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家子,他们一无所有,只有一粒豆子。
种豆子的季节,他们把这一粒豆子小心翼翼地种了下去。第二年,他们收获100粒豆子。
这100粒豆子,不到一两重,能干什么呢?做豆腐吃,不够;生豆芽吃,也不够;炒干豆子吃,也不够,塞牙缝都不够。
父亲说,这100粒豆子谁都不能吃,全留着明年当种子。于是,全家继续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和野果充饥。儿子望着那100粒豆子馋涎欲滴,几次想吃,都被父亲打骂,怀恨在心。
第二年,他们又把这100粒豆子种了下去,第三年,收获10000粒,有四五斤重了。
可是,这个时候,父亲还是不让吃,还要全部留下年做种子。
第三年,把这10000粒豆子全部种了下去,种了两亩。第四年,收获400多斤。而刚收获后,父亲就死了。
接下来就是儿子当家。他把这400斤豆子,20斤留做种子,80斤用来做豆腐,100斤用来生豆芽,100斤用来榨油,100斤去换了几件高档服装,全家一人一件。这一家立即就吃上了香喷喷的豆腐和豆芽,也有了油吃,也有了漂亮的衣服穿。全家都夸他有本事。
第四年,儿子把20斤黄豆种下地,收获2000斤。20斤留种子,其余的吃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告别了吃野菜的日子,买来了外国的拖拉机。生活提高最快。
其他村民都羡慕这一家。于是儿子逢人就吹:“我刚一当家,俺全家就吃上了豆腐、豆芽、豆油,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生活水平立即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父亲他有什么能耐?他根本不懂经济建设。除了会骂人,会打人,就是会什么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限制俺全家的生活水平,其它的他根本不懂。他不懂经济建设就是为了使全家过上好日子,他不懂经济要协调发展;而且他光顾着生产,没有消费的,没有销路,哪里来的利润,哪里来的生产动力?所以,他当了三年半家,我家除了吃野菜就是吃野果,嘴都吃绿了,生活没见有丝毫改善,经济始终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说实在的,我的老子,只是俺家的开创者,真正使俺家富强的,还是我。”
这个儿子刻意吹嘘自己,贬低父亲,没有用。这个儿子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他的老子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进步,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家庭的建设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建设也是这样。国家内的任何一种原材料,例如钢铁、煤炭、石油,都可以看做是黄豆。我们就单拿钢铁来说事,钢铁就可以看做黄豆。黄豆分为种子黄豆和食物黄豆两部分,钢铁也可以分为“种子钢铁”和“食物钢铁”两部分。
采矿,炼钢需要采矿设备,需要炼钢设备,而这些设备需要钢铁来制造,那么制造这些设备的钢铁就是种子钢铁。例如,今年国家生产钢铁100万吨,拿出20万吨制造采矿、炼钢设备,这样采矿,炼钢的规模就可以扩大,钢铁的产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那么,这20万吨钢铁就象种子一样,所以就把它叫种子钢铁。
其余的80万吨钢铁,用于生产轿车、自行车、电视机等生活用品,用于消费,不能再引起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这80万吨就相当于食物,就叫食物钢铁。(注意:把钢铁用于生产汽车等,这只是物质财富的转移,而不是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财富的量不变,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几乎没有重工业工厂,全国只有三座高炉冒烟;1949年的钢产量是15.8万吨,1950年的钢产量才61万吨,不够全国一家造一口铁锅的,这时就相当于只有一小把黄豆。如果这时就开始把它们投入生产生活消费品,如轿车、自行车、楼房,显然只能生产一点点。而生产出来的这一点点东西,只能被少数人,例如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享受,而全国人民群众则根本不能享受到,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这时最正确的办法就是控制消费,把它们继续用于基础建设中,就象舍不得吃豆子而全部用于播种一样。而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经过二十几年往重工业上的反复投入的,中国才有了很强大的重工业,钢铁、煤炭、石油、电等的产量都已经很高。这一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但是潜在的进步是很大的,为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改革后,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很多生活消费品,如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等;也有东西去交换很多洋货来,如日本的照相机、音响,美国的波音飞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得到提高。这就是改革取得“很大成就”的根源。如果没有那些年打下的基础,我们拿什么生产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拿什么去换洋货?
