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一些词的探讨

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几点疑点的探讨

注:1、本文所引《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文段的出处,均来自西泠

印社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7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

2、本文所引《辞海》,为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第一版,1983年第二次印刷;所引《中华大字典》为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10月第1版,1985年1月第4次印刷。

3、文中凡括弧中楷体斜体字,均为乐石作注。

王洪真(乐石)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国美教授刘江老先生巨著《中国印章艺术史》的出版,算是我国篆刻领域的一件大事。该书为篆刻将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人们所接受提供了清晰而有确凿证据的脉络。《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出版以后,反响也颇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举行的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当中,该书得以收录其中。而“三个一百”所收原创图书,都是在我国出版界有广泛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书籍。(《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组织出版“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的通知》,2006年8月23日。)

然后,老先生年长我67岁(小子93年的),老人家搞篆刻时,即使是家父亦未来到世界,老先生确实是爷爷辈的人物。而晚辈在此,并无其他意思,单纯地从纯学术方面的诚心和老先生探讨,以期《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更加完美。因为,小子在拜读老先生大作时发现了几处仍然有待探讨的地方。有的或许是文字编辑时的问题,如83页,秦代官印部分,在提陈介祺的《封泥考略》时,误将陈介祺的“祺”字作围棋的“棋”,而在后面行文则又使用了正确的字。但一些却感觉是老先生特地作那样讲的。未见老先生说明,不得其解,故,小子想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探讨。

晚辈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是一个小失误,“顺陵园丞”印的解说;2是几个字,印绶的“绶”字、“賚”字、“淮阳王(玉)玺”、“广陵王(玉)玺”中的“王(玉)”字和“文帝信(行)玺中的“信(行)”字;3是有两枚章,“文帝行玺”和“司禾府印”;4是两个地名,卢(芦)沟(构)桥和四川万县(重

庆万州)。

先来看“顺陵园丞”印词条。书本见第107页东汉中期官印第一个。文上说:“《后汉孝和帝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冬,帝崩。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三月葬于慎陵。’章怀注:俗本作陵者误。刘攽注:《案皇后纪》‘和熹皇后合葬顺陵’。此两处可合证,慎乃误也。”这里书本上章怀处应该是漏掉了一个“慎”字或是“顺”字。首先从前后文来看,应当是漏掉了“慎”字,如此,则第一处则当是“三月葬于顺陵”而非“慎陵”。然经查《后汉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2005年第一版),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记载说:“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庙曰穆宗。”本条下章怀太子作注说:“在洛阳东南三十里,俗本作“顺”者,误(见于第133页)。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说:“三月崩,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合葬顺陵。(见第285页)”由此知,漏掉的字是“顺”字,故而老先生所称“此两处可可证”,当是《后汉书》和发掘的这枚印的印文相互合证。证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处当是葬于顺陵,而俗本作“慎”。反观本文,则书中少一个“顺”字。

其次,文字。除“祺”字外,第三章秦代部分第二节关于官员印秩的那个表格(85页)中,频见一个“缓”字。疑此处当作“绶”字。首先,“金印紫缓”、“银印青缓”、“铜印黑缓”、“铜印黄缓”的说法此前从未听说,而均作“绶”字。其次,经查《中华大字典》(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第一版,1085年北京第4次印刷),结果如下。缓,户管切音浣古缓切音欵,旱韵。火远切音咺,阮韵。其义项如下:1,*省字;(此字电脑不能输出,左右结构,左边为上下结构,上部如“傘”字,但顶上只有一撇,下边也没横,下部为“糸”,即“素”的本字,右部为“爰”字。共计二十五画,《中华大字典》见于未集“糸”部四百九十五页,十九画至二十三画处,缩印本为2099页。)2,遲也;3,柔也;4,舒也;5,放縦也;6,寛也;7,和也;8,後也;9,不收也。(2065页,未集糸部九画,四百六十一页。) “绶”字条下说:“是酉切音受有韻,承呪切音授宥韻。一、韍維也。見《説文》[段注] 韍維,謂所以維韍者;二、繸也。《爾雅釋器》繸綬也。[注] 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玉者。因通謂之繸也。[按段玉裁云:古者韍佩皆系于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為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韍佩與革帶之間,有聯而受之者也。];三、受也。《急救篇注》綬者受也。所以承受環印也,亦謂之璲;四、采組也。《後漢輿服志》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為章表。韍佩卽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五、帷繫也。《周禮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注]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六、紱也。《小雅廣服》紱謂之綬。”(2055页,未集四

