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指导老师:.......
所在系部:.......
完成日期:..........
摘要
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将是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的重大突破,创造出地区合作的新模式,不仅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使中国和东盟在亚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进而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局势,而且将对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在相互贸易以及对第三方贸易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 反映了双方在产业传递和国际分工调整中的相似过程, 说明我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出口贸易竞争将比较激烈。本文从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本自由贸易区之外市场上的出口相对竞争优势。
关键词:贸易互补 贸易竞争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ABSTRACT
China and ASEAN established a free trade zone,will be the Asian countries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most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creating a new model f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ill not only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so that China and ASEAN position in Asia to further improve ,hereby changing the Asia as a hole economic structure ,but 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far-reaching imp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utu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s well as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hird-party trade more and more obvious, reflecting the two sid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in the industry to pass similar adjustment process, our country in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time will be more competition in export trade intense. This complementary trade and trade competition from two angles measured the complementarity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ountries in the export market outside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trade complementarity Trade Competition problem response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中国-东盟市场近年状况.................................
二. 中东市场贸易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二). 劣势...............................
三. 中东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一). 中东贸易互补分析.................................
(二). 中东贸易竞争分析................................
四. 中东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 应对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近年贸易状况
自20世纪90
双边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的79.6亿美元,增长到1995亿美元,1999年又增长到270.4亿美元,之后的增长更为迅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双边贸易额分别突破3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2004年则更是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58.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5.3%,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1303.7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5倍。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双边贸易额2010年达到2000美元的目标。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940.79亿美元,进口额为1083.69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1.3%119.5%和72.1%。2008年双方贸易额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双方的贸易额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311.2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我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7.9%较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此外,双方相互投资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的6.08%。2008年我对东盟实际投资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2009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已接近1500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
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与东贸贸易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1. 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
根据林德尔的相似需求论,具有相似购买力水平和产业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林德尔的相似需求理论只要是用来解释购买力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之间也可能产生相似的消费需求和产品偏好,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和产业互补。就中国与东盟这个典型的例证来看,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厂商可籍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服装和食品等。
2. 中国和东盟的产业水平分工
技术经济的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较大规模地参与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异质产品的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的中国与东盟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的产业内互补与产业内贸易。由于中国与东盟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快速积累,再加上国际直接投资所推动的生产要素的直接和间接跨国流动,以上各国生产要素结构的差异将趋于减小。基于同种生产要素使用的国际分工就会发展起来,逐步实现由生产要素结构差异主导的双边贸易,像生产要素使用率主导的双
边贸易过渡。中国与东盟正处于这种转变的时期。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各国正重新调整其产业结构,实现像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将给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带来更多的机遇。
3.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区域一体化经营战略
如上所述,中国与东盟所处的环南中国海地区是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的热点地区,而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又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来实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与东盟均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以上各国的许多产业就是外资直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新兴的机械与电子产业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外资的影响。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的初期,为了减少生产和经营成本、就近取材和销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往往将同一种产品同时在中国与东盟进行布局,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同时在中国与东盟4国中生产同一种产品并分别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生产成本的变动,跨国公司开始整合在中国及东盟4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区域一体化经营。跨国公司此时在中国及东盟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分别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而是同时满足整个环南中国海市场的需求。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网络的形成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劣势
