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针灸疗法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近代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针灸的临床价值和疗效。
针灸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能和艺术。
近十年来,中国有关部门一直把针灸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作为科研攻关项目,既重视针灸自身的发展,又把针灸融合到世界医学中去。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在地方医学和世界医学之间寻找结合点和突破口,使中国针灸医学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
随着人们对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针灸临床应用的选择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将根据疾病性质及其不同阶段选择针灸的最佳适应症,从而进一步缩短针灸疗法的周期。只有在此基础上,针灸疗法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针灸具有止痛、消炎、调整免疫与脏腑功能。对于急性、疼痛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疗效较好;慢性、非疼痛性、器质性的疾病在不同程度上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据预测,针灸疗法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内脏功能紊乱性疾病等方面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针灸反而引起世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患者的接纳与认同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医学院模式转变的影响。
二、药物研制转变的影响。
三、中医针灸疗效的影响。
我们对针灸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21世纪将是针灸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世纪,也将是针灸深入现代医学的一个世纪。
第二讲
穴位性能与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
穴位性能
针刺疗法是针刺与穴位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性能:
一、整体性:
针灸一个穴位可以对全身产生治疗影响。
二、多样性:
(一)针刺一个穴位,可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
(二)针刺多个穴位,对同一个器官的功能都有有影响。
(三)针刺同一穴位,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器官功能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三、双相性:
针刺对机体有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其影响主要决定于针刺的机能状态。
四、特异性:
针刺某个穴位,可以对机体产生特殊影响。
五、层次性: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深浅度的不同,其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
六、方向性: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方向的不同,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
针刺技巧
一、取穴要点
(一)穴位在精不在多。
(二)穴位是面不是点。
(三)宁可错穴不错经。
(四)远近配穴相结合。
(五)不断寻找有效穴。
二、手法要点
(一)知为针者信其左。
强调押手按压的作用。
(二)针刺以得气为先。
包括感觉效应和运动效应。
(三)要讲究补泻手法。
其量化取决于针刺刺激的强度、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四)深刺浅刺相结合。
有刺皮、刺脉(包括刺神经血管束)、刺肌、刺筋和刺骨(指骨膜)之别。
第三讲
古代刺法26种
一、适应九种病变的九种刺法
(九刺)
1、输刺
输刺是指刺诸阴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荥穴和腧穴)以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五脏输穴。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
2、远道刺
远道刺是指刺诸阳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合穴和下合穴)。这是一种六腑有病时的刺治方法。
3、经刺
经刺是指刺经脉所过有瘀血、硬结、压痛等结聚现象部位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经脉病变。
4、络刺
络刺是指刺体表瘀血的细小络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络脉病变。
5、分刺
分刺是指刺深部肌肉或肌肉间隙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肌肉病变。
6、大泻刺
大泻刺是指用铍针刺脓疡处,以排除脓血的一种方法。目前脓疡切开排脓已归于外科范围。
7、毛刺
毛刺是指在有病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浅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病变。
8、巨刺
巨刺是指左侧的病刺右侧的腧穴。目前临床上治疗肢体疼痛、痉挛和瘫痪经常采用这种左右交叉取穴法。
9、淬刺
淬刺是指将针烧红后,深入皮肤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病变。
二、适应十二经病变的十二种刺法(十二刺)
10、偶刺
偶刺是指在疼痛或压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进行针刺。用于治疗胸腹背病变。
11、报刺
报刺是指针刺“以痛为俞”的阿是穴。可以先找一个痛处直刺留针,并用左手循按局部另找痛处,拔针再刺。用于治疗游走性的痛症。
12、恢刺
恢刺是指将针刺在病痛肌腱的两旁,并用提插贩手法,前后上下地摇动针体,以促使挛缩的肌腱舒缓下来。用于治疗肌腱挛缩性的痛症。
13、齐刺
齐刺是指在病变部位直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深,面积较小的痛症。
14、扬刺
扬刺是指病变局部正中直刺一针,周围斜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浅,面积较大的痛症。
15、直针刺
直针刺是指用手捍起皮肤,将针刺入皮下的一种方法。用
于治疗寒气侵犯皮下的病症。
16、输刺
输刺是指少针而深入,不留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阳热性质的病症。
