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学院:教育学部
年级:2011级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2011010086
姓名:温爱娣
设计理念:结合二年级儿童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语言风格,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对对于学生年龄来说较为难理解的地方,采取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的方法来解决;老师更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写生字,通顺的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明了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故事的写作线索和手法,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本首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诗意;
难点:感受诗人重回故乡的悲伤之情,设身处地的想象古诗意境。 三·教学道具:ppt.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从而引出“故乡”这个主题,来学习一首新的关于故乡的诗~~~《回乡偶书》。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大家已经学过的一首古诗,那就是《静夜思》,大家一起来背一背。(生:背《静夜思》)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那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呢?(生:思乡)
师:没错,就是思乡!哎?同学们,要是思乡之人回到故乡,那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正好,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思乡然后回乡的诗人,大家猜他是谁呢?(生:贺知章)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他的诗:《回乡偶书》(板书为竖排的回乡偶书四字)
2.诗人简介
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贺知章(放映ppt,内容如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开始读)
师:嗯好,同学们朗读能力越来越好了,我们刚刚说过,诗人是思乡然后回乡,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呢?(生回答想或者开始猜测)
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ppt如下)。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师:哇,离开家乡五十个年头啊!大家觉得长不长啊(生答长)
师:那大家想象一下,当诗人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后终于回到家乡时,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地?(学生开始讨论和猜测)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该生回答:很开心)
师:嗯,的确,就像我们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等我们终于见到了他们,我们都会很开心是不是?那,还有其他意见吗?(生举手:我可能会哭)
师:嗯,老师可能也会激动的哭起来,好,请坐!同学们,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我们来一次穿越,去看看诗人回乡时的情景。
3.学生朗诵,检查预习。
让学生齐读本诗,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古诗,老师将诗写下来,大家要仔细的看。要是老师写错了字,大家一定要提醒老师啊。(板书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偶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书
(学生朗读古诗)
师(假如学生发音没错):大家读得真好,那大家看看老师有没有写错字?(故意写错偶鬓衰三字,让学生纠正,以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今天太不小心了,以后一定注意,同学们可不能像老师一样,写字一定要认真仔细哦。
4.引导学生理解全诗大意;
师:在讲诗句之前,同学们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向老师提问哦!(乡
音:家乡的口音。鬓毛:鬓角的头发。衰:cuī,疏落之意)
师:好了,现在没有了阻拦我们穿越难懂字,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在干什么了。
现在听老师口令,(1、3、5)单数排的同学向后转,八人一组,咱们分组来比赛,看谁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意,找到我们的大诗人。大家在讨论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讨论结束后每一组都要进行说明哦,时间为十分钟,好了,开始!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师:时间到,老师先来说明一下,在某组同学说明结束后,大家要是有疑问,
可以向该组同学提问,大家来一起探讨,好了,哪一组想先给大家说说?(所有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一组说明结束后,其他组若有怀疑可以向该组提问,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通过适当的辩论,排除错误理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理解)
Ppt放映全诗大意:年少时,我离开了家乡,等到我年老时才得以回来;穿梭的
时光让我的鬓发稀疏斑白,可是我的乡音依旧;故乡的孩童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欢笑着问我:客人,你从哪里来?
5.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升华感情;
师:好了,现在我们还差一步就完成我们今天的穿越了,大家说说,还差那一
步?(学生沉默或者七嘴八舌的猜测)。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诗人,看见了他在做什么,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当诗人在
这样的情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好,现在我们就来完成穿越的最后一步——角色转换。同学们,现在想象你们就是贺知章,在年轻时被迫离乡,时隔五十多年才回到了家乡,这时,面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师:(几分钟后)那位同学想传达一下贺知章的感受呢?