百五十一页,糸部八画。)可见,“缓”字从无与丝带相关的意思,而“绶”字就是这个意思,语义语境都完全符合。故,此处当作“绶”字。

此字无法输入,见于书本第105页,新莽官印之四,兄弟民族官印第二段第二行所引《汉书》部分。原文说:“《汉书·王莽传》:‘五威将奉符命、*印绶,往后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据查证,此字当是最初输入错误,写了一个没有的字。字当作“賫”,简化作“赍”。但此处也易误为“賚”字,简化作“赉”字的。略查证于其后。《辞海》说:“赍

[賫、賷、齎]㈠(jī)①以物送人。《国策·西周策》:‘何不以地赍周?’《后汉书·左慈传》:‘曹操出近郊,士大夫从者百余人,慈乃为赍酒一升、脯一斤。’②旅行人携带衣食等物。《汉书·食货志下》:‘行者赍,居者送。’③带着;抱着。见‘赍志’。㈡(qí)①通‘齐’。即脐,中央。《列子·黄帝》:‘与赍俱入,与汩偕出。’张湛注:‘赍汩者,水回入涌出之貌。’殷敬顺释文本‘赍’作‘齐’。②嗟叹声。见‘赍咨’。”(146页左,十部。)赉字,说:“[賚](lài)①赏赐、;赠送。《书·汤誓》:‘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聊斋志异·促织》:‘抚军亦厚赉成。’②《诗·周颂》篇名。《诗序》说是‘大封于庙’之诗。《郑笺》:‘大封,武王伐纣时封诸臣有功者。’或谓诗中无大封之义,盖为武王克商后归告于文王庙之诗。据王国维研究,此亦《大武》六篇之一。参见‘武’。”(1438页贝部右上。)《中华大字典》“賚”字说:“一,賜也,見《說文》;二,予也,見《爾雅·釋詁》;三,同勑,勞也。《玉篇》勞賚为勑字,今作賚。”(申集貝部,七画至八画三十页,总第2192页。)“賫”字未见,但有“賷”字、“齎”字等。“賷”,“同齎,見《篇海》”(申集貝部十画至十一画三十五页,总第2197页。)齎字有四个不同义项,其中第一个说:“齎,牋西切音齌,齊韻。一,持遺也,見《說文》。《通訓定聲》俗字作賫,廣雅釋詁三。齎,持也。四,送也。周禮外府共其財用之幣。齎注。行道之財用也。儀禮聘禮記,又齎皮馬。注,猶付也。西周策,王何不以地齎周最。注,進也。史記貨殖傳,齎貨子錢。索隱,與人物曰齎。漢書食貨志,行者齎。注,謂將衣食之具以自隨也;二,裝也。見《廣雅釋言》;三,水迴入貌。《列子黃帝》與齎俱入與汨俱出。”另有“齎咨”,嗟叹词;齎,同资产的“資”;读作“齐”有“瓢齎”,礼器名。(亥集齊部三画至十五画一百五十一页,总第2985页。)由原文可知,此处应当做携带给别人的东西的意思,应当用“齎”,也就是“赍”。同时,经查《汉书》卷第九十九中王莽传部分发现,此字文内作“齎”,与推论符。(见于《汉书》(全十二册),第十二册卷九六至卷一〇〇(传六),第四一一四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由此可知,此处应当是“齎”字,根据《汉字简化方案》(国务院1956年1月31日发表于《人