17、短刺
短刺是指进针稍加摇动,深刺直达骨部,然后在近骨部处上下提插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的痛症。
18、浮刺
浮刺是指斜刺浅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痛症。
19、阴刺
阴刺是指左右相对称的穴位,同进并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手足逆冷,脉搏微弱的“寒厥”等。用于治疗阴寒性质的病症。
20、傍针刺
傍针刺是指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不愈的痛症。
21、赞刺
赞成刺是多针而浅刺,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痛肿。目前临床上治疗丹毒、流火之类的病证,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三、适应五脏病变的五种刺法
(五刺)
22、半刺
半刺是指针快进快出,如拔毛状、刺皮而不入肌层的一种方法。
23、豹文刺
豹文刺是指在穴位的左右前后进行散刺,刺中细小络脉,放出络脉中的瘀血的一种方法。
24、关刺
关刺是指直刺四肢关节附近的尽筋(肌腱附着于骨处)的一种方法,针刺时要避免伤脉出血。用于治疗某些四肢关节病症。
25、合谷刺
合谷刺是指刺在肌肉之中,针向几个方向刺之,形如鸡爪的一种方法。
26、输刺
输刺是指针直进直出,深刺至骨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的病证。
《内经》时代常用的有刺营和刺卫两类;刺营即刺脉,以出血为标准;刺卫即刺穴,以得气(针感)为依据。为了使大家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概念,特将古代刺法加以归纳分类。(附表)
第四讲、针灸治则以及病例分析
(一)“实则泻之”、“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是指对病邪亢盛而正气未衰的某些病症,可以采用泻实性能的穴位和“泻法”操作。
(二)“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是指对正气不足的某些病症,可以采用具有补虚性能的穴位和“补法”操作。
(三)“热者寒之”、“热则疾之”是指对热邪偏盛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清热性能的穴位和速刺法或放血操作。
(四)“寒者热之”、“寒则留之”是指对寒邪偏盛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温寒性能的穴位和留针或艾灸操作。
(五)“菀陈则除之”是指对瘀血凝滞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活血化瘀性能的穴位和放血操作。
(六)“陷下则灸之”是指对阳虚下陷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升举阳气性能的穴位和艾灸操作。
(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可以采用与其相关的本经穴位和“平补平泻法”操作。
病例分析
朱东波,男,58岁。患者于五、六天前突然左半身麻木,活动不便并逐日加重,出现左侧肢体瘫痪,左鼻唇沟变浅,左膝反射亢进。过去有高血压史,来诊时伴有头痛,头胀,眩晕,性情急躁,血压29.3/13.3kPa(220/100mmHg),舌质干红,舌体胖,舌苔根部黄腻,脉弦。
辨证分析:此患者病位在肝、肾、经络,病性属阴虚、风、痰。故证型为阴虚阳亢,风痰流窜经络。
第五讲、针灸的常用补泄手法:
1、提插补泻
2、捻转补泻
3、呼吸补泻
第六讲、如何理解针灸的作用以及机制的现代解释:
1、调节阴阳
2、扶正祛邪
3、疏通经络
4、缓急止痛
第一讲
针灸疗法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近代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针灸的临床价值和疗效。
针灸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能和艺术。
近十年来,中国有关部门一直把针灸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作为科研攻关项目,既重视针灸自身的发展,又把针灸融合到世界医学中去。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在地方医学和世界医学之间寻找结合点和突破口,使中国针灸医学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
随着人们对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针灸临床应用的选择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将根据疾病性质及其不同阶段选择针灸的最佳适应症,从而进一步缩短针灸疗法的周期。只有在此基础上,针灸疗法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针灸具有止痛、消炎、调整免疫与脏腑功能。对于急性、疼痛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疗效较好;慢性、非疼痛性、器质性的疾病在不同程度上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据预测,针灸疗法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内脏功能紊乱性疾病等方面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针灸反而引起世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患者的接纳与认同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医学院模式转变的影响。
二、药物研制转变的影响。
三、中医针灸疗效的影响。
我们对针灸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21世纪将是针灸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世纪,也将是针灸深入现代医学的一个世纪。
第二讲
穴位性能与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
穴位性能
针刺疗法是针刺与穴位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性能:
一、整体性:
针灸一个穴位可以对全身产生治疗影响。
二、多样性:
(一)针刺一个穴位,可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
(二)针刺多个穴位,对同一个器官的功能都有有影响。
(三)针刺同一穴位,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器官功能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三、双相性:
针刺对机体有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其影响主要决定于针刺的机能状态。
四、特异性:
针刺某个穴位,可以对机体产生特殊影响。
五、层次性: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深浅度的不同,其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
