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一、整体观念(统一性和完整性)

1、 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例:五脏六腑关系

2、 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3、 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4、 治疗上,以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5、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6、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平目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

7、 地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二、脏腑学说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是化生和储蓄精气的内脏。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开诊于舌。

1、心主血脉:血液运行靠心的推动,心气旺盛,血液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供应全身需要。 正常心气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精力充沛。

心气不足病理:面色苍白,无光泽,晦暗。手脚冰凉,怕冷,易疲劳,精神不佳。

2、主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狭义: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正常:有神,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语言宏亮,反应灵敏。

病理:心慌心跳,失眠多梦,健忘之症。

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正常:保持舌的红润光泽,活动自如。

病理:心血不足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

※肝注脏血,输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主藏血:是指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液功能。

病理上:肝血不足,二眼昏花,四肢麻木 ,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2、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心情舒畅。

A、 情志方面病理:表现为抑郁或亢奋二个方面。

肝气郁结“郁闷不乐,多疑善虑。

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

B、 消化方面: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升降,还与胆汁分泌有关。

病理:肝失疏泄,出现胸闷,胸肋胀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或胃酸不足。

C、 气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的协同,才能保持气机通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

病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肋痛,痛经

肝经郁滞:胸肋胀满,乳房或小腹胀痛,月经异常,常见乳腺增生,月经提前或推后,经量少,血块多,色黑,面部常见黄褐斑。

3、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筋,全身得筋膜有赖于肝的精气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精充足,筋爪得到滋养:则筋健爪华,四肢关节运动自如。

病理:肝血受损,筋失所养,就出现筋缓无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病证。

4、开窍于目:

正常: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

病理:肝血不足,二眼干涩,视物模糊,甚则夜盲。

※脾:主运化,流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主运化:

A、 主运化:主运化水谷精微,实际上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 病理上:脾失健运,出现纳呆,腹胀,倦怠,消瘦或肥胖。

B、 运行水湿:运输水谷精微,把水液上疏于肺运到周身各组中去,使人体各组织都得到水液充分濡润。

病理:脾运行水液失常,导致水湿停留,则为痰和饮。

2、主流血:指脾有统摄全身血液静脉运行而不致于溢出脉外的。

病理:脾虚气弱,出现失血病症,常见崩漏(月经量多时间长)紫斑面黄。

3、主肌肉、四肢:指脾有运行水谷精微,营养肌肉作用,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关系到肌肉丰满与消瘦。 病理:脾失健运,营养缺乏,肌肉松弛,常见乳房及臀部下垂。

4、开窍与口:指脾的运化功能与饮食、口味有密切关系。

脾气健运:口味正常

病理:脾失健运,口淡,无味

5、其华在唇: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气不健,气血不足,则口唇淡白或萎黄。

※肺:主气,呼吸,主宜发,主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A、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的作用,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呼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B、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因宗气是水谷精气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

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心肺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维持它们生理功能活动,故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C、 肺生理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调和。

病理:肺气不足, 出现呼吸无力,少气,语言低微,气虚不足的症状。

2、肺主宜发:指肺气的推动使卫气和溥液输布全身,以温煦作用。

A、 外合皮毛:皮毛位于肌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B、 肺气虚:肌表不固,则自汗(运动与不运动都易出汗),肺卫失宜毛孔郁闭,则无汗的症状。

C、 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肃降为顺

病理上:肺失肃降,则出现咳喘。

D、 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

病理上:肺热,鼻部红赤生疮,毛孔粗大,黑头多。

※肾主:藏精,毛水,纳气,生髓,主骨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得到不断补充,肾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功能。

病理上:肾精功能失常,则生长发育迟缓,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症,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软无力等,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常见皮肤发黑,发干,皱纹,眼袋黑,两颊痘痘,衰老加快。

2、主水:体内水液的输布的调节,肾起重要作用,÷。

病理上:肾气不足,则尿少尿闭,尿频尿急

3、主纳气:人的呼吸,虽然肺所主因有赖于肾气的摄纳。

4、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其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之源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

病理上:肾精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腰膝酸软,小儿发育不良,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毛发的润养头源与血,故发有“血余”之称,因此发的生长,脱落,润泽,枯竭,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

5、开窍于耳,以二阴:肾精气充足,耳听觉灵敏。

病理上:肾精亏虚,耳鸣,耳聋等症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大、小便)

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道,有排尿和生殖作用。

六腑

※胆:附于肝、内脏清汁即“胆汁”。胆汁来源于肝,储藏于胆,注入肠中,以助饮食的消化。胆气以下降为顺。

病理上:胆气上逆而出现口苦,呕吐苦水,胆汁外溢出现一身面目发黄。

※胃:胃的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胃以和降为顺。

病理上:胃失和降,出现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呃逆嗅等症。

※小肠:有分清别浊的作用,指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输送道大肠。

病理上:小肠有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易消瘦或发胖,皮肤干燥。

※大肠:传送糟粕,排除体外作用

病理上:大肠有病则传道失常,可出现腹泻或出现便结,便闭等症。

※膀胱:有贮藏和排尿的作用,膀胱气化作用与肾气有关。

病理上:可出现尿少,尿闭,遗尿,湿热下注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可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闭等症。 ※三焦:一是运行原气,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二是运行水液,保持水液正常的输布和运行。

