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
1.现有一个变量为学生们的成绩(百分制),变量名为“成绩”,如果给每个学生加五分,请写出操作过程。
A.点击主菜单‘转换’,选中‘计算机变量’,弹出计算新变量的对话框;
B.在目标变量框中输入“新成绩”,然后从下面的变量列表中选中‘成绩’,把它选入数字表达式的框中,然后输入“+5”;
C.单击“确定”,运行程序,然后SPSS将会生成一个新变量“新成绩”。
如果希望将其中的“不及格”,即60分以下设置为0,“及格”设置为1,从而对分数重新编码,如何操作?
A.单击主菜单“转换”,选中“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弹出对话框;
B.在此对话框中,选入变量“成绩”,在“输出变量”下面的“名称”处输入“成绩段”,单击更改;
C.单击“旧值和新值”进入子对话框,在左边“旧值面板”的范围项中输入“0~59”,右边“新值”面板中选入‘值’,输入“0”,单击“添加”;
D.同上,“旧值”面板的范围中输入“60~100”,“值”为“1”,单击“继续”,返回主菜单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SPSS将在原有数据的最后一列生成新变量“成绩段”,包含0、1两个变量。
2.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希望了解变量“成绩”和新设立的变量的平均数,方差,全距,极大值和极小值,应该使用什么分析?列出至少两种方法,并写明操作过程。
A.频次分析: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统计量”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B.数据描述: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描述”,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选项”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3.如果需要画出变量“成绩”的直方图,如何操作?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选入右边窗口;
B.单击“图表”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直方图”,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4.设想一种研究情境,其中需要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可检验单因素各个水平下的因变量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者说检验各个水平的数据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这种设计要求被试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如:一位医学院研究者,想确定维生素C在治疗感冒过程中的效果,他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年实验,并从本科生中招募到30位志愿者参加实验。30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服用安慰剂,第二组服用低剂量Vc,第三组服用高剂量Vc。实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30位学生患感冒的天数都有严格记录,但是第一年学生不能服用任何药物,第二年,三组学生 服用不同药物。
5.参照11.5的习题,回答其问题。
问:研究者的SPSS数据包含哪两个因素?因变量是什么?如果用m*n表示,该设计如何表示?
答第一个因素是记笔记的方法,有三个水平,第二个是学生性别,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总成绩之差,整个设计属于3*2设计的方差分析。
6.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满足以下假设:
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水平上,以及对应于协变量的任意值。因变量的值呈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因变量在所有实验条件下的方差齐性。如果各组方差不齐且各单元内的样本量不等,则方差分析结果不可信。
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可信。
斜率同质:在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协变量和因变量是线性关系,且对于自变量的每个水平,协变量相对于因变量的斜率相同。如果此斜率不同,对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解释可能会不正确。
7.什么是多元方差分析,其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有哪些?
多元方差分析是对一元方差分析的扩展,适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时候,多元方差分析不仅检验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之间的各种线性组合是否也相等。 假设条件:
A.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任何水平上,每一因变量的值都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每一因变量与其他因变量的任意线性组合也呈正态分布。
B.各因变量取自同一样本。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各因变量的指标取自同一样本。如果因变量的数值来自不同样本,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会变得不靠谱。
C.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来自不同个体的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则不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8.什么是参数检验,什么是非参数检验?两者有何不同?
A.参数检验是指在方差分析中需要满足正态性、加性及各组方差齐性等基本假设的假设检验。
B.然而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可能对所研究的总体并不熟悉,有时难以满足参数检验中的要求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参数检验就不适用了,此时可用另一种检验方法---非参数检验
C.二者的区别:若进行假设检验时总体的分布形势已知,要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则为参数假设检验;
若对总体分布形式知之甚少,要对未知分布函数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则为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在实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9.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有何异同?分别给出例子
异同: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两个随机变量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或者多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检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偏相关分析则是指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效应之后,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分析。 同:二者的数值范围都是从-1到+1之间,正负号代表相关方向,即正相关和负
相关,绝对值越是趋向于1表明相关程度越高;二者都要求样本独立性
相关分析:为了考察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随机选择了30个小学生,分别采用语音意识检测和阅读水平测验,进行测验,并统计了每个学生的识字量。问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阅读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偏相关分析:控制识字量之后,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是否显著相关
10.以11-2的例子做销量(以log销量变量为因变量)对价格,马力,车型体积,载重量,耗油量五个变量的回归,从中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写出回归方程。
从表中看出,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有价格和车型体积
回归方程:y = -2.844—0.061x1 +0.049x2
其中,x1指价格, x2指车型体积
SPSS
11.现有一个变量为学生们的成绩(百分制),变量名为“成绩”,如果给每个学生加五分,请写出操作过程。
D.点击主菜单‘转换’,选中‘计算机变量’,弹出计算新变量的对话框;
E.在目标变量框中输入“新成绩”,然后从下面的变量列表中选中‘成绩’,把它选入数字表达式的框中,然后输入“+5”;
F.单击“确定”,运行程序,然后SPSS将会生成一个新变量“新成绩”。
如果希望将其中的“不及格”,即60分以下设置为0,“及格”设置为1,从而对分数重新编码,如何操作?
