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烧伤面积 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
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
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
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小儿头大,肢体较大小,需用下列公式计算。
小儿的躯干和上肢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与成人相同,头大下肢小,并随着年龄增大而改变,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头面颈部面积%=9+(12-年龄)
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试题2、成人双手占体表面积的
A. 3%
B. 5%
C. 7%
D. 9%
E. 12%
答案:B
3~6题共用题干
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
试题3.该病人烧伤面积和深度诊断为
A.46%浅Ⅱ。
B.27%深Ⅱ。
C.73%深Ⅱ。
D.72%深Ⅱ。
E.73%。
答案选C。烧伤面积双下肢+躯干=46+27=73%,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提示深2度(标准点击可见)
试题4.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是
A.5 500ml
B.7 500ml
C.2 000ml
D.9 500ml
E.12 900ml
答案选B解析:第一个24小时补液另=病人体重(Kg)×烧伤面积(%)×1.5+2000ml=50×73×1. 5+2000ml=7475ml。
试题5.第一个24小时应输入胶体液
A.1 000ml
B.1 500ml
C.1 800ml
D.2 000ml
E.2 700ml
答案选E。解析:晶体液:胶体液=1∶1 故输入胶体液为2700ml。
试题6.首选晶体液是
A.平衡液溶液
B.等渗盐水
C.45%氯化钠溶液
D.5%碳酸氢钠
E.10%氯化钠
答案选A。解析:晶体液首选平衡液,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
注意:输液过程中,要求在前8h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两个8h各输入总量的1/4
烧伤的程度的判断方法
常用三度四分法,将灼伤分为Ⅰ°、浅Ⅱ°、深Ⅱ°和Ⅲ°
(1)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2)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浅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在。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后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等,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愈后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3)Ⅲ°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骼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甚缓慢,需待焦痂脱落,肉芽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成畸形。Ⅰ°容易识别,浅Ⅱ°、深Ⅱ°与Ⅲ°不易立即判断。由于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之间可有移行区,如创面发生感染或并发休克,可加深损伤深度。
4.烧伤分度
(1)轻度烧伤:Ⅱ°以下烧伤总面积在9%以下;
(2)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3)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补液量的计算
II度、III°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
第一个24小时内 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1.5ml 儿童1.8ml 婴儿2.0ml ;晶体液:胶体液 中、重度2:1,特重 1:1 ;基础需水量:成人2000ml 儿童60——80ml/kg 婴儿100ml/kg
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是第一个24小时的1/2,其他都一样。
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烧伤面积 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
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
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
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小儿头大,肢体较大小,需用下列公式计算。
小儿的躯干和上肢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与成人相同,头大下肢小,并随着年龄增大而改变,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头面颈部面积%=9+(12-年龄)
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试题2、成人双手占体表面积的
A. 3%
B. 5%
C. 7%
D. 9%
E. 12%
答案:B
3~6题共用题干
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
试题3.该病人烧伤面积和深度诊断为
A.46%浅Ⅱ。
B.27%深Ⅱ。
C.73%深Ⅱ。
D.72%深Ⅱ。
E.73%。
答案选C。烧伤面积双下肢+躯干=46+27=73%,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提示深2度(标准点击可见)
试题4.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是
A.5 500ml
B.7 500ml
C.2 000ml
D.9 500ml
E.12 900ml
答案选B解析:第一个24小时补液另=病人体重(Kg)×烧伤面积(%)×1.5+2000ml=50×73×1. 5+2000ml=7475ml。
试题5.第一个24小时应输入胶体液
A.1 000ml
B.1 500ml
C.1 800ml
D.2 000ml
E.2 700ml
答案选E。解析:晶体液:胶体液=1∶1 故输入胶体液为2700ml。
试题6.首选晶体液是
A.平衡液溶液
B.等渗盐水
C.45%氯化钠溶液
D.5%碳酸氢钠
E.10%氯化钠
答案选A。解析:晶体液首选平衡液,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
注意:输液过程中,要求在前8h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两个8h各输入总量的1/4
烧伤的程度的判断方法
常用三度四分法,将灼伤分为Ⅰ°、浅Ⅱ°、深Ⅱ°和Ⅲ°
(1)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2)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浅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在。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后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等,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愈后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3)Ⅲ°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骼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甚缓慢,需待焦痂脱落,肉芽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成畸形。Ⅰ°容易识别,浅Ⅱ°、深Ⅱ°与Ⅲ°不易立即判断。由于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之间可有移行区,如创面发生感染或并发休克,可加深损伤深度。
4.烧伤分度
(1)轻度烧伤:Ⅱ°以下烧伤总面积在9%以下;
(2)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3)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补液量的计算
II度、III°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
第一个24小时内 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1.5ml 儿童1.8ml 婴儿2.0ml ;晶体液:胶体液 中、重度2:1,特重 1:1 ;基础需水量:成人2000ml 儿童60——80ml/kg 婴儿100ml/kg
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是第一个24小时的1/2,其他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