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在长征中所做的贡献 2

长征时,朱德已年近五旬,是红军高层领导中年龄最大的。但他为着节省出几名强壮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在行军中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骑乘,一匹驮行李和文件,供他骑乘的那匹马又常常留在司令部队伍后头,为收容伤病员用。当时和朱德一起行军的红军总部参谋吕黎平回忆说:

“行军途中,朱德同志经常不骑马,腰插一支小手枪,同司令部的同志一道徒步行军。他沿路谈笑风生,摆四川‘龙门阵’,以分散干部战士们的精力,减轻大家的疲劳。”①

朱德长征,比同他一起出发的红一方面军战友多走了一年时间,多走了一万多里路;他三次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还翻过比夹金山又高出两千多米的党岭山,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创造了在严冬时节越过大雪山的奇迹;他还三次走过荒无人烟、遍布陷潭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令人毛骨耸然的一段路。但朱德在长征结束后却回忆说:“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礼,都,即仔看,几十里都是。还有大的森沐片树不。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 … 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②

在长征中,红军曾几度经历环境恶劣、粮袜无济、饥寒交迫的日子。每当这时,朱德总是想方设法使部队生存下来并走出困境。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从憋功一带北上进入雪山连亘的藏族区域,粮袜得不到接济,大军几乎绝粮断炊。在那样情况下,朱德组织、发动各部队满山遍野采摘野菜充饥。成仿吾回忆说:“朱总司令最善于找野菜,他先组织一个‘野菜调查小组’,亲自带领着小组到山上或原野,找出一些认识的、可以吃的野菜,挖出带回来,分类洗干净,煮着吃。然后他又动员大家去找,把大家吃过的野菜都挖来,这样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竟找到了几十种可吃的野菜,解决了不小的问题。”③

在一些沟谷地带,7 月的青棵麦已勉强可以割来吃了。由于部队已近绝粮,红军总部不得不命令各部队进行10天割麦,筹备粮袜,同时派人去四处寻找藏民回家,按当地粮价付款。“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一齐动手,参加割麦的运动”,朱德“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④

1936 年早春,朱德和红四方面军为了等待红二、六军团北上会师,在平均海拔3000 米高的康北高原上渡过了极其艰难的4个月。几万人的大军口粮无继,在朱德的带动下,基本上是靠野菜和临时找到一点牛羊肉充饥。朱德亲自领导了一个野菜委员会,其中包括老农和医生,由他带队,从漫山遍野的野草中,找出20多种可食的野菜,编了个《 吃野菜须知》的小册子下发到各连队,并要求各连队组织野菜组、捕鱼组、打猎组,千方百计同饥饿做斗争,同时,他还号召部队自己动手,买羊毛,捻毛线,织毛线衣、毛背心、毛袜子、毛手套,千方百计同严寒做斗争。“他每次参加总部机关开会,总要谈捻毛线,织毛衣,并推荐一些织得好的毛织品,让大家传看学习,表扬那些织得好、织得快的同志”。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带头捻毛线,织线衣。⑤

① 吕黎平:《 青春的步履》 ,解放军出版社1984 年版,第115 页·

② 《 朱德自述》 ,第188 页。

③ 成仿吾:《 长征回忆录》 ,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94 页·

④ 杨定毕:《 雪山草地行军记》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第295 页。

⑤ 杨以山:《 回忆朱德司令过草地的几件事》 ,《 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100页。

朱德以艰苦卓绝的表率作用,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所作的贡献,早已得到世人的肯定。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从纯粹军事战略和技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自见到过任何可以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 ·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应为川西北引者注)的冰及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 · …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①

四、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的贡献

红军长征,首先是军事斗争,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但同时,也采取统一战线政策,以减少阻力和牺牲。朱德由于他的身份、在军界的资历和影响,在军事统战工作中发挥了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为红军开辟长征道路做出了贡献。这里仅举几例:

