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犹在德泽长存

  他既是学术宗师,又是世人楷模。在他95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写来亲笔贺信,赞誉季老是“人中麟凤”。可是季老本人却说,自己没有什么英雄业绩,是一个平凡的人。麟凤也好,平凡人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平凡与非凡于一身的人。

  

  今年8月6日是季羡老98岁生日。7月7日,师兄王树英去医院探望过先生。回来后告诉我,老先生硬朗着呢,咱们准备一下,为他祝寿吧。万万没有想到,7月11日,季老突然驾鹤西行。听到这个消息,真的不敢相信。我赶到母校吊唁恩师,站在季老的遗像前,40多年的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1962年,我在河北上高中,读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标题是《春满燕园》。文中描写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春光常驻、书声朗朗,实在太美了,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牢牢记住了散文的作者叫季羡林。

  两年后,我参加高考,被北大东语系录取。第一次走进燕园,博雅塔、未名湖的旖旎风光超乎我的想象。可是第一次见到季羡林教授,却多少有点失望。在欢迎新生的会上,见到系主任季羡林,感觉他和我所想象的模样不大相同。在我想象中,季先生应该是西装革履,夹着皮包;或者身穿飘逸的长衫,手里拿根手杖。可眼前这位季先生,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并不很老,慈眉善目,并不风流倜傥;穿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声音不高,语速不快,讲话也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只是要求我们热爱所学专业,总之,再普通不过了,似乎还有一点土气。哪有一点我所想象中的名教授“派头”?你看人家王力先生、付鹰先生,那是什么派头!

  当时季先生给梵文班五年级上课,和我们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但有两件小事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有些来自贫困农村的同学是赤着脚来到北大校园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脸盆,以防止传染沙眼。一个白搪瓷脸盆两块钱,有的同学买不起,就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我虽然没有去领脸盆,但心里暖暖的。二是国庆节,第一次参加游行,见到毛主席了,心里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回来听同宿合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记得未名湖岛亭里教工俱乐部有一台,学生是不许看的,我就有过混进去看电视被轰出来的经历。季先生能叫上一群大孩子到自己家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因此认定,季先生是好人,好领导。我为能在这样的老师门下读书感到庆幸,感到自豪。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狂潮来了。不久,季先生便同侯仁之、周一良等名教授一起被打倒,抓进牛棚,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有同学试图营救季羡林,可是在那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有谁能够保护先生呢?

  经过一年多炼狱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先生终于“半解放”了。1969年秋天,季先生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一起下放到京郊延庆县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一起往麦子地里挑粪。在零下十几度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老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着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谁都无法幸免。就在这样的冬天,我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莱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林彪自我爆炸之后,“文化大革命”虽然还未结束,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还戴着几顶“帽子”,他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又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自然是牛刀杀鸡。可是先生备课十分认真。英文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会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对含义的理解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在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单词的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注意词义辨析。同学们戏称为“季羡林大饼”。印度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清清楚楚,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非凡功力。季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比如他说“英国人和美国人是被同一种语言分开的两个民族”,我至今记忆犹新。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我们每周都盼着听他讲课。

  漫长的黑暗的十年终于过去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了又一篇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季先生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此时的我远在边疆,不断在报刊上读到先生的散文新作,感到既亲切又兴奋。1979年夏天,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到新疆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任先生也是北大校友,是季老多年的老友。前一段时间就听说任老病重,没有料到的是,两个老友又在同一天结伴西行。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那一次,他们在新疆的日程安排得特别满,季先生就让工作人员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这一晤就是一整天。几年没见,我发现先生仿佛年轻了十岁,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先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和我说话,就令我陪在身边,参加座谈、考察,利用活动间隙,询问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新大图书馆鉴定善本书的时候,还不忘向那里的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在新大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第二次到新疆是1985年,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季老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进而概括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赢得国内外学界的普遍赞誉。连日的紧张会务,季先生累病了。大会休息时间,他没有去天池游览,留在昆仑宾馆接见在新疆工作的老学生。那次我给先生送了点葡萄干。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我回北京探亲,见到许多老师和老同学,都说吃到了我的葡萄干,不用说,这些都是老先生做的。2007年夏天,我到301医院看望季先生,先生问我回过新疆没有?他说新疆是个好地方。我知道老先生一直惦记着新疆,因为他认定,那里是世界唯一的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是研究人类文化交流史的一块难得的宝地。

