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DANGSHI
学史札记
中国发展史话
□
谷
梁
电
影是在19世纪末传入到中国的,早在1896年,在上海的徐园就有中国人开始放映
星、天一、大百合这三大电影公司为主的制片工业,经历了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等类型片创作热潮的起起伏伏。其中,神怪武侠片将中国武术、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及电影特技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中国传统道德中“侠义精神”为主,一度蜂拥而起,甚至泛滥成灾,虽以粗制滥造者为多,但也使后来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功夫片”有了雏形。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多迎合城市市民观众趣味以保证票房收入,在内容上多宣扬传统封建道德,在形式上多顺应中国戏曲及文明戏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及纯商业性,其根本原因是未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紧密的联系,与“五四”运动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领域中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因而呈现出混乱、起落沉浮、变幻不定的局面。然而,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的功绩还是不容抹煞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电影这门新生的外来艺术,在古老的中国扎下了根、站住了脚,在被外国电影垄断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中
国民族电影成为中国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人才、舆论等方面的初步基础。
电影。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舞台纪录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的序幕,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
1932年到1949年,是中国民
族电影事业的探索时期。1931年
100多年的路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
翌年又发生了淞沪会战,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尖锐。1932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电影领域,中国民族电影不再脱离实际,不考虑广大群众的要求了,中国电影开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确立了大众化的路线方针,汇入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时代洪流,发生了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历史性转折,开始与中国的社会变革相联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为艰难求生的中国民族电影事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由脱离实际的题材转向现实生活,转
向广大的劳苦大众。通过对中国
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阶级对立,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呼应起来,在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步中获得了社会的认
1905年到1931年是中国电
影前辈将诞生在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并在已被西方电影以绝对优势占领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的拓荒时期。
1931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
夫难妻》问世。之后,相继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进行国产影片摄制与经营,均为小规模的时断时续、收效甚微的尝试。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以丰厚的票房收入证实国产影片在中华大地立足的可能性,随即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至1925年,上海就出现了100多个电影企业。从各种不同渠道涌入电影行业的投资者、创作人员各显其能,各行其道,在与外国电影竞争的总背景下相互激烈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发展,形成以明
BEIJINGDANGSHI
广大人民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迎接新的发展形势,1978年国家又批准成立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潇湘电影制片厂,使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增加到了11个。1979年以后是中国电影恢复创伤、重新振兴时期。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在荒芜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医治创伤的同时,积极解放思想,不断突破禁区,努力开拓视野,吸引世界电影艺术、技术,重新恢复了中国电影与人民、时代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优秀传统,使中国影坛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创作出一批与现实联系紧密、思想内容深刻、艺术上有所创新的电影作品。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西安事变》《人到中年》《沙鸥》《野山》《黑袍事件》《原野》《芙蓉镇》《黄土地》《老井》《红高粱》《血战台儿庄》《孙中山》等优秀影片,不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相当一批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脱颖而出,挑起了振兴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大梁,显示出中国电影发展的乐观前景。与此同时,国家又相继批准成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到1988年为止,中国共有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16个。目前,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电影领域的体制改革方兴未艾,预示出电影领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可能性。
国,中国民族电影事业与中国人民一样,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一方面是外国影片的垄断,反动势力的镇压、剿杀,进步电影的被压制和遭禁映,经济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投身于电影事业的进步人士,都没有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只能一边模仿、学习,一边实践、创造,起点不高,基础薄弱。再加上处于连年的战乱及武装革命斗争的困难环境中,电影发展条件极其有限,这就使中国电影事业只能步履艰难地摸索前进。“后天失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比旧中国条件优越多了,但是,从制片到发行放映,从影片的题材、产量到工作人员的培养任用,都一统到底,管得太多,限得太死,“吃大锅饭”、“捧铁饭碗”。这种体制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对电影生产领导管理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及过分强调电影为政治服务,历次政治运动,电影总是首当其冲,种种“左”的干扰使创作思想越来越被禁锢,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对西方电影采取了封闭态度,很少电影交流,限制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而“文化大革命”10年中电影所遭受的惨重破坏,更是大大地损伤了中国电影的元气,造成人为的停顿和倒退,延缓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这种种弊端都使中国电影“后天失调“,发展受影响,不能很快地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电影界在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也在共谋电影发展繁荣的根本大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
【责任编辑
北京
学史札记
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文化建设中,电影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视听艺术感染广大观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真善美”会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电影工作者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电影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心全意想大事,齐心协力谋发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电影文化产业上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密切联系、良性协作的策划、制作、发行、推广组织管理架构,形成科学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机制和管理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精选题材,精心运作,努力寻求主流、商业和类型影片创作的新途径,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
1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中,成就是巨大的,其历程也是步履艰难的,经历过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发展局面。“先天不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
100015)
徐香花】
