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整个中国掀起了一场莫言旋风。但处在旋风中心的莫言,完全无法控制旋风的发展走向。他被迫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产生了“关联”。这旋风起自中国独特的的社会文化土壤,因而有一种铺天盖地的“中国风味”。当诺贝尔文学奖遇到中国国情,这一切事情就像一本喜剧小说,但总有几分讽刺的味道。让我们一起盘点,莫言获奖后,发生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看看你是不是都预料到了。
【我来评论】
签名、手稿、书法都涨价!
签名书
莫言获奖后,他的签名书籍纷纷报出天价,在一家旧书网站上,要价最高的是一本签名本《檀香刑》,要价18万多。签名本《金发婴儿》要价25,888元;签名本《道神嫖》、《酩酊国》要价19,888元。高密当地则有人兜售《莫言书迹》,每本叫价2000元。“我们去年就觉得莫言一定会得诺贝尔奖,提前让出版社印了700本买断。绝对有升值潜力。”
手稿
据四川媒体报道,十多年前,莫言曾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反映四川生活的电视剧剧本手稿。12日凌晨有消息称,北京一书商和电视投资人,公开向莫言表示:要用120万,买走莫言这部电视剧剧本手稿。但莫言不卖。
书法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媒体报道,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京城一位书法家撰文,赞赏莫言“用左手书写的毛笔字具有趣味性、感性”。收藏界人士则预计,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其作品价格有可能会涨10倍,成为中国作家中书法价格最值钱的一位。评论者陈才评论称,莫言写毛笔字始自大约5年前,如此短的时间,要修炼成一代书法名家,估计有难度。……收藏界渲染莫言作品的升值潜力,难说没有利益驱使和故意炒作的因素,当不得真。 [详细]
企业营销忙:借莫言事件打擦边球
莫言去年12月曾到一家知名白酒企业采风,并写了一篇软文《水乃酒之魂》。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这家白酒企业连夜制作广告,第二天就把这篇文章在报纸上登了出来。看着这家企业如此风光地借势宣传,不知道其它酒企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押对这个“宝”?
另外一家酒厂也借了莫言获奖的东风。高密酿酒厂负责“九儿特酿”的营销经理张金友介绍道,自从莫言获奖后,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明显增多。苏州的客户甚至一次就下了数万元的订单。“九儿”就是电影《红高粱》中“我奶奶”的乳名。
房地产企业也打起了莫言的擦边球,一则广告只有一句广告词“嘘!好房莫言”。另一则则写“热烈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中心 莫言地段”。莫言就这样被“代言”了。
而在莫言的老家高密,火烧和烧鸡都标注上了莫言的简介,“送老师”、“送领导”的广告被“送莫言”所代替。还有“献给爸爸”莫言保暖跑鞋、莫言新款韩版情侣套装、2012诺奖莫言款欧美简约风平底真皮女单鞋等等。
在淘宝网上,“2012莫言新款、女士T恤、韩版百搭拼接”之类的产品,也五花八门地冒了出来。 [详细]
用“莫言”抢注商标域名:换取真金白银
还有一条关于莫言与酒的新闻。一位侯姓工程师,几年前花一千块钱注册了一个白酒“莫言醉”的商标。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侯先生说,目前有两三家酒厂在和他谈合作,并且商标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00万元。如果他真能按这个价格卖出,那么产出就是当时投入的一万倍。
对这位侯先生来说,这真可谓喜从天降。莫言耕耘多年,终于获得750万奖金;而侯先生只靠灵机一动,便可轻松换得1000万。这便是中国式一夜暴富的版本之一,难怪有人羡慕这种馅饼从天上掉下来的美事。
一位记者在中国商标网输入“莫言”二个字查询,发现已有三个注册信息,行业囊括服装、鞋帽、药品、餐饮等。除了莫言的名字,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名称也被注册成为了商标。北京一家知识产权顾问认为,“莫言”商标评估价在100—500万元。
不光商标,抢注域名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意。莫言原名管谟业,获奖消息一出,管谟业相关(guanmoye)域名被抢注,moyannobel.com、chinamoyan.com等间接相关的域名也被抢注。
莫言在回应“莫言醉”的商标注册的时候说,不要一窝蜂拿我的名字去注册,人名和商品包装不一样,对我个人有些影响,没经我同意,就去命名,有些不妥当。但是,莫言的不满能被抢注者听到吗? [详细]
炒作能人:借势莫言“名利”双收
10月12日,莫言表示,想用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北京买套房子。第二天,陈光标通过微博公开表示,莫言可以在他北京的两套别墅中任选一套,绝不后悔。
一位名为陈王伟的评论者说:明明知道莫言不可能收下这一份“礼物”,陈光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知出于何意?……标哥,你怎么还有心思为明年版税将近三千万的莫言的住房问题发愁呢?