1. 内在原因
中国与东盟的竞争之所以会如此激烈,内在原因是双方有着相似的资源禀赋、相似的历史背景,从而导致双方竟相采用相似的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策略,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
2. 直在原因
直接原因在于双方出口的产品种类相似,同时主要出口市场重合,二者都以美、日、欧等为主,出口区域都较窄。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和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都面临着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中东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一). 中东贸易互补分析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据相关报道显示,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国家建筑业出现新一轮发展热潮,目前,东盟国家对合金钢材、钢铁、陶瓷、化学建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进口不断扩大。而中国建材产品质优价廉,大受东盟采购商的欢迎。中国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正逢其时。
为促进中国建材企业与东盟企业商家对接,扩大出口,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继续设置建筑材料展区,打造中国—东盟建材行业交流合作最实效、最便捷的平台。
1. 东盟建材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东盟各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潜力
巨大,中国建材企业进军东盟市场商机无限。
东盟各国建材采购需求旺盛,且大多依赖进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民用住宅建设等建筑业强劲增长,对建筑材料需求水涨船高。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国家的钢筋、水泥、陶瓷等必需建材一直供不应求。据印尼公共工程部称,近年印尼钢铁需求量不断增加,每年需进口约200万吨。来自云南省国际商会外经分会近日提供的信息显示,缅甸水泥年均需求量已达600万吨,但缅甸国内水泥(包括国营和私营企业生产总量)年均生产能力仅为200万吨,缺口400万吨需要进口。此外,以建筑业为主要产业之一的文莱、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用住宅等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要也不断增加。目前,东盟各国每年的建材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内,东盟国家将进一步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用设施建设,这为坐拥地利之便的中国建材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 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正逢其时
中国建筑材料价格和质量优势明显,热销东盟,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占尽天时地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建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逐年下降,新型建材不断涌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相比东盟国家,中国建材同类产品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备受东盟采购商关注。
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建材产品对东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002-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材贸易额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同越南合金钢材成交量约为每周100吨,中国合金钢材占越南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40%。国内各省区市与东盟建材贸易活跃。据了解,今年首季,广东钢材对东盟出口达到18.8万吨,同比增长17.8%,东盟仍为广东钢材最大出口市场。建材企业抱团开拓东盟市场效果明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广西,南宁虎邱钢材市场云集了340多家国内钢材销售企业,每年出口到东盟国家的钢材大量增长,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钢材市场和中国钢材出口东盟的主要市场。数年从成都到此“安营扎寨”的飞黄达物资公司经理吴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盟国家的建设材料需求量巨大,当地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建材需要大量进口。比如说越南,当地较大规模的建材企业共有200余家,但企业投资分散,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越南建材高端市场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需求,中国的钢材、涂料、高级木地板等在当地很受欢迎。吴树明说,相对于东盟国势十分明显。他建议,有竞争力的国内建材企业速到东盟市场“探营”。
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双方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我国建材产业出口东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机遇更多。南宁市虎邱城北钢材市场租赁部经理黄
志超说:“自贸区建成后,建材产品出口到东盟成本更低,中国建材企业应该抓住零关税机遇,抢滩东盟国家建材市场."
(二)中东贸易竞争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 然而,令人担忧的问题却始终高悬自贸区头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除了农产品一项长期贸易逆差外,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往来,都是不折不扣的贸易顺差。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雄章介绍,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衷在于,以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速为基石,吸引东南亚国家进入市场,共享发展硕果。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东盟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恢复能力较弱,将不排除东盟国家即使在2010年自贸区建成之后,也会启动贸易保护条款,形成事实上易壁垒.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下降,1-6月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3 .8%,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相互开放市场,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会加大,而东盟担心中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冲击其中小企业,东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现正需出口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多、并担心失业增加。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9%,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占11%。在经济一体化中贸易是基础,双方的贸易产品品种应全面发展,以提升区域内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虽然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中国在东盟的投资额远远低于东盟在华投资额,东盟国家非常希望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中东中国产品一贯以来采取的低价竞争手段,不仅容易遭到海外同行的强烈抵制,更有可能陷入自身“低价—劣质—退出”的怪圈,这也就是中国制造屡屡在海外遭遇“滑铁卢”的关键。
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滑铁卢”以温州鞋为代表,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发生的查扣温州鞋事件,整个浙江商人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20多家温州企业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 同样的情况也曾经在东南亚国家上演。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几大名牌摩托车如“隆鑫”、“宗申”、“力帆”等相继进军越南市场,并很快以价格低、外观美受到越南消费者的青睐,很快占领了当地市场。但2001年,越南开始调整部分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了摩托车散件进口关税。这给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带来了严重影响,致使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一下子从巅峰跌到谷底,2002年越南市场中国摩托车进口额仅达到4000多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执行的2001年以前双方所签合同的剩余部分。与2000年相比,2002年的出口量已减少了90%以上。 常年从事摩托车营销业务的越南客商武元强说“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主要的战略动机,无非是认为越南的经济才刚开始,赶不上中国,所以认为在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以低价切入市场是最好的战略。低价竞争的战略导致很多设计质量不佳的摩托车一时间充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相互之间也进行低价销售的恶性竞争,因此迅速遭遇‘滑铁卢’。反观日本摩托车,与中国企业差不多同时进入越南,由于注重质量,虽然价格是中国品牌的几倍到十几倍,但仍然深受越南消费者喜爱。”
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将遭到冲击
受“零关税”影响,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对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造成冲.