  我每次从边疆回北京,都要到北大

六院或外文楼看望先生。他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北大副校长兼南亚研究所所长,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兼职,每天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加上他庞大的科研计划,季先生忙极了。还是老办法,呆在季先生办公室里,不影响先生会客、接受采访、批阅文件,有时间就聊几句,一呆就是半天。中午了,季先生对我说:“你回家去吃饭吧,老祖(季老的婶母)烧好了菜等着你呢,我这里还有事,不陪你了。”先生如此吩咐,我只好遵命。

  1986年,组织决定我从部队转业,我写信告诉了季先生。先生回信说,关于转业后的工作,要多作几种准备,不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回到北京后有人告诉我,季先生为了我能够返校,或者能够归队,曾经四处奔走呼吁,碰了不少钉子。我听了诚惶诚恐,小子何德何能,蒙先生如此厚爱!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能够归队,转业到档案部门,做党务和行政工作,辜负了先生对我的希望。我能从遥远的边疆回来,可以经常见到敬爱的先生,已经心满意足了。有一年我去给先生拜年,遇到几位有成就的当年同窗好友,不禁自惭形秽,感到愧对恩师。季先生对我说:“事务性工作总得有人做,都当专家,专家岂不是要饿死了?”先生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安下心来,搞好服务,认真打杂,甘当绿叶。我觉得,不管能否在先生旗下做事,只要认真学习和践行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就算没有辱没师门。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的爱人和孩子也非常爱戴和仰慕先生,曾经跟我去先生家中造访。先生每次都笑脸相迎,拿出点心、水果热情招待,告别时亲自送出大门。有几年我爱人身体不好,先生总挂记着,每有新作出版,先生在赐赠时总是先写她的名字,知道她爱吃石榴,还特意把从山东老家捎来的石榴送给她吃。小孩子不懂事,上中学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问题,想向季爷爷请教,也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跑去就敲季爷爷的门,老先生不但不嫌烦,还夸他们“肯动脑筋,有出息”。据我所知,季先生对我们学生的下一代都疼爱有加,寄予厚望。有一位学长的孩子牛牛,小时候在季爷爷家吃饺子,一顿吃了五十个!牛牛长大了,娶媳妇,老先生亲自主婚,还带来一幅墨宝作贺礼,上写着:“相爱相亲,相敬如宾,百年好台,幸福无垠。”

  季老认为,国家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他和费孝通先生一起,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为国家民族保全了一批文化珍品。他关心和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功德无量的事业。记得《中国档案报》创刊不久,我陪郭海缨同志采访季老,季老热情接待,他勉励档案工作者搞好档案的开放利用,为科研和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不要搞的门可罗雀。采访结束,他亲自送客人出门,站着看我们走远。在医院,每期《中国档案报》寄到,他都要工作人员读给他听。他赞成用档案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反对用戏说误导大众。2001年国家档案局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聘请季老担任全国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季老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他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愿意为你们站脚助威,做一名拉拉队员,摇旗呐喊。”他还说自己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会议。要我向他介绍开会情况,并代他问候各位委员。季老亲笔为我们编写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郑重地钤上印章。他说:“我写的是繁体字,为的是这书在港澳台以及海外发行方便。”老先生的考虑多周到啊!2003年春节,我陪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去看望先生,在谈话时得知,季老已经把自己的手稿、藏书和藏画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大学。季老的腿走动已很困难,在告别的时候,季老为不能亲自送客表示歉意。就在我们造访后第三天,季老住进了301医院。