还有一位网络推手张一一,也靠着质疑莫言坐收“名利”。诺奖揭晓前,张一一在微博上发出质疑,称莫言能领跑赔率榜是因为给诺奖资深评委马悦然塞了好处费,莫言愤然回应,表示“对造谣者深恶痛绝”,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就因为此事,张一一就有了“莫言今生唯一在微博有过论战的对手”的名号,并以此名号打出这样的广告:“莫言家乡推红高粱文化 张一一老家湘阴成中国蟹都”。
张一一还曾扬言如果莫言获奖,自己将裸奔。而在莫言获奖后,他高调宣布将兑现裸奔承诺,并且借机为裸奔拉广告。并以诺奖为话题,接受数家报纸电视台采访。
更有一则“张一一炒货”商标卖出了600万的消息在网络流传。不管真假,不可否认的是,张一一借着莫言的东风,着实把自己“炒”“火”了一把。他可谓抓住了我们时代的“精髓”:只要吸引眼球,即可获利。如果莫言知道自己的“对造谣者深恶痛绝”的声明,竟让张一一成为了自己的论战“对手”,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详细]
莫言家乡的大手笔
万亩红高粱赔本也要种
《新京报》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不过,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
10月15日,管委会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这是一个需要投资6.7亿元的项目。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会种植万亩红高粱。在几天前,他们提出的还只是2000亩。
范珲很明确地表示,“一时半会儿很难赚回来”。但是,他还是期待着政府同意这个项目。作为莫言的家乡,他希望,“以大投入、大招商推进大调整、大发展”。
修缮故居莫言说了不算
10月16日,范珲想好了该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旧居。“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管委会提交了投资五十万元对旧居进行整修的规划。山东省旅游局派了专家来研究旅游线路。高密市旅游局局长王剑智说,“这一切已经不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了”。 [详细]
争抢莫言资源:占位置、定调子
文学研究大跃进:研究莫言有饭吃
莫言文学馆的馆长毛维杰的手机这几天几乎被打爆。不断有人询问:“能不能把我列为莫言研究会的理事?”此前,莫言研究会已有35个理事。毛维杰显得很为难。“门槛一定要提高”。
10月15日,东营一所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来到莫言文学馆,要求建一个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来帮忙。他向同行的人比划着,“牌子要挂在这里,要快,不然以后就挂不下了”。他还强调了一句,“迁走也不怕,牌子要跟着走”。
莫言被送上神坛、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
在《南方周末》一篇题为《莫言效应:被诺贝尔文学奖改变的小城高密》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场景
10月12日上午,来自高密市文学界、美术界、音乐界的多位领军人物挤在一间办公室,在高密电视台的镜头前慷慨陈词。
有人说:“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产党员,意义重大。”
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里开始了。”
调子越拔越高,有人已经谈起了1840年,最后有当地名流做出总结,用的是排比句,掷地有声:“高密将成为中国文学的高地、中国国家的圣地、中国文化的宝地。”[详细]
谁拔掉了莫言家的萝卜:魔幻现实主义未结束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半个月前,记者所见到的郁郁葱葱的树苗、萝卜,早已被人拔光了。院中的萝卜不见了,小树苗不见了,连小院的墙角下长的一片片绿色小草,也不见了。院子里已被人踩成了光秃秃的泥巴地。莫言旧居的小院子,成了寸草不长的光坝坝,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一个中年女游客,一边说儿子明年就要考大学了,一边在莫言院子中,四处寻找萝卜根、树苗根。没有萝卜扒了,她把莫言旧居墙外的树叶扯了一把抓在手上说:“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
前几日,莫言旧居还迎来几位几位风水师造访。一名男子一脸庄重严肃地介绍了该考察团成员均为国内的风水大师,并高度评价了此次考察莫言故居风水的意义,是周易研究会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一次风水研究活动。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多少种方式执着地消费着莫言。知名评论人韩浩月评价了莫言获奖之后的种种乱象: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宣扬政绩的工具。
莫言获奖事件,成了折射我国国情的一面镜子。 [详细]
文化读书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整个中国掀起了一场莫言旋风。但处在旋风中心的莫言,完全无法控制旋风的发展走向。他被迫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产生了“关联”。这旋风起自中国独特的的社会文化土壤,因而有一种铺天盖地的“中国风味”。当诺贝尔文学奖遇到中国国情,这一切事情就像一本喜剧小说,但总有几分讽刺的味道。让我们一起盘点,莫言获奖后,发生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看看你是不是都预料到了。
【我来评论】
签名、手稿、书法都涨价!