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进口我国的部分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尤其是荔枝、龙眼、火龙果等。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我国南方的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随着“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将对我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冲击,特别是荔枝、龙眼等水果受到的冲击最大。
2. 许多协议落实效果有待观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一是企业对自贸区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使用还有待增强。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投资协议》鼓励和促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投资流动,并为投资提供保护。“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政府推得快,企业跟不上来,达不到预期效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说。
二是东盟国家有可能利用非关税壁垒保护其自身产业。和多数东盟国家相比,我国产业体系齐全,企业实力不断壮大。自贸区建成后,中国生产加工的产品将对东盟国家造成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能否顺 利执行还是未知数。
应对措施
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面临的系列挑战,专家学者建议,当务之急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畅通合作渠道等方面措施应对。
一是应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交通合作。中国应积极建设公路、铁路网络,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直通直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瑞贤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键是要着力解决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问题,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盟一体化进程,加深和融合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二是在经贸交流上应采取更加经济灵活的措施。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今年6月11日,老挝、越南、泰国三国依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跨境运输协定启动了东西经济走廊过境运输便利化协定,三国允许每年总数为1500辆的运输车自由过境,对过境货物实行“一站式”海关检查,加快了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查验速度,通关时间明显缩短,有效降低了贸易和交易成本。 三是努力提高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放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古小松认为,东盟国家与我国的贸易量占我国的总贸易量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对于我国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尽量放开进口,而不要设立太多的限制。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的同时,要注意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减少贸易壁垒。
四是进一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好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平台。 五是应让中国企业及时了解相关优惠政策。郑军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获得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带来的好处。中国企业在出口东盟国家的时候,应当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政策优惠,比如及时申领FORM-E ,保障自己的利益,避免错失了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结论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 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致谢
刚开始来到此校得时候,心情有些失落,因为这里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和我想象中的大学大相径庭, 瞬间觉得这里的管理不是很严格。但两年学下来,我的观念大有转变:不但学校管得严,而且老师们都很竟业, 教学内容都很丰富,PPT 做得很精致,让我学到了许多现代化得东西。在这里,我要向所教过我的老师忠心地说一声:谢谢!
参考文献
[1]王勤.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和竞争及其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 2004,(03).
[2]孙林,李岳云.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08).
[3]薛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研究[J]中国与东盟研究, 2009,(01).
.......................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指导老师:.......
所在系部:.......
完成日期:..........
摘要
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将是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的重大突破,创造出地区合作的新模式,不仅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使中国和东盟在亚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进而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局势,而且将对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在相互贸易以及对第三方贸易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 反映了双方在产业传递和国际分工调整中的相似过程, 说明我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出口贸易竞争将比较激烈。本文从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本自由贸易区之外市场上的出口相对竞争优势。
关键词:贸易互补 贸易竞争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ABSTRACT
China and ASEAN established a free trade zone,will be the Asian countries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most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creating a new model f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ill not only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so that China and ASEAN position in Asia to further improve ,hereby changing the Asia as a hole economic structure ,but 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far-reaching imp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utu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s well as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hird-party trade more and more obvious, reflecting the two sid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in the industry to pass similar adjustment process, our country in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time will be more competition in export trade intense. This complementary trade and trade competition from two angles measured the complementarity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ountries in the export market outside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trade complementarity Trade Competition problem response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中国-东盟市场近年状况.................................
二. 中东市场贸易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二). 劣势...............................
三. 中东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一). 中东贸易互补分析.................................
(二). 中东贸易竞争分析................................