例一: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朱德和周恩来根据党的统战策略,利用蒋介石和广东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派代表同国民党有路军后指挥陈济棠部秘密谈判朱德致信陈济棠,说:‘先生与贵部已申合阵反蒋足意,德等当无不欢迎。”信中提出双方停止作战行动、恢复贸易、代购军火等五项建议。10月5日,朱德、周恩来派出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部长的潘健行(潘汉年)和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二人为谈判代表,持朱德给陈济棠的第七师师长黄延祯的一封短信出发去绮门岭谈判。双方代表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达成五项协议,其中第五项是:泌要时可以互相借道”②。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时,根据厦相借道”的协议,红军总部派人通知陈济棠,陈即令所部让出一条宽40里的通道。所以,中央红军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一、第二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惨淡经营了一年多的四面合围、把红军消灭在赣南的图谋化为泡影。

例二:1935 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直指大渡河。这时,蒋介石由贵阳飞抵昆明,急令谴剿军”薛岳、周浑元部及滇军向金沙江追击,又令川军杨森、刘文辉扼守大渡河沿岸等地,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碧江以东地区。四川军阀杨森与朱德早年是同学,北伐战争时期又是经朱德做工作易帜转向国民革命军的。他想保存实力,又与朱德有这一层关系,于是,便授意其部下、驻荣经的川军第五旅旅长杨汉忠派人向红军总司令朱德送来信函,提出互不侵犯的要求,并告知部队番号和联络信号。朱德复信说:“汉忠师长吾侄勋鉴:来函悉,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已按来意伤敝部先头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并颂勋绥!”③杨令所部为红军让路,使红军得以迅速抵达大渡河,并抢渡成功。

例三:1935 年12 月15日,朱德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出致川军各级将领公开信,号召川军与红军在三项条件下订立军事协定,共同反蒋抗日。这三项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二)立即允许人民群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三)立即武装民众,作抗日救国军的后备队。这封信发出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川军对南下部队的进攻。

例四:1936 年8 月,朱德率红军二次北上,走出草地,指向甘南。为减少部队行动阻力并争取共同抗日,他曾于8 月7日致信四川军阀刘湘,说:德等率领抗日红军大举北上,实行团结一切抗日反蒋力量,收复东北失地。先生西睡重石,爱国有素,倘能与红军联盟抗日,共同奠定救国之初基,则国事幸甚,否则亦须建立爱国友谊关系,互不侵犯以保国防实力,勿为蒋贼离间,自相残杀。”④8 月17日,又致信驻甘南的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王均及下属曾万钟、唐淮源等,信中说:“兄等与弟十余年患难交好,均在同一革命战线共同奋斗,虽中途分离,实亦时势迫成,当能共谅处。兹亡国大祸临头之今日,必能化除成见,共襄义举,共以救国为重,吴越同舟尚知共济,同室操戈徒招日寇窃笑。弟素知兄等救国有心,当不以斯言为河汉也。如其不幸,彼此发生冲突,不仅徒伤国防实力,于民族国家前途亦大不利,倘能彼此密派代表共同协商则更妥当。抑或兄等迫于环境与职守关系,亦何妨坚守各城壁垒,使我军得以寻其空隙通过,达我直接抗日之目的。我军当亦退避三舍或假作周旋,以为兄等地步也。想兄等必有同情,专此再达。”⑤ 王均所部原为滇军,其主要将领与朱德曾是云南讲武堂同学,信件对红军减少敌对力量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① 《 斯诺文集》 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325

② 何长工:《 难忘的岁月》 ,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31 一132 页。

③ 朱德致杨汉忠信,1 935 年5 月。

④ 朱德致刘湘信,1936 年8 月7 日。

⑤ 朱德致王均、曾万钟、唐淮源信,1936 年8 月17 日。

五、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的贡献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为标志的。

红军三大主力能够在西北会师,不仅要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使以四方面军为主体的南下部队重新北上,还必须使在1936年初仍转战在湘黔边的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经过长征实现北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朱德坚决争取了红二、六军团到甘孜会师,并促成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才有了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的会师。这是朱德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当时的情况是,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通讯密码留在红军总部,党中央无法同红二、六军团电报联络。而朱德和张国焘则以红军总部名义同二、六军团保持着联系,经常通报情况,予以指导。朱、张虽然是连名致电,却各有各的想法,张国焘是想把二、六军团拉过去,壮大他的力量;朱德是想在二、六军团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他们以帮助,保护好这支红军力量。

四方面军南下失利后,于1936年二三月从天全、芦山等地转移到康北的甘孜一带,本来准备稍加休整即行北上,这时,得知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滇交界的资孔山区,打算在南北盘江间建立新的根据地。

