消费的,没有销路,哪里来的利润,哪里来的生产动力?所以,他当了三年半家,我家除了吃野菜就是吃野果,嘴都吃绿了,生活没见有丝毫改善,经济始终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说实在的,我的老子,只是俺家的开创者,真正使俺家富强的,还是我。”

这个儿子刻意吹嘘自己,贬低父亲,没有用。这个儿子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他的老子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进步,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家庭的建设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建设也是这样。国家内的任何一种原材料,例如钢铁、煤炭、石油,都可以看做是黄豆。我们就单拿钢铁来说事,钢铁就可以看做黄豆。黄豆分为种子黄豆和食物黄豆两部分,钢铁也可以分为“种子钢铁”和“食物钢铁”两部分。

采矿,炼钢需要采矿设备,需要炼钢设备,而这些设备需要钢铁来制造,那么制造这些设备的钢铁就是种子钢铁。例如,今年国家生产钢铁100万吨,拿出20万吨制造采矿、炼钢设备,这样采矿,炼钢的规模就可以扩大,钢铁的产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那么,这20万吨钢铁就象种子一样,所以就把它叫种子钢铁。

其余的80万吨钢铁,用于生产轿车、自行车、电视机等生活用品,用于消费,不能再引起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这80万吨就相当于食物,就叫食物钢铁。(注意:把钢铁用于生产汽车等,这只是物质财富的转移,而不是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财富的量不变,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几乎没有重工业工厂,全国只有三座高炉冒烟;1949年的钢产量是15.8万吨,1950年的钢产量才61万吨,不够全国一家造一口铁锅的,这时就相当于只有一小把黄豆。如果这时就开始把它们投入生产生活消费品,如轿车、自行车、楼房,显然只能生产一点点。而生产出来的这一点点东西,只能被少数人,例如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享受,而全国人民群众则根本不能享受到,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这时最正确的办法就是控制消费,把它们继续用于基础建设中,就象舍不得吃豆子而全部用于播种一样。而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经过二十几年往重工业上的反复投入的,中国才有了很强大的重工业,钢铁、煤炭、石油、电等的产量都已经很高。这一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但是潜在的进步是很大的,为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改革后,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很多生活消费品,如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等;也有东西去交换很多洋货来,如日本的照相机、音响,美国的波音飞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得到提高。这就是改革取得“很大成就”的根源。如果没有那些年打下的基础,我们拿什么生产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拿什么去换洋货?

说到这里,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看那个种豆子的例子。假如第二年,父亲把这四五斤黄豆,拿出来二斤炒给儿子吃了,儿子当然高兴,会夸父亲好,他当家以后也会夸父亲好。可是,这一年,就只能播种二三斤了,那么下一年,产量就要减少一半,进步的速度也慢一半,全家生活的提高也就会慢一半;如果以后每年都这样,那么产量的提高就很慢。而儿子一年当中只吃了二斤黄豆,和不吃没什么两样。所以,开始父亲的那个做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假如建国后,毛不那样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完全让市场来自由运行,那么那些钢铁就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轿车、楼房上,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就能买去享受,他们就会夸赞毛。他们才不不管人民的生活何时能提高呢,才不管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快是慢呢,只要他们能够享受就行。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官员都是这样的。只要哪位皇帝让他们享了福,他们就会在他们的笔下把这位皇帝赞美粉饰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位皇帝真的很英明。如果哪位皇帝让知识分子受了罪,那么他们就会沆瀣一气,把这位皇帝败坏诬陷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个皇帝真的很恶劣。所以,有人说,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知识分子,他们的笔一歪,是很厉害的。而毛,为了全国的尽快发展,却偏偏得罪了一些知识分子。秦始皇因为坑了460个反对郡县制的保守顽固的知识分子,得罪了知识分子,所以成了暴君之最。而其他的皇帝,即使杀几十万老百姓的,也不是暴君之最。毛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就常说,在文人的眼里,他就是秦始皇。而为了全国最快的发展,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毛却甘愿当这个秦始皇。

所以,要想成个好领导,就得欺负老百姓,讨好文人(尤其是讨好高级文人)。要讨好老百姓,欺负文人,那就必然会被他们骂得身败名裂。

说完这个问题,下面我在趁热打铁,拿印度和中国来比(印度和中国很相似,几乎同时建国,底子也几乎一样差,人口也最接近),看看上面的办法是不是使中国发展很快。先看看一组数据:

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1万吨。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印度943万吨,落后于中国2769万吨;中国增长60倍,印度增长3.7倍。199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1559万吨,印度1855万吨,两国相差9704万吨。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6.23倍。80年到98年,中国钢产量增长2.1倍,印度增长0.97倍。

两个差不多的国家,而且印度在1950年的钢产量还比中国高许多,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钢产量反而又比印度的高很多呢?有什么秘诀吗?

