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水浒》

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 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 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B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欲扬先抑作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0.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让人想象到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孔乙己》全文贯穿着笑声,这笑声就使得孔乙己的不幸更加突出,使得民众的冷漠、麻木和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

14.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5.动静结合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16.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水浒》

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 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 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B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欲扬先抑作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0.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让人想象到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孔乙己》全文贯穿着笑声,这笑声就使得孔乙己的不幸更加突出,使得民众的冷漠、麻木和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

14.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5.动静结合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16.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
  •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 ...查看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 辨析修改病 句 语句表述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查看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 ...查看


  • 初中语文问答题公式大全
  • 现代文阅读 1.了解题型(知道问什么) 2.把握考点(知道考什么) 3.必背答题公式(知道答什么) 初一半年卡阅读公式总结之记叙文 记叙文概括: 1.标题拓展法 2."六要素"拓展法:人物+事件+结果(注意分清主次) 3 ...查看


  • 2017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答题点拨
  • 1.看到介词不放过:介词的滥用,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① 经过班主任的再三强调,才使他认识到这个错误.(介词"经过"与"才使"的滥用,致使整个句子缺主语.) ② 他在老师的关怀中得到了力 ...查看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 .线索: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3)以事件为线 (4) 以情感为线 (5) 以某物为线 (6)以题目为线 (7)明暗两线 2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 ...查看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1
  • 初一初二多涉及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包含说明文): 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A 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 ...查看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针对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1."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2.尽量用原句, ...查看


  • 怎样快速提高初中语文成绩
  •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 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