民日报》的相关文件及随后1964年和1986年发表的相关简化字表格等。)相关,“齎”字简化为“赍”。此字与原文有一点区别,“冖”部书上没有左边的点,故不成其字,而当作“赍”。

再者,“淮阳王玺”、“广陵王玺”两枚印。(第101页西汉前期,高后至景帝,和第106页,东汉前期官印,光武帝至章帝)书上作“淮阳玉玺”和“广陵玉玺”。与习惯不同,于是稍加考辨。首先,“王”字,《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1月第二版,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中说:“王,天下所歸往也。(段注)見白虎通,王往疊韻。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段注)見春秋緐露。引之說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段注)又引孔子語證董說。凡王之屬皆从王。(段注)雨方切,十部。”(一篇上,示部、三部、王部,第九页下。)“玉”字:“石之美有五德者。(段注)者字新補。潤澤巳(字不能输出,经查该书第十四篇下巳部,第七四六页上,知,此字为巳字异体字,故录入“巳”字。)溫。仁之方也。*(字不能录之,从角从思,从角思声。见于四篇下,角部,第一八五页上)理自外,可巳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巳遠聞。(段注)專鍇作尃,音敷。布也。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鍇本,初作專,后改作尃。非也。管子曰,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殺。摶古專壹字。今本作摶。蓋非。此專謂專壹也。上云舒揚矣。則不必更云尃。智之方也。不撓而折。(段注)謂雖折而不撓。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撓。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段注)忮,很也。絜之方也。(段注)絜取圓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劌行也。巳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象三玉之連。(段注)謂三也。玉其貫也。(段注)貫謂如璧有紐、襍佩有組、聘圭有繫、瑬有五彩絲繩、荀偃以朱絲係玉二瑴之類。凡玉之屬皆从玉。(段注)魚欲切三部。”(一篇上,玉部,第十页上)同时,以原印图片中字的字形与《说文》所附王、玉二字的小篆字形对比来看,均是上两横收紧最下一横空,当作“王”讲,“玉”字三横距离当是相等。故原印当是“王”字,作“淮阳王玺”、“广陵王玺”。

最后,关于“文帝行玺”一印。(见于第100页,西汉初期(承秦期)高帝至惠帝末年。)文中“行”字作“信”字。非。从印蜕字形看,此字当作“行”字。行,《说文解字注》:“人之步趨也。(段注)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急。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析言之也。引申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从彳亍。(段注)彳,小步也。亍,步止也。戶庚切、古音在十部。凡行之屬皆从行。”(二篇下,行部,第七八页上)另,有“四通大道谓之行”的说法,而“信”字从人从言,此印不是。故而此处当是“文帝行玺”而非“文帝信玺”。

说了字,再来看印蜕。还是接着上面“文帝行玺”一印说。晚辈怀疑此印的

印蜕并非钤盖出来的结果,而是直接在印面拓下的拓片。(原图见第100页图7。)首先,此四个字都完全对称,故,即使反印,也就是使用拓片而非印蜕的后果,也不影响文字的辨识。其次,如此的印文与平时的印文阅读习惯不同,而此印作为南越王权力的象征,应当是中规中矩,不会随意变化的,故读法应当是作一顺,且从右向左。另,据实物图片(见下)可知,此印“印蜕”确实用错。

另,“司禾府印”印。(见于第107页,图59。)此印亦疑印蜕用反掉了。虽然此时是作汉印最普遍的印文排布方式排列,但是其中所有四个字都用反了。但经查网上原印图片知,此印并未用错。是晚辈学浅。

最后,关于地名的,一是卢沟桥。在第十一章民国时期的第一节概述中,老先生说:“1937年‘七七’芦构桥事变后,开始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此处,芦