说有秘诀,秘诀也不秘。

建国后中国的做法,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开始那位父亲的做法,把几乎全部的原材料都投入到了重工业上去,所以速度达到最大。而印度的做法,是市场自由发展的方法,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到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去,生产出来很多高档消费品给富人享受,往重工业上投入的自然就少,发展自然就慢多了。

还有一些人,承认计划经济在打基础时是有效的,可是在后来的享受阶段就不行了。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的。开始那个父亲的做法,如果到后来,能没有效吗?那位父亲能永远让全家吃野菜吗?


相关文章

  • 从泥瓦匠到古玩商的何玉堂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琉璃厂有个专门经营古陶瓷的铺子,叫德润兴,铺子的掌柜何玉堂可是个Ⅱ向亮人物.他出身低微,只是一个偶然机会与古玩结缘,且经过短短数年间经营,使得一个大声都不敢出的泥瓦匠,一跃而成为身着长袍.风度翩翩的大老板.他入行太偶然 ...查看


  • "海螺仙子"的传说
  • "海螺仙子"的传说 在南戴河旅游区的仙螺岛上,耸立着一坐汉白玉的"海螺仙子"立体雕像,这来源于一个传奇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南戴河只是一个小鱼村,村里几十户人家,一.二百口人,大部分以打鱼为生.有一户 ...查看


  • 窦娥冤翻译第一折
  • 赛卢医上场,念了一首诗:"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本人姓卢,人们都说我有一手好医术,称我为赛卢医.在山阳县南门那开了一个药铺.城里有个名叫蔡婆婆的人,我向她借了十两银子,连本带利 ...查看


  • 元旦小品台词
  • 小品台词<假行家> 全不懂,贾行家出场, 全不懂:大家好,我姓全,叫全不懂,我可有才了!这是我师傅!他比我还有才! 假:我姓假,叫假行家!我是一个假行家,本事就是大,我要开间药铺子,狠劲把钱抓!发财了,发财了! 全不懂:师傅啊! ...查看


  • 驾车撞死人逃逸躲了三天投案自首
  • 驾车撞死人逃逸 躲了三天投案自首 7月17日凌晨4点钟,龙沙交警大队就来了爷俩,说是来自首的.为一起交通变乱忙活了3天的龙沙交警大队的交警们,深深舒了一口吻. 7月14日早上4时许,一辆蓝色农用三轮车在龙沙区大民镇大闵饭庄门前,将一位骑自行 ...查看


  • 十六岁,多了一份责任
  • 十六岁,我多了一份责任 即墨市实验高中 高一十二班 于新华 指导教师:王雯 哦,那天好浓的雾„„ 昨夜的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夜,今早起床,推开家门,甚觉分外冷清,片片枯黄的落叶稀稀落落地在风中悠悠起舞,离开父亲的它们,究竟会落向何方? 今天是 ...查看


  • 马提与祖父读后感3篇
  • 马提与祖父读后感3篇 马提与祖父读后感(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它的名字叫做<马提与祖父>. 这个故事主要讲:马提的爷爷快要死去了,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大家都非常的伤心,只有马提不伤心,他看着爷爷幻想着,与爷 ...查看


  • 桃园三结义!揭秘三国之刘备关羽张飞的那些事
  • 桃园三结义!揭秘三国之刘备关羽张飞的那些事 一 刘备,字玄德,刘皇叔是也.皇叔真伪虽不可稽,然而这一切都应运而生,时势需要他的出现.出道初期,他四处投靠,又四处奔逃,他能很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既不失自己的尊严,又能与别人形成良性的合作,奔跑过 ...查看


  • 幼儿园小班学习活动:有趣的豆宝宝
  • 幼儿园小班学习活动:有趣的豆宝宝 作者:王莹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8-27 设计思路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要求是激发研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