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综合知识点

1.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相关问题:

(1) 商鞅变法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答: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 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

宅。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

(3) 变法的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对后世行政(政治) 制度影响最

深远的措施是推行县制。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根据军功大小

授予爵位和田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右图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2.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仁”

(2) 说说孔子的教育成就:

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注意“因材施教”③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④要“温故而知新”。

(3) 其言论经弟子整理形成的儒家经典书籍是什么?答: 《论语》。

(4) 孔子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的?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5) 战国时期的继承儒家思想的代表是谁? 答:孟子

(6) 概括孔子的成就。 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7) 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 变革具体表现在: ①工具变革: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制度变革: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变革本质)

③思想变革:思想空前活跃,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 “百家争鸣”时期,关于如何治理国家,下列思想家各自有哪些主张?

孟子:“仁政”治国。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提倡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要解决,各

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4) 秦始皇的什么措施结束了自由思索的“百家争鸣”?答: 焚书坑儒

4. “秦皇汉武”的最重要贡献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1)

①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③统一文字(小篆)

(2) 此外, 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3) 用一句话,高度概括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从政治、思想两

方面叙述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弟子,建立较小的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5. 阅读下列图片解答

图一 图二

(1) 图一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是谁?开通西域有何重要意义?

张骞;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2) 图二是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商道,这条商路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3) 图二商路,主要经过的地名有哪些?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4) 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历史事实有何关系? 图一张骞通西域为图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三: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 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材料一、二具体反映了这一事件的什么内容?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③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者属于哪一民族?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鲜卑族,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1) 秦朝的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秦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 西汉在疆域中的①地,设立了什么官职,管理西域?有何重要意义?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西汉时期,昭君出塞时的帝王是谁?昭君出塞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说明了什么? 8. 读图回答:

防洪灌溉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

②图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古代哪位帝王在位时开凿的?当时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③图二的开通对我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它是今天我国什么重大工程的东线走向?

④图三运河是在图二基础上截弯取直形成的,是在哪个朝代时开凿的?

⑤图三所处朝代,为解决南粮北运开辟了什么新运输航线?

9. 阅读材料: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①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②从材料一中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③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统治措施?

④材料三中这位皇帝是如何“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

⑤这位皇帝重用的人才,在当时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

①唐太宗、贞观之治②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③维护封建统治。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④以人为镜主要是任用魏征,接受他们的批评;以史为镜应该是吸取隋速亡的教训。⑤科举制

10. 古代科举制:

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那一位皇帝时正式诞生的?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帝王有哪些?

②科举制度有那些积极的影响?

③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什么变化?

④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影响是什么?

①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②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③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④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 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回答:

(1) 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

(2) 这些特点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说出与唐朝交往密切的三个主要国家。

(4) 简要概括图二、图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12. 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注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

(1)

(2) 如何看待宋朝与少数民族的议和?

(3) 是屈辱和约;给他们岁币加重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但有利于边境安定、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 哪些少数民族对开发东北做出了贡献?

13.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东晋南朝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江南开发

(2) 经济中心南移的开始和最后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开始:唐朝中后期最后完成:南宋

(3)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②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④政治中心南移,人民的辛勤劳动

(4) 简要说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表现?

(提示:农业从水稻、棉花、茶叶三方面记忆。手工业从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三方面记忆;商业从都市繁华、海外贸易、纸币出现三方面记忆)

14.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

(1)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有何重要意义?

答: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渊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2) 经济中心南移的开始和最后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答: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后完成于南宋

(3)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②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

③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④政治中心南移,人民辛勤劳动等。

15. 思考:与以前朝代比较,两宋商业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或特色):

①出现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打破时间限制)

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设市舶司(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利于商业发展)

④出现娱乐兼商业的瓦子(打破唐朝长安的市、坊限制)

⑤与少数民族互市(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的结果)

16.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1) 造纸术:①最早在西汉时期出现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候纸”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指南针:①战国时,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

业③南宋时, 广泛用于航海。后由_人传入欧洲。

(3)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早欧洲约400年

(4) 火药: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②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13、14世纪传入欧洲。

17.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 明太祖朱元璋:①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集于皇帝。②地方:废行中

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③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侦察臣民,皇帝直接指挥

④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 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加强君权:A 实行削藩政策B 增设东厂特务机构。

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表现(特色)

18.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①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②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19.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顺治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后设置驻藏大臣,三方共管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 乾隆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管辖。

