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置房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
工程编号: \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自审意见
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及相关规范执行的。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合理,钻孔深度控制适当,取样数量及试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提交报告资料齐备,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清晰,附件齐全。对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正确,选择的基础持力层和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安全适用,提供的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据,符合地区经验,本报告已达详勘的精度,送工程勘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施工使用。
审核:
1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 录
1、概述 ................................................................................................................. 2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2 1.2、勘察工作目的及任务.................................................................................. 3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 4 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 4 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4 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 4
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 ............................................................................... 17
4、工程地质评价 ...............................................................................................17
4.1、现状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 17 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 17 4.3、地震效应评价 ........................................................................................... 18 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 19 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 22
5、地基评价 .......................................................................................................33
5.1、地基均匀性评价 ....................................................................................... 33 5.2、地下水作用评价 ....................................................................................... 33 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33 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34 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 35 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 35
2、工程地质条件 ................................................................................................. 6
2.1气象水文 ....................................................................................................... 6 2.2、地形地貌 .................................................................................................... 7 2.3、地质构造 .................................................................................................... 7 2.4、地层及岩性................................................................................................. 7 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 8 2.6、不良地质作用 ............................................................................................. 8 2.7、水文地质条件 ............................................................................................. 8 2.8、水、土腐蚀性评价 ..................................................................................... 8
6、结论与建议 ...................................................................................................36
6.1、结论 .......................................................................................................... 36 6.2、建议 .......................................................................................................... 36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 9
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 9 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 9 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 15 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 15
附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图号:2-1~2-88 3、钻孔拄状图 1:100~1:200 图号:3-1~3-409 4、动探曲线图 1:50 图号:4-1~4-10 附表:
1、钻探点数据表 2、测量成果表及测量说明 附件:
1、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波速测井报告 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 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4、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 5、外业见证报告
1、概述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1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1工业园1建设1安置房
项目,特委托1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对1安置房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本项目由1(下称“设计院”)设计。本工程主要由28栋住宅楼(A1~A6、
第 3 页 共 37 页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勘察工作依据
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A14-E004(渝b);
2)建设方提供的《任务委托书书》及建筑总平面图(附有1:500地形图)。 2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50-047-2006;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其它参考规范: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2009版本); 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1 勘察范围确定
本次勘察范围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建构筑物,主要建构筑物详见表1.1-1,场区周边道路不在本次勘察范围。 2 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1)勘察阶段划分
本工程由两个独立的地块组成,一期总建筑面积约32.3万m2,二期总建筑面积约35万m2,总建筑面积约67.3万m2,高层建筑占总面积比例约为86%。,为了资料的统一及取样的合理性,现对两块地合并勘察。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J50-043-2005有关规定和建设方任务委托要求,本次勘察阶段为一次性勘察。
2)勘察等级划分
根据本次勘察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勘察场区条件及建筑物特点,拟建场地属复杂场地(详见表1.4-1),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中表4.1.7划分勘察等级为一级。
表1.4-1 场地类别划分表
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1)1975年~1977年由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2)1981年由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地质调查;
3)1986年~1990年由四川省地矿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重庆幅); 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1 工作量布置
第 4 页
共 37 页
12m,一般性钻孔探至底层设计标高以下10m。
3)波速测试:选择28个代表性钻孔进行波速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通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了解不同岩体的完整性、裂隙发育情况等。
4)岩土试样的采取:在基础持力层深度范围共采取岩样132组做物性、单轴抗压、抗剪、变形试验;采集土样33件做土常规试验。
5)重型动力触探:在填土厚度较大地段选择代表性钻孔10个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了解填土层的密实程度。
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点409个,其中完成控制性机械钻孔129个,占钻孔总数的1/3以上,采样孔116个,重型动力触探钻孔10个,波速测试孔28个。每个钻孔观测了地下水稳定水位,并选择了2个钻孔进行了简易抽水试验。外业工作时间为:2013年12月7日~12月24日。本次勘察主要工作量见表1.6-1。 表1.6-1 本次完成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2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勘察大纲执行,满足勘察大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以及相关规范的规定。为避开天然气管道、斜坡及设计方案调整等原因,部分钻孔与建筑物柱列线稍有偏离,对勘察报告质量影响不大。各项工作质量评述如下:
1)工程地质测绘:以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主要调查了场区内边坡的稳定性、基岩裂隙发育情况、第四系土层厚度及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发育情况。工程地质调查及测绘工作的精度满足要求。
2)工程测量:测量工作以建设方提供的提供的1∶500比例尺总平面图(附地形图)和二级导线控制点(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为依据,经现场校核,控制点误差均在《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允许的误差范
第 5 页 共 37 页
围内;采用全站仪布设钻孔放样,共放孔409个。本次测量方法正确,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表1.4-3 控制点坐标及高程
测试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试验成果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8)外业见证:本工程的外业工作由建设方委派的工程管理人员和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派的外业见证员全程监督、见证,见证工作按《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5号令)及市建委《关于加强全市建设工程勘察外业工作的意见》(渝建发〔2008〕209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勘探质量良好。
9)室内资料整理:本次勘察成果图件采用我公司研发编制的“蓝雨软件4.0版”结合AutoCAD制作,报告采用WORD应用软件编辑,原始数据录入、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成果均达到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工作的质量已达到相关规范及《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的要求。
3)机械钻探:采用XY-100型回旋钻机施工,钻进过程中严格按钻探操作规定进行,对土层、岩石强风化层及采样段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岩土心采取率达到:填土60~65%、粉质粘土65~70%,基岩强风化层≥65%,中等风化层≥80%。
4)波速测试:整个场地选取28个波速测试孔,波速测试工作委托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检测,达到勘察大纲的精度要求,满足规范要求。
5)采样及试验:本次勘察总计采集岩样113组,岩石试样在中等风化基岩中采集,采样过程中,对易崩解的泥岩岩样及时采用封口胶封包,并装箱保存。在土层厚度大于3.0m的地段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了33件Ⅰ级土样,作了土常规试验。试验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操作,试验数据可靠,保证了本次勘察成果客观性及可信性,能真实地反映本场地岩土工程特征。采样及送样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由我公司委托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进行试验。
6)水文地质工作:勘察过程中对每个钻孔进行了稳定水位观测,观测工作于施钻结束停机24~48小时后进行,满足规范要求。在2个钻孔中做了简易抽水试验,操作规范,数据可靠,试验过程满足操作规程及规范要求。
7)重型动力触探:本次勘察选择了10个勘探点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工作,
2、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水文 1气象
场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具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西南山区由地形高差造成的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丘陵地区多年月平均气温为18℃左右。夏季长,极端最高温度为39.4℃。冬季短,极端最低气温-2.6℃。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其中3~5月平均相对湿度小于80%,其余各月均在80%以上,潮湿系数在1.3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0毫米,但分配不均,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5%,潮湿系数在1.3以上。最大风速32.2m/s,主导风
第 6 页
共 37 页
向为北东向。 2 水文
场区为丘陵斜坡地貌,东部高,西部最低。场区南部及西部已进行回填,阻碍了地表水自然流经,汇集于场地西侧(C3、C4、C5、C6楼)及中部(D2、D3楼),水深分别为0.10~0.50及0.50~1.60m。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 2.2、地形地貌
场区为丘陵地貌,地形东高西低,地形坡度约5~30°。场地南侧及西侧部分已进行回填,填方高度4.50~21.40m,,坡角达20~48°。
拟建场地已完成征地工作,为待建设场地。除场地两条正在服役的天然气管道外,无其它重要建(构)筑物分布。场地标高在242.37~292.90m之间,最高点位于北西侧山坡上,标高约292.90m,最低点位于西侧,标高约242.37m,相对高差约50.5m。 2.3、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13~131°∠8~12°(优势产状119°∠10°),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区周围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基岩构造裂隙不发育。在基岩露头上测得2组构造裂隙:
