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案

《那 树》教学案

王鼎钧

设计人:张秀华 审核人 :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散文《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

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那树》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

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难点是品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的情感,以及文中的悲剧色彩。本文作为台湾散文的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教学之前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了解到本篇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

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正确认识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分析语言,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有一棵树经久屹

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绿化大地、隐蔽百鸟、保佑人类、无私奉献。它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是大自然的王者,是人类文化的丰碑,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它在大自然灾难(哪怕是两天两夜的台风)面前也“毫发”未损,岿然不动。然而,它却被碾压在了人类文明的车轮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的《那树》。(板书《那树》)

《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

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

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王鼎钧的散文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种种流弊,引发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会的冷静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二.课前设计:

1.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正确认识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预习检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倒坍(tān) 引颈受戮 ( lù ) 虬须(qiú) 周道如砥 ( dǐ ) 碾压( niǎn ) 刽子手 ( ɡuì ) 佝偻(ɡōulóu ) 踝骨 ( huái) 荫庇( yìn bì ) 屹立 ( yì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那树怎样的故事。(预设)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帮助明确总结:

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文中语言给大树“画像”)

学生回答后明确:

那树立在那很久很久了,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

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有树根的伏脉。

3.互动阅读课文,结合阅读体验说说那是一棵 的树。

示例:从第二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

样繁密。”可以看出那是一棵古老而又茂盛的树。

(要求:拿起笔来做一些勾画和批注,后交流。)

总结:

那是一颗古老茂盛、坚忍顽强、充满灵性、富有爱心、胸怀豁达、无私奉献……的树。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大树的结局持怎样的态度?如何从文中看出来的?

例如,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

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

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

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

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

……

●文中设计蚂蚁王国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两人为一组,假设你们分别是蚂蚁和大树,想象他们在临别时会说些什么?

2.大树被砍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从文中看出来的?

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车轮扬起滚滚黄尘

焦躁恼怒的喇叭声

明确:

树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树的存在受到质疑。

3.随着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

 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 随着树消失的,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

式的消亡。

4. 《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

树是象征——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

五.领悟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

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六.体验反思

(一)这样破坏历史文化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起。现在,许多地方还正

在发生。

“古城保护神”——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同济

大学教授阮仪三:近年来因建设导致的对古建筑的破坏,甚于文革。

法学蔡定剑博士:如果一个普通百姓盗挖了一座古墓,他会被判刑,甚至被判死刑;而

一个城市的领导犯错误毁掉整个历史文化古城,我们的法律却无从追究!

例如:1.南京的梧桐树近年来因城市的发展被大量砍伐

2.北京原来有周长几十公里的内外城墙(如右图),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一笔珍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为“交通”考虑,有700年历史的城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野蛮的拆

除了,目前仅存南侧东端五百米与西端数十米残迹

3.被野蛮拆除的,还有它47座巍峨壮丽的城楼中的44座。仅存的,是正阳门、德胜门

和东便门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日渐冷清,许多传统习俗已经失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富有韵味的吆喝早已被取代。

5.砍伐森林的严重后果:泥土滑坡、沙尘暴、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洪涝灾害等。

思考:

难道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就是温情缺席的“文明”?

(二)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否定文明吗?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

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保护环境,人类共同的责任!

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人与树和谐共存,构筑着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

七:作业:(1.2题选做,3题必做)

1.写一句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例: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怎样处理那棵树?

3.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那 树》教学案

王鼎钧

设计人:张秀华 审核人 :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散文《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

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那树》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

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难点是品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的情感,以及文中的悲剧色彩。本文作为台湾散文的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教学之前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了解到本篇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

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正确认识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分析语言,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有一棵树经久屹

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绿化大地、隐蔽百鸟、保佑人类、无私奉献。它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是大自然的王者,是人类文化的丰碑,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它在大自然灾难(哪怕是两天两夜的台风)面前也“毫发”未损,岿然不动。然而,它却被碾压在了人类文明的车轮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的《那树》。(板书《那树》)

《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

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

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王鼎钧的散文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种种流弊,引发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会的冷静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二.课前设计:

1.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正确认识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预习检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倒坍(tān) 引颈受戮 ( lù ) 虬须(qiú) 周道如砥 ( dǐ ) 碾压( niǎn ) 刽子手 ( ɡuì ) 佝偻(ɡōulóu ) 踝骨 ( huái) 荫庇( yìn bì ) 屹立 ( yì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那树怎样的故事。(预设)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帮助明确总结:

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文中语言给大树“画像”)

学生回答后明确:

那树立在那很久很久了,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

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有树根的伏脉。

3.互动阅读课文,结合阅读体验说说那是一棵 的树。

示例:从第二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

样繁密。”可以看出那是一棵古老而又茂盛的树。

(要求:拿起笔来做一些勾画和批注,后交流。)

总结:

那是一颗古老茂盛、坚忍顽强、充满灵性、富有爱心、胸怀豁达、无私奉献……的树。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大树的结局持怎样的态度?如何从文中看出来的?

例如,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

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

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

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

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

……

●文中设计蚂蚁王国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两人为一组,假设你们分别是蚂蚁和大树,想象他们在临别时会说些什么?

2.大树被砍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从文中看出来的?

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车轮扬起滚滚黄尘

焦躁恼怒的喇叭声

明确:

树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树的存在受到质疑。

3.随着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

 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 随着树消失的,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

式的消亡。

4. 《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

树是象征——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

五.领悟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

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六.体验反思

(一)这样破坏历史文化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起。现在,许多地方还正

在发生。

“古城保护神”——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同济

大学教授阮仪三:近年来因建设导致的对古建筑的破坏,甚于文革。

法学蔡定剑博士:如果一个普通百姓盗挖了一座古墓,他会被判刑,甚至被判死刑;而

一个城市的领导犯错误毁掉整个历史文化古城,我们的法律却无从追究!

例如:1.南京的梧桐树近年来因城市的发展被大量砍伐

2.北京原来有周长几十公里的内外城墙(如右图),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一笔珍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为“交通”考虑,有700年历史的城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野蛮的拆

除了,目前仅存南侧东端五百米与西端数十米残迹

3.被野蛮拆除的,还有它47座巍峨壮丽的城楼中的44座。仅存的,是正阳门、德胜门

和东便门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日渐冷清,许多传统习俗已经失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富有韵味的吆喝早已被取代。

5.砍伐森林的严重后果:泥土滑坡、沙尘暴、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洪涝灾害等。

思考:

难道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就是温情缺席的“文明”?

(二)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否定文明吗?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

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保护环境,人类共同的责任!

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人与树和谐共存,构筑着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

七:作业:(1.2题选做,3题必做)

1.写一句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例: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怎样处理那棵树?

3.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 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
  • 作者:袁顶国刘永凤梁敬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01期 明确提出教学模式概念并对教学模式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在寻求(课堂)教学优化.提升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现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常华锋朱莉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教学目标的含义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含义及特点 [摘要]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查看


  • 什么是片段教学
  • 近年来,片段教学几乎与"说课"形影不离,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对片段教学的研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鲜有成果.因此,我们觉得有必 ...查看


  • 教学设计的概念_对象和理论基础_林宪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论文编号 1003-1553(2000)04-0003-04 电教理论探讨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 ...查看


  • 课堂教学行为
  • 课堂教学行为 摘 要: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的根本,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行为成为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对促进学生的有效的学习行为有积极作用.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