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含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文章编号]1003-1553(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王文君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从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出发,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的探

讨,深入分析了教育传播的涵义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教育传播涵义;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传播学和教育信息学制,必须引入反馈机制。

而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是减的文章,文章对构建教育信息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传播的内容不是别的,就意见和思路,提出了一些教育信息学研究的框架。对是信息,从而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了传播学。信息、物此,我也思考了许多,应该如何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质、能量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资源,但信息又不同于物以及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这有助于我们理清质和能量。因为信息可以共享,给别人传递了信息,自教育传播学与教育信息学的思路及其关系。我当初对己拥有的信息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而且当时新闻传播学的学习是从南国农、李运林老师编写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传播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开始的,这本展,为传播学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传播教材深入浅出,它使我对教育传播现象产生了浓厚兴学的诞生也有其传播媒介因素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影趣,也使我对教育传播学学科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把响。时逢德国纳粹党执政,大量学者逃亡美国,传播学握。可以肯定的是,教育传播是传播的一个分支。但要的四大奠基人中,就有两位是流亡者。传播学形成于

明确界定教育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必然涉及如何深入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

分析教育传播的涵义问题,这是我撰写论文的初衷。的。

当然,要明确教育传播的涵义,首先要明确界定教育传播学学科的创立对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然后才可以进一步探讨分析有很大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科产生后,当时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美国的视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视听教育。由于传播学一、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的影响,在对教育过程的研究中引入了传播学的理论和思想。60年代以后,美国视听教育协会建议将视传播学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产生的,而听教育更名为视听传播。到了70年代,美国视听教育传播学科创立是在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也恰恰是协会也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这产生在这样一个年代,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信息论、控时,就产生了教育传播和教育技术两个概念。当时人制论和系统论等。信息科学的出现,对传播学科产生们把教育传播更多地等同于教育技术,曾一度认为教了较大影响,“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育技术就是教育传播。尤其在西方国家,认为教育技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术也可以叫做教育传播技术。后来的教育实践又表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

明,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是有区别的。

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1]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

教育传播学科领域的逐渐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要素构成的,要素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系统具备一定纪50~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传播已经得到了的功能。控制论认为,具有功能的系统要实现对其控

社会的认可。我国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

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有南国农和李运林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和教育传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主编的《播学》(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教育传播学课程,并把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活动;4.指出了教育传播对人的培养和训练。

应该说,以上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涵,但每个定义都没有完全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甚至有些在表述上还欠完整。要完整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概念定义的基础和框架内,我们可以从传播的视角去探询分析教育传播的内涵。为此,有必要从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入手,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剖析,来全面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无疑就是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传播学学科的很大影响。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曾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阐明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监视环境的功能主要由大众传媒机构承担完成,社会协调的功能主要由政府机构承担完成,而文化传承的功能主要是由教育机构承担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传播功能。然而,这只是对教育传播与传播之间关系的表面认识。

要研究教育传播的涵义,很有必要界定教育传播和传播的关系。教育传播是传播的一种,这种观点当然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深究教育传播是处于传播中的哪一层面,这就涉及传播类型的划分依据问题。对传播类型的剖析,能够帮助我们追溯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从而在另一层面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对于传播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传播的分类可用图1解释说明。

二、教育传播的涵义及传播学学术渊源

如何正确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直接涉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任务,也牵涉到教育传播学与教育信息学的关系问题。关于教育传播的涵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旨在遵循传播、教育、生理、心理等客观规律,运用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和

[3]

教学的优化。”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

[4]

的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它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

[5]

讨。”

1传播的类型

通过对教育传播涵义的综合分析,我们归纳了上述定义的一些特点:1.指出了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的过程性和动态性;2.指出了教育学和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指导;3.指出了教育传播是一种教育信息传播

传播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分为物理传播(如电闪雷鸣等)和生物传播(如鸟语花香等)。人类传播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这是按照传播的性质划分的。

非社会传播主要是指人内传播具有生物性的一程教育。事实上,这些都是教育传播的不同方式,是对面,如人受到惊吓时或者说到高兴时无意识发出的喊教育传播类型的进一步划分。因此,依据教育传播的叫声、人的膝跳反射等。人内传播具有生物性的一面规模,主要有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则育)传播等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

属于社会传播的研究范畴,也是人内传播研究的主要方面。

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是传播学界的四分法,是按照传播规模划分的。有人还认为,在人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间还应该有群体传播,在大众传播后还应该有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这种划分的依据依然是传播的规模。

传播研究的早期,还有人将社会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部分)和大众传播(包括组织传播的一部分和大众传播),这是图2教育传播的类型

按照传播手段划分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教育传播,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对传播类型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传播研究的点,即都是教育者通过媒介传递教育信息,追求教学重点在于人类传播→社会传播→大众传播,主要研究效果的最优化,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的是社会传播,这是传播研究的主要脉络。因此,国内动。教育传播强调教育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动态性,对传播更多的定义是: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教育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可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育会信息系统的运行。[6]