1)J1:产状215~249°∠55~80°(优势产状:220°∠75°),裂隙延伸1.0~3.0m,间距约1.0~2.0m,裂隙张开0~5mm,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局部充填粘性土、碎石,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2)J2: 310°∠85°,裂隙延伸0.3~3.8m,间距约0.5~2.0m。裂隙张开0~20mm,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缓,结合程度极差,属软弱结构面。
2.4、地层及岩性
场区范围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分述如下:
1)素填土:杂色,主要由泥、砂岩碎块石和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建筑垃圾,块、碎石约占全重25~74%,粒径一般20~310mm,局部见粒径大于1m的块石、条石。呈稍密状态,稍湿,为人工无序抛填土,堆填年限约1~2年,厚度在0.20~25.30m,主要分布于场地南侧及场地中部。
2)粉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为主。呈软塑~可塑状态,含强分化基岩角砾、碎石等,硬质物粒块径约3~29mm,约占3~26%,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泽。分布整个场地,厚度约0.30~11.10m。
~~~~~~~~不整合~~~~~~~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据钻探揭示,场区基岩存在明显的相变现象,按岩石矿物成分及结构特征分为泥岩和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组合关系,描述如下:
4)泥岩:紫红色、暗紫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夹白色钙质团块及灰绿色砂质条带,泥质结构为主,局部含砂质较重,呈砂质泥岩,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质极软,脱水易崩解。钻孔揭露厚度为0.30~24.50m,为场区主要岩性。
5)砂岩:灰色、灰白色及褐色。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和云母,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场地西侧(B区)泥质胶结,强度低。钻探揭示厚度为0.30~11.60m,为场区又一主要岩性。
第 7 页
共 37 页
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1)基岩面特征:
拟建场地呈斜坡地貌,整体呈东高西低。根据钻探揭示,基岩面标高在218.05~278.95m之间,高差约60.90m,倾角约4~57°之间,与地面地形大体一致。局部基岩出露,形成陡坡,坡角约45~85°。
2)岩体风化特征:
根据钻探资料,场区基岩按风化程度可分为:(1)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状,岩质极软,岩块手捏易碎,风化裂隙发育。基岩强风化厚度一般为0.30~11.60m; (2)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泥岩岩质软,砂岩岩质较硬,场地西侧及部分南侧砂岩经风化及水体侵泡,强度低,手捏呈粉状。 2.6、不良地质作用
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区范围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断层破碎带、地下洞穴、软弱夹层等。 2.7、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场区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场地低洼处,西侧及中部。西侧水深为0.10~0.50、中部水深0.50~1.60m,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场地内素填土和砂岩属透水层,泥岩属相对隔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区内地表水排水条件一般,施工时应设置排水沟,避免场区地表水汇集低洼处影响工程建设。 2)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结合含水介质的组合状况,将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勘察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该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体渗漏、基岩裂隙水等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等方式。
基岩裂隙水:勘察区的基岩裂隙水为赋存于沙溪庙组岩层中的裂隙水及浅层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裂隙水的埋藏条件受基岩面形态、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等因素的控制,因此富水性不均一。
根据勘察钻探及抽水试验结果表明,勘察区地下水总体贫乏,埋置深度较大。但场地西侧及中部由于填方阻碍,具有滞水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汇集于此,地下水位0.30m~3.50m。在施工之前及期间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疏排工作。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2.8、水、土腐蚀性评价
场地岩土体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和砂泥岩,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本次勘察在场地西侧及中部地表水汇集处采集地表水水样2件,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报告见附件,编号:2013水949、950),根据测试结果及附近场地工程经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判定见表2.8-1。
表2.8-1 水体腐蚀性判定表
微腐蚀性。
根据附近场地工程经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判定,场区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有微腐蚀性。
分析统计结果及《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规范,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态,经修正后变异性中等,部分较高,均匀性差,随着深度增加,触探击数随之增大。填土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以修正锤击数粗略地统计,统计结果仅用作说明土的状态及均匀性使用。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本次勘察对填土层做了10个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试验设备主要包括触探头,触探杆及穿心锤三部分,记录每10cm所需的锤击数。本次总贯入深度76.60m。将实测击数进行杆长校正。
将实测锤击数绘制动力触探曲线图(见“动力触探曲线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剔除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及个别指标异常值后,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见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表3.1-1)。
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采集土样33件做土工试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统计于表3.2-1~3.2-2。采集岩样共113组,做物性、单轴抗压、抗剪、变形试验岩样试验成果统计于表3.2-3~3.2-10。根据试验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对砂岩进行分区统计(界限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区别),拟建C1、C2、C3、C4、C5、C6、C7分为B区,其余为A区;整个场地泥岩变异性不大,一并统计。 3.2-1 土工试验成果汇总统计表
表3-1-1 重型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
表3.3-10 中等风化砂泥岩变形试验成果统计
MPa,饱和抗压强度为19.1MPa,;B区天然抗压强度为7.0MPa,饱和抗压强度为2.9MPa。建议基岩地基承载力由现场原位载荷试验校核。
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本次勘察选择28个钻孔作波速测试工作,波速测井试验成果见附表3.4-1和表3.4-2。
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区内残坡积层塑性指数Ip范围值为11.70~16.60,故定名为粉质粘土,液性指数0.27~0.46,呈可塑状态。压缩系数0.26~0.25,为中压缩性土层。其物性指标取平均值,孔隙比取0.73,液限指数取0.36,抗剪强度指标取标准值。
场区基岩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岩石相变明显,局部呈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夹层。砂岩抗压强度值差别较大,这与现场鉴别结果基本一致。岩石强度高低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剔除异常值后A区天然抗压强度为25.4
后,现状填方边坡不存在。
本次测试场地地层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013~2243m/s;中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546~2903m/s,岩体完整系数为0.58~0.59;。强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319~2578m/s;中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为
场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地下洞室,无地质灾害。
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第 18 页 共 37 页
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由于场区与周边道路统一进行平场,本报告将按照与周边道路形成的环境边坡进行评价。根据设计方案,平场后,场区与周边道路及场地内形成高0.50m~10.80m的环境边坡。
为便于叙述,对周边规划道路进行编号,并分段进行评价。场地北西侧道路为1#道路,南西侧道路为2#道路,南东侧道路为3#道路,北东侧道路为4#道路以及场地内规划道路编为5#道路。
场地内所形成的环境边坡高度一般小于1.20m,局部在2.50m左右,主要为场地北东侧,4#道路中部形成的RR’段、S’S段;1#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TU段、UV段、KL段,其余部分边坡高度较小;2#道路与场地之间所形成的环境边坡高度小于1.20m;3#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DE段、PQ段;4#道路与场地主要形成QR段、ST段;5#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GH段、JK段、MW段。对于高度较小的环境边坡,可采取坡率放坡或修建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填方边坡放坡坡率可按照1:1.25~1:50进行放坡,不再一一赘述。道路及边坡编号详见平面图,部分环境边坡设计单位已给出放坡线,但放坡坡率未明确,本报告将根据
立开挖后,边坡会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放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1.0;中等风化基岩取1
:
0.75
。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赤平投影图1
赤平投影图2
2)1#道路TU段: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88.0m,高约0.30~3.40m。坡向129°,坡角为90°。参见剖面76-76’ 、77-77’ 、78-78’。据赤平
具体实际情况给出建议值,边坡评价按照直立边坡评价。现分段评价如下:
投影图1分析,边坡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
1)RR’S’S段: 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198.20 m,高约1.10~
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
7.80m。坡向133~211°,坡角为90°。参见剖面15-15’ 、16-16’ 、18-18’ 、
支挡,挡墙基础可选择中等风化基岩。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
85-85’。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RR’段为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
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
3)1#道路UV段:填方边坡,长约135.00m,高约0.50~3.0m。坡向129°,
议放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30;据赤平投
参见剖面63-63’ 、65-65’ 、69-69’ 、72-72’ 、73-73’ 、75-75’。基岩面埋置深
影图2分析,’S’S段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
第 19 页
共 37 页
岩作持力层或者夯实后的填土。填土临时放坡坡率1:1.50,并做好地表水排水系统。
6)3#道路PQ段:填方边坡,长约140.0m,高约7.20m。坡向327°,坡角90°,可参见剖面80-80’、81-81’ 、82-82’ 、85-85’ 、88-88’。 岩土界面倾角约7°,局部24°,现利用剖面80-80’、81-81’采用折线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
第 20 页 共 37 页
根据计算边坡天然工况安全系数为0.89、1.33,综合考虑,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饱和工况安全系数为0.63、0.96,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或抗滑桩支挡,基础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直接利用盛唐路路堤边坡作为天然屏障。
7)4#道路QR段:填方边坡,长约199.0m,高约10.50m。坡向228°,可参见剖面21-21’、24-24’ 、26-26’ 、31-31’ 、36-36’ 、38-38’。 岩土界面倾角约9°、部分倾角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或挡墙与坡率法相结合,基础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压实填土。
8)4#道路ST段:T’T段为岩质边坡,ST’段为填方边坡,长约109.0m,高约4.90~7.20m。坡向236°,可参见剖面7-7’、10-10’ 、12-12’ 。
填方边坡岩土界面倾角约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基础可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压实填土。
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其交线倾角为74°。边
赤平投影图3
9)5#道路GH段:填方边坡,长约86.0m,高约9.20m。坡向230°,可参见剖面29-29’、33-33’ 、35-35’ , 岩土界面倾角约8°,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边坡放坡条件有限,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放坡相结合,挡墙基础持力层可选择压实填土。填方边坡放坡坡率1:1.50~1:1.75。
10)5#道路JK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长约124.0m,高约4.10m~8.70。坡向230°,参见剖面3-3’、8-8’。 填方边坡高度3.22m~8.70m,岩土界面倾角约7°,填方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段边坡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75放坡;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据赤平投影图4分析,边坡切向坡,L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但外倾结构面倾角大于边坡坡角,,故其稳定性主要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
第 21 页 共 37 页
赤平投影图4
11)5#道路MW段:填方边坡,长约85.0m,高约4.10m~5.70。坡向50°,参见剖面33-33’、35-35’。 岩土界面倾角约9°,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段边坡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75放坡。
12)MN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19.20m,高约7.20m,坡向331°,坡角为90°。参见剖面61-61’、 64-64’。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
长约20.10m,高约5.30~7.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3-73’ 、
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重力式挡墙+放坡相结合,挡墙基础持力层可选择压
75-75’。
实填土。填方边坡放坡坡率1:1.50~1:1.75。
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边坡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
