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和凝聚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的催化剂;是改进和加强学校管理,弘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维系全体师生的理想与信念和培育优良社会风气的灵魂。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素质教育,育人为先。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特色,以培养“四有”现代公民为目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我在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十多年,也曾经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即使到现在我仍然再搞政治课教学和负责留守儿童方面的专题社会调研工作。较为准确地说,十多年来,自已从德育理论到工作实践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积淀。但通过本次德育培训班的学习与交流。我对学校德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育人需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和艺术,德育参与者应努力成为教育家和育人的艺术家;德育工作实践不能闭门造车,应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分享和创新;全体教职工都应树立“育人,人人有责”的大德育观,任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搞好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和课作老师要加强自身职业角色修养,提高管理艺术,要实施“仁政”,与“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共同实施“爱的教育”,从小事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优美的环境污影响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应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区)工作相结合开展帮教工作,杜绝“单打一”和各自为战的做法;德育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形势,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判断和衡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是看他转变了多少“差生”、“问题生”、“学困生”或后进生。我个人还认为:“差”生并不差,而且这种提法极为不妥。是一种篾称和对学生的不尊重,有悖于新教育理念和当代民主教育发展观。无数事实证明,班主任只要端正育人态度,树立科学育人观和新的人才观,设身处地为我们的学生前途和人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业、品性或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讲究工作策略和育人智慧,因材施教,耐心地做工作,终会春华秋实,硕果灿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下面是我任初中一个循环班级的班主作期间亲历的一个实例,希借此谈谈我为转变“差生”在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方面的难忘经历、感受和理性思考,以与同仁分享。
张卫涛,一个男孩。三年前从我任七年级班主任开始,直到他初中毕业,作为他的班主任、政治教师和校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我目睹了他成长的过程。那是开学不久学校例行的新生入学素质摸底考试后的一天,我仔细分析考试 情况。找到前几名和最后几名。张卫涛的名字第一次清晰 地印入脑中——全体新生的最后一名。我第一感觉是急于想认识他。第二天上午我找他谈话,他站在我面前,垂头顺从的样子。无论我怎么问,他一言发。敌对情绪是明显的。最后走时,他低声说了句:“我是最差的,没用的”。我的心情很闷。教育心理学实践告诉我,这个学生有明显自卑自弃心理。我还发现,平日里,班里学生也拿他寻开心。心里想,这个学生急需帮助!我到他小学班主任和教师那里了解情况,众口一词:这个学生没救了。班主任又拿出平时学生记录让我看。我发现,他每次成绩都是倒数第一,但我还发现,他诚实、守信、善良,热爱劳动。这些品质为什么都被人淡化了呢?太不应该了。我心里有底了。我做了多年班主任,凭经验,我认为张卫涛同学之所以自认为是最差的和没用的人,完全是旧的教育思想和评价标准,无情的训斥和长期的消极暗示毒化的结果。在一些偏远地区,应试教育制度的余孽和守旧的教育者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摧残着一个洁净稚嫩的心灵啊!在这种氛围中,一个少年只有痛苦和绝望。我断定,卫涛 同学存在不良心理,如不加
以及时引导,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心学业俱损的严重后果。必须给与心理抚慰、干预和帮助。这样想,我决定行动起来。第二天下午,放学前,我早早等侯在校门口,等张卫涛走过来,我主动迎上去和他打招呼。和他一边走,一边聊天,我不提他学业上的事,只提及其个人优点,让他相信:自已不比别人差,做人要坚强勇敢,爱拼才会赢。教师愿上意帮助他!当天晚上,我制定了一个促转工作方案。