(3)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返回新疆。清政府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

(4) 设台湾府: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20. 郑和七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时)

(1) 条件:明前期国力强盛。2、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 盛况:从刘家港出发,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行早半

个多世纪

(3) 意义和影响: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 读图:下面3图片: 图1明代抗倭图 图2收复台湾 图3雅克萨之战

(1) 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抗击外来侵略。

(2) 说明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封建专制走向衰落,统治面临危机。

(3) 写出与上面三幅图相关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些图片给我们的感触是:反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22.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 原因:①清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_”政策。②物产丰富,认为无需同外界进行经济

交往;③统治者担心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___。

(2) 表现:①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__政策。②统一台湾后,只开放四个港口,并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的

载重量。③英国商船来后,下令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由“____”统一管理。

(3)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

西方学习先进的__和__,使中国在世界上______。

23. 联系学过的知识,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1) 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的夷洲,就是台湾;

(2)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正式对澎湖和琉球进行管辖。

(3)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并开发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加强

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4. 西藏自古也属于中国领土:

(1) 唐朝时,西藏地区称为吐蕃;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等,说明汉藏“和同为一家”。

(2)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

(3) 清朝时,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5. 新疆地区。

(1)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督护府和北庭督护府)。

(3) 清朝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6.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强化:

(1)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3)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措施)。

(4) 清达到顶峰(雍正帝设军机处)

27. 加强思想控制: (1)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太祖“八股取士”;清朝时,“文字狱”

2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9.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相关问题:

(1) 商鞅变法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答: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 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

宅。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

(3) 变法的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对后世行政(政治) 制度影响最

深远的措施是推行县制。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根据军功大小

授予爵位和田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右图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2.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仁”

(2) 说说孔子的教育成就:

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注意“因材施教”③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④要“温故而知新”。

(3) 其言论经弟子整理形成的儒家经典书籍是什么?答: 《论语》。

(4) 孔子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的?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5) 战国时期的继承儒家思想的代表是谁? 答:孟子

(6) 概括孔子的成就。 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7) 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 变革具体表现在: ①工具变革: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制度变革: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变革本质)

③思想变革:思想空前活跃,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 “百家争鸣”时期,关于如何治理国家,下列思想家各自有哪些主张?

孟子:“仁政”治国。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提倡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要解决,各

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4) 秦始皇的什么措施结束了自由思索的“百家争鸣”?答: 焚书坑儒

4. “秦皇汉武”的最重要贡献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1)

①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③统一文字(小篆)

(2) 此外, 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3) 用一句话,高度概括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从政治、思想两

方面叙述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弟子,建立较小的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5. 阅读下列图片解答

图一 图二

(1) 图一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是谁?开通西域有何重要意义?

张骞;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2) 图二是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商道,这条商路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3) 图二商路,主要经过的地名有哪些?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4) 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历史事实有何关系? 图一张骞通西域为图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三: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 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材料一、二具体反映了这一事件的什么内容?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③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者属于哪一民族?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鲜卑族,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1) 秦朝的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秦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 西汉在疆域中的①地,设立了什么官职,管理西域?有何重要意义?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西汉时期,昭君出塞时的帝王是谁?昭君出塞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说明了什么? 8. 读图回答:

防洪灌溉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

②图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古代哪位帝王在位时开凿的?当时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③图二的开通对我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它是今天我国什么重大工程的东线走向?

④图三运河是在图二基础上截弯取直形成的,是在哪个朝代时开凿的?

⑤图三所处朝代,为解决南粮北运开辟了什么新运输航线?

9. 阅读材料: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①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②从材料一中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③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统治措施?

④材料三中这位皇帝是如何“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

⑤这位皇帝重用的人才,在当时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

①唐太宗、贞观之治②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③维护封建统治。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④以人为镜主要是任用魏征,接受他们的批评;以史为镜应该是吸取隋速亡的教训。⑤科举制

10. 古代科举制:

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那一位皇帝时正式诞生的?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帝王有哪些?

②科举制度有那些积极的影响?

③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什么变化?

④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影响是什么?

①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②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③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④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 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回答:

(1) 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

(2) 这些特点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说出与唐朝交往密切的三个主要国家。

(4) 简要概括图二、图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12. 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注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

(1)

(2) 如何看待宋朝与少数民族的议和?

(3) 是屈辱和约;给他们岁币加重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但有利于边境安定、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 哪些少数民族对开发东北做出了贡献?