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
场地按设计地坪标高及地下层基坑标高开挖后,地下车库周边及商业楼周边
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
将形成基坑边坡,基坑高约3.0~11.50m。为便于叙述,对基坑边坡分段编号,
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
1#地下基坑边坡编号A1~A12;2#地下基坑边坡编号B1~B29;3#地下基坑边坡
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编号C1~C19;4#地下基坑边坡编号D1~D8;拟建B8周边形成NO段、OP段基坑边坡;拟建D3周边形成E1-E2段、E2-E3段;拟建
D4/D5周边形成AB段、BC段、EF段及FG段。现分段评价如下:
5-5’ 、 7-7’ 、 12-12’。
1#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1)A1-A2段边坡:岩质边坡为主,由砂泥岩组成,顶部覆土厚度为0~3.60m,
2)A2-A3段边坡:填方边坡(12-12’处)及岩质边坡,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104.0m,高约6.0~11.57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 、
第 22 页
共 37 页
填方边坡段岩土界面倾角约7°,填方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1可能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3)A3-A4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22.0m,高约7.00m,土层厚度3.84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5-75’。 上部土质边坡,岩土界面倾角约27°,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大,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
:
0.50
。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赤平投影图5
4)A4-A5段:土质边坡,由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长约24.0m,高约6.00~8.1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12-12’。岩土界面倾角约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 A5-A6段:土质边坡,由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长约32.07m,高约7.1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9-69’、72-72’、73-73’。岩土界面倾角较缓,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A6-A7段:岩土混合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24.30m,高约6.30m,土层厚度1.30~4.9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12-12’。岩土界面倾角11°,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2分析,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第 23 页
共 37 页
7)A7-A8段: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0.40m,高约6.45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 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8) A8-A9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63.0m,高约6. 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5’、 7-7’、 8-8’、12-12’。岩土界面倾角13°,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6分析,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
;中等风化基岩取
1
: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0) A10-A11段: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6.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1) A11-A12段:填方边坡,长约20.70m,高约6.75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9-69’。岩土界面倾角8°,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2) A12-A13段: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6.75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岩土界面倾角12°,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3) A13-A14段:填方边坡为主局部为岩质边坡,由填土及砂泥岩组成,长约34.0m,高约6.75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2-72’、 73-73’。岩土界面倾角1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
赤平投影图6
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4) A14-A1段: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0.70m,高约7.0m,坡向
9) A9-A10段:填方边坡,长约7.80m,高约5.5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
第 24 页
共 37 页
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 5-5
’。据赤平投影图2分析,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17)B3-B4段:岩土混合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34.62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0-80’、82-82’。边坡上部土层厚度5.50m,岩土界面倾角12°,
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
按直立边坡
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7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面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15)B1-B2段:填方边坡,长约55.20m,高约6.7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8-18’、20-20’。岩土界面倾角12°,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6)B2-B3段: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3.60m,高约10.2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24-24’、26-26’。 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其交线倾角为238°。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
赤平投影图7
18)B4-B5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8.5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0-30’、31-31’ 、33-33’。岩土界面倾角9°,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19)B5-B6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2.40m,高约9.0m,坡向150°,坡角
第 25 页
共 37 页
为90°。参见剖面84-84’、85-85’。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0)B6-B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20.70m,高约9.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7-37’、36-36’。岩土界面较缓,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1)B7-B8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18.30m,高约9.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5-85’。岩土界面倾角11°,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2)B8-B9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3.80~6.20m,岩土
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4)B10-B11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约4.50m,岩土界
面倾角
18
°,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且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8分析,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赤平投影图8
界面倾角较小以及反倾,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3)B9-B10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21.6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
25)B11-B12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42.60m,高约9.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1-81’、82-82’。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6)B12-B13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约6.50~8.60m,岩土界面倾角13°,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
第 26 页
共 37 页
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9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与裂隙
2
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
边坡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8)B14-B15段:为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29)B15-B16段:为填方边坡,长约90.2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68-68’ 、71-71’、72-72’、74-74’。岩土界面倾角5°~13°,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赤平投影图9
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0)B16-B17段:为填方边坡,长约22.50m,高约10.7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5-35’岩土界面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1)B17-B18段:为填方边坡,长约16.20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2)B18-B19段:为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33’。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
27)B13-B14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22.2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0-80’。上部土层厚度约6.50m,岩土界面倾角12°,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
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
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赤平投影图10
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3)B19-B20段及B19’-B20’段:为填方边坡,长约54.0m,高约3.90~6.1m,
第 27 页
共 37 页
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24-24’、26-26’ 、30-30’。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4)B20-B21段:岩质边坡,长约27.30m,高约6.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8-18’。据赤平投影图8分析,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5)B21-B1段:填方边坡,长约62.20m,高约6.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72-72’。 岩土界面倾角11°,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
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6)C1-C2段:填方边坡,长约31.90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135°。参见剖面51-51’。 岩土界面倾角11°,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7)C2-C3段:填方边坡,长约32.12m,高约10.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 岩土界面倾角12°,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8)C3-C4段:填方边坡,长约22.81m,高约11.7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2-52’。 岩土界面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9)C4-C5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长约94.0m,高约11.7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2-52’。 岩质边坡高度在0~4.50m。岩土界面倾角13°,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0)C5-C6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30.60m,高约10.0~11.70m,坡向315°,
3#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坡角为90°。参见剖面51-51’、52-52’。土质边坡高度在0~7.20m。岩土界面倾角15°,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大且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
第 28 页
共 37 页
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1)C6-C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7.00m,高约10.0,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9-9’ 、11-11’。土质边坡高度在0~7.20m。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2)C7-C8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5-45’、49-49’ 、51-5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3)C8-C9段:填方边坡,长约57.0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9-9’ 、11-1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4)C9-C10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1.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3-43’。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5)C10-C11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7.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