E.单击主菜单“转换”,选中“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弹出对话框;
F.在此对话框中,选入变量“成绩”,在“输出变量”下面的“名称”处输入“成绩段”,单击更改;
G.单击“旧值和新值”进入子对话框,在左边“旧值面板”的范围项中输入“0~59”,右边“新值”面板中选入‘值’,输入“0”,单击“添加”;
H.同上,“旧值”面板的范围中输入“60~100”,“值”为“1”,单击“继续”,返回主菜单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SPSS将在原有数据的最后一列生成新变量“成绩段”,包含0、1两个变量。
12.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希望了解变量“成绩”和新设立的变量的平均数,方差,全距,极大值和极小值,应该使用什么分析?列出至少两种方法,并写明操作过程。
C.频次分析: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统计量”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D.数据描述: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描述”,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选项”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13.如果需要画出变量“成绩”的直方图,如何操作?
C.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选入右边窗口;
D.单击“图表”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直方图”,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14.设想一种研究情境,其中需要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可检验单因素各个水平下的因变量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者说检验各个水平的数据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这种设计要求被试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如:一位医学院研究者,想确定维生素C在治疗感冒过程中的效果,他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年实验,并从本科生中招募到30位志愿者参加实验。30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服用安慰剂,第二组服用低剂量Vc,第三组服用高剂量Vc。实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30位学生患感冒的天数都有严格记录,但是第一年学生不能服用任何药物,第二年,三组学生 服用不同药物。
15.参照11.5的习题,回答其问题。
问:研究者的SPSS数据包含哪两个因素?因变量是什么?如果用m*n表示,该设计如何表示?
答第一个因素是记笔记的方法,有三个水平,第二个是学生性别,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总成绩之差,整个设计属于3*2设计的方差分析。
16.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满足以下假设:
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水平上,以及对应于协变量的任意值。因变量的值呈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因变量在所有实验条件下的方差齐性。如果各组方差不齐且各单元内的样本量不等,则方差分析结果不可信。
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可信。
斜率同质:在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协变量和因变量是线性关系,且对于自变量的每个水平,协变量相对于因变量的斜率相同。如果此斜率不同,对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解释可能会不正确。
17.什么是多元方差分析,其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有哪些?
多元方差分析是对一元方差分析的扩展,适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时候,多元方差分析不仅检验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之间的各种线性组合是否也相等。 假设条件:
D.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任何水平上,每一因变量的值都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每一因变量与其他因变量的任意线性组合也呈正态分布。
E.各因变量取自同一样本。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各因变量的指标取自同一样本。如果因变量的数值来自不同样本,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会变得不靠谱。
F.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来自不同个体的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则不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18.什么是参数检验,什么是非参数检验?两者有何不同?
A.参数检验是指在方差分析中需要满足正态性、加性及各组方差齐性等基本假设的假设检验。
B.然而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可能对所研究的总体并不熟悉,有时难以满足参数检验中的要求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参数检验就不适用了,此时可用另一种检验方法---非参数检验
C.二者的区别:若进行假设检验时总体的分布形势已知,要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则为参数假设检验;
若对总体分布形式知之甚少,要对未知分布函数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则为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在实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9.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有何异同?分别给出例子
异同: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两个随机变量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或者多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检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偏相关分析则是指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效应之后,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分析。 同:二者的数值范围都是从-1到+1之间,正负号代表相关方向,即正相关和负
相关,绝对值越是趋向于1表明相关程度越高;二者都要求样本独立性
相关分析:为了考察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随机选择了30个小学生,分别采用语音意识检测和阅读水平测验,进行测验,并统计了每个学生的识字量。问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阅读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偏相关分析:控制识字量之后,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是否显著相关
20.以11-2的例子做销量(以log销量变量为因变量)对价格,马力,车型体积,载重量,耗油量五个变量的回归,从中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写出回归方程。
从表中看出,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有价格和车型体积
回归方程:y = -2.844—0.061x1 +0.049x2
其中,x1指价格, x2指车型体积
SPSS
1.现有一个变量为学生们的成绩(百分制),变量名为“成绩”,如果给每个学生加五分,请写出操作过程。
A.点击主菜单‘转换’,选中‘计算机变量’,弹出计算新变量的对话框;
B.在目标变量框中输入“新成绩”,然后从下面的变量列表中选中‘成绩’,把它选入数字表达式的框中,然后输入“+5”;
C.单击“确定”,运行程序,然后SPSS将会生成一个新变量“新成绩”。
如果希望将其中的“不及格”,即60分以下设置为0,“及格”设置为1,从而对分数重新编码,如何操作?