构桥与卢沟桥,由于不能找到《北京志》等资料,不敢妄评。但据百度相关资料得知,“芦”字是可以的,卢沟桥也作“芦沟桥”,至于“沟”字是否可作“构”字,待考。

最后,关于另外一个地名,“四川万县”。从重庆划为直辖市,万县于1998年更名为万州区,而此书于2005年出版,当时万县已经更名为万州,此处恐作重庆万州为确。当然,知道老先生是万州(万县)人,贸然评述老先生故乡,实在抱歉。小子四川的,但是家在四川重庆交界之处,对重庆也算有所耳闻。故,初见“四川万县”的说法,联想本书出版日期,稍稍惊讶了一下。

小子为浙江师大广告专业学生,高中也是理科出身,未能系统接触文字学相关东西,限于学识也阅历,本文只能做到如此。另,文中有不当不妥之处,还请老先生“大河口撒盐巴——海涵(咸)”。

晚辈乐石顿首。

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几点疑点的探讨

注:1、本文所引《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文段的出处,均来自西泠

印社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7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

2、本文所引《辞海》,为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第一版,1983年第二次印刷;所引《中华大字典》为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10月第1版,1985年1月第4次印刷。

3、文中凡括弧中楷体斜体字,均为乐石作注。

王洪真(乐石)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国美教授刘江老先生巨著《中国印章艺术史》的出版,算是我国篆刻领域的一件大事。该书为篆刻将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人们所接受提供了清晰而有确凿证据的脉络。《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出版以后,反响也颇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举行的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当中,该书得以收录其中。而“三个一百”所收原创图书,都是在我国出版界有广泛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书籍。(《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组织出版“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的通知》,2006年8月23日。)

然后,老先生年长我67岁(小子93年的),老人家搞篆刻时,即使是家父亦未来到世界,老先生确实是爷爷辈的人物。而晚辈在此,并无其他意思,单纯地从纯学术方面的诚心和老先生探讨,以期《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更加完美。因为,小子在拜读老先生大作时发现了几处仍然有待探讨的地方。有的或许是文字编辑时的问题,如83页,秦代官印部分,在提陈介祺的《封泥考略》时,误将陈介祺的“祺”字作围棋的“棋”,而在后面行文则又使用了正确的字。但一些却感觉是老先生特地作那样讲的。未见老先生说明,不得其解,故,小子想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探讨。

晚辈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是一个小失误,“顺陵园丞”印的解说;2是几个字,印绶的“绶”字、“賚”字、“淮阳王(玉)玺”、“广陵王(玉)玺”中的“王(玉)”字和“文帝信(行)玺中的“信(行)”字;3是有两枚章,“文帝行玺”和“司禾府印”;4是两个地名,卢(芦)沟(构)桥和四川万县(重

庆万州)。

先来看“顺陵园丞”印词条。书本见第107页东汉中期官印第一个。文上说:“《后汉孝和帝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冬,帝崩。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三月葬于慎陵。’章怀注:俗本作陵者误。刘攽注:《案皇后纪》‘和熹皇后合葬顺陵’。此两处可合证,慎乃误也。”这里书本上章怀处应该是漏掉了一个“慎”字或是“顺”字。首先从前后文来看,应当是漏掉了“慎”字,如此,则第一处则当是“三月葬于顺陵”而非“慎陵”。然经查《后汉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2005年第一版),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记载说:“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庙曰穆宗。”本条下章怀太子作注说:“在洛阳东南三十里,俗本作“顺”者,误(见于第133页)。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说:“三月崩,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合葬顺陵。(见第285页)”由此知,漏掉的字是“顺”字,故而老先生所称“此两处可可证”,当是《后汉书》和发掘的这枚印的印文相互合证。证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处当是葬于顺陵,而俗本作“慎”。反观本文,则书中少一个“顺”字。