  数十年耳提面命,季老待我恩重如山,我总想为先生做点什么。蒙先生首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教授将季先生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整理了一部季羡林回忆文集,定名《此情犹思》,2005年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编辑书稿,为我又一次提供了亲聆先生教诲的机会。我们写的《编者前言》原稿中有“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字眼,我们认为是实话实说,并不为过,可是先生看了不高兴,他说:“我要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唯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学术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们是我的学生,应该是知道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遵照先生的意见,我们改了一稿,先生看了说:“还是有吹捧之嫌,再改。”改了三遍才通过。有人建议,把领导同志和季先生的合影收入书中,这类照片不少,收进书里可能是个卖点。可是季老不同意。他说一张都不许收,决不可借领导同志抬高自己身价。先生不主张开新书发布会,出版社坚持要开,先生请他的助手李玉洁老师转达了三条意见:“领导同志公务繁忙,不要请他们到会;不要摆放我同领导同志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我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他说“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而不是靠宣传。人家说好,是鼓励我们,人家挑毛病,是鞭策,都要感谢。”熟悉季先生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一贯风格。为季先生编书,确实受益良多,不仅是学习季老的为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季老的为人。我退休以后,系统学习季老关于人类文化的论著,读到他关于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关于和谐的论述等等,感到非常精辟深刻,对弘扬中华文化很有意义,经季先生授权,选编了一本《季羡林谈义理》,去年底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接着写季老的通俗传记。季老说,书稿他就不看了。他要我“实事求是地写,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今年4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季老的通俗传记《人中麟风:季羡林》。5月2日我送样书给先生,不知道有人给他读过没有。想听一听先生对这书的意见,可惜再也办不到了。

  季老住院这几年,每次去医院看望先生,心中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悲是喜,是苦是甜。高兴的是医院条件绝对一流,先生豁达乐观,一次次化险为夷;难受的是看到老人家在逐渐凋零,视力、听力、活动能力正在一点点丧失,惟有大脑还是那么睿智、那么活跃;庆幸的是老先生病房访客不断,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学界巨擘到青年学子,先生这里并不寂寞;心酸的是,先生的亲人没有一个陪侍左右,这里缺乏亲情的温暖,高处不胜寒。所幸去年下半年情况有了转变。这在先生最后的岁月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就像他本人所说,他是笑着走的。他没有理由不笑:“文革”期间他拣了一条命,改革开放30年,他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他热爱的祖国,蒸蒸日上,巨龙腾飞,不可阻挡;他开创的东方学科,后继有人,渐入佳境;他留下的著述,全集编纂已经启动;他唯一的儿子季承回到了他的身边,还带来了儿媳和可爱的小孙子。

  纵观季老一生,数十年如一日,起得比鸡还早,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术宗师,又是世人楷模。在他95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写来亲笔贺信,赞誉季老是“人中麟凤”。可是季老本人却说,自己没有什么英雄业绩,是一个平凡的人。麟凤也好,平凡人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平凡与非凡于一身的人。忝列季老门墙,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永远的偶像,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他既是学术宗师,又是世人楷模。在他95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写来亲笔贺信,赞誉季老是“人中麟凤”。可是季老本人却说,自己没有什么英雄业绩,是一个平凡的人。麟凤也好,平凡人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平凡与非凡于一身的人。

  

  今年8月6日是季羡老98岁生日。7月7日,师兄王树英去医院探望过先生。回来后告诉我,老先生硬朗着呢,咱们准备一下,为他祝寿吧。万万没有想到,7月11日,季老突然驾鹤西行。听到这个消息,真的不敢相信。我赶到母校吊唁恩师,站在季老的遗像前,40多年的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1962年,我在河北上高中,读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标题是《春满燕园》。文中描写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春光常驻、书声朗朗,实在太美了,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牢牢记住了散文的作者叫季羡林。

  两年后,我参加高考,被北大东语系录取。第一次走进燕园,博雅塔、未名湖的旖旎风光超乎我的想象。可是第一次见到季羡林教授,却多少有点失望。在欢迎新生的会上,见到系主任季羡林,感觉他和我所想象的模样不大相同。在我想象中,季先生应该是西装革履,夹着皮包;或者身穿飘逸的长衫,手里拿根手杖。可眼前这位季先生,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并不很老,慈眉善目,并不风流倜傥;穿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声音不高,语速不快,讲话也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只是要求我们热爱所学专业,总之,再普通不过了,似乎还有一点土气。哪有一点我所想象中的名教授“派头”?你看人家王力先生、付鹰先生,那是什么派头!