为90°。参见剖面8-8’、9-9’ 、14-1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6)C11-C12段:填方边坡,长约12.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1-41’、42-42’。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7)C12-C14段:填方边坡,长约37.60m(其中有一段8.10m,坡向315°),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6’。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8)C14-C15段:填方边坡,长约18.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1-4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8)C15-C16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9)C16-C17段:填方边坡,长约22.5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2-42’。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
第 29 页
共 37 页
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0)C17-C18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1)C18-C19段:填方边坡,长约42.5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3-43’、45-45’ 、48-48’。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2)C19-C1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1-1’处,高2.2m),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
。填方边坡基岩
赤平投影图11
4#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53)D1-D2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8.10m,高约10.0m,坡向236°,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19-19’。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
面埋置深度大,
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
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
54)D2-D3段(-1F/-2F分界线):填方边坡为主,长约48.40m,高约3.90m,
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
11分析,为切向,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
坡向14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4-54’、55-55’。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
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
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55)D3-D4段(-1F/-2F分界线):填方边坡,长约40.20m,高约3.90m,坡向56°,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22’ 、23-23’ 、27-27’。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
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第 30 页
共 37 页
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9)D6-D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72.80m,高约10.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1-51’ 、52-52’ 、54-54’、55-55’。 岩土界面倾角20°,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根据计算边坡天然工况安全系数为0.02,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饱和工况安全系数为0.73,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0)D7-D8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117.0m,高约10.0m,坡向56°,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22-22’ 、23-23’、29-29’。 岩土界面倾角较小或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1)D8-D1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65.00m,高约10.0m,坡向146°,坡角
为90°。参见剖面54-54’、55-55’。上部土层覆盖厚度2.10~3.30m,岩土界面倾角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第 31 页 共 37 页
构。据赤平投影图7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面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2)E1-E2段(拟建D1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33.20m,高约3.0m~4.50m,坡向1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58-58’、59-59’。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2)E2-E3段(拟建D1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60.0m,高约4.50m,坡向2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19-19’ 、22-22’、23-23’。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3)ABC段(拟建D5形成):填方边坡为主,局部厚约2.3m的岩质边坡,长约50.43m,高约10.0m,坡向66°、11°,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43-43’ 、44-44’。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4)CD段(拟建D5形成):填方边坡,长约60.90m,高约10.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47-47’ 、50-50’。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5)EF段(拟建D4形成):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高约3.20m,剖面55-55’
处),长约86.67m,高约7.3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4-54’ 、55-55’、 58-58’、60-60’。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6)FG段(拟建D4形成):填方边坡,长约40.32m,高约5.40~7.20m,坡向2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 、37-37’、 38-38’。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7)NO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19.20m,高约7.2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 、37-37’、 38-38’。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8)OP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86.71m,高约7.2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 、68-68’、 71-71’、 72-72’。岩土界面倾角21°,土体可能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现利用剖面72-72’,采用折线法对本段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第 32 页
共 37 页
5、地基评价
5.1、地基均匀性评价
1、平场后,第四系人工填土厚度整体厚度约24.00m,厚度变化大,地基均匀性差;
2、平场后,场地第四系粉质粘土厚度0.30~11.10m,厚度变化大,地基均匀性差;
3、平场后场地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30~11.60m,底面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钻探岩芯破碎,强度相对较低,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均匀性较差。
4、中等风化带泥岩单层厚度一般2.00m以上,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地质特性好,均匀性较好;中等风化砂岩单层厚度一般3m以上,岩质较硬,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地质特性好,均匀性差。 5.2、地下水作用评价
场区大部分为斜坡,不利于地表水汇集下渗,地下水贫乏。在地势低洼地段,由于现有填方隔阻,赋存有较多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降雨期间施工易形成基坑积水,造成桩孔及基坑坍塌,应加强施工期间场内地表水的疏排工作和地下水的观测、抽排工作。
场区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受降雨补给,沿岩土界面渗透、径流,地下水水位低,水量贫乏,可不考虑抗浮设计。根据工程经验和测试成果,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1)人工填土: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散~稍密,压
缩性高,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原位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μ取0.25,压实填土天然状态下的综合内摩擦角Φ可取30°。
2)粉质粘土:结合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其物性指标及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为:天然状态下重度γa取19.3kN/m3,内摩擦角φ取13.8°,凝聚力C取25kPa;饱和状态下重度γa取19.9kN/m3,内摩擦角φ取10.8°,凝聚力C取16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20。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60 kPa。
3)场区岩石强风化层承载力经验值,根据野外鉴别和地区经验,强风化泥岩承载力经验值可取3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35;强风化砂岩可取5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33。
4)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并结合重庆地区经验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确定:
f=Ψ·fk
fk=地基条件系数·frk (5.3.1) 式中:f————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k————岩石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Ψ————地基分项系数,中等风化岩体取0.33; frk————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地基条件系数:拟建场地岩体为较完整,泥岩的地基条件系数取1.0,砂岩的地基条件系数取1.0,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
场地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项系数取0.33,变形模量及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取0.70,岩石泊松比视为岩体泊松比, C折减系数取0.30,φ折减系数取0.90。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取0.40。岩土力学性
第 33 页
共 37 页
质指标取值见表5.3.1。
求。
相邻基础落差较大时,相邻桩基础底面外边缘应满足不大于45°的传力角,
以保证相邻桩基的稳定性。基岩面倾角较大地带的基础深度应适当加深,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基础型式。
表5.4-1 各建筑基础型式及持力层建议一览表
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场地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态,压缩性中等~高,承载力低,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场区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厚度较小,强度较低,不宜选作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相变明显,强度变化较大(场地西侧砂岩总体抗压强度低),承载力较高,分布连续,均匀性一般,是建筑场地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根据拟建物的结构类型、设计荷载及对沉降敏感程度的要求,各建筑物基础型式及持力层建议见表5.4-1,其中A1若采用独立基础时,应满足抗倾覆要
第 34 页
共 37 页
边坡开挖、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噪音、粉尘及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按照设计标高平场后,
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场地中风化基岩埋深较深。场地位于填方上,厚度较大。桩周土体稳定性差,
拟建场地范围内原有民房均已拆迁,场区范围无建筑物。场地内有两条天然
桩孔壁易垮塌,严禁桩周大量堆载,成桩条件差。
气管道,直径为610和529,是重要的市政设施。施工之前应征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机械成孔灌注桩:优点:①地下水位较高时,不用降水即可施工,基本不受
必须改迁后进行施工,拆除原有管道设施,切不可盲目开挖,否则引起重大安全
天气情况影响;②安全隐患较小,且耗时较少,受桩长影响较小;③可以解决填
事故。拟建场地南侧,已建盛唐路周边通讯及给水管道较多,施工是应注意保护。
土层中的块、孤石问题。缺点:①对场地平整程度要求较高;②施工时对桩底沉
文后附上甲方提供的拟建场地及周边管网成果图。施工时应加强对盛唐路的监测,
渣厚度难以控制,施工质量难以保证;③中风化岩层很难扩底;④废弃泥浆不环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采取措施治理。
保,现场施工环境差;⑤桩孔处于岩层面起伏较大部位易产生斜孔;⑥为获得较高的单桩承载力,需要用较大孔径,意味着需要大直径的钻机,对施工设备要求
第 35 页 共 37 页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通过本次勘察,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明。场区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下水及环境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适宜本工程建筑。 6.2、建议
1)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见表6.2-1。其承载力取值符合场地实际,其中B区砂岩抗压值较低,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进行校核。
2)嵌岩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50-047-2006第8.3节要求确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
3)基坑(槽)开挖后,应进行基坑(槽)检验。当发现与勘察报告、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4)基坑边坡施工时应采取支护措施。建议边坡临时坡度值,人工填土取1:1.50,粉质粘土取1:1.25,强风化基岩:1:0.50~0.75,中风化基岩:1:0.30~0.50。边坡开挖时建议采用分段跳槽、及时支护。
5)对形成的边坡应设置挡墙支挡或其它有效支挡措施支挡,挡墙型式宜根据边坡高度、岩土自稳性进行选择。
6)基坑及桩基施工时,注意抽排渗入坑(孔)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采用人工挖孔嵌岩桩时,应采取护壁措施,防止孔壁的坍塌;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考虑泥浆护壁措施,防止井壁坍塌。
7)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应作好桩底检查工作,基坑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砌置封闭基础。
8)施工时应加强场内地下水的观测及抽排工作,避免基坑中形成大量积水,对基础施工造成影响。场地西侧地势低,完善地表水及地下水抽排工作后,可不考虑抗浮设计。
9)建议地基承载力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加强施工期间裂隙核实工作。 10)加强基础验槽工作。施工中如出现异常地质情况,请通知我院工程人员现场验槽,及时解决。
第 36 页
共 37 页
1安置房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
工程编号: \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自审意见