BEIJINGDANGSHI
学史札记
中国发展史话
□
谷
梁
电
影是在19世纪末传入到中国的,早在1896年,在上海的徐园就有中国人开始放映
星、天一、大百合这三大电影公司为主的制片工业,经历了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等类型片创作热潮的起起伏伏。其中,神怪武侠片将中国武术、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及电影特技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中国传统道德中“侠义精神”为主,一度蜂拥而起,甚至泛滥成灾,虽以粗制滥造者为多,但也使后来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功夫片”有了雏形。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多迎合城市市民观众趣味以保证票房收入,在内容上多宣扬传统封建道德,在形式上多顺应中国戏曲及文明戏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及纯商业性,其根本原因是未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紧密的联系,与“五四”运动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领域中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因而呈现出混乱、起落沉浮、变幻不定的局面。然而,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的功绩还是不容抹煞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电影这门新生的外来艺术,在古老的中国扎下了根、站住了脚,在被外国电影垄断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中
国民族电影成为中国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人才、舆论等方面的初步基础。
电影。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舞台纪录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的序幕,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
1932年到1949年,是中国民
族电影事业的探索时期。1931年
100多年的路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
翌年又发生了淞沪会战,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尖锐。1932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电影领域,中国民族电影不再脱离实际,不考虑广大群众的要求了,中国电影开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确立了大众化的路线方针,汇入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时代洪流,发生了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历史性转折,开始与中国的社会变革相联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为艰难求生的中国民族电影事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由脱离实际的题材转向现实生活,转
向广大的劳苦大众。通过对中国
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阶级对立,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呼应起来,在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步中获得了社会的认
1905年到1931年是中国电
影前辈将诞生在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并在已被西方电影以绝对优势占领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的拓荒时期。
1931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
夫难妻》问世。之后,相继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进行国产影片摄制与经营,均为小规模的时断时续、收效甚微的尝试。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以丰厚的票房收入证实国产影片在中华大地立足的可能性,随即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至1925年,上海就出现了100多个电影企业。从各种不同渠道涌入电影行业的投资者、创作人员各显其能,各行其道,在与外国电影竞争的总背景下相互激烈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发展,形成以明
BEIJINGDANGSHI
广大人民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迎接新的发展形势,1978年国家又批准成立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潇湘电影制片厂,使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增加到了11个。1979年以后是中国电影恢复创伤、重新振兴时期。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在荒芜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医治创伤的同时,积极解放思想,不断突破禁区,努力开拓视野,吸引世界电影艺术、技术,重新恢复了中国电影与人民、时代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优秀传统,使中国影坛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创作出一批与现实联系紧密、思想内容深刻、艺术上有所创新的电影作品。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西安事变》《人到中年》《沙鸥》《野山》《黑袍事件》《原野》《芙蓉镇》《黄土地》《老井》《红高粱》《血战台儿庄》《孙中山》等优秀影片,不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相当一批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脱颖而出,挑起了振兴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大梁,显示出中国电影发展的乐观前景。与此同时,国家又相继批准成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到1988年为止,中国共有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16个。目前,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电影领域的体制改革方兴未艾,预示出电影领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可能性。
国,中国民族电影事业与中国人民一样,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一方面是外国影片的垄断,反动势力的镇压、剿杀,进步电影的被压制和遭禁映,经济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投身于电影事业的进步人士,都没有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只能一边模仿、学习,一边实践、创造,起点不高,基础薄弱。再加上处于连年的战乱及武装革命斗争的困难环境中,电影发展条件极其有限,这就使中国电影事业只能步履艰难地摸索前进。“后天失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比旧中国条件优越多了,但是,从制片到发行放映,从影片的题材、产量到工作人员的培养任用,都一统到底,管得太多,限得太死,“吃大锅饭”、“捧铁饭碗”。这种体制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对电影生产领导管理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及过分强调电影为政治服务,历次政治运动,电影总是首当其冲,种种“左”的干扰使创作思想越来越被禁锢,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对西方电影采取了封闭态度,很少电影交流,限制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而“文化大革命”10年中电影所遭受的惨重破坏,更是大大地损伤了中国电影的元气,造成人为的停顿和倒退,延缓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这种种弊端都使中国电影“后天失调“,发展受影响,不能很快地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电影界在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也在共谋电影发展繁荣的根本大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
【责任编辑
北京
学史札记
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文化建设中,电影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视听艺术感染广大观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真善美”会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电影工作者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电影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心全意想大事,齐心协力谋发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电影文化产业上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密切联系、良性协作的策划、制作、发行、推广组织管理架构,形成科学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机制和管理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精选题材,精心运作,努力寻求主流、商业和类型影片创作的新途径,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
1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中,成就是巨大的,其历程也是步履艰难的,经历过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发展局面。“先天不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
100015)
徐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