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

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

长期以来,裂隙灯显微镜及晶状体后照明照相检查一直是白内障评估的“金标准”[2],被用于一些著名的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研究中。在这类方法中最著名的是“Wisconsin白内障分级系统”(Wisconsin Cataract Grading System)及“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LOCS )。

前者系1990年由Wisconsin 大学的Klein 等[3]首先报告,并在“Beaver Dam 眼病研究”中使用的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核性白内障评价采用裂隙灯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相,标准照片分5级,评价时将标准照片镶嵌在灯箱中,置于裂隙灯显微镜旁进行对照;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评价采用Neitz 后照明照相,两者的标准照片均分为3级,评价时每眼分别记录各象限混浊所占的百分比。澳大利亚的“Blue Mountains 眼病研究”及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NEI )组织的 “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 (AREDS )中采用了“Wisconsin白内障分级系统”,AREDS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核混浊分7级(7张标准照片)、核颜色分4级(3张标准照片),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网格分17个区估计面积,并增加一张眼底立体像辅助评价后照明照相不能发现的混浊。 [4]

LOCS 系1988年NEI 组织哈佛医学院的Chylack 等开发,1989年改进为LOCS II[5],1993年更新为LOCS III[6],主要用于白内障的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及纵向随诊研究(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LOCS Ⅱ也采用了裂隙灯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片及Neitz 后照明彩色照片分级,核性白内障标准照片分4级(N0、N1、N2、N3),皮质性白内障标准照片分5级(Ctr 、CI 、CII 、CIII 、CIV ),后囊下型白内障标准照片分4级(P0、PI 、PII 、PIII )。LOCS II的局限性是各级别之间间隔不等、核的颜色分级仅一个标准、采用整数分级、95%容许限(95% tolerance limits)较宽。 LOCS Ⅲ则包括6张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片对晶状体核的颜色(NC )及混浊程度(NO )分级(NO1, NC1;NO2, NC2;NO3, NC3;NO4, NC4;NO5, NC5;NO6, NC6),张Neitz 后照明彩色照片对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分级(C1~C5;P1~P5)。白内障严重程度采用小数,级间跨度较为规则,95%容许限较LOCS II明显降低。在“Barbados 眼病研究”、“Los Angeles 拉丁美洲人眼病研究”中采用了LOCS II[7],“Tehran 眼病研究”[8]、“Aravind 综合眼病研究”中采用了LOCS III 来评价晶状体混浊程度。

图1:LOCS Ⅱ 分级标准

图2:LOCS Ⅲ分级标准

LOCS Ⅲ(1993)是Chylack 等在LOCS Ⅱ(1989)基础上补充修订的。LOCS Ⅲ仍使用一组标准彩色裂隙灯和后照明照片,将晶状体核混浊(N )、皮质混浊(C )、后囊膜下混浊(P )和晶状体核颜色(NC)分成标准等级。用患者白内障照片与其进行比较,以确定患者白内障程度。 LOCS Ⅲ对检查结果提出如下分级标准:

核混浊分级标准:将照片内核区同标准的6个裂隙灯照片上同一区域进行比较,这6个照片从轻度到重度混浊.依次冠以NO1~NO6,代表不同混浊程度。如平均混浊程度介于两个标准之间,则用小数点表示。

皮质混浊分级标准:将裂隙灯照片同标准照片C1~CS进行比较而分级。如果混浊程度介于两标准级之间,则用小数点表示。皮质混浊的范围从极微小皮质改变到完全的皮质混浊。但轻度的水隙、空泡、板层分离及孤立的点状混浊均可忽略不计。

后囊下混浊分级标准:后囊下皮质混浊形态复杂,只有红光反射条件下可察觉的混浊方可分级。其混浊程度仍需对照标准照片Pl~PS来确定,介于两标准之间者,用小数点表示。

应用以LOCS Ⅲ时,对患者晶状体照相有严格的条件要求,包括胶卷型号、闪光强度、光圈、裂隙灯照明与视轴夹角等,以最大限度减少操作误差。比较时,将患者照片和标准照片同时用幻灯放映,要求光线和大小相同。也可以直接在裂隙灯下,用裂隙光和后照明法显示晶状体混浊情况,并同标准照片进行比照,确定其混浊程度[9]。

参考资料:http://www.aihuh.com

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

长期以来,裂隙灯显微镜及晶状体后照明照相检查一直是白内障评估的“金标准”[2],被用于一些著名的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研究中。在这类方法中最著名的是“Wisconsin白内障分级系统”(Wisconsin Cataract Grading System)及“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LOCS )。

前者系1990年由Wisconsin 大学的Klein 等[3]首先报告,并在“Beaver Dam 眼病研究”中使用的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核性白内障评价采用裂隙灯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相,标准照片分5级,评价时将标准照片镶嵌在灯箱中,置于裂隙灯显微镜旁进行对照;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评价采用Neitz 后照明照相,两者的标准照片均分为3级,评价时每眼分别记录各象限混浊所占的百分比。澳大利亚的“Blue Mountains 眼病研究”及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NEI )组织的 “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 (AREDS )中采用了“Wisconsin白内障分级系统”,AREDS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核混浊分7级(7张标准照片)、核颜色分4级(3张标准照片),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网格分17个区估计面积,并增加一张眼底立体像辅助评价后照明照相不能发现的混浊。 [4]