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及相关规范执行的。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合理,钻孔深度控制适当,取样数量及试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提交报告资料齐备,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清晰,附件齐全。对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正确,选择的基础持力层和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安全适用,提供的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据,符合地区经验,本报告已达详勘的精度,送工程勘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施工使用。
审核:
1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 录
1、概述 ................................................................................................................. 2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2 1.2、勘察工作目的及任务.................................................................................. 3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 4 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 4 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4 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 4
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 ............................................................................... 17
4、工程地质评价 ...............................................................................................17
4.1、现状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 17 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 17 4.3、地震效应评价 ........................................................................................... 18 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 19 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 22
5、地基评价 .......................................................................................................33
5.1、地基均匀性评价 ....................................................................................... 33 5.2、地下水作用评价 ....................................................................................... 33 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33 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34 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 35 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 35
2、工程地质条件 ................................................................................................. 6
2.1气象水文 ....................................................................................................... 6 2.2、地形地貌 .................................................................................................... 7 2.3、地质构造 .................................................................................................... 7 2.4、地层及岩性................................................................................................. 7 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 8 2.6、不良地质作用 ............................................................................................. 8 2.7、水文地质条件 ............................................................................................. 8 2.8、水、土腐蚀性评价 ..................................................................................... 8
6、结论与建议 ...................................................................................................36
6.1、结论 .......................................................................................................... 36 6.2、建议 .......................................................................................................... 36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 9
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 9 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 9 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 15 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 15
附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图号:2-1~2-88 3、钻孔拄状图 1:100~1:200 图号:3-1~3-409 4、动探曲线图 1:50 图号:4-1~4-10 附表:
1、钻探点数据表 2、测量成果表及测量说明 附件:
1、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波速测井报告 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 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4、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 5、外业见证报告
1、概述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1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1工业园1建设1安置房
项目,特委托1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对1安置房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本项目由1(下称“设计院”)设计。本工程主要由28栋住宅楼(A1~A6、
第 3 页 共 37 页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勘察工作依据
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A14-E004(渝b);
2)建设方提供的《任务委托书书》及建筑总平面图(附有1:500地形图)。 2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50-047-2006;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其它参考规范: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2009版本); 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1 勘察范围确定
本次勘察范围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建构筑物,主要建构筑物详见表1.1-1,场区周边道路不在本次勘察范围。 2 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1)勘察阶段划分
本工程由两个独立的地块组成,一期总建筑面积约32.3万m2,二期总建筑面积约35万m2,总建筑面积约67.3万m2,高层建筑占总面积比例约为86%。,为了资料的统一及取样的合理性,现对两块地合并勘察。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J50-043-2005有关规定和建设方任务委托要求,本次勘察阶段为一次性勘察。
2)勘察等级划分
根据本次勘察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勘察场区条件及建筑物特点,拟建场地属复杂场地(详见表1.4-1),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中表4.1.7划分勘察等级为一级。
表1.4-1 场地类别划分表
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1)1975年~1977年由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2)1981年由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地质调查;
3)1986年~1990年由四川省地矿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重庆幅); 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1 工作量布置
第 4 页
共 37 页
12m,一般性钻孔探至底层设计标高以下10m。
3)波速测试:选择28个代表性钻孔进行波速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通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了解不同岩体的完整性、裂隙发育情况等。
4)岩土试样的采取:在基础持力层深度范围共采取岩样132组做物性、单轴抗压、抗剪、变形试验;采集土样33件做土常规试验。
5)重型动力触探:在填土厚度较大地段选择代表性钻孔10个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了解填土层的密实程度。
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点409个,其中完成控制性机械钻孔129个,占钻孔总数的1/3以上,采样孔116个,重型动力触探钻孔10个,波速测试孔28个。每个钻孔观测了地下水稳定水位,并选择了2个钻孔进行了简易抽水试验。外业工作时间为:2013年12月7日~12月24日。本次勘察主要工作量见表1.6-1。 表1.6-1 本次完成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2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勘察大纲执行,满足勘察大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以及相关规范的规定。为避开天然气管道、斜坡及设计方案调整等原因,部分钻孔与建筑物柱列线稍有偏离,对勘察报告质量影响不大。各项工作质量评述如下:
1)工程地质测绘:以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主要调查了场区内边坡的稳定性、基岩裂隙发育情况、第四系土层厚度及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发育情况。工程地质调查及测绘工作的精度满足要求。
2)工程测量:测量工作以建设方提供的提供的1∶500比例尺总平面图(附地形图)和二级导线控制点(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为依据,经现场校核,控制点误差均在《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允许的误差范
第 5 页 共 37 页
围内;采用全站仪布设钻孔放样,共放孔409个。本次测量方法正确,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表1.4-3 控制点坐标及高程
测试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试验成果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8)外业见证:本工程的外业工作由建设方委派的工程管理人员和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派的外业见证员全程监督、见证,见证工作按《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5号令)及市建委《关于加强全市建设工程勘察外业工作的意见》(渝建发〔2008〕209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勘探质量良好。
9)室内资料整理:本次勘察成果图件采用我公司研发编制的“蓝雨软件4.0版”结合AutoCAD制作,报告采用WORD应用软件编辑,原始数据录入、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成果均达到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工作的质量已达到相关规范及《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的要求。
3)机械钻探:采用XY-100型回旋钻机施工,钻进过程中严格按钻探操作规定进行,对土层、岩石强风化层及采样段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岩土心采取率达到:填土60~65%、粉质粘土65~70%,基岩强风化层≥65%,中等风化层≥80%。
4)波速测试:整个场地选取28个波速测试孔,波速测试工作委托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检测,达到勘察大纲的精度要求,满足规范要求。
5)采样及试验:本次勘察总计采集岩样113组,岩石试样在中等风化基岩中采集,采样过程中,对易崩解的泥岩岩样及时采用封口胶封包,并装箱保存。在土层厚度大于3.0m的地段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了33件Ⅰ级土样,作了土常规试验。试验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操作,试验数据可靠,保证了本次勘察成果客观性及可信性,能真实地反映本场地岩土工程特征。采样及送样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由我公司委托重庆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进行试验。
6)水文地质工作:勘察过程中对每个钻孔进行了稳定水位观测,观测工作于施钻结束停机24~48小时后进行,满足规范要求。在2个钻孔中做了简易抽水试验,操作规范,数据可靠,试验过程满足操作规程及规范要求。
7)重型动力触探:本次勘察选择了10个勘探点进行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工作,
2、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水文 1气象
场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具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西南山区由地形高差造成的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丘陵地区多年月平均气温为18℃左右。夏季长,极端最高温度为39.4℃。冬季短,极端最低气温-2.6℃。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其中3~5月平均相对湿度小于80%,其余各月均在80%以上,潮湿系数在1.3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0毫米,但分配不均,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5%,潮湿系数在1.3以上。最大风速32.2m/s,主导风
第 6 页
共 37 页
向为北东向。 2 水文
场区为丘陵斜坡地貌,东部高,西部最低。场区南部及西部已进行回填,阻碍了地表水自然流经,汇集于场地西侧(C3、C4、C5、C6楼)及中部(D2、D3楼),水深分别为0.10~0.50及0.50~1.60m。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 2.2、地形地貌
场区为丘陵地貌,地形东高西低,地形坡度约5~30°。场地南侧及西侧部分已进行回填,填方高度4.50~21.40m,,坡角达20~48°。
拟建场地已完成征地工作,为待建设场地。除场地两条正在服役的天然气管道外,无其它重要建(构)筑物分布。场地标高在242.37~292.90m之间,最高点位于北西侧山坡上,标高约292.90m,最低点位于西侧,标高约242.37m,相对高差约50.5m。 2.3、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13~131°∠8~12°(优势产状119°∠10°),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区周围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基岩构造裂隙不发育。在基岩露头上测得2组构造裂隙:
1)J1:产状215~249°∠55~80°(优势产状:220°∠75°),裂隙延伸1.0~3.0m,间距约1.0~2.0m,裂隙张开0~5mm,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局部充填粘性土、碎石,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2)J2: 310°∠85°,裂隙延伸0.3~3.8m,间距约0.5~2.0m。裂隙张开0~20mm,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缓,结合程度极差,属软弱结构面。