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中焦病包括脾胃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病变。

五脏:共同功能→贮藏精气

心:注血脉,神志,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宜发,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肾:发育与生殖,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

六腑:共同功能→传导化物

胃:受纳和腐热水谷

小肠:主化物,分清别浊

大肠:燥化,传导糟粕

膀胱:贮藏尿液,排泄小便

三焦:运行原气,运行水液

胆:贮藏胆汁

气、血、津液学说

※气

1、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的生成: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和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3、生理功能

A、 推动作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病理上:气虚衰:气的推动,激活作用减弱,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使血和津液的生产不足和运行迟缓,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留。病理变化:常见面色无光泽,干燥,易疲劳,精神不佳,面部易生色斑。

B、 温煦作用: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循环运动,故说:“血得湿而行,得寒而凝!” 病理上: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怕冷,手脚冰凉。

C、 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机表 ,防御外邪的入侵。

病理上: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抗病能力下降,机体易患疾病。

D、 故摄作用:主要对血、津液物质防止流失的作用。

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泄泻,滑脱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①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脏腑。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体现在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运动的灵活自如等。

病理上:血虚,可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神志恍惚,月经量少,面色苍白,口唇色淡,怕冷,易头晕头痛。

②血的运行: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于流失脉外,也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

病理上:血液运行变慢运行不利,可导致血瘀,病理变化常见各种色斑都与淤血有关。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血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分别:

津一般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液起滋润作用,称津。 液:性质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称液。

津液生理功能:具有滋润和濡养生理功能。

※气、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养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养开口津液,从营养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生化血的功能亦强。

病理变化:气虚,则生化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2、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淤血。

3、气能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体现,血在脉中循环而不流出脉外,主要懒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病理上:气虚固摄,血液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津液生成来源于饮食物,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精气,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

病理上:脾胃之气虚弱则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常见皮肤干燥,严重的甚至裂口,脱皮。

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疏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除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病理上:气机不利,水停气滞,形成内生水湿瘀饮。

中医理论

一、整体观念(统一性和完整性)

1、 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例:五脏六腑关系

2、 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3、 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4、 治疗上,以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5、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6、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平目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

7、 地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二、脏腑学说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是化生和储蓄精气的内脏。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开诊于舌。

1、心主血脉:血液运行靠心的推动,心气旺盛,血液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供应全身需要。 正常心气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精力充沛。

心气不足病理:面色苍白,无光泽,晦暗。手脚冰凉,怕冷,易疲劳,精神不佳。

2、主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狭义: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正常:有神,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语言宏亮,反应灵敏。

病理:心慌心跳,失眠多梦,健忘之症。

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正常:保持舌的红润光泽,活动自如。

病理:心血不足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

※肝注脏血,输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主藏血:是指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液功能。

病理上:肝血不足,二眼昏花,四肢麻木 ,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2、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心情舒畅。

A、 情志方面病理:表现为抑郁或亢奋二个方面。

肝气郁结“郁闷不乐,多疑善虑。

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

B、 消化方面: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升降,还与胆汁分泌有关。

病理:肝失疏泄,出现胸闷,胸肋胀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或胃酸不足。

C、 气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的协同,才能保持气机通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

病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肋痛,痛经

肝经郁滞:胸肋胀满,乳房或小腹胀痛,月经异常,常见乳腺增生,月经提前或推后,经量少,血块多,色黑,面部常见黄褐斑。

3、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筋,全身得筋膜有赖于肝的精气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精充足,筋爪得到滋养:则筋健爪华,四肢关节运动自如。

病理:肝血受损,筋失所养,就出现筋缓无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病证。

4、开窍于目:

正常: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

病理:肝血不足,二眼干涩,视物模糊,甚则夜盲。

※脾:主运化,流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主运化:

A、 主运化:主运化水谷精微,实际上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 病理上:脾失健运,出现纳呆,腹胀,倦怠,消瘦或肥胖。

B、 运行水湿:运输水谷精微,把水液上疏于肺运到周身各组中去,使人体各组织都得到水液充分濡润。

病理:脾运行水液失常,导致水湿停留,则为痰和饮。

2、主流血:指脾有统摄全身血液静脉运行而不致于溢出脉外的。

病理:脾虚气弱,出现失血病症,常见崩漏(月经量多时间长)紫斑面黄。

3、主肌肉、四肢:指脾有运行水谷精微,营养肌肉作用,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关系到肌肉丰满与消瘦。 病理:脾失健运,营养缺乏,肌肉松弛,常见乳房及臀部下垂。

4、开窍与口:指脾的运化功能与饮食、口味有密切关系。

脾气健运:口味正常

病理:脾失健运,口淡,无味

5、其华在唇: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气不健,气血不足,则口唇淡白或萎黄。

※肺:主气,呼吸,主宜发,主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A、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的作用,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呼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B、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因宗气是水谷精气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