六、方向性: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方向的不同,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
针刺技巧
一、取穴要点
(一)穴位在精不在多。
(二)穴位是面不是点。
(三)宁可错穴不错经。
(四)远近配穴相结合。
(五)不断寻找有效穴。
二、手法要点
(一)知为针者信其左。
强调押手按压的作用。
(二)针刺以得气为先。
包括感觉效应和运动效应。
(三)要讲究补泻手法。
其量化取决于针刺刺激的强度、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四)深刺浅刺相结合。
有刺皮、刺脉(包括刺神经血管束)、刺肌、刺筋和刺骨(指骨膜)之别。
第三讲
古代刺法26种
一、适应九种病变的九种刺法
(九刺)
1、输刺
输刺是指刺诸阴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荥穴和腧穴)以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五脏输穴。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
2、远道刺
远道刺是指刺诸阳经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是合穴和下合穴)。这是一种六腑有病时的刺治方法。
3、经刺
经刺是指刺经脉所过有瘀血、硬结、压痛等结聚现象部位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经脉病变。
4、络刺
络刺是指刺体表瘀血的细小络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络脉病变。
5、分刺
分刺是指刺深部肌肉或肌肉间隙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肌肉病变。
6、大泻刺
大泻刺是指用铍针刺脓疡处,以排除脓血的一种方法。目前脓疡切开排脓已归于外科范围。
7、毛刺
毛刺是指在有病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浅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病变。
8、巨刺
巨刺是指左侧的病刺右侧的腧穴。目前临床上治疗肢体疼痛、痉挛和瘫痪经常采用这种左右交叉取穴法。
9、淬刺
淬刺是指将针烧红后,深入皮肤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病变。
二、适应十二经病变的十二种刺法(十二刺)
10、偶刺
偶刺是指在疼痛或压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进行针刺。用于治疗胸腹背病变。
11、报刺
报刺是指针刺“以痛为俞”的阿是穴。可以先找一个痛处直刺留针,并用左手循按局部另找痛处,拔针再刺。用于治疗游走性的痛症。
12、恢刺
恢刺是指将针刺在病痛肌腱的两旁,并用提插贩手法,前后上下地摇动针体,以促使挛缩的肌腱舒缓下来。用于治疗肌腱挛缩性的痛症。
13、齐刺
齐刺是指在病变部位直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深,面积较小的痛症。
14、扬刺
扬刺是指病变局部正中直刺一针,周围斜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浅,面积较大的痛症。
15、直针刺
直针刺是指用手捍起皮肤,将针刺入皮下的一种方法。用
于治疗寒气侵犯皮下的病症。
16、输刺
输刺是指少针而深入,不留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阳热性质的病症。
17、短刺
短刺是指进针稍加摇动,深刺直达骨部,然后在近骨部处上下提插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的痛症。
18、浮刺
浮刺是指斜刺浅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痛症。
19、阴刺
阴刺是指左右相对称的穴位,同进并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手足逆冷,脉搏微弱的“寒厥”等。用于治疗阴寒性质的病症。
20、傍针刺
傍针刺是指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一针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顽固不愈的痛症。
21、赞刺
赞成刺是多针而浅刺,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痛肿。目前临床上治疗丹毒、流火之类的病证,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三、适应五脏病变的五种刺法
(五刺)
22、半刺
半刺是指针快进快出,如拔毛状、刺皮而不入肌层的一种方法。
23、豹文刺
豹文刺是指在穴位的左右前后进行散刺,刺中细小络脉,放出络脉中的瘀血的一种方法。
24、关刺
关刺是指直刺四肢关节附近的尽筋(肌腱附着于骨处)的一种方法,针刺时要避免伤脉出血。用于治疗某些四肢关节病症。
25、合谷刺
合谷刺是指刺在肌肉之中,针向几个方向刺之,形如鸡爪的一种方法。
26、输刺
输刺是指针直进直出,深刺至骨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的病证。
《内经》时代常用的有刺营和刺卫两类;刺营即刺脉,以出血为标准;刺卫即刺穴,以得气(针感)为依据。为了使大家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概念,特将古代刺法加以归纳分类。(附表)
第四讲、针灸治则以及病例分析
(一)“实则泻之”、“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是指对病邪亢盛而正气未衰的某些病症,可以采用泻实性能的穴位和“泻法”操作。
(二)“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是指对正气不足的某些病症,可以采用具有补虚性能的穴位和“补法”操作。
(三)“热者寒之”、“热则疾之”是指对热邪偏盛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清热性能的穴位和速刺法或放血操作。
(四)“寒者热之”、“寒则留之”是指对寒邪偏盛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温寒性能的穴位和留针或艾灸操作。
(五)“菀陈则除之”是指对瘀血凝滞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活血化瘀性能的穴位和放血操作。
(六)“陷下则灸之”是指对阳虚下陷的病症,可以采用具有升举阳气性能的穴位和艾灸操作。
(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可以采用与其相关的本经穴位和“平补平泻法”操作。
病例分析
朱东波,男,58岁。患者于五、六天前突然左半身麻木,活动不便并逐日加重,出现左侧肢体瘫痪,左鼻唇沟变浅,左膝反射亢进。过去有高血压史,来诊时伴有头痛,头胀,眩晕,性情急躁,血压29.3/13.3kPa(220/100mmHg),舌质干红,舌体胖,舌苔根部黄腻,脉弦。
辨证分析:此患者病位在肝、肾、经络,病性属阴虚、风、痰。故证型为阴虚阳亢,风痰流窜经络。
第五讲、针灸的常用补泄手法:
1、提插补泻
2、捻转补泻
3、呼吸补泻
第六讲、如何理解针灸的作用以及机制的现代解释:
1、调节阴阳
2、扶正祛邪
3、疏通经络
4、缓急止痛