LOCS 系1988年NEI 组织哈佛医学院的Chylack 等开发,1989年改进为LOCS II[5],1993年更新为LOCS III[6],主要用于白内障的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及纵向随诊研究(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LOCS Ⅱ也采用了裂隙灯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片及Neitz 后照明彩色照片分级,核性白内障标准照片分4级(N0、N1、N2、N3),皮质性白内障标准照片分5级(Ctr 、CI 、CII 、CIII 、CIV ),后囊下型白内障标准照片分4级(P0、PI 、PII 、PIII )。LOCS II的局限性是各级别之间间隔不等、核的颜色分级仅一个标准、采用整数分级、95%容许限(95% tolerance limits)较宽。 LOCS Ⅲ则包括6张晶状体断面彩色照片对晶状体核的颜色(NC )及混浊程度(NO )分级(NO1, NC1;NO2, NC2;NO3, NC3;NO4, NC4;NO5, NC5;NO6, NC6),张Neitz 后照明彩色照片对皮质性及后囊下型白内障分级(C1~C5;P1~P5)。白内障严重程度采用小数,级间跨度较为规则,95%容许限较LOCS II明显降低。在“Barbados 眼病研究”、“Los Angeles 拉丁美洲人眼病研究”中采用了LOCS II[7],“Tehran 眼病研究”[8]、“Aravind 综合眼病研究”中采用了LOCS III 来评价晶状体混浊程度。

图1:LOCS Ⅱ 分级标准

图2:LOCS Ⅲ分级标准

LOCS Ⅲ(1993)是Chylack 等在LOCS Ⅱ(1989)基础上补充修订的。LOCS Ⅲ仍使用一组标准彩色裂隙灯和后照明照片,将晶状体核混浊(N )、皮质混浊(C )、后囊膜下混浊(P )和晶状体核颜色(NC)分成标准等级。用患者白内障照片与其进行比较,以确定患者白内障程度。 LOCS Ⅲ对检查结果提出如下分级标准:

核混浊分级标准:将照片内核区同标准的6个裂隙灯照片上同一区域进行比较,这6个照片从轻度到重度混浊.依次冠以NO1~NO6,代表不同混浊程度。如平均混浊程度介于两个标准之间,则用小数点表示。

皮质混浊分级标准:将裂隙灯照片同标准照片C1~CS进行比较而分级。如果混浊程度介于两标准级之间,则用小数点表示。皮质混浊的范围从极微小皮质改变到完全的皮质混浊。但轻度的水隙、空泡、板层分离及孤立的点状混浊均可忽略不计。

后囊下混浊分级标准:后囊下皮质混浊形态复杂,只有红光反射条件下可察觉的混浊方可分级。其混浊程度仍需对照标准照片Pl~PS来确定,介于两标准之间者,用小数点表示。

应用以LOCS Ⅲ时,对患者晶状体照相有严格的条件要求,包括胶卷型号、闪光强度、光圈、裂隙灯照明与视轴夹角等,以最大限度减少操作误差。比较时,将患者照片和标准照片同时用幻灯放映,要求光线和大小相同。也可以直接在裂隙灯下,用裂隙光和后照明法显示晶状体混浊情况,并同标准照片进行比照,确定其混浊程度[9]。

参考资料:http://www.aihuh.com


相关文章

  • 眼科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 二.角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生理特征 组织学结构:1. 上皮细胞层: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 排列整齐, 易受外界损伤, 但修复快,24小时即可生长, 不遗 留瘢痕 2. 前弹力层(Bowman's membrane):均匀无细胞成分, 损伤后 ...查看


  • 眼科学重点总结详细
  • 眼科学基础 一.. 眼球的构成. 神经元,一部分纤维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E-W 核,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 核 传出路:两侧E-W 核发出的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 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 ...查看


  • 眼科学重点总结人卫第八版(终极版)
  • 绪论 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来完成的 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 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代就有包括"疾目"的甲骨文卜辞.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70多种眼 ...查看


  • 葡萄膜疾病
  •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发于青壮年,治疗棘手,所致盲目不少为不可治盲,因此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葡萄膜炎概念如何?引起葡萄膜炎的机制有哪些?葡萄膜炎有几种分类方法?前葡萄膜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及伴有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有哪些?我国常见的 ...查看


  • 白内障护理流程
  • 十四.白内障 (一)概念 白内障指晶状体混浊.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临床上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1.按发病原因 可分为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外伤性.代谢性(糖尿病性). 并发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天性白内障. 2.按发病时间 可分为先 ...查看


  • 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 ・52・ 眼科新进展 2003年2月 第23卷 第1期 R ec A d v Op h thal m ol V ol . 23N o . 1F ebruary 2003 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唐 建综述 刘 谊审校 Researc ...查看


  • 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 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概述:任何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因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引起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称为白内障.白内障是致盲率最高的眼病,约占眼科疾病的50%-60 ...查看


  • 眼科学名词解释
  •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干眼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0.5分),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0.5分),并伴有眼部不适(0.5分),引起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0.5分). 2.角膜葡萄肿:在高眼压作用 ...查看


  • 眼科学病例分析
  • 眼科学病例分析 1.病例摘要: 患者林某某,男,50岁,近五天来右眼突发眼胀痛,眼红畏光流泪,伴有视物模糊,伴有剧烈右侧偏 头痛,曾恶心呕吐2次,非喷射状.一周前曾与家人生气吵架.否认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全身病史.检查:VOD指数/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