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和磁场
教案
课型 新授
课题
磁现象和磁场 A 级目标: 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学 习 目 标
B 级目标: 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C 级目标: 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 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重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程序
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自学法、讲授法
教 师 活
难点 教具
动
磁现象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活动
(一)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 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 复 习 引 入 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 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 1.磁现象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 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
第 1 页
思考 回答
领会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 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 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板书】磁性、磁体、磁极: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 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 (2)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 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 电流分别由南向北流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 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在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的同时,也为地 重 点 内 容 分 析 磁场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的教学埋下伏笔,也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思 考。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 体现物理思想(电与磁有联系)和研 究方法(奥斯特实 验), 认识到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打开了电磁学的大门), 为后来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奠定了基础。 【板书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与电荷类比) 【板书 2】 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奥 斯特实验)。 3.磁场 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与电流的作用,类比于库仑力 和电场,形成磁场的概念,应说明磁场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和电 场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 用而认识磁场。 观察 演示 观察 实验 分析 讨 论
第2页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板书 1】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 摸不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 【板书 2】 .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处于其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 用. 【板书 3】磁场是媒介物:磁极间、电流间、磁极与电流间的相 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领会 磁场
重 4.磁性的地球 点 内 容 分 析 明白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南北极的区别,了解磁偏角,介 绍沈括对磁偏角的研究。用一个条形磁铁来模拟地磁场,说明小磁针 静止时为什么会指向地理的南北极。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地磁的 N 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地磁的 S 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其间存在磁偏角。 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和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相 似。 宇宙中的许多天体都有磁场。月球也有磁场。 (三)小结:对本节知识做简要的小结 (四)课堂练习 1、首先发现电流产生磁场的科学家是( ) A、富兰克林 B、法拉第 C、安培 D、奥斯特 小结 了解 地磁 场
2、下列关系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和电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第
3
页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B、磁场是为了解释磁极间相互作用而人为规定的 C、磁极与磁极间是直接发生作用的 D、磁场只有在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发生作用时才产生 总 结 与 练 习 3、地球具有磁场,宇宙中的许多天体也有磁场,围绕此话题的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完成 练习
A、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与地磁场有关 B、 太阳表面的黑子、耀斑和太阳风与太阳磁场有关 C、 通过观察月球磁场和月岩磁性推断,月球内部全部是液态物质 D、 对火星观察显示,指南针不能在火星上工作
下节 授课 内容
磁感应强度 磁现象和磁场
微 型 板 书 设 计
(一)磁现象:
(三)磁场
(二)电流的磁效应
作 业 课 后 记
问题与练习 3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比 较轻松。
第 4 页
磁现象和磁场
教案
课型 新授
课题
磁现象和磁场 A 级目标: 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学 习 目 标
B 级目标: 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C 级目标: 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 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重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程序
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自学法、讲授法
教 师 活
难点 教具
动
磁现象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活动
(一)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 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 复 习 引 入 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 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 1.磁现象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 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
第 1 页
思考 回答
领会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 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 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板书】磁性、磁体、磁极: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 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 (2)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 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 电流分别由南向北流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 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在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的同时,也为地 重 点 内 容 分 析 磁场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的教学埋下伏笔,也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思 考。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 体现物理思想(电与磁有联系)和研 究方法(奥斯特实 验), 认识到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打开了电磁学的大门), 为后来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奠定了基础。 【板书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与电荷类比) 【板书 2】 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奥 斯特实验)。 3.磁场 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与电流的作用,类比于库仑力 和电场,形成磁场的概念,应说明磁场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和电 场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 用而认识磁场。 观察 演示 观察 实验 分析 讨 论
第2页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板书 1】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 摸不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 【板书 2】 .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处于其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 用. 【板书 3】磁场是媒介物:磁极间、电流间、磁极与电流间的相 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领会 磁场
重 4.磁性的地球 点 内 容 分 析 明白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南北极的区别,了解磁偏角,介 绍沈括对磁偏角的研究。用一个条形磁铁来模拟地磁场,说明小磁针 静止时为什么会指向地理的南北极。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地磁的 N 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地磁的 S 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其间存在磁偏角。 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和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相 似。 宇宙中的许多天体都有磁场。月球也有磁场。 (三)小结:对本节知识做简要的小结 (四)课堂练习 1、首先发现电流产生磁场的科学家是( ) A、富兰克林 B、法拉第 C、安培 D、奥斯特 小结 了解 地磁 场
2、下列关系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和电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第
3
页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B、磁场是为了解释磁极间相互作用而人为规定的 C、磁极与磁极间是直接发生作用的 D、磁场只有在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发生作用时才产生 总 结 与 练 习 3、地球具有磁场,宇宙中的许多天体也有磁场,围绕此话题的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完成 练习
A、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与地磁场有关 B、 太阳表面的黑子、耀斑和太阳风与太阳磁场有关 C、 通过观察月球磁场和月岩磁性推断,月球内部全部是液态物质 D、 对火星观察显示,指南针不能在火星上工作
下节 授课 内容
磁感应强度 磁现象和磁场
微 型 板 书 设 计
(一)磁现象:
(三)磁场
(二)电流的磁效应
作 业 课 后 记
问题与练习 3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比 较轻松。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