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永远传诵;有这样一个年号,永远被人们铭记。他就是唐太宗,就是开启贞观之治,为唐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的一代明君。
唐太宗一生有许多作为,他身上有王者的风范和能者的才干。
首先,他善于纳谏,有容人之肚。即位之后,他鼓励臣子们要多进谏,而自己本人也从谏如流,逆耳忠言也能够大方接受,对于那些富国强民的有效方法,他总是欣然接受。面对臣子的顶撞,他也总能宽容。记得魏征常常在朝堂上顶撞唐太宗,公开与其叫板,甚至还常常不给皇帝面子,说得太宗无台阶可下。尽管每一次都恨得咬牙切齿,但到最后,他还是会原谅魏征。太宗曾经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他心目中,魏征就是那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所以魏征死后,太宗痛哭不已,他总觉得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像魏征那洋直言不讳地劝谏了。一个帝王能如此对待一个臣子,实属不易。唐太宗这种广阔的胸襟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唐太宗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因此他手下人才济济,文武双全,为他出谋划策,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除此之外,太宗用情十分专一,终生爱慕长孙皇后。长孙氏英年早逝,她死后,太宗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可见他的痴情。
另外,他也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对于李治,他并不是特别放心,所以他还特地安排了顾命大臣替他保驾护航(尽管这些顾命大臣后来成为李治政治上的障碍,皆被除),同时还远征高丽,清洗朝廷大臣,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大臣全部处死,清扫了许多障碍,护犊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通过“玄武门事变”,很多人都认为太宗太过残忍了,对自己的亲兄弟竟然下如此毒手。其实不然。原本就是李建成他们咄咄相逼,逼迫太宗下手,可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再者说了,一个追逐权利、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有所牺牲,做出一些有悖伦理道德之事。在顺利接班不能完成之时,采取特殊手段,发动宫廷兵变战争是必然要经历的腥风血雨。更兼李建成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干,真正得人心的是李世民,让他接班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倘若真让李建成即位了,那哪来的盛唐?太宗统治时,政治清廉,又没有宦官当道,为日后中国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想,历史不会改写,唐太宗德才兼备,他是命中注定的帝王。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永远传诵;有这样一个年号,永远被人们铭记。他就是唐太宗,就是开启贞观之治,为唐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的一代明君。
唐太宗一生有许多作为,他身上有王者的风范和能者的才干。
首先,他善于纳谏,有容人之肚。即位之后,他鼓励臣子们要多进谏,而自己本人也从谏如流,逆耳忠言也能够大方接受,对于那些富国强民的有效方法,他总是欣然接受。面对臣子的顶撞,他也总能宽容。记得魏征常常在朝堂上顶撞唐太宗,公开与其叫板,甚至还常常不给皇帝面子,说得太宗无台阶可下。尽管每一次都恨得咬牙切齿,但到最后,他还是会原谅魏征。太宗曾经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他心目中,魏征就是那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所以魏征死后,太宗痛哭不已,他总觉得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像魏征那洋直言不讳地劝谏了。一个帝王能如此对待一个臣子,实属不易。唐太宗这种广阔的胸襟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唐太宗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因此他手下人才济济,文武双全,为他出谋划策,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除此之外,太宗用情十分专一,终生爱慕长孙皇后。长孙氏英年早逝,她死后,太宗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可见他的痴情。
另外,他也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对于李治,他并不是特别放心,所以他还特地安排了顾命大臣替他保驾护航(尽管这些顾命大臣后来成为李治政治上的障碍,皆被除),同时还远征高丽,清洗朝廷大臣,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大臣全部处死,清扫了许多障碍,护犊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通过“玄武门事变”,很多人都认为太宗太过残忍了,对自己的亲兄弟竟然下如此毒手。其实不然。原本就是李建成他们咄咄相逼,逼迫太宗下手,可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再者说了,一个追逐权利、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有所牺牲,做出一些有悖伦理道德之事。在顺利接班不能完成之时,采取特殊手段,发动宫廷兵变战争是必然要经历的腥风血雨。更兼李建成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干,真正得人心的是李世民,让他接班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倘若真让李建成即位了,那哪来的盛唐?太宗统治时,政治清廉,又没有宦官当道,为日后中国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想,历史不会改写,唐太宗德才兼备,他是命中注定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