说到这里,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看那个种豆子的例子。假如第二年,父亲把这四五斤黄豆,拿出来二斤炒给儿子吃了,儿子当然高兴,会夸父亲好,他当家以后也会夸父亲好。可是,这一年,就只能播种二三斤了,那么下一年,产量就要减少一半,进步的速度也慢一半,全家生活的提高也就会慢一半;如果以后每年都这样,那么产量的提高就很慢。而儿子一年当中只吃了二斤黄豆,和不吃没什么两样。所以,开始父亲的那个做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假如建国后,毛不那样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完全让市场来自由运行,那么那些钢铁就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轿车、楼房上,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就能买去享受,他们就会夸赞毛。他们才不不管人民的生活何时能提高呢,才不管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快是慢呢,只要他们能够享受就行。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官员都是这样的。只要哪位皇帝让他们享了福,他们就会在他们的笔下把这位皇帝赞美粉饰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位皇帝真的很英明。如果哪位皇帝让知识分子受了罪,那么他们就会沆瀣一气,把这位皇帝败坏诬陷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个皇帝真的很恶劣。所以,有人说,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知识分子,他们的笔一歪,是很厉害的。而毛,为了全国的尽快发展,却偏偏得罪了一些知识分子。秦始皇因为坑了460个反对郡县制的保守顽固的知识分子,得罪了知识分子,所以成了暴君之最。而其他的皇帝,即使杀几十万老百姓的,也不是暴君之最。毛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就常说,在文人的眼里,他就是秦始皇。而为了全国最快的发展,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毛却甘愿当这个秦始皇。
所以,要想成个好领导,就得欺负老百姓,讨好文人(尤其是讨好高级文人)。要讨好老百姓,欺负文人,那就必然会被他们骂得身败名裂。
说完这个问题,下面我在趁热打铁,拿印度和中国来比(印度和中国很相似,几乎同时建国,底子也几乎一样差,人口也最接近),看看上面的办法是不是使中国发展很快。先看看一组数据:
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1万吨。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印度943万吨,落后于中国2769万吨;中国增长60倍,印度增长3.7倍。199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1559万吨,印度1855万吨,两国相差9704万吨。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6.23倍。80年到98年,中国钢产量增长2.1倍,印度增长0.97倍。
两个差不多的国家,而且印度在1950年的钢产量还比中国高许多,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钢产量反而又比印度的高很多呢?有什么秘诀吗?
说有秘诀,秘诀也不秘。
建国后中国的做法,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开始那位父亲的做法,把几乎全部的原材料都投入到了重工业上去,所以速度达到最大。而印度的做法,是市场自由发展的方法,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到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去,生产出来很多高档消费品给富人享受,往重工业上投入的自然就少,发展自然就慢多了。
还有一些人,承认计划经济在打基础时是有效的,可是在后来的享受阶段就不行了。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的。开始那个父亲的做法,如果到后来,能没有效吗?那位父亲能永远让全家吃野菜吗?
有这么一家子,他们一无所有,只有一粒豆子。
种豆子的季节,他们把这一粒豆子小心翼翼地种了下去。第二年,他们收获100粒豆子。
这100粒豆子,不到一两重,能干什么呢?做豆腐吃,不够;生豆芽吃,也不够;炒干豆子吃,也不够,塞牙缝都不够。
父亲说,这100粒豆子谁都不能吃,全留着明年当种子。于是,全家继续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和野果充饥。儿子望着那100粒豆子馋涎欲滴,几次想吃,都被父亲打骂,怀恨在心。
第二年,他们又把这100粒豆子种了下去,第三年,收获10000粒,有四五斤重了。
可是,这个时候,父亲还是不让吃,还要全部留下年做种子。
第三年,把这10000粒豆子全部种了下去,种了两亩。第四年,收获400多斤。而刚收获后,父亲就死了。
接下来就是儿子当家。他把这400斤豆子,20斤留做种子,80斤用来做豆腐,100斤用来生豆芽,100斤用来榨油,100斤去换了几件高档服装,全家一人一件。这一家立即就吃上了香喷喷的豆腐和豆芽,也有了油吃,也有了漂亮的衣服穿。全家都夸他有本事。
第四年,儿子把20斤黄豆种下地,收获2000斤。20斤留种子,其余的吃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告别了吃野菜的日子,买来了外国的拖拉机。生活提高最快。
其他村民都羡慕这一家。于是儿子逢人就吹:“我刚一当家,俺全家就吃上了豆腐、豆芽、豆油,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生活水平立即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父亲他有什么能耐?他根本不懂经济建设。除了会骂人,会打人,就是会什么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限制俺全家的生活水平,其它的他根本不懂。他不懂经济建设就是为了使全家过上好日子,他不懂经济要协调发展;而且他光顾着生产,没有消费的,没有销路,哪里来的利润,哪里来的生产动力?所以,他当了三年半家,我家除了吃野菜就是吃野果,嘴都吃绿了,生活没见有丝毫改善,经济始终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说实在的,我的老子,只是俺家的开创者,真正使俺家富强的,还是我。”
这个儿子刻意吹嘘自己,贬低父亲,没有用。这个儿子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他的老子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进步,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家庭的建设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建设也是这样。国家内的任何一种原材料,例如钢铁、煤炭、石油,都可以看做是黄豆。我们就单拿钢铁来说事,钢铁就可以看做黄豆。黄豆分为种子黄豆和食物黄豆两部分,钢铁也可以分为“种子钢铁”和“食物钢铁”两部分。