其次,文字。除“祺”字外,第三章秦代部分第二节关于官员印秩的那个表格(85页)中,频见一个“缓”字。疑此处当作“绶”字。首先,“金印紫缓”、“银印青缓”、“铜印黑缓”、“铜印黄缓”的说法此前从未听说,而均作“绶”字。其次,经查《中华大字典》(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第一版,1085年北京第4次印刷),结果如下。缓,户管切音浣古缓切音欵,旱韵。火远切音咺,阮韵。其义项如下:1,*省字;(此字电脑不能输出,左右结构,左边为上下结构,上部如“傘”字,但顶上只有一撇,下边也没横,下部为“糸”,即“素”的本字,右部为“爰”字。共计二十五画,《中华大字典》见于未集“糸”部四百九十五页,十九画至二十三画处,缩印本为2099页。)2,遲也;3,柔也;4,舒也;5,放縦也;6,寛也;7,和也;8,後也;9,不收也。(2065页,未集糸部九画,四百六十一页。) “绶”字条下说:“是酉切音受有韻,承呪切音授宥韻。一、韍維也。見《説文》[段注] 韍維,謂所以維韍者;二、繸也。《爾雅釋器》繸綬也。[注] 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玉者。因通謂之繸也。[按段玉裁云:古者韍佩皆系于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為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韍佩與革帶之間,有聯而受之者也。];三、受也。《急救篇注》綬者受也。所以承受環印也,亦謂之璲;四、采組也。《後漢輿服志》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為章表。韍佩卽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五、帷繫也。《周禮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注]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六、紱也。《小雅廣服》紱謂之綬。”(2055页,未集四

百五十一页,糸部八画。)可见,“缓”字从无与丝带相关的意思,而“绶”字就是这个意思,语义语境都完全符合。故,此处当作“绶”字。

此字无法输入,见于书本第105页,新莽官印之四,兄弟民族官印第二段第二行所引《汉书》部分。原文说:“《汉书·王莽传》:‘五威将奉符命、*印绶,往后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据查证,此字当是最初输入错误,写了一个没有的字。字当作“賫”,简化作“赍”。但此处也易误为“賚”字,简化作“赉”字的。略查证于其后。《辞海》说:“赍

[賫、賷、齎]㈠(jī)①以物送人。《国策·西周策》:‘何不以地赍周?’《后汉书·左慈传》:‘曹操出近郊,士大夫从者百余人,慈乃为赍酒一升、脯一斤。’②旅行人携带衣食等物。《汉书·食货志下》:‘行者赍,居者送。’③带着;抱着。见‘赍志’。㈡(qí)①通‘齐’。即脐,中央。《列子·黄帝》:‘与赍俱入,与汩偕出。’张湛注:‘赍汩者,水回入涌出之貌。’殷敬顺释文本‘赍’作‘齐’。②嗟叹声。见‘赍咨’。”(146页左,十部。)赉字,说:“[賚](lài)①赏赐、;赠送。《书·汤誓》:‘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聊斋志异·促织》:‘抚军亦厚赉成。’②《诗·周颂》篇名。《诗序》说是‘大封于庙’之诗。《郑笺》:‘大封,武王伐纣时封诸臣有功者。’或谓诗中无大封之义,盖为武王克商后归告于文王庙之诗。据王国维研究,此亦《大武》六篇之一。参见‘武’。”(1438页贝部右上。)《中华大字典》“賚”字说:“一,賜也,見《說文》;二,予也,見《爾雅·釋詁》;三,同勑,勞也。《玉篇》勞賚为勑字,今作賚。”(申集貝部,七画至八画三十页,总第2192页。)“賫”字未见,但有“賷”字、“齎”字等。“賷”,“同齎,見《篇海》”(申集貝部十画至十一画三十五页,总第2197页。)齎字有四个不同义项,其中第一个说:“齎,牋西切音齌,齊韻。一,持遺也,見《說文》。《通訓定聲》俗字作賫,廣雅釋詁三。齎,持也。四,送也。周禮外府共其財用之幣。齎注。行道之財用也。儀禮聘禮記,又齎皮馬。注,猶付也。西周策,王何不以地齎周最。注,進也。史記貨殖傳,齎貨子錢。索隱,與人物曰齎。漢書食貨志,行者齎。注,謂將衣食之具以自隨也;二,裝也。見《廣雅釋言》;三,水迴入貌。《列子黃帝》與齎俱入與汨俱出。”另有“齎咨”,嗟叹词;齎,同资产的“資”;读作“齐”有“瓢齎”,礼器名。(亥集齊部三画至十五画一百五十一页,总第2985页。)由原文可知,此处应当做携带给别人的东西的意思,应当用“齎”,也就是“赍”。同时,经查《汉书》卷第九十九中王莽传部分发现,此字文内作“齎”,与推论符。(见于《汉书》(全十二册),第十二册卷九六至卷一〇〇(传六),第四一一四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由此可知,此处应当是“齎”字,根据《汉字简化方案》(国务院1956年1月31日发表于《人