2.4、地层及岩性
场区范围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分述如下:
1)素填土:杂色,主要由泥、砂岩碎块石和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建筑垃圾,块、碎石约占全重25~74%,粒径一般20~310mm,局部见粒径大于1m的块石、条石。呈稍密状态,稍湿,为人工无序抛填土,堆填年限约1~2年,厚度在0.20~25.30m,主要分布于场地南侧及场地中部。
2)粉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为主。呈软塑~可塑状态,含强分化基岩角砾、碎石等,硬质物粒块径约3~29mm,约占3~26%,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泽。分布整个场地,厚度约0.30~11.10m。
~~~~~~~~不整合~~~~~~~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据钻探揭示,场区基岩存在明显的相变现象,按岩石矿物成分及结构特征分为泥岩和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组合关系,描述如下:
4)泥岩:紫红色、暗紫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夹白色钙质团块及灰绿色砂质条带,泥质结构为主,局部含砂质较重,呈砂质泥岩,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质极软,脱水易崩解。钻孔揭露厚度为0.30~24.50m,为场区主要岩性。
5)砂岩:灰色、灰白色及褐色。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和云母,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场地西侧(B区)泥质胶结,强度低。钻探揭示厚度为0.30~11.60m,为场区又一主要岩性。
第 7 页
共 37 页
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1)基岩面特征:
拟建场地呈斜坡地貌,整体呈东高西低。根据钻探揭示,基岩面标高在218.05~278.95m之间,高差约60.90m,倾角约4~57°之间,与地面地形大体一致。局部基岩出露,形成陡坡,坡角约45~85°。
2)岩体风化特征:
根据钻探资料,场区基岩按风化程度可分为:(1)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状,岩质极软,岩块手捏易碎,风化裂隙发育。基岩强风化厚度一般为0.30~11.60m; (2)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泥岩岩质软,砂岩岩质较硬,场地西侧及部分南侧砂岩经风化及水体侵泡,强度低,手捏呈粉状。 2.6、不良地质作用
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区范围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断层破碎带、地下洞穴、软弱夹层等。 2.7、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场区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场地低洼处,西侧及中部。西侧水深为0.10~0.50、中部水深0.50~1.60m,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场地内素填土和砂岩属透水层,泥岩属相对隔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区内地表水排水条件一般,施工时应设置排水沟,避免场区地表水汇集低洼处影响工程建设。 2)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结合含水介质的组合状况,将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勘察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该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体渗漏、基岩裂隙水等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等方式。
基岩裂隙水:勘察区的基岩裂隙水为赋存于沙溪庙组岩层中的裂隙水及浅层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裂隙水的埋藏条件受基岩面形态、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等因素的控制,因此富水性不均一。
根据勘察钻探及抽水试验结果表明,勘察区地下水总体贫乏,埋置深度较大。但场地西侧及中部由于填方阻碍,具有滞水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汇集于此,地下水位0.30m~3.50m。在施工之前及期间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疏排工作。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2.8、水、土腐蚀性评价
场地岩土体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和砂泥岩,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本次勘察在场地西侧及中部地表水汇集处采集地表水水样2件,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报告见附件,编号:2013水949、950),根据测试结果及附近场地工程经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判定见表2.8-1。
表2.8-1 水体腐蚀性判定表
微腐蚀性。
根据附近场地工程经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判定,场区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有微腐蚀性。
分析统计结果及《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规范,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态,经修正后变异性中等,部分较高,均匀性差,随着深度增加,触探击数随之增大。填土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以修正锤击数粗略地统计,统计结果仅用作说明土的状态及均匀性使用。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本次勘察对填土层做了10个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试验设备主要包括触探头,触探杆及穿心锤三部分,记录每10cm所需的锤击数。本次总贯入深度76.60m。将实测击数进行杆长校正。
将实测锤击数绘制动力触探曲线图(见“动力触探曲线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剔除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及个别指标异常值后,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见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表3.1-1)。
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采集土样33件做土工试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统计于表3.2-1~3.2-2。采集岩样共113组,做物性、单轴抗压、抗剪、变形试验岩样试验成果统计于表3.2-3~3.2-10。根据试验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对砂岩进行分区统计(界限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区别),拟建C1、C2、C3、C4、C5、C6、C7分为B区,其余为A区;整个场地泥岩变异性不大,一并统计。 3.2-1 土工试验成果汇总统计表
表3-1-1 重型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
表3.3-10 中等风化砂泥岩变形试验成果统计
MPa,饱和抗压强度为19.1MPa,;B区天然抗压强度为7.0MPa,饱和抗压强度为2.9MPa。建议基岩地基承载力由现场原位载荷试验校核。
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本次勘察选择28个钻孔作波速测试工作,波速测井试验成果见附表3.4-1和表3.4-2。
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区内残坡积层塑性指数Ip范围值为11.70~16.60,故定名为粉质粘土,液性指数0.27~0.46,呈可塑状态。压缩系数0.26~0.25,为中压缩性土层。其物性指标取平均值,孔隙比取0.73,液限指数取0.36,抗剪强度指标取标准值。
场区基岩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岩石相变明显,局部呈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夹层。砂岩抗压强度值差别较大,这与现场鉴别结果基本一致。岩石强度高低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等。剔除异常值后A区天然抗压强度为25.4
后,现状填方边坡不存在。
本次测试场地地层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013~2243m/s;中风化泥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546~2903m/s,岩体完整系数为0.58~0.59;。强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为2319~2578m/s;中风化砂岩岩层声波速度为
场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地下洞室,无地质灾害。
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第 18 页 共 37 页
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由于场区与周边道路统一进行平场,本报告将按照与周边道路形成的环境边坡进行评价。根据设计方案,平场后,场区与周边道路及场地内形成高0.50m~10.80m的环境边坡。
为便于叙述,对周边规划道路进行编号,并分段进行评价。场地北西侧道路为1#道路,南西侧道路为2#道路,南东侧道路为3#道路,北东侧道路为4#道路以及场地内规划道路编为5#道路。
场地内所形成的环境边坡高度一般小于1.20m,局部在2.50m左右,主要为场地北东侧,4#道路中部形成的RR’段、S’S段;1#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TU段、UV段、KL段,其余部分边坡高度较小;2#道路与场地之间所形成的环境边坡高度小于1.20m;3#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DE段、PQ段;4#道路与场地主要形成QR段、ST段;5#道路与场地之间主要形成GH段、JK段、MW段。对于高度较小的环境边坡,可采取坡率放坡或修建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填方边坡放坡坡率可按照1:1.25~1:50进行放坡,不再一一赘述。道路及边坡编号详见平面图,部分环境边坡设计单位已给出放坡线,但放坡坡率未明确,本报告将根据
立开挖后,边坡会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放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1.0;中等风化基岩取1
:
0.75
。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赤平投影图1
赤平投影图2
2)1#道路TU段: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88.0m,高约0.30~3.40m。坡向129°,坡角为90°。参见剖面76-76’ 、77-77’ 、78-78’。据赤平
具体实际情况给出建议值,边坡评价按照直立边坡评价。现分段评价如下:
投影图1分析,边坡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
1)RR’S’S段: 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198.20 m,高约1.10~
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
7.80m。坡向133~211°,坡角为90°。参见剖面15-15’ 、16-16’ 、18-18’ 、
支挡,挡墙基础可选择中等风化基岩。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
85-85’。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RR’段为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
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
3)1#道路UV段:填方边坡,长约135.00m,高约0.50~3.0m。坡向129°,
议放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30;据赤平投
参见剖面63-63’ 、65-65’ 、69-69’ 、72-72’ 、73-73’ 、75-75’。基岩面埋置深
影图2分析,’S’S段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
第 19 页
共 37 页
岩作持力层或者夯实后的填土。填土临时放坡坡率1:1.50,并做好地表水排水系统。
6)3#道路PQ段:填方边坡,长约140.0m,高约7.20m。坡向327°,坡角90°,可参见剖面80-80’、81-81’ 、82-82’ 、85-85’ 、88-88’。 岩土界面倾角约7°,局部24°,现利用剖面80-80’、81-81’采用折线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
第 20 页 共 37 页
根据计算边坡天然工况安全系数为0.89、1.33,综合考虑,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饱和工况安全系数为0.63、0.96,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或抗滑桩支挡,基础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直接利用盛唐路路堤边坡作为天然屏障。
7)4#道路QR段:填方边坡,长约199.0m,高约10.50m。坡向228°,可参见剖面21-21’、24-24’ 、26-26’ 、31-31’ 、36-36’ 、38-38’。 岩土界面倾角约9°、部分倾角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或挡墙与坡率法相结合,基础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压实填土。
8)4#道路ST段:T’T段为岩质边坡,ST’段为填方边坡,长约109.0m,高约4.90~7.20m。坡向236°,可参见剖面7-7’、10-10’ 、12-12’ 。
填方边坡岩土界面倾角约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基础可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或压实填土。
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其交线倾角为74°。边
赤平投影图3
9)5#道路GH段:填方边坡,长约86.0m,高约9.20m。坡向230°,可参见剖面29-29’、33-33’ 、35-35’ , 岩土界面倾角约8°,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边坡放坡条件有限,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放坡相结合,挡墙基础持力层可选择压实填土。填方边坡放坡坡率1:1.50~1:1.75。
10)5#道路JK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长约124.0m,高约4.10m~8.70。坡向230°,参见剖面3-3’、8-8’。 填方边坡高度3.22m~8.70m,岩土界面倾角约7°,填方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段边坡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75放坡;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据赤平投影图4分析,边坡切向坡,L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但外倾结构面倾角大于边坡坡角,,故其稳定性主要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
第 21 页 共 37 页
赤平投影图4
11)5#道路MW段:填方边坡,长约85.0m,高约4.10m~5.70。坡向50°,参见剖面33-33’、35-35’。 岩土界面倾角约9°,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该段边坡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75放坡。
12)MN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19.20m,高约7.20m,坡向331°,坡角为90°。参见剖面61-61’、 64-64’。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
长约20.10m,高约5.30~7.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3-73’ 、
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重力式挡墙+放坡相结合,挡墙基础持力层可选择压
75-75’。
实填土。填方边坡放坡坡率1:1.50~1:1.75。
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边坡顺向坡,岩层层面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
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
场地按设计地坪标高及地下层基坑标高开挖后,地下车库周边及商业楼周边
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
将形成基坑边坡,基坑高约3.0~11.50m。为便于叙述,对基坑边坡分段编号,
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
1#地下基坑边坡编号A1~A12;2#地下基坑边坡编号B1~B29;3#地下基坑边坡