3 月23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红二、六军团,要求他们同四方面军会合北进。电文说;俄们建议在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之前设法渡过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②红二、六军团接电后,故弃了建立新根据地的打算,开始为实现会师而北上。

朱德和张国焘连署电报要红二、六军团前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而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算计。朱德后来同原二方面军同志谈起过这次决策的经过,说:“我想二方面军过江对我们(指朱德、刘伯承等――笔者)就气壮了,所以就想你们早点过来好”。“过江不是中央指示,是我们从中抓的,抓过来好,团结就搞起来了”,“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③

但是,就在朱德为红二、六军团决定与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而感到欣慰之际,出乎意料的是,4 月1日,接到林育英从陕北来电,说:“二、六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又说:“四方面军既已失去北出陕甘机会,应争取先机南出”,“切勿失去南下机会”。④

这份电报,曾使四方面军一些指挥员迷惑不解,不知该怎么办。徐向前回忆说:“多亏朱总司令决心不变,坚持四方面军仍在现地休整训练,待与二·六军团会合后,共同北上。”⑤

为了实现红军的两大主力共同北上,朱德苦心孤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② 朱德、张国春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电,1936 年3 月23 日。

③ 《 朱德委员长谈二方面军渡江同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的经过情况纪要》 ,1960 年11 月9 日。④ 1936 年4 月1日林育英致朱德、张国焘电。

⑤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中),第483 页。

一是坚持要四方面军暂时留在康北地区等待并接应红二、六军团。康北地区条件异常恶劣,四方面军原来不打算在这一带久留,只想在筹集必要的粮物后即刻北上。这时,为了策应红二、六军团北上会合再共同北进,四方面军根据朱德的意见改变原来计划,决定在这一地区停留下来。这个重大决策,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二是取得陕北党中央对红军两大主力共同北上的理解和同意。直到5 月20日,才接到林育英等从陕北来电,表示“对于兄等及二、四方面军全体同志之艰苦奋斗表示无限敬意,对于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并表示:“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蠢兄之意暂采用协商方式”①。不久,中央对红一方面军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作出部署,这更促使张国焘下定北上的决心。

三是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后,及时向他们澄清张国焘及其追随者散布的对党中央的诬蔑,说明张国焘搞分裂的实情,使这些同志坚定地站在拥护党中央的立场上,一致克服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他同任弼时、贺龙背后商量,如何想办法去会合中央,如何将部队分开行动,防止被张国焘控制;他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凄人要东西,把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带过来了”②。他还建议要任弼时随红军总部行动,以加强总部制约张国焘的力量;要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既摆脱了张国焘的控制,又可以从外面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以保证顺利北上。

四是做好二、四方面军的团结工作和共同北上的准备工作。在康北高原等待红二、六军团的几个月,朱德带领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抓紧做北上准备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御寒装备,还为将要到来的二、六军团战友们准备慰劳品,缝织了两万多件羊毛衣裤,还准备了其它北上行军物品。在过草地时,朱德特别指示走在前面的部队要照顾在后面跟进的二方面军部队,并带头节省把食物尽可能留给后面的部队用。

长征胜利结束后,1937 年3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队学员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对朱德在红军长征中所表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品质和杰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① 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致朱德、张国焘等电,1936 年5 月20 日。

② 《 朱德委员长谈二方面军渡江同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的经过情况纪要》 1960 年11 月9 日。

长征时,朱德已年近五旬,是红军高层领导中年龄最大的。但他为着节省出几名强壮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在行军中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骑乘,一匹驮行李和文件,供他骑乘的那匹马又常常留在司令部队伍后头,为收容伤病员用。当时和朱德一起行军的红军总部参谋吕黎平回忆说:

“行军途中,朱德同志经常不骑马,腰插一支小手枪,同司令部的同志一道徒步行军。他沿路谈笑风生,摆四川‘龙门阵’,以分散干部战士们的精力,减轻大家的疲劳。”①

朱德长征,比同他一起出发的红一方面军战友多走了一年时间,多走了一万多里路;他三次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还翻过比夹金山又高出两千多米的党岭山,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创造了在严冬时节越过大雪山的奇迹;他还三次走过荒无人烟、遍布陷潭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令人毛骨耸然的一段路。但朱德在长征结束后却回忆说:“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礼,都,即仔看,几十里都是。还有大的森沐片树不。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 … 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②

