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
一、 课程名称:《电工技能与实训》
二、 对 象: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 课 时:130学时 四、 学 分:6学分 五、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会熟练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
●会识别、选择、使用、维修与调整常用低压电器 ●能分析、排除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一般故障 ●能识读、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系统图 ●能安装、检修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系统 ●能正确处理各种电气设备安全事故
●达到国家《维修电工》(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对电气控制线路的要求 六、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每一教学内容有具体的事物、形象的描述、明确的任务。本课程贯彻“项目引导,任务引领”的设计思路,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岗位的实际项目为课题内容展开,再施以具体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必需的理论与技能知识点,始终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注重
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七、 内容要求
八、 教学情境设计与建议
1、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明确学生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的要求,也应做出明确规定。
2、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3、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4、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既讲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组织现场教学,师生多互动。教师示范操作动作要规范,理论讲解方法要得当,要善于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及时指正。
5、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 九、 评价方法与建议
1、教学应做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口试、笔试与实践等评价,教师可按单元的内容和性质,针对学生的作业、演示、心得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现,相互配合使用。
2、学生学习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资质和原有知能,以建立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4、未通过评价的学生,教师应分析、诊断其原因,并适时实施补救教学;对于资质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可增加教学项目,使其潜能获得充分发挥。
5、本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
一、 课程名称:《电工技能与实训》
二、 对 象: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 课 时:130学时 四、 学 分:6学分 五、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会熟练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
●会识别、选择、使用、维修与调整常用低压电器 ●能分析、排除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一般故障 ●能识读、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系统图 ●能安装、检修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系统 ●能正确处理各种电气设备安全事故
●达到国家《维修电工》(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对电气控制线路的要求 六、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每一教学内容有具体的事物、形象的描述、明确的任务。本课程贯彻“项目引导,任务引领”的设计思路,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岗位的实际项目为课题内容展开,再施以具体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必需的理论与技能知识点,始终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注重
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七、 内容要求
八、 教学情境设计与建议
1、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明确学生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的要求,也应做出明确规定。
2、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3、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4、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既讲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组织现场教学,师生多互动。教师示范操作动作要规范,理论讲解方法要得当,要善于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及时指正。
5、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 九、 评价方法与建议
1、教学应做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口试、笔试与实践等评价,教师可按单元的内容和性质,针对学生的作业、演示、心得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现,相互配合使用。
2、学生学习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资质和原有知能,以建立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4、未通过评价的学生,教师应分析、诊断其原因,并适时实施补救教学;对于资质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可增加教学项目,使其潜能获得充分发挥。
5、本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