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编号C1~C19;4#地下基坑边坡编号D1~D8;拟建B8周边形成NO段、OP段基坑边坡;拟建D3周边形成E1-E2段、E2-E3段;拟建
D4/D5周边形成AB段、BC段、EF段及FG段。现分段评价如下:
5-5’ 、 7-7’ 、 12-12’。
1#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1)A1-A2段边坡:岩质边坡为主,由砂泥岩组成,顶部覆土厚度为0~3.60m,
2)A2-A3段边坡:填方边坡(12-12’处)及岩质边坡,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104.0m,高约6.0~11.57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 、
第 22 页
共 37 页
填方边坡段岩土界面倾角约7°,填方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1可能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3)A3-A4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22.0m,高约7.00m,土层厚度3.84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5-75’。 上部土质边坡,岩土界面倾角约27°,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大,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
:
0.50
。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赤平投影图5
4)A4-A5段:土质边坡,由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长约24.0m,高约6.00~8.1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12-12’。岩土界面倾角约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 A5-A6段:土质边坡,由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长约32.07m,高约7.1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9-69’、72-72’、73-73’。岩土界面倾角较缓,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A6-A7段:岩土混合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24.30m,高约6.30m,土层厚度1.30~4.9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12-12’。岩土界面倾角11°,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2分析,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第 23 页
共 37 页
7)A7-A8段: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0.40m,高约6.45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 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8) A8-A9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63.0m,高约6. 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5’、 7-7’、 8-8’、12-12’。岩土界面倾角13°,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6分析,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取1:0.75
;中等风化基岩取
1
:0.50。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岩体类型Ⅲ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取52°。
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0) A10-A11段: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6.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1) A11-A12段:填方边坡,长约20.70m,高约6.75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9-69’。岩土界面倾角8°,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2) A12-A13段: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6.75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岩土界面倾角12°,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3) A13-A14段:填方边坡为主局部为岩质边坡,由填土及砂泥岩组成,长约34.0m,高约6.75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72-72’、 73-73’。岩土界面倾角15°,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
赤平投影图6
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4) A14-A1段: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0.70m,高约7.0m,坡向
9) A9-A10段:填方边坡,长约7.80m,高约5.5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
第 24 页
共 37 页
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 3-3’、 5-5
’。据赤平投影图2分析,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17)B3-B4段:岩土混合边坡,由砂泥岩及填土组成,长约34.62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0-80’、82-82’。边坡上部土层厚度5.50m,岩土界面倾角12°,
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
按直立边坡
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7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面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15)B1-B2段:填方边坡,长约55.20m,高约6.7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8-18’、20-20’。岩土界面倾角12°,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16)B2-B3段:主要为岩质边坡,由砂泥岩组成,长约23.60m,高约10.2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24-24’、26-26’。 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其交线倾角为238°。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
赤平投影图7
18)B4-B5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8.5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0-30’、31-31’ 、33-33’。岩土界面倾角9°,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19)B5-B6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2.40m,高约9.0m,坡向150°,坡角
第 25 页
共 37 页
为90°。参见剖面84-84’、85-85’。岩土界面反倾,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0)B6-B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20.70m,高约9.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7-37’、36-36’。岩土界面较缓,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1)B7-B8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18.30m,高约9.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5-85’。岩土界面倾角11°,边坡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2)B8-B9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3.80~6.20m,岩土
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4)B10-B11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约4.50m,岩土界
面倾角
18
°,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且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8分析,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赤平投影图8
界面倾角较小以及反倾,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3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裂隙2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3)B9-B10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21.6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
25)B11-B12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42.60m,高约9.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1-81’、82-82’。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6)B12-B13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2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上部土层厚度约6.50~8.60m,岩土界面倾角13°,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
第 26 页
共 37 页
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9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裂隙1与裂隙
2
组合交线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
边坡沿裂隙1产生滑动破坏,边坡沿裂隙1与裂隙2产生楔形体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28)B14-B15段:为填方边坡,长约40.8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29)B15-B16段:为填方边坡,长约90.2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68-68’ 、71-71’、72-72’、74-74’。岩土界面倾角5°~13°,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赤平投影图9
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0)B16-B17段:为填方边坡,长约22.50m,高约10.7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5-35’岩土界面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1)B17-B18段:为填方边坡,长约16.20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2)B18-B19段:为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33’。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
27)B13-B14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22.20m,高约10.0m,坡向3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80-80’。上部土层厚度约6.50m,岩土界面倾角12°,上部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
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
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赤平投影图10
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3)B19-B20段及B19’-B20’段:为填方边坡,长约54.0m,高约3.90~6.1m,
第 27 页
共 37 页
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24-24’、26-26’ 、30-30’。岩土界面反倾,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4)B20-B21段:岩质边坡,长约27.30m,高约6.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8-18’。据赤平投影图8分析,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5)B21-B1段:填方边坡,长约62.20m,高约6.0m,坡向150°,坡角为90°。参见剖面72-72’。 岩土界面倾角11°,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
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36)C1-C2段:填方边坡,长约31.90m,高约10.0m,坡向150°,坡角为135°。参见剖面51-51’。 岩土界面倾角11°,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7)C2-C3段:填方边坡,长约32.12m,高约10.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3-3’。 岩土界面倾角12°,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8)C3-C4段:填方边坡,长约22.81m,高约11.7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2-52’。 岩土界面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39)C4-C5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长约94.0m,高约11.7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52-52’。 岩质边坡高度在0~4.50m。岩土界面倾角13°,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0)C5-C6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30.60m,高约10.0~11.70m,坡向315°,
3#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坡角为90°。参见剖面51-51’、52-52’。土质边坡高度在0~7.20m。岩土界面倾角15°,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大且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
第 28 页
共 37 页
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5分析,为切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1)C6-C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7.00m,高约10.0,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9-9’ 、11-11’。土质边坡高度在0~7.20m。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2)C7-C8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5-45’、49-49’ 、51-5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3)C8-C9段:填方边坡,长约57.0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8-8’、9-9’ 、11-1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4)C9-C10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1.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3-43’。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5)C10-C11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57.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