效果。因此我们给教育传播下这样一个定义,教育传然而,大家所熟悉的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播、艺术传播、教育传播等等,在上述传播分类中并没定义简练而又明确地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涵与实质。

有体现。我们细致分析会发现,这类传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类型分别为新闻信三、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艺术信息、教育信息等。不难教育传播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看出,这些传播恰恰是按照信息类型或者说是按照传的运行。那么,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该如何界定播内容划分的。

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这将会影响教育传播学的研究"

$$新闻传播任务和方向。教育传播学是由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政治传播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是一门边缘学科。要确切概括教$$$$文化传播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涉及两个要素:1.教育传$传播$#$艺术传播

播学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经济传播信息传播的规律;2.教育传播学要在教育学的指导$$$$教育传播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事实$$%

……

上,上述第一个要素是探讨教育传播学学科性质和理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教育传播的划分依据,教育传论指导的,第二个要素主要是探讨如何使教育信息系播所传播的是教育信息,传播内容为教育内容。因此,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以确保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将人对人的传播划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确定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播和教育传播,这种划分依据是相对模糊的。教育传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播可以采用人内传播的方式,如自主学习;教育传播法,研究和探讨教育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科学。依据可以采用人际传播的方式,如个别化教学、协作式学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我们就可以确定教育传播学习等;教育传播也可以采用组织传播的方式,如课堂的任务:教育传播学通过对教育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教学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也是在我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讨克服教育的教育传播方式;教育传播当然也可以采用大众传播传播中的各种干扰,寻求教育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的方式,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就是远

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下转第5页

质性的快速发展。

王陆:教育技术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丁钢:我国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澄清和专业地位的获得,而非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特别是缺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研究。所以,如何通过对高效能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探索,寻求迅速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优秀的在职教师,提供全新的发展平台,借助技术环境而获得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便成为一个新的而且必要的学科视角。

这需要在理论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新途径提出新的理念。第一,关注将教学的专业经验通过技术环境转化为可以分享的公共知识的途径,借以推进教学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创新,重新确立教学专业知识的基础。第二,将教师教育的规范性训练与个性化体验相结合。前者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有效形成,后者着眼于教师的默会认识,把教师素养中可编码的有形知识和不可编码的默会知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并融入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有效专业发展的路径分析,实现从实践者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转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换。第三,为让教师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过程,学会系统观察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为课堂教学分析系统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中小学课堂生活的体验,与师生共同会诊,反思课堂教学问题,形成切合我

[参考文献]

[1]Jonasson,D.H.etal.LearningtoSolveProblemswithTechnology[M].AConstructivismperspective.secondedition.Upper

国实际的课堂教学分析系统与各学科课堂教学分析系统,提出一套为教师辨析课堂教学效能的技术系统,形成内在支援和帮助教师在日常课堂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持续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反思的技术平台。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组织不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合作的整体方案,尤其在教师教育技术环境和技术平台的设计构想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

就此而言,我们乐意看到“博客”与教育叙事的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中教师叙事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博客”叙事,教师们可以彼此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验,促进共同反思,这已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校本科研方式,并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从以上的思考出发,从实践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素质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实验新系统,提供突破性的全新发展平台,同时也需要为中小学教师创设IT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因为,从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言,信息技术不只是可以利用的技术工具或手段,其在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必将推进新的教育技术的产生,教育技术将在与教育的融合之中形成整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SaddleRiver,NewJersey,2003.

[2]赵健.课程、教学与网络状态[M].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7~148.

(上接第13页)

通过对教育传播涵义和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传播学就是研究教育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学者关于教育信息学的提出,应该是对教育信息和教育信息系统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0.[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3]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44.[4]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2.[5]黄鹂,吴廷俊.教育传播学新探[J].现代传播,2003,(1):46~49.[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这样的研究探讨更应该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教育传播学和教育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中的交叉问题。

[文章编号]1003-1553(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王文君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从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出发,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的探

讨,深入分析了教育传播的涵义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教育传播涵义;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传播学和教育信息学制,必须引入反馈机制。

而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是减的文章,文章对构建教育信息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传播的内容不是别的,就意见和思路,提出了一些教育信息学研究的框架。对是信息,从而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了传播学。信息、物此,我也思考了许多,应该如何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质、能量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资源,但信息又不同于物以及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这有助于我们理清质和能量。因为信息可以共享,给别人传递了信息,自教育传播学与教育信息学的思路及其关系。我当初对己拥有的信息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而且当时新闻传播学的学习是从南国农、李运林老师编写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传播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开始的,这本展,为传播学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传播教材深入浅出,它使我对教育传播现象产生了浓厚兴学的诞生也有其传播媒介因素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影趣,也使我对教育传播学学科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把响。时逢德国纳粹党执政,大量学者逃亡美国,传播学握。可以肯定的是,教育传播是传播的一个分支。但要的四大奠基人中,就有两位是流亡者。传播学形成于