  当时季先生给梵文班五年级上课,和我们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但有两件小事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有些来自贫困农村的同学是赤着脚来到北大校园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脸盆,以防止传染沙眼。一个白搪瓷脸盆两块钱,有的同学买不起,就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我虽然没有去领脸盆,但心里暖暖的。二是国庆节,第一次参加游行,见到毛主席了,心里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回来听同宿合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记得未名湖岛亭里教工俱乐部有一台,学生是不许看的,我就有过混进去看电视被轰出来的经历。季先生能叫上一群大孩子到自己家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因此认定,季先生是好人,好领导。我为能在这样的老师门下读书感到庆幸,感到自豪。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狂潮来了。不久,季先生便同侯仁之、周一良等名教授一起被打倒,抓进牛棚,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有同学试图营救季羡林,可是在那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有谁能够保护先生呢?

  经过一年多炼狱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先生终于“半解放”了。1969年秋天,季先生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一起下放到京郊延庆县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一起往麦子地里挑粪。在零下十几度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老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着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谁都无法幸免。就在这样的冬天,我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莱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林彪自我爆炸之后,“文化大革命”虽然还未结束,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还戴着几顶“帽子”,他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又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自然是牛刀杀鸡。可是先生备课十分认真。英文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会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对含义的理解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在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单词的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注意词义辨析。同学们戏称为“季羡林大饼”。印度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清清楚楚,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非凡功力。季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比如他说“英国人和美国人是被同一种语言分开的两个民族”,我至今记忆犹新。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我们每周都盼着听他讲课。

  漫长的黑暗的十年终于过去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了又一篇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季先生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此时的我远在边疆,不断在报刊上读到先生的散文新作,感到既亲切又兴奋。1979年夏天,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到新疆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任先生也是北大校友,是季老多年的老友。前一段时间就听说任老病重,没有料到的是,两个老友又在同一天结伴西行。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那一次,他们在新疆的日程安排得特别满,季先生就让工作人员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这一晤就是一整天。几年没见,我发现先生仿佛年轻了十岁,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先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和我说话,就令我陪在身边,参加座谈、考察,利用活动间隙,询问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新大图书馆鉴定善本书的时候,还不忘向那里的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在新大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第二次到新疆是1985年,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季老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进而概括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赢得国内外学界的普遍赞誉。连日的紧张会务,季先生累病了。大会休息时间,他没有去天池游览,留在昆仑宾馆接见在新疆工作的老学生。那次我给先生送了点葡萄干。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我回北京探亲,见到许多老师和老同学,都说吃到了我的葡萄干,不用说,这些都是老先生做的。2007年夏天,我到301医院看望季先生,先生问我回过新疆没有?他说新疆是个好地方。我知道老先生一直惦记着新疆,因为他认定,那里是世界唯一的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是研究人类文化交流史的一块难得的宝地。

  我每次从边疆回北京,都要到北大

六院或外文楼看望先生。他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北大副校长兼南亚研究所所长,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兼职,每天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加上他庞大的科研计划,季先生忙极了。还是老办法,呆在季先生办公室里,不影响先生会客、接受采访、批阅文件,有时间就聊几句,一呆就是半天。中午了,季先生对我说:“你回家去吃饭吧,老祖(季老的婶母)烧好了菜等着你呢,我这里还有事,不陪你了。”先生如此吩咐,我只好遵命。