四. 中东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 应对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近年贸易状况
自20世纪90
双边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的79.6亿美元,增长到1995亿美元,1999年又增长到270.4亿美元,之后的增长更为迅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双边贸易额分别突破3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2004年则更是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58.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5.3%,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1303.7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5倍。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双边贸易额2010年达到2000美元的目标。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940.79亿美元,进口额为1083.69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1.3%119.5%和72.1%。2008年双方贸易额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双方的贸易额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311.2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我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7.9%较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此外,双方相互投资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的6.08%。2008年我对东盟实际投资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2009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已接近1500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
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与东贸贸易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1. 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
根据林德尔的相似需求论,具有相似购买力水平和产业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林德尔的相似需求理论只要是用来解释购买力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之间也可能产生相似的消费需求和产品偏好,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和产业互补。就中国与东盟这个典型的例证来看,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厂商可籍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服装和食品等。
2. 中国和东盟的产业水平分工
技术经济的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较大规模地参与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异质产品的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的中国与东盟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的产业内互补与产业内贸易。由于中国与东盟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快速积累,再加上国际直接投资所推动的生产要素的直接和间接跨国流动,以上各国生产要素结构的差异将趋于减小。基于同种生产要素使用的国际分工就会发展起来,逐步实现由生产要素结构差异主导的双边贸易,像生产要素使用率主导的双
边贸易过渡。中国与东盟正处于这种转变的时期。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各国正重新调整其产业结构,实现像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将给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带来更多的机遇。
3.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区域一体化经营战略
如上所述,中国与东盟所处的环南中国海地区是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的热点地区,而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又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来实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与东盟均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以上各国的许多产业就是外资直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新兴的机械与电子产业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外资的影响。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聚焦的初期,为了减少生产和经营成本、就近取材和销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往往将同一种产品同时在中国与东盟进行布局,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同时在中国与东盟4国中生产同一种产品并分别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生产成本的变动,跨国公司开始整合在中国及东盟4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区域一体化经营。跨国公司此时在中国及东盟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分别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而是同时满足整个环南中国海市场的需求。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网络的形成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劣势
1. 内在原因
中国与东盟的竞争之所以会如此激烈,内在原因是双方有着相似的资源禀赋、相似的历史背景,从而导致双方竟相采用相似的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策略,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
2. 直在原因
直接原因在于双方出口的产品种类相似,同时主要出口市场重合,二者都以美、日、欧等为主,出口区域都较窄。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和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都面临着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中东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分析
(一). 中东贸易互补分析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据相关报道显示,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国家建筑业出现新一轮发展热潮,目前,东盟国家对合金钢材、钢铁、陶瓷、化学建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进口不断扩大。而中国建材产品质优价廉,大受东盟采购商的欢迎。中国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正逢其时。
为促进中国建材企业与东盟企业商家对接,扩大出口,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继续设置建筑材料展区,打造中国—东盟建材行业交流合作最实效、最便捷的平台。
1. 东盟建材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东盟各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潜力
巨大,中国建材企业进军东盟市场商机无限。
东盟各国建材采购需求旺盛,且大多依赖进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民用住宅建设等建筑业强劲增长,对建筑材料需求水涨船高。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国家的钢筋、水泥、陶瓷等必需建材一直供不应求。据印尼公共工程部称,近年印尼钢铁需求量不断增加,每年需进口约200万吨。来自云南省国际商会外经分会近日提供的信息显示,缅甸水泥年均需求量已达600万吨,但缅甸国内水泥(包括国营和私营企业生产总量)年均生产能力仅为200万吨,缺口400万吨需要进口。此外,以建筑业为主要产业之一的文莱、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用住宅等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要也不断增加。目前,东盟各国每年的建材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内,东盟国家将进一步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用设施建设,这为坐拥地利之便的中国建材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 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正逢其时
中国建筑材料价格和质量优势明显,热销东盟,建材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占尽天时地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建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逐年下降,新型建材不断涌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相比东盟国家,中国建材同类产品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备受东盟采购商关注。
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建材产品对东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002-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材贸易额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同越南合金钢材成交量约为每周100吨,中国合金钢材占越南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40%。国内各省区市与东盟建材贸易活跃。据了解,今年首季,广东钢材对东盟出口达到18.8万吨,同比增长17.8%,东盟仍为广东钢材最大出口市场。建材企业抱团开拓东盟市场效果明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广西,南宁虎邱钢材市场云集了340多家国内钢材销售企业,每年出口到东盟国家的钢材大量增长,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钢材市场和中国钢材出口东盟的主要市场。数年从成都到此“安营扎寨”的飞黄达物资公司经理吴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盟国家的建设材料需求量巨大,当地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建材需要大量进口。比如说越南,当地较大规模的建材企业共有200余家,但企业投资分散,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越南建材高端市场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需求,中国的钢材、涂料、高级木地板等在当地很受欢迎。吴树明说,相对于东盟国势十分明显。他建议,有竞争力的国内建材企业速到东盟市场“探营”。
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双方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我国建材产业出口东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机遇更多。南宁市虎邱城北钢材市场租赁部经理黄
志超说:“自贸区建成后,建材产品出口到东盟成本更低,中国建材企业应该抓住零关税机遇,抢滩东盟国家建材市场."