(刚开始看到村子时,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回来了,然后,我想到那么多年漂泊在外,终于回来了可是我的头发都白了,我肯定很难过。等看见村子的小孩子了,他们不认识我,还问我从哪里来,那就更悲伤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角色转换,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一步比一步深沉,一句比一句浓郁。第一句是诗人感慨常年离家之句(在第一句旁边板书:常年离家),第二句是诗人悲叹异乡衰老却乡音不改,看到这句,诗人也许会想到……同学们说,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假如同学们离开家很多年,大家觉得你儿时的伙伴还认得你吗?(不认识) 师:那么对于诗人来说,他也会想:我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家乡的人还认识我吗?所以,第三句暗承了第二句的疑惑,来了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让全诗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第二句旁板书:近乡叹老,恐人不识;在第三句旁板书:暗承上句,推情入深),我们再来看看第四句,在这里,老师想问一下,你和你的伙伴会在一起干什么?(玩、跳皮筋、弹弹珠)
师:嗯,大家在一起玩,会很开心,有很多欢笑,哎,诗人现在所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小孩子和他们的伙伴在村口玩闹,嬉戏声不时传出,同学们说,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很生动?诗人也曾在这里嬉闹,也曾是这里的一部分,可是,当离乡已久的诗人听:客人从何处来?这句话的时候,诗人心里的悲伤化作了悲痛,此时感情达到顶峰。就像同学们在吹圆的气球上用针扎个小洞,气球就爆炸了一样,诗人的心情就是那只气球里面装满了悲伤,而小孩子的一句“客从何处来”就像针扎的洞一样,让诗人的悲伤爆炸了,所以第四句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板书:画龙点睛,余味不绝)。
6.回顾全诗,进行总结;
师:老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
师:那同学们得帮老师一个忙,联系咱们今天的课给题目的四个字分别组词,好不好?(好)
师:同学们都组了什么词?(回到,家乡,偶尔,书写)
师(在诗题每个字后板书所组的词语):真棒!好了,要是想知道那件有趣的事,大家把这几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就知道了。这句话是——(诗人、贺知章)我回到家乡偶尔书写了一首诗。是不是很神奇?
师:由此看出,这首诗的写作是以时间为线索的,那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老师说是以时间的顺序来写的?(生:作者首先回到了家乡,其次看见家乡的改变和乡音的依旧,叹息自己的衰老,然后偶然遇见玩耍的孩童,因为不识诗人而笑着问他来自哪里,最后悲从中来有感而发的写了这首诗)
师:没错,所以顺序是回家——改变——偶遇——书写,所以我们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同学们真厉害。
师:大家再找找,你觉得最好的诗句是什么?要告诉大家你的原因哦。(生答的言之有理即可)
师:老师最喜欢后两句,诗人的感情层层推进,尤其是最后两句,有问无答,让情感得以升华。
师:好了,最后,我们一起带着我们这次穿越所体会到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7.板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回到)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家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偶(偶然)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书(书写)
8.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预习下一课;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回乡偶书之二》,加深巩固对诗文的理解,扩展知识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学院:教育学部
年级:2011级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2011010086
姓名:温爱娣
设计理念:结合二年级儿童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语言风格,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对对于学生年龄来说较为难理解的地方,采取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的方法来解决;老师更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写生字,通顺的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明了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故事的写作线索和手法,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本首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诗意;
难点:感受诗人重回故乡的悲伤之情,设身处地的想象古诗意境。 三·教学道具:ppt.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从而引出“故乡”这个主题,来学习一首新的关于故乡的诗~~~《回乡偶书》。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大家已经学过的一首古诗,那就是《静夜思》,大家一起来背一背。(生:背《静夜思》)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那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呢?(生:思乡)
师:没错,就是思乡!哎?同学们,要是思乡之人回到故乡,那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正好,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思乡然后回乡的诗人,大家猜他是谁呢?(生:贺知章)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他的诗:《回乡偶书》(板书为竖排的回乡偶书四字)
2.诗人简介
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贺知章(放映ppt,内容如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开始读)
师:嗯好,同学们朗读能力越来越好了,我们刚刚说过,诗人是思乡然后回乡,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呢?(生回答想或者开始猜测)
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ppt如下)。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师:哇,离开家乡五十个年头啊!大家觉得长不长啊(生答长)
师:那大家想象一下,当诗人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后终于回到家乡时,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地?(学生开始讨论和猜测)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该生回答:很开心)
师:嗯,的确,就像我们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等我们终于见到了他们,我们都会很开心是不是?那,还有其他意见吗?(生举手:我可能会哭)
师:嗯,老师可能也会激动的哭起来,好,请坐!同学们,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我们来一次穿越,去看看诗人回乡时的情景。
3.学生朗诵,检查预习。
让学生齐读本诗,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古诗,老师将诗写下来,大家要仔细的看。要是老师写错了字,大家一定要提醒老师啊。(板书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偶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书
(学生朗读古诗)
师(假如学生发音没错):大家读得真好,那大家看看老师有没有写错字?(故意写错偶鬓衰三字,让学生纠正,以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今天太不小心了,以后一定注意,同学们可不能像老师一样,写字一定要认真仔细哦。
4.引导学生理解全诗大意;
师:在讲诗句之前,同学们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向老师提问哦!(乡
音:家乡的口音。鬓毛:鬓角的头发。衰:cuī,疏落之意)
师:好了,现在没有了阻拦我们穿越难懂字,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在干什么了。
现在听老师口令,(1、3、5)单数排的同学向后转,八人一组,咱们分组来比赛,看谁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意,找到我们的大诗人。大家在讨论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讨论结束后每一组都要进行说明哦,时间为十分钟,好了,开始!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师:时间到,老师先来说明一下,在某组同学说明结束后,大家要是有疑问,
可以向该组同学提问,大家来一起探讨,好了,哪一组想先给大家说说?(所有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一组说明结束后,其他组若有怀疑可以向该组提问,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通过适当的辩论,排除错误理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理解)
Ppt放映全诗大意:年少时,我离开了家乡,等到我年老时才得以回来;穿梭的
时光让我的鬓发稀疏斑白,可是我的乡音依旧;故乡的孩童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欢笑着问我:客人,你从哪里来?