  1986年,组织决定我从部队转业,我写信告诉了季先生。先生回信说,关于转业后的工作,要多作几种准备,不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回到北京后有人告诉我,季先生为了我能够返校,或者能够归队,曾经四处奔走呼吁,碰了不少钉子。我听了诚惶诚恐,小子何德何能,蒙先生如此厚爱!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能够归队,转业到档案部门,做党务和行政工作,辜负了先生对我的希望。我能从遥远的边疆回来,可以经常见到敬爱的先生,已经心满意足了。有一年我去给先生拜年,遇到几位有成就的当年同窗好友,不禁自惭形秽,感到愧对恩师。季先生对我说:“事务性工作总得有人做,都当专家,专家岂不是要饿死了?”先生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安下心来,搞好服务,认真打杂,甘当绿叶。我觉得,不管能否在先生旗下做事,只要认真学习和践行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就算没有辱没师门。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的爱人和孩子也非常爱戴和仰慕先生,曾经跟我去先生家中造访。先生每次都笑脸相迎,拿出点心、水果热情招待,告别时亲自送出大门。有几年我爱人身体不好,先生总挂记着,每有新作出版,先生在赐赠时总是先写她的名字,知道她爱吃石榴,还特意把从山东老家捎来的石榴送给她吃。小孩子不懂事,上中学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问题,想向季爷爷请教,也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跑去就敲季爷爷的门,老先生不但不嫌烦,还夸他们“肯动脑筋,有出息”。据我所知,季先生对我们学生的下一代都疼爱有加,寄予厚望。有一位学长的孩子牛牛,小时候在季爷爷家吃饺子,一顿吃了五十个!牛牛长大了,娶媳妇,老先生亲自主婚,还带来一幅墨宝作贺礼,上写着:“相爱相亲,相敬如宾,百年好台,幸福无垠。”

  季老认为,国家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他和费孝通先生一起,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为国家民族保全了一批文化珍品。他关心和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功德无量的事业。记得《中国档案报》创刊不久,我陪郭海缨同志采访季老,季老热情接待,他勉励档案工作者搞好档案的开放利用,为科研和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不要搞的门可罗雀。采访结束,他亲自送客人出门,站着看我们走远。在医院,每期《中国档案报》寄到,他都要工作人员读给他听。他赞成用档案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反对用戏说误导大众。2001年国家档案局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聘请季老担任全国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季老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他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愿意为你们站脚助威,做一名拉拉队员,摇旗呐喊。”他还说自己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会议。要我向他介绍开会情况,并代他问候各位委员。季老亲笔为我们编写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郑重地钤上印章。他说:“我写的是繁体字,为的是这书在港澳台以及海外发行方便。”老先生的考虑多周到啊!2003年春节,我陪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去看望先生,在谈话时得知,季老已经把自己的手稿、藏书和藏画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大学。季老的腿走动已很困难,在告别的时候,季老为不能亲自送客表示歉意。就在我们造访后第三天,季老住进了301医院。

  数十年耳提面命,季老待我恩重如山,我总想为先生做点什么。蒙先生首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教授将季先生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整理了一部季羡林回忆文集,定名《此情犹思》,2005年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编辑书稿,为我又一次提供了亲聆先生教诲的机会。我们写的《编者前言》原稿中有“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字眼,我们认为是实话实说,并不为过,可是先生看了不高兴,他说:“我要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唯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学术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们是我的学生,应该是知道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遵照先生的意见,我们改了一稿,先生看了说:“还是有吹捧之嫌,再改。”改了三遍才通过。有人建议,把领导同志和季先生的合影收入书中,这类照片不少,收进书里可能是个卖点。可是季老不同意。他说一张都不许收,决不可借领导同志抬高自己身价。先生不主张开新书发布会,出版社坚持要开,先生请他的助手李玉洁老师转达了三条意见:“领导同志公务繁忙,不要请他们到会;不要摆放我同领导同志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我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他说“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而不是靠宣传。人家说好,是鼓励我们,人家挑毛病,是鞭策,都要感谢。”熟悉季先生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一贯风格。为季先生编书,确实受益良多,不仅是学习季老的为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季老的为人。我退休以后,系统学习季老关于人类文化的论著,读到他关于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关于和谐的论述等等,感到非常精辟深刻,对弘扬中华文化很有意义,经季先生授权,选编了一本《季羡林谈义理》,去年底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接着写季老的通俗传记。季老说,书稿他就不看了。他要我“实事求是地写,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今年4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季老的通俗传记《人中麟风:季羡林》。5月2日我送样书给先生,不知道有人给他读过没有。想听一听先生对这书的意见,可惜再也办不到了。

