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休克型肺炎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一型肺炎。临床上起病急,病情重,易并发中毒性脑膜炎、中毒性心肌炎、功能性肾功能衰竭、DIC及酸碱紊乱、水电失衡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休克型肺炎一经确诊,即应全力抢救。 抢救措施如下: 1.纠正休克 休克是休克型肺炎最为突出的表现。病人由于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重要脏器血液严重关注不足,而表现出四肢厥冷,周身冷汗,末梢紫绀,血压大多数低于11.33/6.67kpa,以及出现神志、尿量等方面的感觉。临床上应立即给予输液、吸氧、强心、升压。 1.1输液:为恢复组织灌流量,解决脏器血液严重关注不足,不尽快输入足够液量。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5%碳酸氢钠200ml静脉点滴,然后视病情好转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根据循环恢复情况,决定输液量。 1.2吸氧:首先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给予氧气吸入。临床吸氧多采用鼻导管法、鼻塞法。根据病人动脉血液浓度、呼吸情况决定吸氧浓度。一般采用浓度为33%-41%,即氧流量为3-5升/分。对PaO2过低,无PaCO2升高的病人,可采用高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可达37-45%,即氧流量为4-6升/分,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PaO2至8.0kpa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85%以上,以解除缺氧,缓解组织器官缺氧状况。对于PaO2过低,伴PaCO2升高的病人应采取低浓度给氧。给氧浓度一般为24%,即氧流量为1-2升/分。如在给氧过程中PaO2低于8kpa,PaCO2高于8kpa且呈进行型上升,则应立即配合机械呼吸,增加通气,促使二氧化碳排出,以使PaCO2降低。 1.3强心:多采用洋地黄制剂。洋地黄制剂应取少量、速效。一般以25%葡萄样40ml内加西地兰0.3mg缓慢静推,推注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应立即停止推注。为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脏的功能,可给予10%葡萄糖500ml内加胰岛素8-12单位、10%氯化钾10ml以及能量合剂静脉点滴。 1.4升压:根据血压情况及休克类型决定选用升压药物的种类。根据肢体末梢循环情况及血压的高低,决定升压药物的用量及输液的滴速「1」。一般休克型肺炎属低阻型,故以选用间羟胺较为合适。可用间羟胺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以每分钟60滴的速度静脉点滴,待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减慢滴速,以至停用。如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可选用阿托品、654-2、东莨菪碱等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微循环。 2.控制感染 控制感染是纠正休克型的基础,是抢救休克肺炎的关键。由于肺炎致病菌的毒力较大以及致病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故抗菌素的应用应以联合、足量、足程为原则。一般选用青霉素640万单位每日一次静脉点滴、0.2%甲硝唑250ml每日二次静脉点滴、链霉素每日一克肌注。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可以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利于肺部炎症的消散、水肿的消退。一般取氟美松10mg与青霉素一起静滴。给予控制感染的同时,要及时留取痰、血标本,行痰培养致病菌加药敏,血培养致病菌加药敏。根据培养及药敏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抗菌素。在培养结果未报告之前,应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及时调整抗菌素种类及用量。酌情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菌素的使用时间,应使用到肺部炎症吸收后的3-5天。氟美松的使用时间不应过长,应控制在3-5天,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3.保持平衡 由于休克、缺氧,一般病人都有或轻或重的酸碱紊乱及电解质失衡情况。以代谢性酸中毒多见,个别病人出现低血钠、高血钾现象。通常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决定碱性药物的用量以及电解质的应用。对于代谢性酸中毒,临床首选5%碳酸氢钠溶液,不宜采用乳酸钠溶液「2」。因为机体缺氧,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增强,乳酸增多,若应用乳酸钠,增加了体内乳酸堆积,而使酸中毒加重。 4.防止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病人出现1、神志不清伴抽蓄、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2、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伴有心慌、气急,不能平卧,提示右心衰竭。咯粉红色泡沫痰,提示已发生肺水肿。伴紫绀加重呼吸节律异常,提示出现呼衰。3、出现尿少、尿闭,提示急性肾衰。应及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相应处理。 5.加强护理 根据病人需要及疾病的要求,从不同方面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症状护理,以使病人早日康复。 5.1休克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下肢均抬高20°~30°,下肢抬高可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5.2吸氧休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缺氧对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都有一定的影响,吸氧的目的是提高吸气中氧的浓度,纠正缺氧的状态。给氧的途径多用鼻导管法和口罩法,鼻导管的流量为3~5L/min,口罩法为5~10L/min。给氧过程中密切观察给氧的浓度,当长时间吸入50%以上的氧时,10h以上可引起氧中毒。停止吸氧时,要逐渐降低氧的浓度,使机体逐渐适应,避免使机体生理发生突然的变化。 5.3根据病情留置导尿并观察尿量的变化,预防压疮,严重休克患者由于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受压部位稍一不慎即可发生压疮,要注意预防。对烦躁不安患者,可用镇静剂,以免加重休克。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注意总结每小时尿量、输液量,以便治疗和护理。 5.4高热者应采用物理降温,低温者应注意保暖,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5.5保持呼吸道畅通,观察呼吸快慢、数律、节律,如发生呼吸困难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呼吸,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要及时吸痰。 总之,休克型肺炎病人,只要抢救及时,措施得力,定能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王欣然;韩斌如.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的监测及护理[A];全国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关红.老年休克型肺炎28例诊治体会.