在长征中,红军曾几度经历环境恶劣、粮袜无济、饥寒交迫的日子。每当这时,朱德总是想方设法使部队生存下来并走出困境。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从憋功一带北上进入雪山连亘的藏族区域,粮袜得不到接济,大军几乎绝粮断炊。在那样情况下,朱德组织、发动各部队满山遍野采摘野菜充饥。成仿吾回忆说:“朱总司令最善于找野菜,他先组织一个‘野菜调查小组’,亲自带领着小组到山上或原野,找出一些认识的、可以吃的野菜,挖出带回来,分类洗干净,煮着吃。然后他又动员大家去找,把大家吃过的野菜都挖来,这样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竟找到了几十种可吃的野菜,解决了不小的问题。”③

在一些沟谷地带,7 月的青棵麦已勉强可以割来吃了。由于部队已近绝粮,红军总部不得不命令各部队进行10天割麦,筹备粮袜,同时派人去四处寻找藏民回家,按当地粮价付款。“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一齐动手,参加割麦的运动”,朱德“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④

1936 年早春,朱德和红四方面军为了等待红二、六军团北上会师,在平均海拔3000 米高的康北高原上渡过了极其艰难的4个月。几万人的大军口粮无继,在朱德的带动下,基本上是靠野菜和临时找到一点牛羊肉充饥。朱德亲自领导了一个野菜委员会,其中包括老农和医生,由他带队,从漫山遍野的野草中,找出20多种可食的野菜,编了个《 吃野菜须知》的小册子下发到各连队,并要求各连队组织野菜组、捕鱼组、打猎组,千方百计同饥饿做斗争,同时,他还号召部队自己动手,买羊毛,捻毛线,织毛线衣、毛背心、毛袜子、毛手套,千方百计同严寒做斗争。“他每次参加总部机关开会,总要谈捻毛线,织毛衣,并推荐一些织得好的毛织品,让大家传看学习,表扬那些织得好、织得快的同志”。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带头捻毛线,织线衣。⑤

① 吕黎平:《 青春的步履》 ,解放军出版社1984 年版,第115 页·

② 《 朱德自述》 ,第188 页。

③ 成仿吾:《 长征回忆录》 ,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94 页·

④ 杨定毕:《 雪山草地行军记》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第295 页。

⑤ 杨以山:《 回忆朱德司令过草地的几件事》 ,《 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100页。

朱德以艰苦卓绝的表率作用,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所作的贡献,早已得到世人的肯定。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从纯粹军事战略和技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自见到过任何可以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 ·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应为川西北引者注)的冰及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 · …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①

四、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的贡献

红军长征,首先是军事斗争,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但同时,也采取统一战线政策,以减少阻力和牺牲。朱德由于他的身份、在军界的资历和影响,在军事统战工作中发挥了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为红军开辟长征道路做出了贡献。这里仅举几例:

例一: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朱德和周恩来根据党的统战策略,利用蒋介石和广东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派代表同国民党有路军后指挥陈济棠部秘密谈判朱德致信陈济棠,说:‘先生与贵部已申合阵反蒋足意,德等当无不欢迎。”信中提出双方停止作战行动、恢复贸易、代购军火等五项建议。10月5日,朱德、周恩来派出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部长的潘健行(潘汉年)和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二人为谈判代表,持朱德给陈济棠的第七师师长黄延祯的一封短信出发去绮门岭谈判。双方代表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达成五项协议,其中第五项是:泌要时可以互相借道”②。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时,根据厦相借道”的协议,红军总部派人通知陈济棠,陈即令所部让出一条宽40里的通道。所以,中央红军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一、第二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惨淡经营了一年多的四面合围、把红军消灭在赣南的图谋化为泡影。

例二:1935 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直指大渡河。这时,蒋介石由贵阳飞抵昆明,急令谴剿军”薛岳、周浑元部及滇军向金沙江追击,又令川军杨森、刘文辉扼守大渡河沿岸等地,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碧江以东地区。四川军阀杨森与朱德早年是同学,北伐战争时期又是经朱德做工作易帜转向国民革命军的。他想保存实力,又与朱德有这一层关系,于是,便授意其部下、驻荣经的川军第五旅旅长杨汉忠派人向红军总司令朱德送来信函,提出互不侵犯的要求,并告知部队番号和联络信号。朱德复信说:“汉忠师长吾侄勋鉴:来函悉,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已按来意伤敝部先头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并颂勋绥!”③杨令所部为红军让路,使红军得以迅速抵达大渡河,并抢渡成功。