明确界定教育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必然涉及如何深入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

分析教育传播的涵义问题,这是我撰写论文的初衷。的。

当然,要明确教育传播的涵义,首先要明确界定教育传播学学科的创立对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然后才可以进一步探讨分析有很大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科产生后,当时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美国的视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视听教育。由于传播学一、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的影响,在对教育过程的研究中引入了传播学的理论和思想。60年代以后,美国视听教育协会建议将视传播学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产生的,而听教育更名为视听传播。到了70年代,美国视听教育传播学科创立是在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也恰恰是协会也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这产生在这样一个年代,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信息论、控时,就产生了教育传播和教育技术两个概念。当时人制论和系统论等。信息科学的出现,对传播学科产生们把教育传播更多地等同于教育技术,曾一度认为教了较大影响,“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育技术就是教育传播。尤其在西方国家,认为教育技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术也可以叫做教育传播技术。后来的教育实践又表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

明,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是有区别的。

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1]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

教育传播学科领域的逐渐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要素构成的,要素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系统具备一定纪50~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传播已经得到了的功能。控制论认为,具有功能的系统要实现对其控

社会的认可。我国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

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有南国农和李运林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和教育传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主编的《播学》(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教育传播学课程,并把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活动;4.指出了教育传播对人的培养和训练。

应该说,以上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涵,但每个定义都没有完全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甚至有些在表述上还欠完整。要完整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概念定义的基础和框架内,我们可以从传播的视角去探询分析教育传播的内涵。为此,有必要从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入手,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剖析,来全面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无疑就是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传播学学科的很大影响。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曾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阐明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监视环境的功能主要由大众传媒机构承担完成,社会协调的功能主要由政府机构承担完成,而文化传承的功能主要是由教育机构承担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传播功能。然而,这只是对教育传播与传播之间关系的表面认识。

要研究教育传播的涵义,很有必要界定教育传播和传播的关系。教育传播是传播的一种,这种观点当然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深究教育传播是处于传播中的哪一层面,这就涉及传播类型的划分依据问题。对传播类型的剖析,能够帮助我们追溯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从而在另一层面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对于传播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传播的分类可用图1解释说明。

二、教育传播的涵义及传播学学术渊源

如何正确把握教育传播的涵义,直接涉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任务,也牵涉到教育传播学与教育信息学的关系问题。关于教育传播的涵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旨在遵循传播、教育、生理、心理等客观规律,运用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和

[3]

教学的优化。”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

[4]

的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它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

[5]

讨。”

1传播的类型

通过对教育传播涵义的综合分析,我们归纳了上述定义的一些特点:1.指出了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的过程性和动态性;2.指出了教育学和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指导;3.指出了教育传播是一种教育信息传播

传播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分为物理传播(如电闪雷鸣等)和生物传播(如鸟语花香等)。人类传播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这是按照传播的性质划分的。

非社会传播主要是指人内传播具有生物性的一程教育。事实上,这些都是教育传播的不同方式,是对面,如人受到惊吓时或者说到高兴时无意识发出的喊教育传播类型的进一步划分。因此,依据教育传播的叫声、人的膝跳反射等。人内传播具有生物性的一面规模,主要有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则育)传播等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

属于社会传播的研究范畴,也是人内传播研究的主要方面。

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是传播学界的四分法,是按照传播规模划分的。有人还认为,在人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间还应该有群体传播,在大众传播后还应该有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这种划分的依据依然是传播的规模。

传播研究的早期,还有人将社会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部分)和大众传播(包括组织传播的一部分和大众传播),这是图2教育传播的类型

按照传播手段划分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教育传播,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对传播类型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传播研究的点,即都是教育者通过媒介传递教育信息,追求教学重点在于人类传播→社会传播→大众传播,主要研究效果的最优化,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的是社会传播,这是传播研究的主要脉络。因此,国内动。教育传播强调教育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动态性,对传播更多的定义是: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教育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可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育会信息系统的运行。[6]

效果。因此我们给教育传播下这样一个定义,教育传然而,大家所熟悉的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播、艺术传播、教育传播等等,在上述传播分类中并没定义简练而又明确地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涵与实质。

有体现。我们细致分析会发现,这类传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类型分别为新闻信三、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艺术信息、教育信息等。不难教育传播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看出,这些传播恰恰是按照信息类型或者说是按照传的运行。那么,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该如何界定播内容划分的。

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这将会影响教育传播学的研究"

$$新闻传播任务和方向。教育传播学是由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政治传播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是一门边缘学科。要确切概括教$$$$文化传播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涉及两个要素:1.教育传$传播$#$艺术传播