第一步:我和学校心理咨询员兼任“爱心妈妈”交流情况并决定家访。次日下午,我经过询问几经周拆,我赶到离学校七里里之遥的张卫涛家做工作。原来,他父母终年务工在外,让他留守在家,他在爷奶家吃饭,住宿,其他方面则很少有人过问。我认识到农村个别家教育观念的落后,同时也为卫涛的处境担忧。当即和其父母电话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他们让孩子住校学习,并详细介绍了学校住宿,学习生活情况。待一切安顿好后,我决定实施第二步方案。
一般来说,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的过程。知情是意行的前提。我经常利用思想品德课、例会,、查班,巡视时间,对班里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和应挫教育,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他们进步助威呐喊。平时积极组织和举办各种活动,有意发挥张卫涛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找到成功和自信的感受,体验多彩的学校生活。淡化和最终消除自卑心理。我深深地感到,活动的举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了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以活动为纽带,建立起平等、团结,友好的学生关系,促进了优良班集体建设,反过来优良班风也成为转化后进同学的重要条件。
第三步;我协调与各课任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利用各自教学时间,加强对张卫涛学生个别辅导。把一些较易问题有意留给他来解答进一步增强其学习信心;针对作业和提问、检测中的问题我主动上前询问,导解,直到他弄明白为止。经常性的有计划、针对性的工作投入,终于带来喜人的回报。张卫涛已融入集体生活大家庭中,而且成为较优秀的一员。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负责和组织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中张卫涛同学是活动的积极分子,爱好借阅科技小发明类的科普丛书,儿童之家的“亲情热线”也把学校和他的流动家庭紧紧连一起。在儿童之家网上家长学校家长留言栏中,多次出现他的家长由衷的感言。在七年级学年终考中,学业成绩已居中,综合素质评价为良。初二学年时已令同学刮目相看了。他工作积极。响应号召,热爱集体。特别尊敬教师。我们老师课后碰头聊及此事,无不感叹和欣慰。如今张卫涛同学已是职业技校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了。上周一收发室转给我一封他的来信。字字句句工工整整,连标点符号都规距地坚守一个格。他高兴地说他作为农村贫困生享受到国家1500元补助,而且还享受到了优秀学生奖学金2000元。并发誓一定不辜负老师对他的培养,争取学有所成。最后还欠意地说明因为自已正忙于准备参加运动会故而写的少,请教师别原谅之类的客套话……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科学打破成见和迷信,谱写德育工作新篇章。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和凝聚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的催化剂;是改进和加强学校管理,弘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维系全体师生的理想与信念和培育优良社会风气的灵魂。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素质教育,育人为先。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特色,以培养“四有”现代公民为目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我在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十多年,也曾经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即使到现在我仍然再搞政治课教学和负责留守儿童方面的专题社会调研工作。较为准确地说,十多年来,自已从德育理论到工作实践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积淀。但通过本次德育培训班的学习与交流。我对学校德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育人需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和艺术,德育参与者应努力成为教育家和育人的艺术家;德育工作实践不能闭门造车,应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分享和创新;全体教职工都应树立“育人,人人有责”的大德育观,任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搞好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和课作老师要加强自身职业角色修养,提高管理艺术,要实施“仁政”,与“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共同实施“爱的教育”,从小事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优美的环境污影响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应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区)工作相结合开展帮教工作,杜绝“单打一”和各自为战的做法;德育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形势,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判断和衡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是看他转变了多少“差生”、“问题生”、“学困生”或后进生。