例三:1935 年12 月15日,朱德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出致川军各级将领公开信,号召川军与红军在三项条件下订立军事协定,共同反蒋抗日。这三项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二)立即允许人民群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三)立即武装民众,作抗日救国军的后备队。这封信发出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川军对南下部队的进攻。

例四:1936 年8 月,朱德率红军二次北上,走出草地,指向甘南。为减少部队行动阻力并争取共同抗日,他曾于8 月7日致信四川军阀刘湘,说:德等率领抗日红军大举北上,实行团结一切抗日反蒋力量,收复东北失地。先生西睡重石,爱国有素,倘能与红军联盟抗日,共同奠定救国之初基,则国事幸甚,否则亦须建立爱国友谊关系,互不侵犯以保国防实力,勿为蒋贼离间,自相残杀。”④8 月17日,又致信驻甘南的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王均及下属曾万钟、唐淮源等,信中说:“兄等与弟十余年患难交好,均在同一革命战线共同奋斗,虽中途分离,实亦时势迫成,当能共谅处。兹亡国大祸临头之今日,必能化除成见,共襄义举,共以救国为重,吴越同舟尚知共济,同室操戈徒招日寇窃笑。弟素知兄等救国有心,当不以斯言为河汉也。如其不幸,彼此发生冲突,不仅徒伤国防实力,于民族国家前途亦大不利,倘能彼此密派代表共同协商则更妥当。抑或兄等迫于环境与职守关系,亦何妨坚守各城壁垒,使我军得以寻其空隙通过,达我直接抗日之目的。我军当亦退避三舍或假作周旋,以为兄等地步也。想兄等必有同情,专此再达。”⑤ 王均所部原为滇军,其主要将领与朱德曾是云南讲武堂同学,信件对红军减少敌对力量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① 《 斯诺文集》 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325

② 何长工:《 难忘的岁月》 ,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31 一132 页。

③ 朱德致杨汉忠信,1 935 年5 月。

④ 朱德致刘湘信,1936 年8 月7 日。

⑤ 朱德致王均、曾万钟、唐淮源信,1936 年8 月17 日。

五、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的贡献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为标志的。

红军三大主力能够在西北会师,不仅要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使以四方面军为主体的南下部队重新北上,还必须使在1936年初仍转战在湘黔边的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经过长征实现北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朱德坚决争取了红二、六军团到甘孜会师,并促成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才有了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的会师。这是朱德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当时的情况是,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通讯密码留在红军总部,党中央无法同红二、六军团电报联络。而朱德和张国焘则以红军总部名义同二、六军团保持着联系,经常通报情况,予以指导。朱、张虽然是连名致电,却各有各的想法,张国焘是想把二、六军团拉过去,壮大他的力量;朱德是想在二、六军团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他们以帮助,保护好这支红军力量。

四方面军南下失利后,于1936年二三月从天全、芦山等地转移到康北的甘孜一带,本来准备稍加休整即行北上,这时,得知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滇交界的资孔山区,打算在南北盘江间建立新的根据地。

3 月23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红二、六军团,要求他们同四方面军会合北进。电文说;俄们建议在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之前设法渡过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②红二、六军团接电后,故弃了建立新根据地的打算,开始为实现会师而北上。

朱德和张国焘连署电报要红二、六军团前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而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算计。朱德后来同原二方面军同志谈起过这次决策的经过,说:“我想二方面军过江对我们(指朱德、刘伯承等――笔者)就气壮了,所以就想你们早点过来好”。“过江不是中央指示,是我们从中抓的,抓过来好,团结就搞起来了”,“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③

但是,就在朱德为红二、六军团决定与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而感到欣慰之际,出乎意料的是,4 月1日,接到林育英从陕北来电,说:“二、六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又说:“四方面军既已失去北出陕甘机会,应争取先机南出”,“切勿失去南下机会”。④