播学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经济传播信息传播的规律;2.教育传播学要在教育学的指导$$$$教育传播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事实$$%

……

上,上述第一个要素是探讨教育传播学学科性质和理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教育传播的划分依据,教育传论指导的,第二个要素主要是探讨如何使教育信息系播所传播的是教育信息,传播内容为教育内容。因此,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以确保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将人对人的传播划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确定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播和教育传播,这种划分依据是相对模糊的。教育传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播可以采用人内传播的方式,如自主学习;教育传播法,研究和探讨教育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科学。依据可以采用人际传播的方式,如个别化教学、协作式学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我们就可以确定教育传播学习等;教育传播也可以采用组织传播的方式,如课堂的任务:教育传播学通过对教育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教学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也是在我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讨克服教育的教育传播方式;教育传播当然也可以采用大众传播传播中的各种干扰,寻求教育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的方式,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就是远

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下转第5页

质性的快速发展。

王陆:教育技术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丁钢:我国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澄清和专业地位的获得,而非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特别是缺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研究。所以,如何通过对高效能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探索,寻求迅速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优秀的在职教师,提供全新的发展平台,借助技术环境而获得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便成为一个新的而且必要的学科视角。

这需要在理论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新途径提出新的理念。第一,关注将教学的专业经验通过技术环境转化为可以分享的公共知识的途径,借以推进教学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创新,重新确立教学专业知识的基础。第二,将教师教育的规范性训练与个性化体验相结合。前者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有效形成,后者着眼于教师的默会认识,把教师素养中可编码的有形知识和不可编码的默会知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并融入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有效专业发展的路径分析,实现从实践者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转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换。第三,为让教师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过程,学会系统观察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为课堂教学分析系统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中小学课堂生活的体验,与师生共同会诊,反思课堂教学问题,形成切合我

[参考文献]

[1]Jonasson,D.H.etal.LearningtoSolveProblemswithTechnology[M].AConstructivismperspective.secondedition.Upper

国实际的课堂教学分析系统与各学科课堂教学分析系统,提出一套为教师辨析课堂教学效能的技术系统,形成内在支援和帮助教师在日常课堂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持续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反思的技术平台。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组织不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合作的整体方案,尤其在教师教育技术环境和技术平台的设计构想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

就此而言,我们乐意看到“博客”与教育叙事的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中教师叙事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博客”叙事,教师们可以彼此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验,促进共同反思,这已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校本科研方式,并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从以上的思考出发,从实践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素质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实验新系统,提供突破性的全新发展平台,同时也需要为中小学教师创设IT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因为,从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言,信息技术不只是可以利用的技术工具或手段,其在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必将推进新的教育技术的产生,教育技术将在与教育的融合之中形成整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SaddleRiver,NewJersey,2003.

[2]赵健.课程、教学与网络状态[M].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7~148.

(上接第13页)

通过对教育传播涵义和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传播学就是研究教育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学者关于教育信息学的提出,应该是对教育信息和教育信息系统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0.[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3]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44.[4]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2.[5]黄鹂,吴廷俊.教育传播学新探[J].现代传播,2003,(1):46~49.[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这样的研究探讨更应该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教育传播学和教育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中的交叉问题。


相关文章

  •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总 学 时 数 公共关系学 专业必修 48学时 年 月 一. 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二. 学分与学时 48学时 三. 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 ...查看


  • 公共关系教案
  • 公共关系 1, 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 要求学员掌握本书十二章内容及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2, 内容掌握层次: 重点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 熟练运用, 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 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 ...查看


  • 公共关系学教案
  • <公共关系>电子教案 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 ...查看


  • 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 -
  • 关键词: 教育技术定义 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 A Critical Analysis on the AECT 2005 Definition 郑旭东  孟红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广州 5 ...查看


  • 新闻传播学笔记___蔡铭泽
  • 蔡铭泽<新闻传播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查看


  • 信息的定义与知识谱系中的信息科技
  • 信息的定义与知识谱系中的信息科技 [日期:2010-04-25] 来源:唯存教育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信息的定义与知识谱系中的信息科技 --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之一 作者:柳栋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200082 武健 ...查看


  • 数学论文的含义及类型
  • 数学论文的含义及类 型 什么是数学论文?论文的特点.写作意义厦论文的类型.撰写的要求等问题,先前很少有人专门论及,本节加以探讨. 一.数学论文写作意义 1数学论文的含义 什么是论文?简言之,议论型诸文字即称论文.日本大辞典<广辞苑&g ...查看


  • 文化学概论
  •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 ...查看


  •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 第一项·共二页 第二页·共二页 附件(一) 学术简历 姓 名:张国庆 性 别:男 比 生:1956年10月 职称:教授/博导 单 位: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 邮 编:10087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