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路径与政策启示 作者:叶华光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出发,对环境的经济学含义重新进行了认定,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的机制。结论显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规模效应导致的消耗性影响,生产、流通和消费引起的污染性影响,以及结构效应导致的结构性影响。据此对我国今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 影响 机制 措施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在经济与环境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并在理论上继承了经济与环境研究的重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时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也随之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从理论、政策及经验数据等各个方面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环保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理论日臻完善的情况下,贸易与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研究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大量探讨,从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制看,Grossman 和Krueger(1991)最早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OECD(1994)则是将贸易的环境影响分为:产品影响、技术影响、结构影响与规模影响四个方面,补充了有关贸易产品的环境影响分析。Panayotou(2000)则将贸易的环境效应归纳五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以及法规效应,其中收入效应的分析是对规模效应分析的补充与完善,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国内学者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力(2005)在Panayotou 研究的基础上,将产品效应也补充到贸易对环境影响机制的框架中来,使得贸易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更加完善。但是,在这一分析框架中,都存在共性的理论问题,即对环境的界定相当模糊,而且各有差异,导致人们对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理论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不够,不利于后续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资源视角对环境进行科学界定,进而对贸易影响环境的机制重新梳理。
二、经济学中的环境含义
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生存空间,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我国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一定义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是物化的环境。虽然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和法律环境外,但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因素更是一切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从发达国家最先研究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渊源来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背景。因此,“环境”一词就长期默视为人类生存的物化空间和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及外部的物化条件,它既包含先天性成分,也有后天性因素。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交通状况等都具有二重性。
本文中的“环境”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存的物化空间以及人类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的物化条件。根据这一定义,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维度:
1、质的维度。它是衡量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益度,如清新纯洁的空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肥沃的土地有益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易于开发且藏量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利于一国工业的发展等。相反,被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有害,因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泥石流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有益度越高,环境的质量就越高。但是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环境在质的表现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先天性。
2、量的维度。它是反映环境中资源因素的丰裕度,如石油和天然气的藏量,草原的面积,矿产资源的藏量等,说到底它是物化环境的多少,可以用体积、面积、容积和长度等单位来计量的。环境的量关系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3、结构维度。环境的结构维度是揭示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最终改变其质和量的内在机制。例如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导致地质结构的破坏,或某个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引起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结构维度具有生态环境的特征。
因此,本文中所指环境就是环境的质、环境的量和环境结构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如果用公式表示为:E=F(Q、N 、C)
上式中的E 表示环境综合标准,Q 表示环境的质,N 表示环境的量,C 表示环境的结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就是作用于环境的三个维度,最终来影响环境的综合标准。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路径
(一)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贸易源于生产,贸易对于环境的影响依然沿着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发生作用。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是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引起出口方的市场规模扩大以后,导致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生产过程是资源密集型的,那么必然产生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生产过程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对原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消耗等方面。如出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于其技术要素的不同,对资源的消耗比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路径与政策启示 作者:叶华光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出发,对环境的经济学含义重新进行了认定,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的机制。结论显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规模效应导致的消耗性影响,生产、流通和消费引起的污染性影响,以及结构效应导致的结构性影响。据此对我国今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 影响 机制 措施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在经济与环境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并在理论上继承了经济与环境研究的重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时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也随之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从理论、政策及经验数据等各个方面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环保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理论日臻完善的情况下,贸易与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研究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大量探讨,从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制看,Grossman 和Krueger(1991)最早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OECD(1994)则是将贸易的环境影响分为:产品影响、技术影响、结构影响与规模影响四个方面,补充了有关贸易产品的环境影响分析。Panayotou(2000)则将贸易的环境效应归纳五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以及法规效应,其中收入效应的分析是对规模效应分析的补充与完善,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国内学者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力(2005)在Panayotou 研究的基础上,将产品效应也补充到贸易对环境影响机制的框架中来,使得贸易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更加完善。但是,在这一分析框架中,都存在共性的理论问题,即对环境的界定相当模糊,而且各有差异,导致人们对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理论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不够,不利于后续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资源视角对环境进行科学界定,进而对贸易影响环境的机制重新梳理。
二、经济学中的环境含义
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生存空间,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我国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一定义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是物化的环境。虽然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和法律环境外,但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因素更是一切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从发达国家最先研究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渊源来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背景。因此,“环境”一词就长期默视为人类生存的物化空间和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及外部的物化条件,它既包含先天性成分,也有后天性因素。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交通状况等都具有二重性。
本文中的“环境”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存的物化空间以及人类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的物化条件。根据这一定义,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维度:
1、质的维度。它是衡量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益度,如清新纯洁的空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肥沃的土地有益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易于开发且藏量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利于一国工业的发展等。相反,被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有害,因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泥石流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有益度越高,环境的质量就越高。但是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环境在质的表现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先天性。
2、量的维度。它是反映环境中资源因素的丰裕度,如石油和天然气的藏量,草原的面积,矿产资源的藏量等,说到底它是物化环境的多少,可以用体积、面积、容积和长度等单位来计量的。环境的量关系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3、结构维度。环境的结构维度是揭示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最终改变其质和量的内在机制。例如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导致地质结构的破坏,或某个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引起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结构维度具有生态环境的特征。
因此,本文中所指环境就是环境的质、环境的量和环境结构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如果用公式表示为:E=F(Q、N 、C)
上式中的E 表示环境综合标准,Q 表示环境的质,N 表示环境的量,C 表示环境的结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就是作用于环境的三个维度,最终来影响环境的综合标准。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路径
(一)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贸易源于生产,贸易对于环境的影响依然沿着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发生作用。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是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引起出口方的市场规模扩大以后,导致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生产过程是资源密集型的,那么必然产生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消耗性影响。生产过程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对原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消耗等方面。如出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于其技术要素的不同,对资源的消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