  季老住院这几年,每次去医院看望先生,心中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悲是喜,是苦是甜。高兴的是医院条件绝对一流,先生豁达乐观,一次次化险为夷;难受的是看到老人家在逐渐凋零,视力、听力、活动能力正在一点点丧失,惟有大脑还是那么睿智、那么活跃;庆幸的是老先生病房访客不断,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学界巨擘到青年学子,先生这里并不寂寞;心酸的是,先生的亲人没有一个陪侍左右,这里缺乏亲情的温暖,高处不胜寒。所幸去年下半年情况有了转变。这在先生最后的岁月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就像他本人所说,他是笑着走的。他没有理由不笑:“文革”期间他拣了一条命,改革开放30年,他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他热爱的祖国,蒸蒸日上,巨龙腾飞,不可阻挡;他开创的东方学科,后继有人,渐入佳境;他留下的著述,全集编纂已经启动;他唯一的儿子季承回到了他的身边,还带来了儿媳和可爱的小孙子。

  纵观季老一生,数十年如一日,起得比鸡还早,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术宗师,又是世人楷模。在他95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写来亲笔贺信,赞誉季老是“人中麟凤”。可是季老本人却说,自己没有什么英雄业绩,是一个平凡的人。麟凤也好,平凡人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平凡与非凡于一身的人。忝列季老门墙,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永远的偶像,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相关文章

  • 通用挽联集锦
  • 2008年03月10日 12:45:08 稿源: 天山网原创 1.通用类(上款通用) X X先生 千古 X X同志 千古 X X同志 灵右 语词 勤劳一生 一别千古 教子有方 壮志常存 重如泰山 功业长存 音容宛在 功高德重 松柏长青 福寿 ...查看


  • 灵堂挽联大全
  • 日期:2015-07-22 整理:算命网 编辑:Ky02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运气不好请吉祥物改运] 终身护佑本命佛 犯小人化解方法 2017本命年吉祥物 属鸡.狗.鼠.兔2017年犯太岁如何化解? 2017年生肖八字运势在线测 ...查看


  • 4字墓碑对联
  • ,是对联中的一个小类别,4字对联具有简洁的特点,而且镌刻在墓碑意思简单明白,是一种不错的墓碑对联类型,下面是欢迎大家参考~! 父亲墓碑对联精选 五字墓碑对联 4字墓碑对联: 千古流芳 浩气长存 音容宛在 浩气常存 寿终正寝 含笑九泉 秋风鹤 ...查看


  • 马年通用挽联大全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马年通用挽联大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祝福语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清明节挽联|劳动节祝福语|周末祝福短信|结婚祝福语|生日祝福语 严颜已逝 风木与悲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音容已杳 口泽犹存 ...查看


  • 经典2014通用挽联集锦
  • 本文是由本站编辑为您准备的<经典2014通用挽联集锦>请大家参考!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南征北战功不朽 春去秋来名永留 星斗芒寒烈士墓 风雪灵护英雄碑 哀悼革命老战士 痛失人民好公仆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查看


  • 父母碑文范例
  • 忘不了的养育之恩,割不断的儿女情 聪慧能干从不弃 慈爱如母感天地 英年早逝痛不已 清风明月永思念 谁在我跌倒时将我扶起,给我创痛的地方一个吻--我的母亲 母仪千古.福寿全归.典型宛在.勤劳一生 俭朴家风.教子有方.忠厚待人.德及梓里.名留后 ...查看


  • 最新悼念挽联横批大全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悼念挽联横批大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祝福语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清明节挽联|劳动节祝福语|周末祝福短信|结婚祝福语|生日祝福语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永垂 ...查看


  • 清明节挽联横批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挽联横批>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祝福语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清明节挽联|劳动节祝福语|周末祝福短信|结婚祝福语|生日祝福语 (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 ...查看


  • 悼念挽联横批大全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悼念挽联横批大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 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骑鲸西归,宝婺星沉,淑德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