采矿,炼钢需要采矿设备,需要炼钢设备,而这些设备需要钢铁来制造,那么制造这些设备的钢铁就是种子钢铁。例如,今年国家生产钢铁100万吨,拿出20万吨制造采矿、炼钢设备,这样采矿,炼钢的规模就可以扩大,钢铁的产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那么,这20万吨钢铁就象种子一样,所以就把它叫种子钢铁。
其余的80万吨钢铁,用于生产轿车、自行车、电视机等生活用品,用于消费,不能再引起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这80万吨就相当于食物,就叫食物钢铁。(注意:把钢铁用于生产汽车等,这只是物质财富的转移,而不是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财富的量不变,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几乎没有重工业工厂,全国只有三座高炉冒烟;1949年的钢产量是15.8万吨,1950年的钢产量才61万吨,不够全国一家造一口铁锅的,这时就相当于只有一小把黄豆。如果这时就开始把它们投入生产生活消费品,如轿车、自行车、楼房,显然只能生产一点点。而生产出来的这一点点东西,只能被少数人,例如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享受,而全国人民群众则根本不能享受到,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这时最正确的办法就是控制消费,把它们继续用于基础建设中,就象舍不得吃豆子而全部用于播种一样。而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经过二十几年往重工业上的反复投入的,中国才有了很强大的重工业,钢铁、煤炭、石油、电等的产量都已经很高。这一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但是潜在的进步是很大的,为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改革后,就可以很快生产出很多生活消费品,如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等;也有东西去交换很多洋货来,如日本的照相机、音响,美国的波音飞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得到提高。这就是改革取得“很大成就”的根源。如果没有那些年打下的基础,我们拿什么生产衣服、食品、汽车、自行车,拿什么去换洋货?
说到这里,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看那个种豆子的例子。假如第二年,父亲把这四五斤黄豆,拿出来二斤炒给儿子吃了,儿子当然高兴,会夸父亲好,他当家以后也会夸父亲好。可是,这一年,就只能播种二三斤了,那么下一年,产量就要减少一半,进步的速度也慢一半,全家生活的提高也就会慢一半;如果以后每年都这样,那么产量的提高就很慢。而儿子一年当中只吃了二斤黄豆,和不吃没什么两样。所以,开始父亲的那个做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假如建国后,毛不那样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完全让市场来自由运行,那么那些钢铁就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轿车、楼房上,知识分子、有钱人、官员就能买去享受,他们就会夸赞毛。他们才不不管人民的生活何时能提高呢,才不管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快是慢呢,只要他们能够享受就行。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官员都是这样的。只要哪位皇帝让他们享了福,他们就会在他们的笔下把这位皇帝赞美粉饰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位皇帝真的很英明。如果哪位皇帝让知识分子受了罪,那么他们就会沆瀣一气,把这位皇帝败坏诬陷一通,后代的人看了他们的书,就会以为那个皇帝真的很恶劣。所以,有人说,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知识分子,他们的笔一歪,是很厉害的。而毛,为了全国的尽快发展,却偏偏得罪了一些知识分子。秦始皇因为坑了460个反对郡县制的保守顽固的知识分子,得罪了知识分子,所以成了暴君之最。而其他的皇帝,即使杀几十万老百姓的,也不是暴君之最。毛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就常说,在文人的眼里,他就是秦始皇。而为了全国最快的发展,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毛却甘愿当这个秦始皇。
所以,要想成个好领导,就得欺负老百姓,讨好文人(尤其是讨好高级文人)。要讨好老百姓,欺负文人,那就必然会被他们骂得身败名裂。
说完这个问题,下面我在趁热打铁,拿印度和中国来比(印度和中国很相似,几乎同时建国,底子也几乎一样差,人口也最接近),看看上面的办法是不是使中国发展很快。先看看一组数据:
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1万吨。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印度943万吨,落后于中国2769万吨;中国增长60倍,印度增长3.7倍。199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1559万吨,印度1855万吨,两国相差9704万吨。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6.23倍。80年到98年,中国钢产量增长2.1倍,印度增长0.97倍。
两个差不多的国家,而且印度在1950年的钢产量还比中国高许多,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钢产量反而又比印度的高很多呢?有什么秘诀吗?
说有秘诀,秘诀也不秘。
建国后中国的做法,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开始那位父亲的做法,把几乎全部的原材料都投入到了重工业上去,所以速度达到最大。而印度的做法,是市场自由发展的方法,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到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去,生产出来很多高档消费品给富人享受,往重工业上投入的自然就少,发展自然就慢多了。
还有一些人,承认计划经济在打基础时是有效的,可是在后来的享受阶段就不行了。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的。开始那个父亲的做法,如果到后来,能没有效吗?那位父亲能永远让全家吃野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