5.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升华感情;
师:好了,现在我们还差一步就完成我们今天的穿越了,大家说说,还差那一
步?(学生沉默或者七嘴八舌的猜测)。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诗人,看见了他在做什么,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当诗人在
这样的情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好,现在我们就来完成穿越的最后一步——角色转换。同学们,现在想象你们就是贺知章,在年轻时被迫离乡,时隔五十多年才回到了家乡,这时,面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师:(几分钟后)那位同学想传达一下贺知章的感受呢?
(刚开始看到村子时,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回来了,然后,我想到那么多年漂泊在外,终于回来了可是我的头发都白了,我肯定很难过。等看见村子的小孩子了,他们不认识我,还问我从哪里来,那就更悲伤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角色转换,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一步比一步深沉,一句比一句浓郁。第一句是诗人感慨常年离家之句(在第一句旁边板书:常年离家),第二句是诗人悲叹异乡衰老却乡音不改,看到这句,诗人也许会想到……同学们说,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假如同学们离开家很多年,大家觉得你儿时的伙伴还认得你吗?(不认识) 师:那么对于诗人来说,他也会想:我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家乡的人还认识我吗?所以,第三句暗承了第二句的疑惑,来了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让全诗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第二句旁板书:近乡叹老,恐人不识;在第三句旁板书:暗承上句,推情入深),我们再来看看第四句,在这里,老师想问一下,你和你的伙伴会在一起干什么?(玩、跳皮筋、弹弹珠)
师:嗯,大家在一起玩,会很开心,有很多欢笑,哎,诗人现在所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小孩子和他们的伙伴在村口玩闹,嬉戏声不时传出,同学们说,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很生动?诗人也曾在这里嬉闹,也曾是这里的一部分,可是,当离乡已久的诗人听:客人从何处来?这句话的时候,诗人心里的悲伤化作了悲痛,此时感情达到顶峰。就像同学们在吹圆的气球上用针扎个小洞,气球就爆炸了一样,诗人的心情就是那只气球里面装满了悲伤,而小孩子的一句“客从何处来”就像针扎的洞一样,让诗人的悲伤爆炸了,所以第四句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板书:画龙点睛,余味不绝)。
6.回顾全诗,进行总结;
师:老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
师:那同学们得帮老师一个忙,联系咱们今天的课给题目的四个字分别组词,好不好?(好)
师:同学们都组了什么词?(回到,家乡,偶尔,书写)
师(在诗题每个字后板书所组的词语):真棒!好了,要是想知道那件有趣的事,大家把这几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就知道了。这句话是——(诗人、贺知章)我回到家乡偶尔书写了一首诗。是不是很神奇?
师:由此看出,这首诗的写作是以时间为线索的,那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老师说是以时间的顺序来写的?(生:作者首先回到了家乡,其次看见家乡的改变和乡音的依旧,叹息自己的衰老,然后偶然遇见玩耍的孩童,因为不识诗人而笑着问他来自哪里,最后悲从中来有感而发的写了这首诗)
师:没错,所以顺序是回家——改变——偶遇——书写,所以我们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同学们真厉害。
师:大家再找找,你觉得最好的诗句是什么?要告诉大家你的原因哦。(生答的言之有理即可)
师:老师最喜欢后两句,诗人的感情层层推进,尤其是最后两句,有问无答,让情感得以升华。
师:好了,最后,我们一起带着我们这次穿越所体会到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7.板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回到)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家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偶(偶然)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书(书写)
8.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预习下一课;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回乡偶书之二》,加深巩固对诗文的理解,扩展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