民日报》的相关文件及随后1964年和1986年发表的相关简化字表格等。)相关,“齎”字简化为“赍”。此字与原文有一点区别,“冖”部书上没有左边的点,故不成其字,而当作“赍”。

再者,“淮阳王玺”、“广陵王玺”两枚印。(第101页西汉前期,高后至景帝,和第106页,东汉前期官印,光武帝至章帝)书上作“淮阳玉玺”和“广陵玉玺”。与习惯不同,于是稍加考辨。首先,“王”字,《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1月第二版,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中说:“王,天下所歸往也。(段注)見白虎通,王往疊韻。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段注)見春秋緐露。引之說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段注)又引孔子語證董說。凡王之屬皆从王。(段注)雨方切,十部。”(一篇上,示部、三部、王部,第九页下。)“玉”字:“石之美有五德者。(段注)者字新補。潤澤巳(字不能输出,经查该书第十四篇下巳部,第七四六页上,知,此字为巳字异体字,故录入“巳”字。)溫。仁之方也。*(字不能录之,从角从思,从角思声。见于四篇下,角部,第一八五页上)理自外,可巳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巳遠聞。(段注)專鍇作尃,音敷。布也。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鍇本,初作專,后改作尃。非也。管子曰,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殺。摶古專壹字。今本作摶。蓋非。此專謂專壹也。上云舒揚矣。則不必更云尃。智之方也。不撓而折。(段注)謂雖折而不撓。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撓。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段注)忮,很也。絜之方也。(段注)絜取圓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劌行也。巳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象三玉之連。(段注)謂三也。玉其貫也。(段注)貫謂如璧有紐、襍佩有組、聘圭有繫、瑬有五彩絲繩、荀偃以朱絲係玉二瑴之類。凡玉之屬皆从玉。(段注)魚欲切三部。”(一篇上,玉部,第十页上)同时,以原印图片中字的字形与《说文》所附王、玉二字的小篆字形对比来看,均是上两横收紧最下一横空,当作“王”讲,“玉”字三横距离当是相等。故原印当是“王”字,作“淮阳王玺”、“广陵王玺”。

最后,关于“文帝行玺”一印。(见于第100页,西汉初期(承秦期)高帝至惠帝末年。)文中“行”字作“信”字。非。从印蜕字形看,此字当作“行”字。行,《说文解字注》:“人之步趨也。(段注)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急。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析言之也。引申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从彳亍。(段注)彳,小步也。亍,步止也。戶庚切、古音在十部。凡行之屬皆从行。”(二篇下,行部,第七八页上)另,有“四通大道谓之行”的说法,而“信”字从人从言,此印不是。故而此处当是“文帝行玺”而非“文帝信玺”。