这份电报,曾使四方面军一些指挥员迷惑不解,不知该怎么办。徐向前回忆说:“多亏朱总司令决心不变,坚持四方面军仍在现地休整训练,待与二·六军团会合后,共同北上。”⑤

为了实现红军的两大主力共同北上,朱德苦心孤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② 朱德、张国春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电,1936 年3 月23 日。

③ 《 朱德委员长谈二方面军渡江同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的经过情况纪要》 ,1960 年11 月9 日。④ 1936 年4 月1日林育英致朱德、张国焘电。

⑤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中),第483 页。

一是坚持要四方面军暂时留在康北地区等待并接应红二、六军团。康北地区条件异常恶劣,四方面军原来不打算在这一带久留,只想在筹集必要的粮物后即刻北上。这时,为了策应红二、六军团北上会合再共同北进,四方面军根据朱德的意见改变原来计划,决定在这一地区停留下来。这个重大决策,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二是取得陕北党中央对红军两大主力共同北上的理解和同意。直到5 月20日,才接到林育英等从陕北来电,表示“对于兄等及二、四方面军全体同志之艰苦奋斗表示无限敬意,对于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并表示:“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蠢兄之意暂采用协商方式”①。不久,中央对红一方面军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作出部署,这更促使张国焘下定北上的决心。

三是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后,及时向他们澄清张国焘及其追随者散布的对党中央的诬蔑,说明张国焘搞分裂的实情,使这些同志坚定地站在拥护党中央的立场上,一致克服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他同任弼时、贺龙背后商量,如何想办法去会合中央,如何将部队分开行动,防止被张国焘控制;他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凄人要东西,把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带过来了”②。他还建议要任弼时随红军总部行动,以加强总部制约张国焘的力量;要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既摆脱了张国焘的控制,又可以从外面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以保证顺利北上。

四是做好二、四方面军的团结工作和共同北上的准备工作。在康北高原等待红二、六军团的几个月,朱德带领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抓紧做北上准备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御寒装备,还为将要到来的二、六军团战友们准备慰劳品,缝织了两万多件羊毛衣裤,还准备了其它北上行军物品。在过草地时,朱德特别指示走在前面的部队要照顾在后面跟进的二方面军部队,并带头节省把食物尽可能留给后面的部队用。

长征胜利结束后,1937 年3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队学员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对朱德在红军长征中所表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品质和杰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① 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致朱德、张国焘等电,1936 年5 月20 日。

② 《 朱德委员长谈二方面军渡江同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的经过情况纪要》 1960 年11 月9 日。


相关文章

  • 徐向前对红军长征胜利的作用及贡献
  • 徐向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长期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在长征中,他率部与敌人进行顽强战斗,积极贯彻中央北上战略方针,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与党内错误进行了不懈斗争,表现出坚韧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长征胜利建立了 ...查看


  • 朱德嫡孙深情回眸红色岁月
  • <我的奶奶康克清>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2011年9月第一版 如释重负. 随着9月19日<我的奶奶康克清>的成功首发,朱和平将军多年来一直想把与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长期共同生活的难忘岁月,梳理成书,以示深切缅怀与纪念的 ...查看


  • 任弼时长征及其对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维护
  • [摘 要]1935年11月19日,任弼时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六军团踏上长征之路.在此之前,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发生了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1936年6月,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任弼时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原 ...查看


  • 开国十帅 十将 57上将名单
  • 开国十帅 十将 57上将名单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据 ...查看


  • 红色收藏的魅力
  • 三十多年来,从旧书摊.旧书店古玩商场等,收藏到大量的红色文献资料 我是个红色文献资料收藏谜,三十多年来,从旧书摊.旧书店古玩商场等,收藏到大量的红色文献资料.特别是我自小对革命领袖和共产党员感到亲切,我生长在红旗下,革命领袖和共产党员是我幼 ...查看


  • 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 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中国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简介 [attachment=5779]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 ...查看


  • 长征知识竞赛题 1
  • 知识竞赛试题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B )在上海举行. A .1921年7月1日 B .1921年7月23日 C .1921年7月31日 2.党的( B )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查看


  • 革命题材性文章教学艺术探幽
  •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颇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中有一类是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课文由于主人公及 ...查看


  • 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范文
  • 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朱德同志为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立下不朽功勋.朱德同志青年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1909年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云南起义和其后的护国战争.第二次护法战争中,他战功卓著.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朱德同志深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