签名书
莫言获奖后,他的签名书籍纷纷报出天价,在一家旧书网站上,要价最高的是一本签名本《檀香刑》,要价18万多。签名本《金发婴儿》要价25,888元;签名本《道神嫖》、《酩酊国》要价19,888元。高密当地则有人兜售《莫言书迹》,每本叫价2000元。“我们去年就觉得莫言一定会得诺贝尔奖,提前让出版社印了700本买断。绝对有升值潜力。”
手稿
据四川媒体报道,十多年前,莫言曾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反映四川生活的电视剧剧本手稿。12日凌晨有消息称,北京一书商和电视投资人,公开向莫言表示:要用120万,买走莫言这部电视剧剧本手稿。但莫言不卖。
书法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媒体报道,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京城一位书法家撰文,赞赏莫言“用左手书写的毛笔字具有趣味性、感性”。收藏界人士则预计,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其作品价格有可能会涨10倍,成为中国作家中书法价格最值钱的一位。评论者陈才评论称,莫言写毛笔字始自大约5年前,如此短的时间,要修炼成一代书法名家,估计有难度。……收藏界渲染莫言作品的升值潜力,难说没有利益驱使和故意炒作的因素,当不得真。 [详细]
企业营销忙:借莫言事件打擦边球
莫言去年12月曾到一家知名白酒企业采风,并写了一篇软文《水乃酒之魂》。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这家白酒企业连夜制作广告,第二天就把这篇文章在报纸上登了出来。看着这家企业如此风光地借势宣传,不知道其它酒企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押对这个“宝”?
另外一家酒厂也借了莫言获奖的东风。高密酿酒厂负责“九儿特酿”的营销经理张金友介绍道,自从莫言获奖后,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明显增多。苏州的客户甚至一次就下了数万元的订单。“九儿”就是电影《红高粱》中“我奶奶”的乳名。
房地产企业也打起了莫言的擦边球,一则广告只有一句广告词“嘘!好房莫言”。另一则则写“热烈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中心 莫言地段”。莫言就这样被“代言”了。
而在莫言的老家高密,火烧和烧鸡都标注上了莫言的简介,“送老师”、“送领导”的广告被“送莫言”所代替。还有“献给爸爸”莫言保暖跑鞋、莫言新款韩版情侣套装、2012诺奖莫言款欧美简约风平底真皮女单鞋等等。
在淘宝网上,“2012莫言新款、女士T恤、韩版百搭拼接”之类的产品,也五花八门地冒了出来。 [详细]
用“莫言”抢注商标域名:换取真金白银
还有一条关于莫言与酒的新闻。一位侯姓工程师,几年前花一千块钱注册了一个白酒“莫言醉”的商标。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侯先生说,目前有两三家酒厂在和他谈合作,并且商标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00万元。如果他真能按这个价格卖出,那么产出就是当时投入的一万倍。
对这位侯先生来说,这真可谓喜从天降。莫言耕耘多年,终于获得750万奖金;而侯先生只靠灵机一动,便可轻松换得1000万。这便是中国式一夜暴富的版本之一,难怪有人羡慕这种馅饼从天上掉下来的美事。
一位记者在中国商标网输入“莫言”二个字查询,发现已有三个注册信息,行业囊括服装、鞋帽、药品、餐饮等。除了莫言的名字,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名称也被注册成为了商标。北京一家知识产权顾问认为,“莫言”商标评估价在100—500万元。
不光商标,抢注域名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意。莫言原名管谟业,获奖消息一出,管谟业相关(guanmoye)域名被抢注,moyannobel.com、chinamoyan.com等间接相关的域名也被抢注。
莫言在回应“莫言醉”的商标注册的时候说,不要一窝蜂拿我的名字去注册,人名和商品包装不一样,对我个人有些影响,没经我同意,就去命名,有些不妥当。但是,莫言的不满能被抢注者听到吗? [详细]
炒作能人:借势莫言“名利”双收
10月12日,莫言表示,想用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北京买套房子。第二天,陈光标通过微博公开表示,莫言可以在他北京的两套别墅中任选一套,绝不后悔。
一位名为陈王伟的评论者说:明明知道莫言不可能收下这一份“礼物”,陈光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知出于何意?……标哥,你怎么还有心思为明年版税将近三千万的莫言的住房问题发愁呢?