说了字,再来看印蜕。还是接着上面“文帝行玺”一印说。晚辈怀疑此印的

印蜕并非钤盖出来的结果,而是直接在印面拓下的拓片。(原图见第100页图7。)首先,此四个字都完全对称,故,即使反印,也就是使用拓片而非印蜕的后果,也不影响文字的辨识。其次,如此的印文与平时的印文阅读习惯不同,而此印作为南越王权力的象征,应当是中规中矩,不会随意变化的,故读法应当是作一顺,且从右向左。另,据实物图片(见下)可知,此印“印蜕”确实用错。

另,“司禾府印”印。(见于第107页,图59。)此印亦疑印蜕用反掉了。虽然此时是作汉印最普遍的印文排布方式排列,但是其中所有四个字都用反了。但经查网上原印图片知,此印并未用错。是晚辈学浅。

最后,关于地名的,一是卢沟桥。在第十一章民国时期的第一节概述中,老先生说:“1937年‘七七’芦构桥事变后,开始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此处,芦

构桥与卢沟桥,由于不能找到《北京志》等资料,不敢妄评。但据百度相关资料得知,“芦”字是可以的,卢沟桥也作“芦沟桥”,至于“沟”字是否可作“构”字,待考。

最后,关于另外一个地名,“四川万县”。从重庆划为直辖市,万县于1998年更名为万州区,而此书于2005年出版,当时万县已经更名为万州,此处恐作重庆万州为确。当然,知道老先生是万州(万县)人,贸然评述老先生故乡,实在抱歉。小子四川的,但是家在四川重庆交界之处,对重庆也算有所耳闻。故,初见“四川万县”的说法,联想本书出版日期,稍稍惊讶了一下。

小子为浙江师大广告专业学生,高中也是理科出身,未能系统接触文字学相关东西,限于学识也阅历,本文只能做到如此。另,文中有不当不妥之处,还请老先生“大河口撒盐巴——海涵(咸)”。

晚辈乐石顿首。


相关文章

  • 刻印的乐趣教案 1
  • 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篆刻艺术的历史与作用,热爱祖国悠久 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 3.运用学习到的刻印技法制作工艺品,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动手能 力. 重点:学习简单的刻 ...查看


  •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 (2007-07-29 12:50:53) 转载 标签: 文化 藏书票 藏书印 分类: 参考资料 藏书票是贴在书籍里封上的小小的装饰画.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配合的美丽的藏书票,对于所爱的藏书能增加装饰的效果.这是藏书票的形 ...查看


  • 印章的种类 1
  • [印章的种类]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查看


  • 封面设计的符号空间
  • 包装工程 PACKAGINGENGINEERINGv0I.25N04.2004 封面设计的符号空间 张安鸿,徐人平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 昆明650051) 符号化空间解析有效揭示了封面设计对书籍内质的反映过程,有助于封面设计构思的 ...查看


  • 六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 第1课 让自己更快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积极情绪,建立"快乐不快乐全在于 自己" 和"情绪是可以调节的"的信念. 3.树立"帮助他 ...查看


  • 魅力·中国印
  • 一 中国古代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诚信的凭证.禳胜的实物,源于商周(前1562―前1046年),盛于秦汉.六朝,绵延于隋唐.明清,至今尚在使用.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欣赏品,则倡于宋元,兴于明,繁荣于清,至今未衰,且有愈来愈旺之势. 中国古代印章 ...查看


  • 形体的组合教案
  • <形体.材质.匠心>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是建立在线描画的基础上的造型活动,是学习立体造型的基础和过渡,具有承上而启下作用. 2.是学习造型设计及创作表现的必要手段. 3.能促进和培养概括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和表现能 ...查看


  • 日本现代派篆刻的特点
  • 日本现代派篆刻的特点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9-05 16:44:14 来源:网络 日本对于中国篆刻的研究比较深入,尤其对于明清诸家的研究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们还要深入,但是,对于当代中国的篆刻和篆刻家的研究就要差一些,这也许是他们 ...查看


  • 对票据签章问题的探讨
  • 对票据签章问题的探讨 关于票据的签章,我国<票据法>第7条明确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