(二)中东贸易竞争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 然而,令人担忧的问题却始终高悬自贸区头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除了农产品一项长期贸易逆差外,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往来,都是不折不扣的贸易顺差。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雄章介绍,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衷在于,以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速为基石,吸引东南亚国家进入市场,共享发展硕果。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东盟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恢复能力较弱,将不排除东盟国家即使在2010年自贸区建成之后,也会启动贸易保护条款,形成事实上易壁垒.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下降,1-6月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3 .8%,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相互开放市场,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会加大,而东盟担心中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冲击其中小企业,东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现正需出口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多、并担心失业增加。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9%,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占11%。在经济一体化中贸易是基础,双方的贸易产品品种应全面发展,以提升区域内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虽然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中国在东盟的投资额远远低于东盟在华投资额,东盟国家非常希望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中东中国产品一贯以来采取的低价竞争手段,不仅容易遭到海外同行的强烈抵制,更有可能陷入自身“低价—劣质—退出”的怪圈,这也就是中国制造屡屡在海外遭遇“滑铁卢”的关键。
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滑铁卢”以温州鞋为代表,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发生的查扣温州鞋事件,整个浙江商人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20多家温州企业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 同样的情况也曾经在东南亚国家上演。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几大名牌摩托车如“隆鑫”、“宗申”、“力帆”等相继进军越南市场,并很快以价格低、外观美受到越南消费者的青睐,很快占领了当地市场。但2001年,越南开始调整部分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了摩托车散件进口关税。这给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带来了严重影响,致使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一下子从巅峰跌到谷底,2002年越南市场中国摩托车进口额仅达到4000多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执行的2001年以前双方所签合同的剩余部分。与2000年相比,2002年的出口量已减少了90%以上。 常年从事摩托车营销业务的越南客商武元强说“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主要的战略动机,无非是认为越南的经济才刚开始,赶不上中国,所以认为在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以低价切入市场是最好的战略。低价竞争的战略导致很多设计质量不佳的摩托车一时间充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相互之间也进行低价销售的恶性竞争,因此迅速遭遇‘滑铁卢’。反观日本摩托车,与中国企业差不多同时进入越南,由于注重质量,虽然价格是中国品牌的几倍到十几倍,但仍然深受越南消费者喜爱。”
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将遭到冲击
受“零关税”影响,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对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造成冲.
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进口我国的部分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尤其是荔枝、龙眼、火龙果等。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我国南方的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随着“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将对我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冲击,特别是荔枝、龙眼等水果受到的冲击最大。
2. 许多协议落实效果有待观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一是企业对自贸区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使用还有待增强。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投资协议》鼓励和促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投资流动,并为投资提供保护。“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政府推得快,企业跟不上来,达不到预期效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说。
二是东盟国家有可能利用非关税壁垒保护其自身产业。和多数东盟国家相比,我国产业体系齐全,企业实力不断壮大。自贸区建成后,中国生产加工的产品将对东盟国家造成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能否顺 利执行还是未知数。
应对措施
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面临的系列挑战,专家学者建议,当务之急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畅通合作渠道等方面措施应对。
一是应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交通合作。中国应积极建设公路、铁路网络,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直通直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瑞贤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键是要着力解决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问题,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盟一体化进程,加深和融合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二是在经贸交流上应采取更加经济灵活的措施。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今年6月11日,老挝、越南、泰国三国依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跨境运输协定启动了东西经济走廊过境运输便利化协定,三国允许每年总数为1500辆的运输车自由过境,对过境货物实行“一站式”海关检查,加快了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查验速度,通关时间明显缩短,有效降低了贸易和交易成本。 三是努力提高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放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古小松认为,东盟国家与我国的贸易量占我国的总贸易量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对于我国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尽量放开进口,而不要设立太多的限制。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的同时,要注意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减少贸易壁垒。
四是进一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好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平台。 五是应让中国企业及时了解相关优惠政策。郑军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获得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带来的好处。中国企业在出口东盟国家的时候,应当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政策优惠,比如及时申领FORM-E ,保障自己的利益,避免错失了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结论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 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致谢
刚开始来到此校得时候,心情有些失落,因为这里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和我想象中的大学大相径庭, 瞬间觉得这里的管理不是很严格。但两年学下来,我的观念大有转变:不但学校管得严,而且老师们都很竟业, 教学内容都很丰富,PPT 做得很精致,让我学到了许多现代化得东西。在这里,我要向所教过我的老师忠心地说一声:谢谢!
参考文献
[1]王勤.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和竞争及其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 2004,(03).
[2]孙林,李岳云.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08).
[3]薛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研究[J]中国与东盟研究,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