A.单击主菜单“转换”,选中“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弹出对话框;
B.在此对话框中,选入变量“成绩”,在“输出变量”下面的“名称”处输入“成绩段”,单击更改;
C.单击“旧值和新值”进入子对话框,在左边“旧值面板”的范围项中输入“0~59”,右边“新值”面板中选入‘值’,输入“0”,单击“添加”;
D.同上,“旧值”面板的范围中输入“60~100”,“值”为“1”,单击“继续”,返回主菜单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SPSS将在原有数据的最后一列生成新变量“成绩段”,包含0、1两个变量。
2.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希望了解变量“成绩”和新设立的变量的平均数,方差,全距,极大值和极小值,应该使用什么分析?列出至少两种方法,并写明操作过程。
A.频次分析: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统计量”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B.数据描述: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描述”,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选项”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3.如果需要画出变量“成绩”的直方图,如何操作?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选入右边窗口;
B.单击“图表”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直方图”,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4.设想一种研究情境,其中需要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可检验单因素各个水平下的因变量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者说检验各个水平的数据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这种设计要求被试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如:一位医学院研究者,想确定维生素C在治疗感冒过程中的效果,他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年实验,并从本科生中招募到30位志愿者参加实验。30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服用安慰剂,第二组服用低剂量Vc,第三组服用高剂量Vc。实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30位学生患感冒的天数都有严格记录,但是第一年学生不能服用任何药物,第二年,三组学生 服用不同药物。
5.参照11.5的习题,回答其问题。
问:研究者的SPSS数据包含哪两个因素?因变量是什么?如果用m*n表示,该设计如何表示?
答第一个因素是记笔记的方法,有三个水平,第二个是学生性别,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总成绩之差,整个设计属于3*2设计的方差分析。
6.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满足以下假设:
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水平上,以及对应于协变量的任意值。因变量的值呈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因变量在所有实验条件下的方差齐性。如果各组方差不齐且各单元内的样本量不等,则方差分析结果不可信。
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可信。
斜率同质:在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协变量和因变量是线性关系,且对于自变量的每个水平,协变量相对于因变量的斜率相同。如果此斜率不同,对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解释可能会不正确。
7.什么是多元方差分析,其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有哪些?
多元方差分析是对一元方差分析的扩展,适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时候,多元方差分析不仅检验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之间的各种线性组合是否也相等。 假设条件:
A.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任何水平上,每一因变量的值都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每一因变量与其他因变量的任意线性组合也呈正态分布。
B.各因变量取自同一样本。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各因变量的指标取自同一样本。如果因变量的数值来自不同样本,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会变得不靠谱。
C.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来自不同个体的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则不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8.什么是参数检验,什么是非参数检验?两者有何不同?
A.参数检验是指在方差分析中需要满足正态性、加性及各组方差齐性等基本假设的假设检验。
B.然而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可能对所研究的总体并不熟悉,有时难以满足参数检验中的要求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参数检验就不适用了,此时可用另一种检验方法---非参数检验
C.二者的区别:若进行假设检验时总体的分布形势已知,要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则为参数假设检验;
若对总体分布形式知之甚少,要对未知分布函数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则为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在实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9.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有何异同?分别给出例子
异同: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两个随机变量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或者多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检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偏相关分析则是指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效应之后,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分析。 同:二者的数值范围都是从-1到+1之间,正负号代表相关方向,即正相关和负
相关,绝对值越是趋向于1表明相关程度越高;二者都要求样本独立性
相关分析:为了考察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随机选择了30个小学生,分别采用语音意识检测和阅读水平测验,进行测验,并统计了每个学生的识字量。问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阅读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偏相关分析:控制识字量之后,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是否显著相关
10.以11-2的例子做销量(以log销量变量为因变量)对价格,马力,车型体积,载重量,耗油量五个变量的回归,从中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写出回归方程。
从表中看出,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有价格和车型体积
回归方程:y = -2.844—0.061x1 +0.049x2
其中,x1指价格, x2指车型体积
SPSS
11.现有一个变量为学生们的成绩(百分制),变量名为“成绩”,如果给每个学生加五分,请写出操作过程。
D.点击主菜单‘转换’,选中‘计算机变量’,弹出计算新变量的对话框;
E.在目标变量框中输入“新成绩”,然后从下面的变量列表中选中‘成绩’,把它选入数字表达式的框中,然后输入“+5”;
F.单击“确定”,运行程序,然后SPSS将会生成一个新变量“新成绩”。
如果希望将其中的“不及格”,即60分以下设置为0,“及格”设置为1,从而对分数重新编码,如何操作?