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46卷 第16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休克型肺炎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一型肺炎。临床上起病急,病情重,易并发中毒性脑膜炎、中毒性心肌炎、功能性肾功能衰竭、DIC及酸碱紊乱、水电失衡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休克型肺炎一经确诊,即应全力抢救。 抢救措施如下: 1.纠正休克 休克是休克型肺炎最为突出的表现。病人由于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重要脏器血液严重关注不足,而表现出四肢厥冷,周身冷汗,末梢紫绀,血压大多数低于11.33/6.67kpa,以及出现神志、尿量等方面的感觉。临床上应立即给予输液、吸氧、强心、升压。 1.1输液:为恢复组织灌流量,解决脏器血液严重关注不足,不尽快输入足够液量。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5%碳酸氢钠200ml静脉点滴,然后视病情好转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根据循环恢复情况,决定输液量。 1.2吸氧:首先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给予氧气吸入。临床吸氧多采用鼻导管法、鼻塞法。根据病人动脉血液浓度、呼吸情况决定吸氧浓度。一般采用浓度为33%-41%,即氧流量为3-5升/分。对PaO2过低,无PaCO2升高的病人,可采用高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可达37-45%,即氧流量为4-6升/分,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PaO2至8.0kpa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85%以上,以解除缺氧,缓解组织器官缺氧状况。对于PaO2过低,伴PaCO2升高的病人应采取低浓度给氧。给氧浓度一般为24%,即氧流量为1-2升/分。如在给氧过程中PaO2低于8kpa,PaCO2高于8kpa且呈进行型上升,则应立即配合机械呼吸,增加通气,促使二氧化碳排出,以使PaCO2降低。 1.3强心:多采用洋地黄制剂。洋地黄制剂应取少量、速效。一般以25%葡萄样40ml内加西地兰0.3mg缓慢静推,推注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应立即停止推注。为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脏的功能,可给予10%葡萄糖500ml内加胰岛素8-12单位、10%氯化钾10ml以及能量合剂静脉点滴。 1.4升压:根据血压情况及休克类型决定选用升压药物的种类。根据肢体末梢循环情况及血压的高低,决定升压药物的用量及输液的滴速「1」。一般休克型肺炎属低阻型,故以选用间羟胺较为合适。可用间羟胺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以每分钟60滴的速度静脉点滴,待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减慢滴速,以至停用。如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可选用阿托品、654-2、东莨菪碱等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微循环。 2.控制感染 控制感染是纠正休克型的基础,是抢救休克肺炎的关键。由于肺炎致病菌的毒力较大以及致病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故抗菌素的应用应以联合、足量、足程为原则。一般选用青霉素640万单位每日一次静脉点滴、0.2%甲硝唑250ml每日二次静脉点滴、链霉素每日一克肌注。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可以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利于肺部炎症的消散、水肿的消退。一般取氟美松10mg与青霉素一起静滴。给予控制感染的同时,要及时留取痰、血标本,行痰培养致病菌加药敏,血培养致病菌加药敏。根据培养及药敏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抗菌素。在培养结果未报告之前,应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及时调整抗菌素种类及用量。酌情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菌素的使用时间,应使用到肺部炎症吸收后的3-5天。氟美松的使用时间不应过长,应控制在3-5天,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3.保持平衡 由于休克、缺氧,一般病人都有或轻或重的酸碱紊乱及电解质失衡情况。以代谢性酸中毒多见,个别病人出现低血钠、高血钾现象。通常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决定碱性药物的用量以及电解质的应用。对于代谢性酸中毒,临床首选5%碳酸氢钠溶液,不宜采用乳酸钠溶液「2」。因为机体缺氧,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增强,乳酸增多,若应用乳酸钠,增加了体内乳酸堆积,而使酸中毒加重。 4.防止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病人出现1、神志不清伴抽蓄、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2、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伴有心慌、气急,不能平卧,提示右心衰竭。咯粉红色泡沫痰,提示已发生肺水肿。伴紫绀加重呼吸节律异常,提示出现呼衰。3、出现尿少、尿闭,提示急性肾衰。应及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相应处理。 5.加强护理 根据病人需要及疾病的要求,从不同方面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症状护理,以使病人早日康复。 5.1休克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下肢均抬高20°~30°,下肢抬高可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5.2吸氧休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缺氧对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都有一定的影响,吸氧的目的是提高吸气中氧的浓度,纠正缺氧的状态。给氧的途径多用鼻导管法和口罩法,鼻导管的流量为3~5L/min,口罩法为5~10L/min。给氧过程中密切观察给氧的浓度,当长时间吸入50%以上的氧时,10h以上可引起氧中毒。停止吸氧时,要逐渐降低氧的浓度,使机体逐渐适应,避免使机体生理发生突然的变化。 5.3根据病情留置导尿并观察尿量的变化,预防压疮,严重休克患者由于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受压部位稍一不慎即可发生压疮,要注意预防。对烦躁不安患者,可用镇静剂,以免加重休克。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注意总结每小时尿量、输液量,以便治疗和护理。 5.4高热者应采用物理降温,低温者应注意保暖,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5.5保持呼吸道畅通,观察呼吸快慢、数律、节律,如发生呼吸困难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呼吸,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要及时吸痰。 总之,休克型肺炎病人,只要抢救及时,措施得力,定能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王欣然;韩斌如.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的监测及护理[A];全国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关红.老年休克型肺炎28例诊治体会.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46卷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