13.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东晋南朝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江南开发

(2) 经济中心南移的开始和最后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开始:唐朝中后期最后完成:南宋

(3)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②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④政治中心南移,人民的辛勤劳动

(4) 简要说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表现?

(提示:农业从水稻、棉花、茶叶三方面记忆。手工业从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三方面记忆;商业从都市繁华、海外贸易、纸币出现三方面记忆)

14.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

(1)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有何重要意义?

答: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渊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2) 经济中心南移的开始和最后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答: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后完成于南宋

(3)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②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

③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④政治中心南移,人民辛勤劳动等。

15. 思考:与以前朝代比较,两宋商业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或特色):

①出现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打破时间限制)

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设市舶司(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利于商业发展)

④出现娱乐兼商业的瓦子(打破唐朝长安的市、坊限制)

⑤与少数民族互市(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的结果)

16.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1) 造纸术:①最早在西汉时期出现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候纸”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指南针:①战国时,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

业③南宋时, 广泛用于航海。后由_人传入欧洲。

(3)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早欧洲约400年

(4) 火药: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②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13、14世纪传入欧洲。

17.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 明太祖朱元璋:①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集于皇帝。②地方:废行中

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③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侦察臣民,皇帝直接指挥

④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 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加强君权:A 实行削藩政策B 增设东厂特务机构。

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表现(特色)

18.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①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②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19.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顺治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后设置驻藏大臣,三方共管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 乾隆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管辖。

(3)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返回新疆。清政府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

(4) 设台湾府: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20. 郑和七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时)

(1) 条件:明前期国力强盛。2、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 盛况:从刘家港出发,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行早半

个多世纪

(3) 意义和影响: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 读图:下面3图片: 图1明代抗倭图 图2收复台湾 图3雅克萨之战

(1) 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抗击外来侵略。

(2) 说明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封建专制走向衰落,统治面临危机。

(3) 写出与上面三幅图相关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些图片给我们的感触是:反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22.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 原因:①清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_”政策。②物产丰富,认为无需同外界进行经济

交往;③统治者担心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___。

(2) 表现:①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__政策。②统一台湾后,只开放四个港口,并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的

载重量。③英国商船来后,下令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由“____”统一管理。

(3)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

西方学习先进的__和__,使中国在世界上______。

23. 联系学过的知识,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1) 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的夷洲,就是台湾;

(2)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正式对澎湖和琉球进行管辖。

(3)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并开发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加强

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4. 西藏自古也属于中国领土:

(1) 唐朝时,西藏地区称为吐蕃;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等,说明汉藏“和同为一家”。

(2)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

(3) 清朝时,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5. 新疆地区。

(1)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督护府和北庭督护府)。

(3) 清朝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6.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强化:

(1)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3)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措施)。

(4) 清达到顶峰(雍正帝设军机处)

27. 加强思想控制: (1)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太祖“八股取士”;清朝时,“文字狱”

2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9.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相关文章

  • 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 ...查看


  •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课程纲要 九年级 XXX 一. 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九年级历史总复习 2.课程类型:必修课 3.教学材料:八.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4.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2课时,授课36课时) 5.授课教师 ...查看


  • 认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提高学习能力
  • 作者:杨洪林 中国考试 2002年06期 一.认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含义分析 综合,就是把不同类别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 ...查看


  • 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 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以大纲为导向,以训练为主线,精心组织,夯实基础,面向全体,重点突破. 二.时间安排 复习采取分阶段.分课时进行,为了使新旧知识能相互沟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 ...查看


  • 2015年春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 2015春归州中学九年级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901-904班 向培胜 在新课程理念下,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 ...查看


  • 七年级历史教学质量分析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质量分析 班沙尔学校 李学梅 一.成绩回顾 本学期我任教的是七年级(1)和(2)班,七(1)班平均分66.6分:七(2)班79.5分:两个班平均分73.1分,期末考试取得了第四名.历史也是从七年级 ...查看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历史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本期世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九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这套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 ...查看


  • 初二年级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成果展示方案
  •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大赛方案 活动目的: 根据"体验历史,感悟人生"的课程理念,通过与历史学科的链接,给学生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可行性分析:一部分学生参与校园组织游学或假期旅游,多数可接触到名胜古迹,鼓励 ...查看


  • 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计划 临近期末了,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九年级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本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九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3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 ...查看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