我个人还认为:“差”生并不差,而且这种提法极为不妥。是一种篾称和对学生的不尊重,有悖于新教育理念和当代民主教育发展观。无数事实证明,班主任只要端正育人态度,树立科学育人观和新的人才观,设身处地为我们的学生前途和人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业、品性或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讲究工作策略和育人智慧,因材施教,耐心地做工作,终会春华秋实,硕果灿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下面是我任初中一个循环班级的班主作期间亲历的一个实例,希借此谈谈我为转变“差生”在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方面的难忘经历、感受和理性思考,以与同仁分享。
张卫涛,一个男孩。三年前从我任七年级班主任开始,直到他初中毕业,作为他的班主任、政治教师和校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我目睹了他成长的过程。那是开学不久学校例行的新生入学素质摸底考试后的一天,我仔细分析考试 情况。找到前几名和最后几名。张卫涛的名字第一次清晰 地印入脑中——全体新生的最后一名。我第一感觉是急于想认识他。第二天上午我找他谈话,他站在我面前,垂头顺从的样子。无论我怎么问,他一言发。敌对情绪是明显的。最后走时,他低声说了句:“我是最差的,没用的”。我的心情很闷。教育心理学实践告诉我,这个学生有明显自卑自弃心理。我还发现,平日里,班里学生也拿他寻开心。心里想,这个学生急需帮助!我到他小学班主任和教师那里了解情况,众口一词:这个学生没救了。班主任又拿出平时学生记录让我看。我发现,他每次成绩都是倒数第一,但我还发现,他诚实、守信、善良,热爱劳动。这些品质为什么都被人淡化了呢?太不应该了。我心里有底了。我做了多年班主任,凭经验,我认为张卫涛同学之所以自认为是最差的和没用的人,完全是旧的教育思想和评价标准,无情的训斥和长期的消极暗示毒化的结果。在一些偏远地区,应试教育制度的余孽和守旧的教育者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摧残着一个洁净稚嫩的心灵啊!在这种氛围中,一个少年只有痛苦和绝望。我断定,卫涛 同学存在不良心理,如不加
以及时引导,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心学业俱损的严重后果。必须给与心理抚慰、干预和帮助。这样想,我决定行动起来。第二天下午,放学前,我早早等侯在校门口,等张卫涛走过来,我主动迎上去和他打招呼。和他一边走,一边聊天,我不提他学业上的事,只提及其个人优点,让他相信:自已不比别人差,做人要坚强勇敢,爱拼才会赢。教师愿上意帮助他!当天晚上,我制定了一个促转工作方案。
第一步:我和学校心理咨询员兼任“爱心妈妈”交流情况并决定家访。次日下午,我经过询问几经周拆,我赶到离学校七里里之遥的张卫涛家做工作。原来,他父母终年务工在外,让他留守在家,他在爷奶家吃饭,住宿,其他方面则很少有人过问。我认识到农村个别家教育观念的落后,同时也为卫涛的处境担忧。当即和其父母电话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他们让孩子住校学习,并详细介绍了学校住宿,学习生活情况。待一切安顿好后,我决定实施第二步方案。
一般来说,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的过程。知情是意行的前提。我经常利用思想品德课、例会,、查班,巡视时间,对班里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和应挫教育,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他们进步助威呐喊。平时积极组织和举办各种活动,有意发挥张卫涛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找到成功和自信的感受,体验多彩的学校生活。淡化和最终消除自卑心理。我深深地感到,活动的举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了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以活动为纽带,建立起平等、团结,友好的学生关系,促进了优良班集体建设,反过来优良班风也成为转化后进同学的重要条件。
第三步;我协调与各课任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利用各自教学时间,加强对张卫涛学生个别辅导。把一些较易问题有意留给他来解答进一步增强其学习信心;针对作业和提问、检测中的问题我主动上前询问,导解,直到他弄明白为止。经常性的有计划、针对性的工作投入,终于带来喜人的回报。张卫涛已融入集体生活大家庭中,而且成为较优秀的一员。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负责和组织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中张卫涛同学是活动的积极分子,爱好借阅科技小发明类的科普丛书,儿童之家的“亲情热线”也把学校和他的流动家庭紧紧连一起。在儿童之家网上家长学校家长留言栏中,多次出现他的家长由衷的感言。在七年级学年终考中,学业成绩已居中,综合素质评价为良。初二学年时已令同学刮目相看了。他工作积极。响应号召,热爱集体。特别尊敬教师。我们老师课后碰头聊及此事,无不感叹和欣慰。如今张卫涛同学已是职业技校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了。上周一收发室转给我一封他的来信。字字句句工工整整,连标点符号都规距地坚守一个格。他高兴地说他作为农村贫困生享受到国家1500元补助,而且还享受到了优秀学生奖学金2000元。并发誓一定不辜负老师对他的培养,争取学有所成。最后还欠意地说明因为自已正忙于准备参加运动会故而写的少,请教师别原谅之类的客套话……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科学打破成见和迷信,谱写德育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