E.单击主菜单“转换”,选中“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弹出对话框;
F.在此对话框中,选入变量“成绩”,在“输出变量”下面的“名称”处输入“成绩段”,单击更改;
G.单击“旧值和新值”进入子对话框,在左边“旧值面板”的范围项中输入“0~59”,右边“新值”面板中选入‘值’,输入“0”,单击“添加”;
H.同上,“旧值”面板的范围中输入“60~100”,“值”为“1”,单击“继续”,返回主菜单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SPSS将在原有数据的最后一列生成新变量“成绩段”,包含0、1两个变量。
12.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希望了解变量“成绩”和新设立的变量的平均数,方差,全距,极大值和极小值,应该使用什么分析?列出至少两种方法,并写明操作过程。
C.频次分析: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统计量”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D.数据描述:
a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描述”,打开对话框,把“成绩”和“新成绩”选入右边窗口中;
b单击“选项”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均值”‘方差’“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13.如果需要画出变量“成绩”的直方图,如何操作?
C.单击主菜单“分析”,选中“描述统计”,点击“频率”,打开对话框,把“成绩”选入右边窗口;
D.单击“图表”按钮,打开子对话框,选中“直方图”,单击“继续”,返回主对话框,单击“确定”,运行程序。
14.设想一种研究情境,其中需要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可检验单因素各个水平下的因变量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者说检验各个水平的数据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这种设计要求被试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如:一位医学院研究者,想确定维生素C在治疗感冒过程中的效果,他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年实验,并从本科生中招募到30位志愿者参加实验。30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服用安慰剂,第二组服用低剂量Vc,第三组服用高剂量Vc。实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30位学生患感冒的天数都有严格记录,但是第一年学生不能服用任何药物,第二年,三组学生 服用不同药物。
15.参照11.5的习题,回答其问题。
问:研究者的SPSS数据包含哪两个因素?因变量是什么?如果用m*n表示,该设计如何表示?
答第一个因素是记笔记的方法,有三个水平,第二个是学生性别,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总成绩之差,整个设计属于3*2设计的方差分析。
16.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满足以下假设:
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水平上,以及对应于协变量的任意值。因变量的值呈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因变量在所有实验条件下的方差齐性。如果各组方差不齐且各单元内的样本量不等,则方差分析结果不可信。
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可信。
斜率同质:在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协变量和因变量是线性关系,且对于自变量的每个水平,协变量相对于因变量的斜率相同。如果此斜率不同,对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解释可能会不正确。
17.什么是多元方差分析,其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有哪些?
多元方差分析是对一元方差分析的扩展,适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时候,多元方差分析不仅检验自变量的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是否相等。而且检验各因变量均值之间的各种线性组合是否也相等。 假设条件:
D.正态分布。在自变量的任何水平上,每一因变量的值都呈现正态分布,同时,每一因变量与其他因变量的任意线性组合也呈正态分布。
E.各因变量取自同一样本。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各因变量的指标取自同一样本。如果因变量的数值来自不同样本,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会变得不靠谱。
F.独立性。样本必须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来自不同个体的因变量的值相互独立。如果因变量的值不独立,则不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18.什么是参数检验,什么是非参数检验?两者有何不同?
A.参数检验是指在方差分析中需要满足正态性、加性及各组方差齐性等基本假设的假设检验。
B.然而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可能对所研究的总体并不熟悉,有时难以满足参数检验中的要求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参数检验就不适用了,此时可用另一种检验方法---非参数检验
C.二者的区别:若进行假设检验时总体的分布形势已知,要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则为参数假设检验;
若对总体分布形式知之甚少,要对未知分布函数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则为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在实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9.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有何异同?分别给出例子
异同: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两个随机变量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或者多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检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偏相关分析则是指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效应之后,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分析。 同:二者的数值范围都是从-1到+1之间,正负号代表相关方向,即正相关和负
相关,绝对值越是趋向于1表明相关程度越高;二者都要求样本独立性
相关分析:为了考察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随机选择了30个小学生,分别采用语音意识检测和阅读水平测验,进行测验,并统计了每个学生的识字量。问儿童的语音意识、识字量、阅读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偏相关分析:控制识字量之后,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是否显著相关
20.以11-2的例子做销量(以log销量变量为因变量)对价格,马力,车型体积,载重量,耗油量五个变量的回归,从中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写出回归方程。
从表中看出,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有价格和车型体积
回归方程:y = -2.844—0.061x1 +0.049x2
其中,x1指价格, x2指车型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