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心肺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维持它们生理功能活动,故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C、 肺生理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调和。

病理:肺气不足, 出现呼吸无力,少气,语言低微,气虚不足的症状。

2、肺主宜发:指肺气的推动使卫气和溥液输布全身,以温煦作用。

A、 外合皮毛:皮毛位于肌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B、 肺气虚:肌表不固,则自汗(运动与不运动都易出汗),肺卫失宜毛孔郁闭,则无汗的症状。

C、 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肃降为顺

病理上:肺失肃降,则出现咳喘。

D、 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

病理上:肺热,鼻部红赤生疮,毛孔粗大,黑头多。

※肾主:藏精,毛水,纳气,生髓,主骨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得到不断补充,肾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功能。

病理上:肾精功能失常,则生长发育迟缓,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症,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软无力等,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常见皮肤发黑,发干,皱纹,眼袋黑,两颊痘痘,衰老加快。

2、主水:体内水液的输布的调节,肾起重要作用,÷。

病理上:肾气不足,则尿少尿闭,尿频尿急

3、主纳气:人的呼吸,虽然肺所主因有赖于肾气的摄纳。

4、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其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之源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

病理上:肾精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腰膝酸软,小儿发育不良,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毛发的润养头源与血,故发有“血余”之称,因此发的生长,脱落,润泽,枯竭,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

5、开窍于耳,以二阴:肾精气充足,耳听觉灵敏。

病理上:肾精亏虚,耳鸣,耳聋等症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大、小便)

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道,有排尿和生殖作用。

六腑

※胆:附于肝、内脏清汁即“胆汁”。胆汁来源于肝,储藏于胆,注入肠中,以助饮食的消化。胆气以下降为顺。

病理上:胆气上逆而出现口苦,呕吐苦水,胆汁外溢出现一身面目发黄。

※胃:胃的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胃以和降为顺。

病理上:胃失和降,出现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呃逆嗅等症。

※小肠:有分清别浊的作用,指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输送道大肠。

病理上:小肠有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易消瘦或发胖,皮肤干燥。

※大肠:传送糟粕,排除体外作用

病理上:大肠有病则传道失常,可出现腹泻或出现便结,便闭等症。

※膀胱:有贮藏和排尿的作用,膀胱气化作用与肾气有关。

病理上:可出现尿少,尿闭,遗尿,湿热下注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可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闭等症。 ※三焦:一是运行原气,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二是运行水液,保持水液正常的输布和运行。

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中焦病包括脾胃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病变。

五脏:共同功能→贮藏精气

心:注血脉,神志,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宜发,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肾:发育与生殖,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

六腑:共同功能→传导化物

胃:受纳和腐热水谷

小肠:主化物,分清别浊

大肠:燥化,传导糟粕

膀胱:贮藏尿液,排泄小便

三焦:运行原气,运行水液

胆:贮藏胆汁

气、血、津液学说

※气

1、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的生成: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和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3、生理功能

A、 推动作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病理上:气虚衰:气的推动,激活作用减弱,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使血和津液的生产不足和运行迟缓,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留。病理变化:常见面色无光泽,干燥,易疲劳,精神不佳,面部易生色斑。

B、 温煦作用: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循环运动,故说:“血得湿而行,得寒而凝!” 病理上: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怕冷,手脚冰凉。

C、 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机表 ,防御外邪的入侵。

病理上: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抗病能力下降,机体易患疾病。

D、 故摄作用:主要对血、津液物质防止流失的作用。

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泄泻,滑脱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①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脏腑。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体现在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运动的灵活自如等。

病理上:血虚,可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神志恍惚,月经量少,面色苍白,口唇色淡,怕冷,易头晕头痛。

②血的运行: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于流失脉外,也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

病理上:血液运行变慢运行不利,可导致血瘀,病理变化常见各种色斑都与淤血有关。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血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分别:

津一般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液起滋润作用,称津。 液:性质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称液。

津液生理功能:具有滋润和濡养生理功能。

※气、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养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养开口津液,从营养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生化血的功能亦强。

病理变化:气虚,则生化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2、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淤血。

3、气能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体现,血在脉中循环而不流出脉外,主要懒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病理上:气虚固摄,血液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津液生成来源于饮食物,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精气,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

病理上:脾胃之气虚弱则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常见皮肤干燥,严重的甚至裂口,脱皮。

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疏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除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病理上:气机不利,水停气滞,形成内生水湿瘀饮。


相关文章

  •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 ...查看


  • 健康与疾病论文
  • 感知中医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 ...查看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 主讲人:邓先立 时间:2013年1月20日 14:00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 ...查看


  •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 ...查看


  • 中医学教学大纲2013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51 理论课学时: 51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 ...查看


  •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 内容摘要: [摘要] 通过分析和阐明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词的内涵,对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不同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认为特色.特点.特长都是指"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查看


  •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 学术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黄海波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键词藏象学说司外揣内中图分类号R.223.1 整体现 文章编号1672-397X(2008)12-0010-02 文献标识码A 1藏象学说的内涵 藏象学说是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