为90°。参见剖面8-8’、9-9’ 、14-1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6)C11-C12段:填方边坡,长约12.0m,高约10.0m,坡向31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1-41’、42-42’。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7)C12-C14段:填方边坡,长约37.60m(其中有一段8.10m,坡向315°),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6-6’。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8)C14-C15段:填方边坡,长约18.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1-41’。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8)C15-C16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49)C16-C17段:填方边坡,长约22.5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2-42’。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
第 29 页
共 37 页
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0)C17-C18段:填方边坡,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22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1)C18-C19段:填方边坡,长约42.50m,高约10.0m,坡向135°,坡角为90°。参见剖面43-43’、45-45’ 、48-48’。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2)C19-C1段: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1-1’处,高2.2m),长约40.50m,高约10.0m,坡向45°,坡角为90°。参见剖面1-1’、3-3’ 、4-4’
。填方边坡基岩
赤平投影图11
4#地下车库基坑边坡示意图
53)D1-D2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38.10m,高约10.0m,坡向236°,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19-19’。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
面埋置深度大,
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
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
54)D2-D3段(-1F/-2F分界线):填方边坡为主,长约48.40m,高约3.90m,
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
11分析,为切向,无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
坡向14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4-54’、55-55’。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
合交线,其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
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55)D3-D4段(-1F/-2F分界线):填方边坡,长约40.20m,高约3.90m,坡向56°,坡角为90°。参见剖面22-22’ 、23-23’ 、27-27’。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
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第 30 页
共 37 页
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59)D6-D7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72.80m,高约10.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1-51’ 、52-52’ 、54-54’、55-55’。 岩土界面倾角20°,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根据计算边坡天然工况安全系数为0.02,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饱和工况安全系数为0.73,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0)D7-D8段:填方边坡为主,长约117.0m,高约10.0m,坡向56°,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22-22’ 、23-23’、29-29’。 岩土界面倾角较小或反倾,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1)D8-D1段:岩土混合边坡,长约65.00m,高约10.0m,坡向146°,坡角
为90°。参见剖面54-54’、55-55’。上部土层覆盖厚度2.10~3.30m,岩土界面倾角小,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
第 31 页 共 37 页
构。据赤平投影图7分析,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由于岩层面倾角小,岩层面沿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或桩板挡墙结构支挡。
62)E1-E2段(拟建D1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33.20m,高约3.0m~4.50m,坡向140°,坡角为90°。参见剖面58-58’、59-59’。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2)E2-E3段(拟建D1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60.0m,高约4.50m,坡向230°,坡角为90°。参见剖面17-17’、19-19’ 、22-22’、23-23’。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3)ABC段(拟建D5形成):填方边坡为主,局部厚约2.3m的岩质边坡,长约50.43m,高约10.0m,坡向66°、11°,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37-37’ 、38-38’、43-43’ 、44-44’。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4)CD段(拟建D5形成):填方边坡,长约60.90m,高约10.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47-47’ 、50-50’。 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5)EF段(拟建D4形成):填方边坡及岩质边坡(高约3.20m,剖面55-55’
处),长约86.67m,高约7.3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54-54’ 、55-55’、 58-58’、60-60’。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岩质边坡,据赤平投影图10分析,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无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直立开挖后,边坡沿裂隙2产生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6)FG段(拟建D4形成):填方边坡,长约40.32m,高约5.40~7.20m,坡向2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 、37-37’、 38-38’。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加强的地下室结构体系兼做支挡结构。
67)NO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19.20m,高约7.20m,坡向60°,坡角为90°。参见剖面36-36’ 、37-37’、 38-38’。 填方边坡基岩面埋置深度大,土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按直立边坡考虑,土质边坡可能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应治理。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68)OP段(拟建D8形成):填方边坡,长约86.71m,高约7.20m,坡向326°,坡角为90°。参见剖面65-65’ 、68-68’、 71-71’、 72-72’。岩土界面倾角21°,土体可能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现利用剖面72-72’,采用折线法对本段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基础持力层选用中等风化基岩。
第 32 页
共 37 页
5、地基评价
5.1、地基均匀性评价
1、平场后,第四系人工填土厚度整体厚度约24.00m,厚度变化大,地基均匀性差;
2、平场后,场地第四系粉质粘土厚度0.30~11.10m,厚度变化大,地基均匀性差;
3、平场后场地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30~11.60m,底面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钻探岩芯破碎,强度相对较低,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均匀性较差。
4、中等风化带泥岩单层厚度一般2.00m以上,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地质特性好,均匀性较好;中等风化砂岩单层厚度一般3m以上,岩质较硬,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地质特性好,均匀性差。 5.2、地下水作用评价
场区大部分为斜坡,不利于地表水汇集下渗,地下水贫乏。在地势低洼地段,由于现有填方隔阻,赋存有较多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降雨期间施工易形成基坑积水,造成桩孔及基坑坍塌,应加强施工期间场内地表水的疏排工作和地下水的观测、抽排工作。
场区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受降雨补给,沿岩土界面渗透、径流,地下水水位低,水量贫乏,可不考虑抗浮设计。根据工程经验和测试成果,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1)人工填土: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散~稍密,压
缩性高,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原位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μ取0.25,压实填土天然状态下的综合内摩擦角Φ可取30°。
2)粉质粘土:结合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其物性指标及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为:天然状态下重度γa取19.3kN/m3,内摩擦角φ取13.8°,凝聚力C取25kPa;饱和状态下重度γa取19.9kN/m3,内摩擦角φ取10.8°,凝聚力C取16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20。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60 kPa。
3)场区岩石强风化层承载力经验值,根据野外鉴别和地区经验,强风化泥岩承载力经验值可取3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35;强风化砂岩可取5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33。
4)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并结合重庆地区经验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确定:
f=Ψ·fk
fk=地基条件系数·frk (5.3.1) 式中:f————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k————岩石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Ψ————地基分项系数,中等风化岩体取0.33; frk————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地基条件系数:拟建场地岩体为较完整,泥岩的地基条件系数取1.0,砂岩的地基条件系数取1.0,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
场地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项系数取0.33,变形模量及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取0.70,岩石泊松比视为岩体泊松比, C折减系数取0.30,φ折减系数取0.90。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取0.40。岩土力学性
第 33 页
共 37 页
质指标取值见表5.3.1。
求。
相邻基础落差较大时,相邻桩基础底面外边缘应满足不大于45°的传力角,
以保证相邻桩基的稳定性。基岩面倾角较大地带的基础深度应适当加深,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基础型式。
表5.4-1 各建筑基础型式及持力层建议一览表
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场地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态,压缩性中等~高,承载力低,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场区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厚度较小,强度较低,不宜选作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相变明显,强度变化较大(场地西侧砂岩总体抗压强度低),承载力较高,分布连续,均匀性一般,是建筑场地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根据拟建物的结构类型、设计荷载及对沉降敏感程度的要求,各建筑物基础型式及持力层建议见表5.4-1,其中A1若采用独立基础时,应满足抗倾覆要
第 34 页
共 37 页
边坡开挖、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噪音、粉尘及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按照设计标高平场后,
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场地中风化基岩埋深较深。场地位于填方上,厚度较大。桩周土体稳定性差,
拟建场地范围内原有民房均已拆迁,场区范围无建筑物。场地内有两条天然
桩孔壁易垮塌,严禁桩周大量堆载,成桩条件差。
气管道,直径为610和529,是重要的市政设施。施工之前应征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机械成孔灌注桩:优点:①地下水位较高时,不用降水即可施工,基本不受
必须改迁后进行施工,拆除原有管道设施,切不可盲目开挖,否则引起重大安全
天气情况影响;②安全隐患较小,且耗时较少,受桩长影响较小;③可以解决填
事故。拟建场地南侧,已建盛唐路周边通讯及给水管道较多,施工是应注意保护。
土层中的块、孤石问题。缺点:①对场地平整程度要求较高;②施工时对桩底沉
文后附上甲方提供的拟建场地及周边管网成果图。施工时应加强对盛唐路的监测,
渣厚度难以控制,施工质量难以保证;③中风化岩层很难扩底;④废弃泥浆不环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采取措施治理。
保,现场施工环境差;⑤桩孔处于岩层面起伏较大部位易产生斜孔;⑥为获得较高的单桩承载力,需要用较大孔径,意味着需要大直径的钻机,对施工设备要求
第 35 页 共 37 页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通过本次勘察,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明。场区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下水及环境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适宜本工程建筑。 6.2、建议
1)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见表6.2-1。其承载力取值符合场地实际,其中B区砂岩抗压值较低,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进行校核。
2)嵌岩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50-047-2006第8.3节要求确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
3)基坑(槽)开挖后,应进行基坑(槽)检验。当发现与勘察报告、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4)基坑边坡施工时应采取支护措施。建议边坡临时坡度值,人工填土取1:1.50,粉质粘土取1:1.25,强风化基岩:1:0.50~0.75,中风化基岩:1:0.30~0.50。边坡开挖时建议采用分段跳槽、及时支护。
5)对形成的边坡应设置挡墙支挡或其它有效支挡措施支挡,挡墙型式宜根据边坡高度、岩土自稳性进行选择。
6)基坑及桩基施工时,注意抽排渗入坑(孔)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采用人工挖孔嵌岩桩时,应采取护壁措施,防止孔壁的坍塌;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考虑泥浆护壁措施,防止井壁坍塌。
7)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应作好桩底检查工作,基坑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砌置封闭基础。
8)施工时应加强场内地下水的观测及抽排工作,避免基坑中形成大量积水,对基础施工造成影响。场地西侧地势低,完善地表水及地下水抽排工作后,可不考虑抗浮设计。
9)建议地基承载力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加强施工期间裂隙核实工作。 10)加强基础验槽工作。施工中如出现异常地质情况,请通知我院工程人员现场验槽,及时解决。
第 36 页
共 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