还有一位网络推手张一一,也靠着质疑莫言坐收“名利”。诺奖揭晓前,张一一在微博上发出质疑,称莫言能领跑赔率榜是因为给诺奖资深评委马悦然塞了好处费,莫言愤然回应,表示“对造谣者深恶痛绝”,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就因为此事,张一一就有了“莫言今生唯一在微博有过论战的对手”的名号,并以此名号打出这样的广告:“莫言家乡推红高粱文化 张一一老家湘阴成中国蟹都”。
张一一还曾扬言如果莫言获奖,自己将裸奔。而在莫言获奖后,他高调宣布将兑现裸奔承诺,并且借机为裸奔拉广告。并以诺奖为话题,接受数家报纸电视台采访。
更有一则“张一一炒货”商标卖出了600万的消息在网络流传。不管真假,不可否认的是,张一一借着莫言的东风,着实把自己“炒”“火”了一把。他可谓抓住了我们时代的“精髓”:只要吸引眼球,即可获利。如果莫言知道自己的“对造谣者深恶痛绝”的声明,竟让张一一成为了自己的论战“对手”,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详细]
莫言家乡的大手笔
万亩红高粱赔本也要种
《新京报》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不过,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
10月15日,管委会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这是一个需要投资6.7亿元的项目。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会种植万亩红高粱。在几天前,他们提出的还只是2000亩。
范珲很明确地表示,“一时半会儿很难赚回来”。但是,他还是期待着政府同意这个项目。作为莫言的家乡,他希望,“以大投入、大招商推进大调整、大发展”。
修缮故居莫言说了不算
10月16日,范珲想好了该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旧居。“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管委会提交了投资五十万元对旧居进行整修的规划。山东省旅游局派了专家来研究旅游线路。高密市旅游局局长王剑智说,“这一切已经不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了”。 [详细]
争抢莫言资源:占位置、定调子
文学研究大跃进:研究莫言有饭吃
莫言文学馆的馆长毛维杰的手机这几天几乎被打爆。不断有人询问:“能不能把我列为莫言研究会的理事?”此前,莫言研究会已有35个理事。毛维杰显得很为难。“门槛一定要提高”。
10月15日,东营一所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来到莫言文学馆,要求建一个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来帮忙。他向同行的人比划着,“牌子要挂在这里,要快,不然以后就挂不下了”。他还强调了一句,“迁走也不怕,牌子要跟着走”。
莫言被送上神坛、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
在《南方周末》一篇题为《莫言效应:被诺贝尔文学奖改变的小城高密》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场景
10月12日上午,来自高密市文学界、美术界、音乐界的多位领军人物挤在一间办公室,在高密电视台的镜头前慷慨陈词。
有人说:“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产党员,意义重大。”
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里开始了。”
调子越拔越高,有人已经谈起了1840年,最后有当地名流做出总结,用的是排比句,掷地有声:“高密将成为中国文学的高地、中国国家的圣地、中国文化的宝地。”[详细]
谁拔掉了莫言家的萝卜:魔幻现实主义未结束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半个月前,记者所见到的郁郁葱葱的树苗、萝卜,早已被人拔光了。院中的萝卜不见了,小树苗不见了,连小院的墙角下长的一片片绿色小草,也不见了。院子里已被人踩成了光秃秃的泥巴地。莫言旧居的小院子,成了寸草不长的光坝坝,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一个中年女游客,一边说儿子明年就要考大学了,一边在莫言院子中,四处寻找萝卜根、树苗根。没有萝卜扒了,她把莫言旧居墙外的树叶扯了一把抓在手上说:“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
前几日,莫言旧居还迎来几位几位风水师造访。一名男子一脸庄重严肃地介绍了该考察团成员均为国内的风水大师,并高度评价了此次考察莫言故居风水的意义,是周易研究会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一次风水研究活动。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多少种方式执着地消费着莫言。知名评论人韩浩月评价了莫言获奖之后的种种乱象: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宣扬政绩的工具。
莫言获奖事件,成了折射我国国情的一面镜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